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巍
(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大連116024)
公共領域問題溯源
——啟蒙、羅爾斯與哈貝馬斯
關 巍
(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大連116024)
論述公共領域的存在及其問題界定源于啟蒙運動的三大理想;經由羅爾斯將正義問題界定為其基本問題,哈貝馬斯則基于“交往”和“交互主體性”對公共領域及其問題進行了新的思考,對于公共領域及公共政策的思考展現(xiàn)為一個逐步展開的理論思維過程。指出公共領域的存在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前提和基礎,公共領域的概念理清關乎解決公共領域中的問題爭論。
公共領域;正義;羅爾斯;哈貝馬斯。
公共領域的存在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前提和基礎。公共政策從狹義上來講主要是指政府等決策部門對公共利益和公眾行為的規(guī)定和分配措施。廣義指的是政府及立法機構制定的對公眾利益和公眾行為的規(guī)制和分配,包括法律在內[1]。因此,服務就是政府的基本職能,政府不能把對公民服務這一根本義務當作自身獲取利益的手段。
公共領域一詞是一個西方概念。而這一概念,或者說公共領域的存在是一個逐漸發(fā)展的過程。
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的啟蒙運動大體有幾個理想,而這些理想對于公共領域的建構,對于個人的自由與發(fā)展,對于公民對自身權利義務的認知以及對國家合法性問題的探討都可以回溯于此。
那么啟蒙的理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于知識的理想,要獲得永恒的真理,這時人們所追尋的真理是沒有時間性的,它是永恒的,這個真理是純粹客觀的,是與人沒有關系的。對他的追求是一種信念,即人們認為沒有什么奧秘是人所不能理解的,理性是一個法庭,任何東西都必須在這個法庭上接受審判以證明自己是正確的。這種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帶來了科學的巨大發(fā)展,同時也使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社會關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二是對解放的理想,人們普遍要求破除禁錮,實現(xiàn)人類的解放,從一種普遍的歷史觀念出發(fā),認為整個人類都要實現(xiàn)或者達到一個自由的王國,而這個自由王國內部的每個人都是生而平等的。而以上兩個理想都是基于第三個理想,這個理想就是關于人的理想。真理或者知識與人是密不可分的,整個近代哲學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主體性哲學。因為只有作為主體的人才能達到真理,他是有理性的,真理和人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并且只有人作為主體才能達到自由的王國,人類才能得到解放。近代哲學正是從笛卡爾到洛克再到康德,實現(xiàn)了人的主體地位的越升。
正是在啟蒙的思想指引下,在理性光輝的照耀下,西方世界發(fā)生了非常深刻的變化。人們熱衷于對新興起的國家與社會進行廣泛的探討,從笛卡爾、霍布斯、盧梭、伏爾泰等人到康德、黑格爾以致馬克思,人們都在分析、論證或者批判這個時代。而在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現(xiàn)代文明更是光輝燦爛,但是現(xiàn)代文明尤其是工業(yè)文明的巨大發(fā)展一方面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舒適生活,但是另一方面人的生存危機問題、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問題等等在我們的社會生活和倫理生活中不斷的凸顯,挑戰(zhàn)人類日益疲弱的神經。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一開頭所說的“那是最昌明的時代,那是最衰微的時代;那是理智開化的歲月,那是混沌蒙昧的歲月;那是信仰篤誠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陽光燦爛的季節(jié),那是長夜晦暗的季節(jié);那是欣欣向榮的春天,那是死氣沉沉的冬天;我們眼前無所不有,我們眼前一無所有,我們都徑直奔向天堂,我們都徑直奔向另一條路?!绷_素針對這個問題說道:“文明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決不能指望返回到前文明的狀態(tài)去加以解決,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出路,只能是發(fā)展出更好的文明?!保?]
到了現(xiàn)代,人們的生活和生存狀態(tài)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在理論上討論問題的視角也發(fā)生了變化,而羅爾斯對于我們處理公共領域的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正義是倫理學研究的基本范疇,正義作為正直的德性直接與私德相關,正義與獨立個體和公共領域相關時則意味著公德問題。因此,可以說,正義是連接公德與私德的紐帶,關系的是“誰的正義”、“哪種合理性的問題”。
而羅爾斯是我們討論正義問題時難以繞過的關鍵性人物。羅爾斯從上世紀70年代起陸續(xù)出版的所有著作中,《正義論》是最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著作。該書自產生之日起,就在整個學術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正義論》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它從道德的角度研究社會基本結構、權利和義務、社會合理的利益、責任等方面的正義問題。《正義論》的基本旨趣是政治哲學與倫理學的。它是在古典自由主義的傳統(tǒng)中提出的一種修正主張。它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政治價值、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及其證明。而政治價值具有首要的意義,政治哲學的目標就是把這個政治價值落實到制度的層面。
從西方傳統(tǒng)上講,自由和平等是其主要的兩大政治價值。洛克的《政府論》主要講的就是自由問題,為自由奠定了基礎。洛克的自由主義的最突出的特點是,強調人們是通過締結某種原始的契約而進入社會狀態(tài)的。在締結這項契約之前的自然狀態(tài)中,每個人都擁有自然權利,在受到侵犯時有執(zhí)行自然法的權力;而一旦人們通過某種最初的協(xié)議聯(lián)合組成一個共同體以謀求和平安全的生活,他們就放棄其自然權利并受制于公民社會的限制。到了密爾的《論自由》基本解決了自由的價值問題。至此西方古典的自由主義并沒有涉及到平等的問題。而羅爾斯的《正義論》首次系統(tǒng)地在政治哲學的理論層面解決平等問題,他將平等看作與自由具有同樣的政治價值,正義就是自由與平等。自由和平等作為首要的政治價值保證了制度和程序的正義性。
羅爾斯的理論靶子正是在政治哲學發(fā)展過程中一統(tǒng)天下的功利主義傳統(tǒng)。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古典自由主義中有兩個主要的傳統(tǒng),一個是從洛克開始,經休謨到康德的契約主義傳統(tǒng),另一個是從邊沁、密爾到西季威克的功利主義傳統(tǒng)。這兩個傳統(tǒng)各自都包含著某些不一致、不合理的地方。在這兩種學說中,后者一直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功利主義自從由邊沁和密爾有力地提出以來,逐步成為西方自由主義政治哲學中最重要的學說。按照羅爾斯的看法,這兩種傳統(tǒng)的自由主義各自都存在著嚴重問題。在功利主義方面,由于將所有人的善總額的最大增量作為衡量的惟一尺度,它將允許為著更大的總體利益而侵犯個人的權利。在契約主義方面,它提出了一個平等自由的正義觀念,但是由于提不出任何確定的標準,它便求助于某種自然秩序觀點,相信某種自然秩序可以保障平等的自由。在這二者之中,羅爾斯認為功利主義的問題是根本性的。
以霍布斯為例?;舨妓雇ㄟ^理論假定了一種自然狀態(tài),在這種自然狀態(tài)下人類個體在身心兩方面的能力都是十分相等的,那么這也就意味著人對一切存在的事物有著基本平等的權利,從而每個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也就是說,“自然使人在身心兩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以致有時某人的體力雖則顯然比另一人強,或是腦力比另一人敏捷;但這一切總加在一起,也不會使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大到使這人能要求獲得人家不能像他一樣要求的任何利益,因為就體力而論,最弱的人運用密謀或者與其他處在同一種危險下的人聯(lián)合起來,就能具有足夠的力量來殺死最強的人。”[3]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論,霍布斯認為人和人之間就難免會進入戰(zhàn)爭的狀態(tài),任何人都可以主張自己的權利,并通過自己的手段來達到目的。這樣的自然狀態(tài)就是一種戰(zhàn)爭的狀態(tài),充滿了動亂與不安。因而就必須出現(xiàn)一個公權力,以此來保證人們更好的生存,因為,“根據(jù)這一切,我們就可以顯然看出:在沒有一個共同權力使大家懾服的時候,人們便處在所謂的戰(zhàn)爭狀態(tài)之下?!保?]那么道德區(qū)別又是建立在什么樣的基礎之上呢?霍布斯認為事物本身并不存在什么善惡價值,對事物善惡的判斷依據(jù)與我們的感覺。人為了實現(xiàn)自我保存,在理智的作用下就會相應地控制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并有了實現(xiàn)和平的愿望,而著首先就需要訂立契約。
霍布斯的思想啟示了羅爾斯。羅爾斯通過新契約論對功利主義進行了深入的批判,恢復了契約論在政治哲學中的地位,提出了他的正義原則,并用契約論的方法對這兩個原則加以證明。與古典契約論不同,羅爾斯的新契約論不是以自然權利和自然法則為基礎,只是在形態(tài)上保存了契約論的方法。他明確地指出,自己的契約論僅是一種思想模型,是一種理想化的形態(tài)。
羅爾斯的討論涉及到了如下主題:
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的正義原則是什么,即支配一個社會的正義原則是什么:是穩(wěn)定性問題,即一個由正義原則支配的社會如何實現(xiàn)長治久安的問題。羅爾斯認為,社會是一個眾人合作的全體,而正義原則正是支配人們相互合作的原則。按照他的想法,正義理論必須闡明什么是我們這個社會所應遵循的正義原則。而這種正義原則極其重要的,它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提供了基礎,同時也為國家的所有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提供了基礎。所以,正義原則是整個國家政治法律制度的基石。在對正義的原則進行闡述時,羅爾斯強調,他的兩個正義原則是基于人們的理性選擇的,是人們在面對各種不同的正義原則時進行理性選擇的結果,正是這種理性選擇保證了正義原則的合理性。羅爾斯的思路是這樣的,由于我們在正義程序中選擇的任何原則都是正義的,因此,關鍵不在于我們“選擇了什么”,而在于“如何選擇”。如果我們能夠設計出一種正義的程序,那么我們從中所選擇的任何原則都是正義的,無論它們是什么。通過程序正義,條件的公平轉變成為結果的公平,這就是羅爾斯的程序正義。
羅爾斯的正義論集中地探討了具有獨立意志的個人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的正義問題。而這個問題主要包含了兩個層面,作為公德的正義主要處理的是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問題,作為公德的正義可以被理解為公共領域的正義問題。
至此,我們明了了,羅爾斯的正義及其原則可以成為公德和私德之間張力的平衡點,正是正義為公德和私德提供了思想的基地,我們只有在正義的條件下才能討論公德和私德問題。同時之所以區(qū)分公德和私德,是來自于西方的思想傳統(tǒng)。這就為我們解決公共領域的道德問題提供了一個可以參考的理論方法,以補充我們傳統(tǒng)中缺乏的公德思想。
但是,羅爾斯的理論仍然是一種理想化的理論模型,這就遭到了來自哈貝馬斯的批判。哈貝馬斯提出了公共領域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對于公眾的正義以及倫理學問題有重要的意義。
公共領域這一概念哈貝馬斯意指的是一種介于市民社會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與國家權利領域之間的機構空間和時間,其中個體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討論他們所關注的公共事務,形成某種接近于公眾輿論的一致意見,并組織對抗武斷的、壓迫性的國家與公共權力形式,從而維護總體利益和公共福祉。這是哈貝馬斯基于交往理論對公共領域的基本理解。
正是在公共領域之中我們才能探討公德問題。公德是人們在公共的、開放性的場所中、在處理公共事務中、在扮演的公共角色和相應的公眾關系中的道德。而在這之中尤為重要的是人們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公德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公眾利益,使人們在長期的交往中形成的規(guī)范和約束,調整和改善人們之間的關系,以及個人和社會乃至國家、民族的關系。這樣,公德的形成一方面關涉到社會的整體利益和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關系到人們之間的社會交往。
英國哲學家霍布斯曾界定“契約”說:“權利的互相轉讓,就是人們所謂的契約?!保?]因而,只有平等地擁有權利的、獨立的個人主體存在,才能有“權利轉讓”。而在這之中個人身份的獨立性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只有獨立的個體的存在才有權力的轉讓和契約的訂立。這種獨立個體權利的轉讓和契約的訂立一方面關系到霍布斯所探討的關于國家成立的道德基礎問題,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于只有獨立個體的存在,我們才能在相應的權利義務關系內討論個人在公共領域內或者個人對社會、國家的道德問題。
公平與正義是我們進行公共領域決策中要考慮的首要問題,可能正如羅爾斯所言,正義就意味著平等,因此他的程序正義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平等權益,克服現(xiàn)實的不平等。而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則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溝通決策者、目標群體和受益者之間利益的一種社會性的交往手段,正是在公共領域我們表達著民意,表達著對公共決策、公共政策的看法與訴求,而這一切都是公共決策制定的有效參照和決策反映的參照體系。公共領域構成了溝通的場所和中介,各個利益代表在此之中充分發(fā)表自身的利益訴求并在溝通和交往當中達到一種利益的制衡或者有效的平衡,這一切對于決策者更好地處理公共領域問題,更好地制定公共決策具有重要的意義。
公共領域包含豐富的內容,公共領域的公共政策溝通了決策者、目標群體和受益者三方面的關系,是把三者聯(lián)系在一起的場所。而公共政策正是由這三部分因素,即決策者、目標群體、受益者構成。公共領域,在哈貝馬斯那里是一種介于市民社會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與國家權利之間的空間和時間,它的形式主要是指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討論他們所關注的公共事務,形成某種接近于公眾輿論的一致意見,以此組織和對抗武斷的、壓迫性的國家公共權力形式,維護總體利益和公共福祉[4]。這是公共領域依靠自身的包括輿論力量在內構成的對于公權力的制衡和對于社會公正的保護,其目的在于維護社會整體的利益。我們正是以公共領域為基礎,分析公民與公共決策以認識到內化的整體過程和其中的倫理關系。
公共領域意指一個公共的空間,在這個公共空間中,或者在這個公共的場所,人們可以不受影響地發(fā)表自身的看法,共同討論公共事務或者進行以言論為主體的一種政治活動。那么,公共領域的存在就是有條件的,首先,公共領域對場所有自身的要求;其次,它要求公民自由的參與和表達自身的立場和觀點;最后,還包括一些現(xiàn)實的保障公共領域公民自由權利的條件。
公共領域在中國是否存在?這是一個充滿爭議的理論問題,用哈貝馬斯的觀點來看,公共領域是一個充滿張力的領域,它的存在在于社會和國家之間的某種制衡,或者說公共領域作為一個政治領域,起到的作用是通過輿論或者溝通來對國家的相應的政策、法律等等政治行為的約束或者反抗。但是,從我國的國情來看,中國社會自身的運行模式似乎并不存在這個領域或者說這個領域是否具有普世價值,是否可以應用于中國社會這是一個應該謹慎處理和認真思考的問題。
從歷史上來看,從中國國門洞開之日起,中國人廣泛吸收外來文化,似乎對公共領域或者說對于如何處理公共事務的問題有了自身的認識。從上個世紀伊始,國人就開始探討中國的近代化發(fā)展問題,當時的中國人開始認識到中國社會的一些問題,認為我們受幾千年封建思想意識的影響,對公共領域的認識、對國家義務與公民權利的認識存在著一些偏差。當時的梁啟超先生從對私德和公德的探討出發(fā),試圖提出對這一問題的解答。1902年他撰寫的《論公德》一書首開對公德與私德的探討,并且認為中國從古至今概觀孔孟著作,所主張的道德理論十之八九與私德有關而與公德無關,并且認為私德注重的是個人的修為,而對公德所涉及的公共領域的道德問題很少觸及,在書中他將私德定義為“人人獨善其身謂之私德”。
1903年他又重點談了私德對于公德的關系,主張如無私德何以有公德。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深刻地理解到私德的養(yǎng)成或者說個人修養(yǎng)在公德養(yǎng)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梁啟超的論述也說明中國古代傳統(tǒng)注重個人的修身而少有論及關于公共領域的道德或者說公德問題,這樣就從一個方面說明了為什么時至今日,在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社會高度進步,但是人們的公共道德水平和道德意識缺失甚至滑坡。
總體來看,私德主要是人們在非公共領域,在不涉及公共利益與秩序的情況下,在私人領域處理私人生活、個人關系等方面的道德表現(xiàn)。而從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意識來看,我們大多關注古人修為,關注對于血緣親情的認同,而少有對于公共領域道德問題和倫理關系的認知與思考,這也為我們的思想發(fā)展帶來了相應的問題。在現(xiàn)代中國,我們發(fā)現(xiàn)高度的經濟文明沒有帶來高度的道德文明,中國人的思想傳統(tǒng)深深地扎根于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理念當中,中國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雖然主張從以家庭為本位的倫理關系向社會和國家層面進行推論,但從本質上來講仍然是以血緣倫理關系為基礎。但是這其中尤其缺少對于公德的意識。而公德,作為一個概念則是本質上來源于西方哲學,來源于對人的權利、義務、責任的探討和規(guī)定。
[1] 張國慶.現(xiàn)代公共政策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41.
[2]羅素.我的信仰[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2:25.
[3]羅爾斯.利維坦[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102,110,100.
[4] 江民安.文化研究關鍵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91.
The source of public sphere issues——enlightenment,Habermas and Rawls
GUAn Wei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The existence of public sphere and problem definition stems from the enlightenment ideal of the three.Rawls defines the issue of justice as the basic problem;Habermas is on new thinking of the“contact”and“intersubjectivity”in the public sphere and issues.The public sphere and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public policy starts to show a gradual process.The existence concept of the public sphere is the basic problem of the debates.
public sphere;justice;Rawls;Habermas
C912
A
1009-8976(2012)01-0001-04
2011-12-18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關巍(1982—),女(滿),遼寧錦州,博士,講師主要研究外國哲學、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