王 冰
(長春師范學院傳媒科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消費社會與生態(tài)救贖
——對電影《可可西里》的生態(tài)解讀
王 冰
(長春師范學院傳媒科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自陸川指導的電影《可可西里》上映以來,部分學者就一直嘗試將其納入生態(tài)視角下予以解讀,但這些解讀沒能將《可可西里》置于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體系形成與發(fā)展這一宏觀語境下予以探討,更沒有揭示出電影文本背后隱藏著的造成我國可可西里地區(qū)生態(tài)危機的根本原因。本文試圖沿著這一思路,挖掘出《可可西里》背后所反映出的更為深刻的問題。
生態(tài)危機;世界市場;虛假需求;貧困
2004年,由青年導演陸川指導的電影《可可西里》上映后引起巨大轟動。影片講述的是在青海的可可西里,一支沒有編制、沒有工資的巡山隊伍與盜取藏羚羊的盜獵者殊死斗爭的故事。自從此片上映以來,學界針對其內(nèi)容的闡述就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其中,從生態(tài)視角出發(fā)加以解讀的文章數(shù)量并不在少數(shù),但多數(shù)文章偏重于電影文本內(nèi)部的解讀,而沒有將其置于世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發(fā)展這一宏觀的語境下予以觀照,從而揭示電影文本背后所掩蓋下的深刻危機。本文試圖沿著這一思路,將該片置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語境下,解讀其生態(tài)主題,以揭示其背后隱藏著的深刻問題。
“消費社會”是當代西方學者普遍使用的一個概念,它是由法國著名思想家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提出的。鮑德里亞認為“前工業(yè)社會屬于生產(chǎn)型社會。在這種社會中,人們的消費是完全處于維持生命和繁衍后代的真實需要,消費的是商品的使用價值。然而在后工業(yè)社會,情況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消費已經(jīng)不是根據(jù)商品的使用價值進行,不是商品的實際有用性,而只是商品具有的符合象征意義?!盵1]也就是說,物品在這一過程中已經(jīng)變成了區(qū)別人與人地位、財富、聲望的符號。在《可可西里》中,影片開場的那段以記者尕玉口吻敘述的畫外音明確無誤地表明,歐美市場之所以大量需要藏羚羊皮,并不在于其本身有多高的使用價值,而僅僅是為了滿足歐美上層社會對藏羚羊皮作為奢侈品的符號價值的需求。如借用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在《單向度的人》 (One Dimensional Man) 中提出的概念,歐美市場對藏羚羊皮的需求,并非是一種真實需要,而是一種“為了特定的社會利益而從外部強加在個人身上的那種需要,使艱辛、侵略、痛苦和非正義永恒化的需要,是‘虛假的’需要。”[2]馬爾庫塞雖然承認“什么是真實的需要和虛假的需要這一問題必須由一切個人自己來回答”,但是他仍然強調“只要他們(指被滿足需要的人——引者注)仍處于不能自治的狀態(tài),只要他們接受灌輸和操縱(直到成為他們的本能),他們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就不能認為是他們自己的?!盵3]如前所言,在《可可西里》的語境中,歐美人購買以藏羚羊皮為原料的裝飾品是一種符號性的消費,而這種消費的需要并非是以維持生命和繁衍后代為目的的,甚至也不單純是其物質豐富后的一種精神性的審美需要,而是代表地位、身份、富裕程度的一種等級符號,所以我們有理由指認,這就是馬爾庫塞所提到的“虛假需求”。而這種帶有符號價值性質的虛假需求恰恰是可可西里盜獵者的盜取藏羚羊的誘因,更是可可西里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到破壞的最直接原因。
歐美與可可西里在空間上相距上萬里,其對藏羚羊皮的發(fā)現(xiàn)直至需求并非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的。我們將其原因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在全球化的視野下被發(fā)現(xiàn);另一方面是包括可可西里這一部分的整個中國社會向全球市場的主動靠攏。
下面,我們先來談第一個方面。自兩次工業(yè)革命以來,科學技術得到了極為迅猛的發(fā)展,尤其是交通、通信技術日新月異。在這一背景下,世界上每一塊稍具經(jīng)濟價值的地方都被納入了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視野,而遠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群也不可避免地被納入其中。在這之前,藏羚羊皮并沒有出現(xiàn)在歐美人的生活之中,歐美人也并沒有因此而造成基本的生活資料、生產(chǎn)資料以及發(fā)展資料的匱乏,而在其出現(xiàn)以后,以藏羚羊皮為原料的商品除了為歐美婦人們起到裝飾,進而起到區(qū)分等級、財產(chǎn)、地位的作用外,別無其他。所以,正是在這種以科技進步為表征的全球化進程使可可西里藏羚羊皮成為滿足歐美市場“虛假需求”的符號性商品。
另一方面,藏羚羊皮成為“虛假需求”的另一個原因在于中國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尤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東蘇巨變后的主動向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靠攏。汪暉先生曾就這一狀況在其文章《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xiàn)代性問題》中對這一現(xiàn)象做過精彩的表述:“1989年,一個歷史性的界標。將近一個世紀的社會主義實踐告一段落。兩個世界變成了一個世界:一個全球化的資本主義世界。中國沒有如同蘇聯(lián)、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那樣瓦解,但這并沒有妨礙中國社會在經(jīng)濟領域迅速地進入全球化的生產(chǎn)和貿(mào)易過程。中國政府對社會主義的堅持并未妨礙下述結論:中國社會的各種行為,包括經(jīng)濟、政治、文化行為甚至政府行為,都深刻地受制于資本和市場的活動……”[4]但筆者認為,這種“受制”中暗含著中國社會較強烈的主動成分。也正是中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這種主動的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迎合,為歐美市場獲取藏羚羊皮(無論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提供了可供操作的現(xiàn)實途徑,從而也促成了歐美市場對藏羚羊皮的“虛假需求”。
這種對藏羚羊皮可有可無的“虛假需求”造成的第一個后果是使可可西里地區(qū)的藏羚羊數(shù)量急劇下降,可可西里地區(qū)開始面臨嚴峻的生態(tài)威脅。這種生態(tài)威脅又造成了當?shù)厝巳旱呢毨?,貧困促使當?shù)鼐用褚岳^續(xù)破壞環(huán)境,來換取自己的繼續(xù)生存。如此一來,貧困與破壞生態(tài)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在電影《可可西里》中,記者尕玉和盜獵者馬占林曾有一段極富意味的對話:
尕:大爺您干什么的?
馬:我是剝皮子的。
尕:剝一張皮子給你多少錢?
馬:給我五塊錢。我這個格爾木啊,這個剝皮子,我最快,最快的人啊,……以前我是放牧的啊,放牛,放羊,放駱駝,這個草叢啊變成這個沙灘了,牛啊、羊啊沒有吃的,死的死了,賣的賣了,現(xiàn)在人也沒有吃的了,所以人也活不下去了。
正是因為貧困,導致了當?shù)鼐用褡呱狭艘粭l以破壞自己家園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的生存之路。正如導演陸川所言:“在這部電影之前,我覺得一個環(huán)保主義者是背上干糧和行囊去那種地方撿易拉罐,或者是手拉手去保護藏羚羊。但是拍完電影之后,我覺得真正的環(huán)保首先是解決生存貧困問題。”[5]
這個問題中存在著這樣一條邏輯鏈,由于科學技術、尤其是交通、通信技術的急劇發(fā)展,導致了世界資本主義市場視野的無限擴大,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群由此被發(fā)現(xiàn),進而可可西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破壞,環(huán)境破壞導致了當?shù)卦用竦呢毨В毨巩數(shù)鼐用褡呱狭艘粭l以破壞自己家園環(huán)境為代價的求生之路。透過這條因果鏈,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以下問題:
首先是科技發(fā)展在這種生態(tài)災難中所起到的作用,或者更直接的說就是科技發(fā)展一手促成了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這一結果,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就被法蘭克福學派的早期思想家所察覺。1947年,在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和阿道爾諾(Theodor L.W.Adorno)聯(lián)合著述的《啟蒙辯證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中,他們就曾毫不諱言的指出:“啟蒙的根本目標就是要使人們擺脫恐懼,樹立自主。但是,被徹底啟蒙的世界卻籠罩在一批因勝利而招致的災難中?!盵6]人們面對自然的態(tài)度,并不是平等的、友好的,而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是破壞性的,“人們從自然中想學到的就是如何利用自然,以便全面的統(tǒng)治自然和他者。這是其唯一的目的”。在西方資本主義的工具理性的引導下,可可西里藏羚羊被納入其視野后的生態(tài)危機就成為了不可避免的后果。
其次是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剝削方式的變更。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后工業(yè)社會,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是一種二元對立的關系,在這一關系中,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處于中心,欠發(fā)達的第三世界國家處于邊緣。第三世界國家的要想在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體系中獲得生存與發(fā)展,必須為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馬首是瞻。而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則憑借其在這種二元對立關系中的中心地位,肆意剝削、傾軋第三世界國家。并且,隨著科技的進步,這種剝削的形態(tài),也開始由經(jīng)濟剝削、資源剝削、勞動力剝削的傳統(tǒng)剝削形態(tài)向生態(tài)剝削的新型剝削形態(tài)轉變;剝削的目的也開始由獲取為促進自身發(fā)展的真實需要提供資源的使用價值向只是為了滿足個人欲望以及區(qū)分地位、等級為目的虛假需要提供符號象征價值相轉變。而具體到《可可西里》中,一直存在著一個不在場的矛盾制造者,這就是歐美市場中藏羚羊皮的需求者,正是他們對在其實際生活中本身可有可無的藏羚羊皮的占有欲,造成了可可西里居民們陷入了貧困與環(huán)境惡化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而這種威脅對于這些可可西里的居民來說卻是致命的。這正如美國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奧康納(James O’Connor)所言:“生態(tài)惡化的人類犧牲品往往是那些鄉(xiāng)村的窮人……”
綜上所述,《可可西里》向我們揭示,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由于生態(tài)危機和貧困問題相互作用而引發(fā)的社會問題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問題,更是其淪為世界資本主義體系附庸的必然結果。而我們要提出的另一個問題則在于,生態(tài)視角下的電影文本解讀,不能只滿足于電影文本內(nèi)部的觀照,而更要在較宏觀的背景下挖掘其背后所隱藏更為深刻的問題與意義,這理應成為藝術文本生態(tài)解讀的應有之意。
[參 考 文 獻]
[1]余源培.評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理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5.
[2][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劉繼譯[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6-7.
[3]汪暉.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紀的終結與90年代[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8.
[4]劉陽.《可可西里》的別樣解讀.[J]南風窗,2004(21):86.
[5][德]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M].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1-2.
[6][美]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M].唐正東,藏佩洪,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306.
Consumption Society and Ecological Dilemma——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lm Kekexili
Wang Bing
(College of Media Science,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China)
Some scholars have attempted to thrashKekexiliin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interpretation since the film directed by Lu Chuan was released,but we believe that it would be wrong because they has failed to seeKekexiliat the world capitalist market system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macro context,meanwhile,they did not reveal the film text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crisis of the Hoh Xil region.Excavating along this line of thought,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g out the deeper problem behindKekexili.
ecological crisis;world market;false demand;poverty
J905
A
1008-178X(2012)11-0213-03
2012-09-21
王 冰(1981-),女,吉林省吉林市人,長春師范學院傳媒科學學院講師,從事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