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屹嬋
(山西大同大學政法學院,大同037009)
網絡言論侵犯隱私權的法律防范與救濟
馬屹嬋
(山西大同大學政法學院,大同037009)
分析指出,網絡言論侵犯隱私權是一種新的侵權方式,它使公民隱私權的外延擴大,從而受到更多形式的傷害。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的隱私權,必須進一步完善法律機制,從法律防范與救濟角度作深入地有益地探討。
網絡言論侵權;法律防范;救濟
隨著中國網民的不斷增加,網絡作為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力加強,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極大地方便人們的生活、學習與工作,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促使社會經濟快速向前發(fā)展的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網絡信息的開放性、虛擬性、交互性和數字化特征,使得網絡侵權和網絡安全日益成為問題。其中關于隱私權的侵犯,關乎社會上的每個人,因為有好多侵權案例的受害人,是極少上網的普通人。網絡如今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在某種意義上是同質的,網絡環(huán)境下隱私權的防范與救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網絡環(huán)境下隱私權的涵義
隱私權作為一種基本人格權,是指公民的私人生活空間、私人信息依法受保護的權利。通俗地講,就是公民的私人生活空間不被非法入侵和干擾,公民的通訊秘密不被他人截獲或公開披露,公民的個人信息資料不被他人非法獲取和知悉,更不能非法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利。網絡隱私權是傳統(tǒng)隱私權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延伸。廣義上講應該是保護網絡隱私不受侵害、不被公開的權利。大致內容包括: (1)私人信息保密權。私人信息屬于個人隱私的范疇,這是公認的,也是隱私權保護的重點內容。現代社會由于通訊、交通、計算機及網絡等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對個人隱私造成了很大威脅,而最易遭侵犯的即為私人信息。(2)私人生活免受干擾權。自己擁有一片私人生活領域,休養(yǎng)身心,免受他人干擾,是公民生活幸福的必備條件。這是隱私權保護的重要內容。
(二)網絡言論侵犯隱私權的特點
網絡言論與普通言論侵犯隱私權既有相似之處又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兩者相似之處在于,無論是網絡言論侵權還是普通言論侵權,其侵犯的權利客體都是一樣的客體。而兩者的最大區(qū)別在于,侵權行為的實施方式有著決然的不同。普通言論侵權是通過實施實際的行為進行的,看得見摸得著,而網絡言論侵權是通過互聯網進行的,是通過網絡這個虛擬空間,通過鼠標鍵盤瞬間完成的,其侵權行為完成之快令人匪夷所思,這給確認侵權帶來很大難度。
從侵犯手段看:(1)通過網絡上個人控制權限較大的載體如各種“個人空間”與“博客”:第一,“個人空間”與“博客”所提出的侵權論題在私人空間,具有私密性,傳播相對較慢,影響相對較小。第二,“個人空間”與“博客”載體的提供者因為與用戶有一定的協(xié)議,不能隨便刪除用戶的內容,需要經過一定的審查,才能實施。(2)通過網絡上個人控制權限較小的載體如各種“BBS”或“論壇”:第一,論壇是一個公共的討論場地,那里有各種主題,參與者們的言論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具有公開性,傳播相對較快,影響較大。第二,論壇的管理者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在侵權發(fā)生后,沒能及時地刪除侵權的內容。
從隱私權被侵犯的內容看:(1)網絡言論侵犯私人信息保密權。指本該保密的公民的姓名、肖像、住址、住宅電話、身體肌膚的秘密;公民的儲蓄、財產狀況;公民的社會關系,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公民的檔案材料等被非法公開。(2)網絡言論侵犯私人生活免受干擾權。主要指公民的個人活動,包括在公共場所的活動及住宅內的活動被他人窺視、調查或者公開。
(一)法律防范
1.憲法防范
《憲法》第38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边@里的“人格尊嚴”應當包括公民的隱私尊嚴;第39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贝藯l保護的是公民的寧居權;第40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贝藯l保護的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秘密權。
2.民法防范
在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中,沒有直接規(guī)定隱私權為公民的人格權?!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作為民法通則的實施細則,也沒有將隱私權當作一項獨立的人格權來對待,只是在第139條規(guī)定了侵犯公民的肖像權、第140條規(guī)定了“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隱私的行為”這兩種與公民的隱私權有關的侵權形式。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明確指出:“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隱私材料,或者以書面、口頭方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睆囊陨峡梢缘弥?對侵害他人隱私權,造成名譽損害的,認定為侵害名譽權追究民事責任。
3.其他法律防范
(1)隱私權的刑法防范
如果他人故意侵害公民隱私權,造成嚴重后果,則要受到刑法的處罰,我國《刑法》第252條、第253條對此有規(guī)定:隱匿、毀棄、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jié)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郵電工作人員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這是我國以刑法間接保護方式保護公民隱私權的體現,但它并沒有以侵犯隱私權罪定罪論處,而是以侵犯通信自由罪和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處罰。這表明還有很多嚴重侵害隱私權的行為都沒有受到刑法的保護。
(2)隱私權的訴訟法防范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52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睹袷略V訟法》第66條,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并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第120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以外,應當公開進行。離婚案件,涉及商業(yè)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行政訴訟法》第30條規(guī)定,代理訴訟的律師,可以依照規(guī)定查閱本案有關材料,可以向有關組織和公民調查,收集證據。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材料,應當依照法律規(guī)定保密。經人民法院許可,當事人和其他訴訟代理人可以查閱本案庭審材料,但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除外。第45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
(3)網絡隱私權的其他相關法律防范
我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第7條規(guī)定:“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規(guī)定,利用國際聯網侵犯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guī)定實施辦法》第18條規(guī)定:“不得擅自進行未經許可的計算機學校,篡改他人信息,冒用他人名義發(fā)出信息,侵犯他人隱私。”若要這些規(guī)定系統(tǒng)地對網絡隱私權加以保護,不是它們所能勝任的,而且在審判實踐中可操作性也不強。
此外,我國其他法律如:《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婦女權益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都涉及了對隱私權的保護。
(二)法律防范對個體的要求
1.提高公民法律意識的和媒介道德素養(yǎng)
在對事件的具體分析中筆者發(fā)現,其實部分侵權網民的行為都是違背最基本的法律,如《憲法》、《刑法》及《民法通則》等。顯然,他們或是無視法律的存在,或是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違法行為。新聞法學者王軍副教授認為:“網絡犯罪案件大多是25歲青少年干的,加強網絡道德教育,提升網民的媒介素養(yǎng),已經成為現代教育中一項刻不容緩的緊迫課題。”可見對提高公民素養(yǎng)和普法活動要從年輕人做起。
2.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提高網絡技術的駕馭能力
網絡只是技術工具,為禍為福也事在人為。提高對網絡技術的應用水平,對個人信息進行加密,網民趨利避害,減少隱私權事件的發(fā)生。在信息化過程中,應當注意增加常規(guī)法律的技術性,即與高科技的網絡技術相接軌,以便更加合理有效地運用網絡法規(guī)。
(三)防范的困境
網絡言論侵犯隱私權進行法律防范面臨著不少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認識上的不足。在中國人們的權利意識比較弱,而對隱私權的重視又明顯低于對其他權利的重視,只有在受到侵害嚴重影響生活時才能注意到,這就是受害者事前忽略基本的防范措施,難以納入法律防范體系。
2.傳統(tǒng)文化的不利影響。在中國傳統(tǒng)上個人是沒有秘密的,傳統(tǒng)中國人一直以家族為單位聚居,由于生產生活的需要集體主義濃厚,在人們的觀念忽視上一些本來應該是隱私權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公開討論、傳播。這明顯不適應現代生活,這種習慣也擴展到網落生活中,事實上的言論侵權不知不覺發(fā)生為事態(tài)的嚴重埋下隱患,也妨礙法律的及時介入。
3.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法律對社會有教育和指引功能,由于我國的法律沒有直接規(guī)定隱私權,而網絡信息安全方面的法規(guī)由于其專業(yè)性,不為普通大眾所了解,就談不上對人們的教育和行為的指引。
4.網絡言論的特殊性。由于網絡屬于高技術的應用,主體可以通過各種手段隱藏的其身份,使立法者對責任主體的選擇有些困難,因為立法要考慮司法的可行性,司法實踐中找不到責任主體,法律形同虛設。
(四)立法建議
為厘清保護網絡隱私權的思路,對目前我國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在借鑒國外立法的基礎上立足于中國國情基礎上加以立法,以下談一下筆者不成熟的建議:
1.將對隱私權的間接保護改為直接保護。在世界各國紛紛承認隱私權的今天,我國立法不規(guī)定隱私權,這是一個嚴重的立法疏漏。我國法律以間接方式來保護公民的隱私權是具有很大缺陷的,所以應該改用直接保護方式,更有利于加大對隱私權侵害的救濟程度。我國立法機關應對隱私權在法律上明確規(guī)定隱私權的內涵、外延及侵權的責任形式,這樣保護隱私權才在法律上有明確的依據。另外,僅有隱私權保護的一般性規(guī)定是不夠的,還應制定專門法律來保護公民的網絡隱私權。
2.使專業(yè)技術與立法技術相結合。因為網絡中蘊藏著較高的科技含量,如果不與專業(yè)相結合,會使立法與網絡實際相脫離,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做不到有的放矢,也沒有可操作性。只有加強立法者與專業(yè)人士的相互溝通,才能明確規(guī)范網絡隱私權的內容,才能更好地做到本著社會公共利益優(yōu)先、寬容協(xié)調等原則解決網絡隱私權與知情權之間的權利沖突,在權利沖突的主體之間確定一種最佳的雙贏方式。
3.明確有關網絡環(huán)境下隱私權保護的基本原則。在立法中,首先應明確的就是基本原則,這是確定網絡隱私權法律保護的指導性、導向性的基本內容,在立法時應充分考慮技術要求、現實的可能性以及足夠的前瞻性,這些原則是既要保證隱私權不受侵犯,又要保證網絡信息的自由。
(一)證據的搜集
在發(fā)現侵權后,采取公證的方法,對侵權的網頁,請公證人員予以公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解釋,公證人員在未向涉嫌侵權一方當事人表明身份的情況下,取得的證據和出具的《公證書》,也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通過公證取證,進行證據保全,已經日益成為網絡侵權案件當事人青睞的取證方式。在必要時,公證員可以出庭質證,以增強公證文書的證明效力,有利于法院及時查明案件事實,解決訴訟爭議。
(二)被告的選擇與確認
關于被告的選擇,筆者認為有兩大主體,即侵權網民與網絡服務提供商。其中侵權網民由于技術的原因,使得其難以確認,務實的方法是把網絡服務提供商作為被告,有四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網絡服務提供商直接發(fā)布侵權言論,應被確認為侵權主體。第二種情形是,在有關侵權案中,僅作為信息傳輸者,網絡聯接服務提供者,則不能作為侵權主體。第三種情形與第二種情形相關,即當網絡服務提供商被告知有信息侵權時,對侵權信息進行了及時、有效處理,使其不能繼續(xù)傳播。第四種情形是,網絡服務提供商雖然沒有直接發(fā)布侵權信息。但沒有盡到應盡的義務,因而可以被認定為責任主體。
(三)在法律不夠明確的地方法律的選擇與適用
在上文提到的四種情形中第二、三種情形中的網絡服務提供商不成為責任主體,因而不存在歸責問題;第一種情形由于和普通的新聞侵權案相同,因而只需把網絡服務提供商作為直接責任主體歸責就可以。所以,第四種情形是重點。第四種情形中,網絡服務提供商的主要問題在于沒有履行積極義務,把該刪除的侵權信息刪除。這里,侵權結果并不是因為網絡服務提供商的單獨行為,而是與侵權信息發(fā)布者的共同行為所導致。
在我國完善網絡環(huán)境下隱私權的保護,應注意法律保護只是保護隱私權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并不能樂觀地認為相關立法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網絡隱私權被侵犯的嚴重現象,除此之外,還應注意完善業(yè)界的自律規(guī)則、加強政府的監(jiān)管,形成業(yè)界自律、法律約束、政府監(jiān)管三者結合的“安全港”制度,形成對網絡隱私權全面保護的系統(tǒng)的綜合機制。
參考文獻
[1] 王軍.網絡傳播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6:123.
[2] 王利明.人格權法新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3] 楊立新.侵權法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4] 郭衛(wèi)華,金朝武.網絡中的法問題及其對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 顧明中,陳松濤.試論互聯網上侵害名譽權[J].人民司法,2001(2):42-44.
Prevention and relief of online speech invasion of privacy laws
MA Yi-chan
(Politics and Law Institute,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037009,China)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invasion of privacy of online speech is a new way of infringement and it makes the extension of the civil right to privacy expand to more forms of harm.To better protect citizens'privacy,we must further improve the legal mechanisms indepth and it is useful to explore the legal prevention and the relief angle.
network speech infringement;law to prevent;relief
book=38,ebook=79
D923
A
1009-8976(2012)03-0038-03
2012-05-08
馬屹嬋(1982—),女(漢),河北行唐,碩士主要研究知識產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