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玲
(合肥師范學院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601)
淺析高校英語翻譯專業(yè)的古代漢語教學
孫 玲
(合肥師范學院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601)
隨著中國國際化事務日益頻繁,高端翻譯人才極度匱乏,而高校英語翻譯專業(yè)的古代漢語教學改革仍處于探索階段。如何在高校英語翻譯專業(yè)的課堂中開展行之有效的古代漢語教學活動,本文將重點闡述之并提出建設性意見。
英語翻譯;古代漢語;教學
近年來,英語的地位日益凸顯,全國高校都相應開設了英語專業(yè)課程。2006年我國首次開設英語翻譯專業(yè),目前我國的翻譯人才仍有很大的缺口,高水平的翻譯人才更是匱乏。據統(tǒng)計,現今國內從事典籍英譯工作的老先生不過 10人,卓有成績的中年翻譯家20人左右,這和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需求相差甚遠。
專業(yè)的翻譯人員,必須熟練掌握中外兩種語言,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而由于課程設置等多方面的原因,英語翻譯專業(yè)學生的漢語水平堪憂,以致造成“英譯漢時漢語不行、漢譯英時英語不行”的尷尬局面。
傅雷先生在上世紀50年代初就深刻意識到白話文的局限,他說:“白話文跟外國語文,在豐富、變化上面差得太遠,文言在這一點上比白話就占便宜。……文言有它的規(guī)律,有它的體制,任何人也不能胡來,詞匯也豐富?!睗h語水平的忽視嚴重影響到了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翻譯能力。因此現階段各高校英語專業(yè)的課程中增添了“古代漢語”等中文方向課程,意在培養(yǎng)學生精確而優(yōu)雅地使用漢語的能力。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在英語翻譯專業(yè)第三學年的第一學期開設古代漢語課程,課程性質為專業(yè)必修課,總學時為36學時,選用的教材是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等很多學科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了解古代漢語的知識體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語言的精髓,在英漢對譯中將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鑒于英語專業(yè)學生的中文實際水平,我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面貌,能夠獨立閱讀一般難度的文言文,并能將古文知識運用于翻譯實踐中,以達到漢英對譯中所要求的“信、達、雅”的標準。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對古漢的內容做了一些調整:
1.文字部分:通過具體的字形分析,講解“六書”理論,但對于古今字、異體字等概念不作細致闡述,以免英語專業(yè)學生望而生畏,喪失對古漢學習的興趣。
2.詞匯部分:重點講解詞義引申、古今詞義的異同,對于同義詞的辨析、同源詞的概念也不作細致闡述。
3.語法部分:主要為辨析詞類活用現象、掌握古漢的賓語前置現象。
4.文選:由任課教師靈活掌握,以《左傳》、《論語》、《孟子》等經典文獻為主,文選的講解與通論交替進行。
具體的課堂教學整體思路如下:
1.充分利用學生英文翻譯的能力,將英漢對比完整呈現,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古漢的興趣。比如在學習《詩經·摽有梅》這一篇中,先請學生用現代漢語翻譯《摽有梅》的原文:“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痹诔浞掷斫庠恼Z義及思想感情的基礎上,讓學生現場將這節(jié)古文翻譯為優(yōu)美的英文,并作出評比。這既對教師的英文能力提出了要求,又檢驗了學生的英文翻譯水平?!稉坑忻贰分凶铍y翻譯的是“摽”,它是一個擬聲詞,表現梅子紛紛落地時的聲音,美國漢學家Burton Watson將其譯為“The plum tree drops its fruit.”雖無甚差錯,但“摽”的意味仍未能準確譯出,換為“plop”似更佳。通過這種積極的語言對比,學生學習古漢的熱情高漲。
2.詞匯和語法的講解全部采用英漢對比的方法進行闡述,以帶領學生領略漢語的優(yōu)美,了解漢語背后的文化,更加深對中西兩種文化差異的了解。比如詞類活用部分,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為例,引導學生思索“水”的活用條件,名詞后接賓語則名詞活用為動詞,再以英文“They stormed the speaker with questions.”為例,闡明其中的“storm”與漢語的“水”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賓語前置部分,先以“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為例,闡明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時常前置的古漢語語法現象,再以“Of all the colors,red I like best.”為例,指出語言的學習是相通的,大家不能厚此薄彼,重英文,輕中文。
3.針對翻譯專業(yè)的特殊性,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將具體的翻譯文本呈現給學生,將即時翻譯和課后翻譯練習相結合,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比如文言文中常出現的“天子”一詞,學生在課后作業(yè)中給出了不同的翻譯:the son of heaven/emoeror/jesus/king/prince/,究竟哪種翻譯更符合古漢語的實際,漢昭帝在成為天子前身份為諸侯,“諸侯”的翻譯與“天子”的譯文是否相同?康熙帝若為“the son of heaven”,雍正帝仍為“the son of heaven”,西方人是否會產生誤解?圍繞著這些問題,學生進行了有趣的探討。又如2010年溫總理記者招待會上引用的《離騷》名句:“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尤未悔。”翻譯張璐譯為:“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古文“九死一生”、“三思而后行”中的“九”和“三”均為概數,表示多次,因此把“九死”翻譯為thousand times,符合漢語的習慣。針對張璐的譯文,學生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評價其譯文的優(yōu)劣,從而更形象地領會中西方語言的差異。
良好的中文能力將有效促進英語的學習,因此英語翻譯專業(yè)的古代漢語教學的重要性將日益顯現。如何進行卓有成效的古代漢語教學并將之運用于英語翻譯實踐,這是古代漢語任課教師需要思索的問題。翻譯是兩種語言的轉化,精通母語是英文翻譯的基礎,因此可從以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
1.閱讀漢語經典文獻。英語翻譯專業(yè)學生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英語的學習中了,對于古代漢語的文獻涉獵極少,全文閱讀經典漢語文獻的更是鳳毛麟角。由教師開立閱讀篇目,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經典文獻中的經典篇目,以使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有更全面的認識。
2.適度開展雙語教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開設雙語課程有一定難度,主要是對教師的雙語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要能將漢語的精妙準確地用英語傳達給學生,同時還要對漢語有很深的領悟,但這方面的探索國內已有高校著手實施了。
3.古代漢語應作為英語專業(yè)的必修課固定在課程設置中。課程設置的時間應合理,古代漢語課程既是作為專業(yè)必修課,則開課質量應符合學生期待,應與全校公選的大學語文課程區(qū)分開來。
4.學校應大力提倡學習中文,以各種活動來提高中文水平,仿照“英語角”,可設立“漢語角”,彌補中文能力的缺失,還應多舉辦學術講座,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形成“學漢語”的良好氛圍。
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化過程,它不是簡單的詞語堆加,而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由于大學高校中并不注重中文的學習,大學生翻譯的漢語行文晦澀,嚴重影響了漢語的向外傳播。在高校英語翻譯專業(yè)開設古代漢語課程以及其他相關的中文課程,使英語專業(yè)學生具備必備的中文素養(yǎng),將有助于翻譯水平的整體提升。
[1] 尹朝.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 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3.
[2] 劉晉靜. 對當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不足的分析及對策[J]. 考試周刊,2008.
[3] 王佐良. 翻譯中的文化比較[J]. 翻譯通訊,2005,(1).
G642
A
1008-7427(2012)05-0118-01
201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