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美國大學本科教育質量問題及其對策——讀《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

2012-08-15 00:54:11李先富
關鍵詞:博克大學質量

李先富

(池州學院教育系,安徽池州 247000)

德里克·博克(Derek Bok,1930—)是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學第25任校長,擔任哈佛大學校長20年之久(1971~1991)。在擔任哈佛大學校長期間,博克不斷總結哈佛大學的辦學經驗,闡述自己的大學思想和主張,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高等教育思想體系。他一生著作頗豐,其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品主要有:1982出版的《走出象牙塔— —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1986年出版的《美國高等教育》、1990年出版的《大學與美國的未來》、2006年出版的《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等。在《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一書中,博克從歷史角度評價美國大學本科教育質量問題,從美國大學生在接受本科教育期間所取得的進步與本科教育目標之間的差距出發(fā),探尋美國本科教育質量問題的癥結所在,并提出本科教育質量提升的策略。雖然各個國家的社會制度不同,大學的歷史與傳統不同,高等教育系統的制度和體制不同,但是博克關于本科教育質量問題及對策的探索對于提高我國本科教育質量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從歷史角度評價本科教育質量問題

“要想認真地探討當今美國大學的問題,就必須對其發(fā)展歷史有所了解。只有了解大學校園里曾經發(fā)生了什么,才可能判斷通識教育的質量正在下降的批評是否合理。任何人在批評或改革本科教育之前,都應該對其歷史爛熟于胸。”[1]7在世界高等教育系統中,美國是高等教育強國,但是歷來美國國內對本科教育批判的聲音卻從未停止。多數批評言論厚古薄今,認為大學本科教育質量今不如昔,當今本科教育的質量已不復曾經的輝煌。博克在回顧本科教育歷史的基礎上得出以下結論:“在歷史的碎片中很難找到一段真正的黃金時期。本科教育質量下降的說法缺乏歷史依據,這一輕率的判斷不過是對基于對所謂黃金期的過高評價?!保?]17美國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些對于大學本科教育質量的尖銳的批評。亨利·亞當斯對19世紀的哈佛做出過如下的評價:“沒傳授多少知識,僅有的知識也傳授得很糟糕”1930年代末的高等教育,似乎也離“黃金期”的標準相去甚遠。麥克喬治·班迪曾認為自己在耶魯大部分的學習是在極大地浪費時間。二戰(zhàn)結束后,大量退伍軍人涌入校園,雖然他們學習勤勉踏實認真,但是大學并未真正改善學生的態(tài)度與價值觀,經過四年的學習,學生的價值觀更加趨同了。

對于本科教育質量的批評集中在兩個方面:缺乏統一的本科教育目標和課程的職業(yè)化傾向?!坝捎谌狈α钊诵欧摹⒔y一的教育目的,大學的課程體系便逐漸演變?yōu)橛蛇x修課堆積而成?!保?]2“美國高等教育已經將自己變成了一個大型的就業(yè)訓練基地,博雅教育已不再是它的核心?!保?]3對于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缺乏統一的目標,博克作了以下分析:“統一的大學目標和課程從來都更像是歐洲大學的特征。多元化本來是美國高等教育的傳統特點,在許多外國教育家看來多元化特征反而是一種優(yōu)勢?!保?]15對于課程職業(yè)化的傾向,博克認為美國的本科教育向來都有實用性職業(yè)性的一面。課程的職業(yè)化傾向的加劇主要源于美國的用人單位對雇員知識和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實用化,越來越多的學生將賺大錢和事業(yè)成功視為大學的原動力。而且主修職業(yè)性科目的學生并非只學習實用課程,他們仍然學習通識課程和選修課程,這占了他們課程總數的一半。

在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歷史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博克認為,過去50年或100年里美國的本科教育可能沒有下滑,但本科教育也不是無可指責。除了教師規(guī)模、圖書館容量、基礎設施以及其他資源有所擴大外,美國本科教育的質量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學生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他們的表現遠遠低于本應達到的水平。

二、界定本科教育目標是本科教育質量評判的前提

要對本科教育問題展開有效討論,首先必須厘清大學希望達到怎樣的目標。目標之于大學本科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導向,強烈的目標意識能夠正確引導教學內容的選定、教學過程的實施。明確且適當的目標對大學本科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還起到了規(guī)范的作用,對行為構成了約束。另外,大學的教育目標是檢驗大學本科教育的標準,對教育成果形成了參照。正如W·B·卡諾奇所言:“如果對大學的目標缺乏足夠認識,我們就無法知道實踐中高等教育的質量如何,甚至無法知道所謂‘高等教育質量’的內涵是什么?!?#$126經過謹慎的界定和嚴格的選擇,博克提出了大學本科的教育目標。

表達能力,所有的本科生都需要提高各種形式的表達能力,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精確而優(yōu)美的書面表達能力,其次是清晰而有說服力的口頭表達能力。這些是學生在大學期間和畢業(yè)之后都會廣泛運用的能力,也是作為公民和一切從業(yè)人員應具備的能力。培養(yǎng)本科生準確、清晰、優(yōu)美的口頭和文字表達能力是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1]40

批判性思維能力,即提出相關問題、認識并定義問題、分辨各方觀點、尋找并利用相關證據、最終作出嚴謹、合理的判斷,是有效利用信息和知識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批判性思維既可以服務于實用性目的,也可以是純思維型的。僅僅學會記憶信息對學生來說意義不大,因為信息很快就會被遺忘,何況知識總量不斷膨脹,沒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識。[1]65

道德推理能力:一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對其經濟、文化的進步有著重要的影響。富有責任心和正義感、合作精神和敬業(yè)精神的社會成員對社會經濟、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的穩(wěn)定與繁榮都具有重大價值[3]美國幾乎有一半人都要進入大學學習。因此,大學就應該義不容辭地運用其特殊的地位來鼓勵學生深入思考社會道德問題,加強道德推理能力。博克指出:“一所大學如果不愿意認真對待道德問題,就違背了其對社會應負的基本責任。尤其是在今天,如此眾多的大學生還持有相對主義的觀點,缺乏思考復雜問題(無論是道德問題還是其他問題)的能力,大學更應該責無旁貸地肩負起培養(yǎng)道德思考能力的重擔?!保?]42

公民意識:現代社會需要有責任感和參與意識的公民,然而這樣的責任感和參與意識并非與學生的智力水平同步增長。皮特·哈特研究合作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對美國15~21歲的青年人進行的一次調查的結果顯示,僅有12%的人主動提出參加選舉是良好公民應遵守的重要原則,65%的人從來沒有參加過社區(qū)服務活動。[4]從20世紀60年代到21世紀,美國總統選舉的投票率從近65%滑落到不足50%,其中,18~24歲的青年人的投票率一直低于40%。[1]102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民主自治進程”中有知識的積極參與者主要原因有兩點:公民履行公民責任所需的知識增加了許多。第二、公民意識淡薄。博克認為,今天美國大學公民教育失敗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的實用主義泛濫,使得大學本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其公益性,多數學生把接受大學教育作為謀求高薪職業(yè)的階梯,而不是作為推動政府和社會進步的手段。為此,博克呼吁,大學要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公民意識的使命?!按髮W必須明確其所能達成的公民教育目標,開設公民教育課程,為學生提供一個智力基礎;使學生盡可能地在參與投票和其他公共事務中表現得更有思想和智慧;采取多種方式擴大和改進社區(qū)服務項目,鼓勵各類學生組織的發(fā)展,并在課外活動中運用民主程序,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和責任感。”[1]113

適應多元文化的素養(yǎng):美國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存在眾多的種族與宗教,是一個“龐大的世界之家”。這個大家庭里充盈著迥異的思想、文化和興趣,能否把不同群眾融合在一起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大學必須教會學生以寬容和理解的心態(tài)來對待不同的文化,教會學生相互理解、尊重,充滿正義感,同時矛盾出現時又能適當處理,靈活面對。

培養(yǎng)學生全球化素養(yǎng):博克認為,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今天的美國越來越為國際環(huán)境——外國政府、異域文化、外國僑民、國際危機所左右,同時,信息傳遞方式與交通方式的改變也極大地增加了國際交流的機會。[5]為促進本科教育國際化,大學需要為學生開設外語課程和跨文化課程,為學生提供海外學習或工作的機會,為了擴大學生的國際視野,還應增加國際學生的數量,使他們接觸到不同的文化傳統、觀點和價值觀。

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能力、知識和廣泛的興趣,使他們能享受豐富多彩的人生。擁有廣泛興趣可以拓寬我們看問題的視野,避免過分專業(yè)化的危險;可以讓我們增加知識,讓我們理解更多的社會問題。

為學生的職業(yè)生涯做準備。絕大多數學生在大學畢業(yè)之后都是選擇直接就業(yè),而且隨著就業(yè)市場壓力的不斷增加,本科生在畢業(yè)之后能否找到合適的工作也成為大學應該考慮的問題,因此大學有責任為學生的職業(yè)生涯做一些準備,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興趣,適當開設一些職業(yè)課程等。

總之,確立本科教育目標是評判本科教育質量的前提,布魯貝克曾經說過,“正如高等教育的界限埋嵌在歷史發(fā)展中一樣,高等教育哲學的許多方面也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逐漸顯現的。”高等教育的目標和質量標準也不斷在發(fā)生變化,必須根據時代變化確立相應的高等教育目標,在此基礎上去評判高等教育質量。

三、本科教育質量問題產生的原因

為什么我們的大學表現不佳?主要因為在改善其本科教育質量方面,我們的大學缺乏足夠的壓力。博克認為政府、社會團體、大學領導、教師、學生是大學本科教學質量提升的動力。但是這些群體在提高高等教學質量方面的表現卻乏善可陳。

在外部動力機制中,州政府是促進大學改革的最主要的力量,根據大學的績效調整對各大學撥款的比例。盡管政府的出發(fā)點是好的,然而問責制的實施并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效。原因有二:其一,大學教師并沒有參與標準制定的過程,因此政府設立的標準并沒有對大學課堂產生任何實質性的影響;其二,政府所采用的措施往往過于籠統,缺乏針對性,對大學的改革沒有起到多大的幫助。另外,在政府所制定的標準中,有些評價指標超出了大學的能力范圍之外,例如,學生的就業(yè)率,平均年薪,有的測試學生在大四標準測試中的成績,然而這種測試反映的更多的是學生入學時已經具備的水平,而不是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的學習結果。過于看重標準測驗的成績還將助長分數至上的風氣,有背于本科教育的目標。此外,一個州的高等教育系統是由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yè)和不同的學生群體組成的。州政府能否設計出一套統一的切實可行的標準,用以評價不同的對象也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即使有一套完美的方案,給成績好的大學增加參政撥款,給成績差的大學減少撥款,往往會導致馬太效應,對于成績差的大學來說,減少撥款無異于給學校雪上加霜,它們將沒有足夠的財力和物力來改進本科教育的質量。[1]196-197社會團體的大學排行榜好像是推動大學變革的強有力的外部力量。如果說大學排行與教育質量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的話,那么它可能會促使大學更努力地工作以改善教學質量,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大學排行并沒有帶來教育質量改革,因為大學排行所依據的評價指標與教育質量之間基本上沒有多大關系,大學排行所看重的是教師的科研和學生的SAT測驗的成績。[1]197-198

在內部動力機制中,大學的領導人沒有肩負起提升教育質量的責任。教師們掌握了教學和課程方面的最高權力。盡管校方完全有能力對教學和課程施加影響,但是他們往往不愿意行使這一特權,因為他們擔心這樣做可能會激起教師的反抗,最終影響到大學的公眾形象或潛在捐款的減少,甚至會威脅到他們的飯碗。[1]195大學教師對課程敷衍了事,對發(fā)展學生基本技能的基礎課程不予重視甚至不愿意探討教學方法問題,此外,他們還不注重研究學生的學習過程,很少關注學生的課外活動,其實在教師的職前培養(yǎng)即博士生培養(yǎng)階段,大學就忽視了教學方面的訓練,在教師眼里,教學是一門藝術,他們要么認為這門藝術過于簡單無需訓練,要么認為過于個性化而不能傳授,甚至有人認為教學要靠天賦,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教學是可以隨心所欲處置的一項活動。大學教師們善于使用研究和實驗的手段來理解和改進社會中的各種組織、過程以及人類活動,唯獨忽視了對本身的反思和改進。有人會認為學生是促進大學變革的另一股可能的力量。作為消費者,他們有權選擇大學,這給大學施加了壓力。為了吸引更多天資聰穎的學生,各大學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學生的選擇權給大學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也引起了一定的變革,諸如:開設新的職業(yè)課程、降低學費、提供更誘人的獎學金而不是教學方面的改革。[1]198

四、本科教育質量的提升策略

大學所固有的惰性和自滿感束縛著大學的發(fā)展。博克認為大學本科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調動政府、社會團體、教師、學生等多方面的力量,建立較為完善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其中,關鍵在于調動學校自身的力量。

政府部門若期望通過對大學產出的評價以及對大學撥款的控制來推動大學變革的話,那么將不會取得很大的成效。因為絕大多數教師并不支持這種基于懲罰的不合理的評價機制,那么政府部門(包括評價機構)如何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呢?政府應扮演監(jiān)督者而非評價者的角色,即鼓勵大學進行自我評價,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自我完善,一旦政府部門和評價機構將關注重心放在大學自我評價和改革上,那么大學內部的行政人員和教師將會真正做到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己任,積極采取更為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那些具有遠見的改革者也會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而不會重復那些無關痛癢、吃力不討好的工作。[1]200對于那些嘗試改革的示范性大學,政府機構和基金會應給予資助。

基金會和其他一些資助機構所起的另一大作用在于幫助大學建立一套更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以便衡量和分析本科教育所應達到的目標。

校董會也可以推動本科教育的改革。董事們可以定期過問學校在建設學習型組織進程中的進展情況。但是教師和校長們往往以學術自治為由,不讓校董會介入學術事務。認為校董會對學術事務一無所知,讓他們介入學術事務是引狼入室。其實,大學師生和校友都無法替代校董會對作為教育領導者的校長和院長進行監(jiān)督。如果連董事會也對教育過程問題不聞不問的話,那就沒有人對校長或院長施加壓力,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將因此而擱淺。[1]201

校董會的參與將進一步推動本科教育的改革。正是由于學校董事會的重視,教育評價和改革才會被提上校長和院長的議事日程。在董事會的重壓下,校長和院長才會積極行事,采用新的評價體系,實施新的教育方法,打破長期以來嚴重阻礙大學發(fā)展的惰性。因此,如果校董會對學術進行適當干預的話,那么改革的前景將不再完全取決于校長和院長,我們也不再用擔心校長和院長們僅進行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修小不,而將需要改革的事項擱置一邊。盡管基金會和校董會是教育改革強有力的發(fā)動者和推動者,然而,單靠他們,改革是無法有始有終的。誠然,基金會和校董會可以通過外力,促使大學自我監(jiān)督和創(chuàng)新,并賦予大學更大的權利,但是他們自身無法將改革計劃付諸實施,真正的教育改革應需要校長、教務長和院長等校內領導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才能——他們比任何人更清楚,大學應該如何讓教師們分擔職責。

校長的地位無人可以取代,校長們能總攬學校全局,并選擇大學未來發(fā)展方向,但是如果校長過于看重大學排行榜,并將提高本校在排行榜上的名次作為己任的話,那將是一件不幸的事。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高校只會將有限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那些與學生學習毫不相干的事情上,教育改革前景將一片黯淡。相反,作為一名大學校長,他應該鼓勵大學推行自我評估、教育實驗與改革。首先應該給予那些愿意嘗試新教學方法的教師以足夠的時間和金錢,其次,挑選一些經驗豐富的教授來幫助這些教師來進行教學方面的改革——即從傳統的教學方法轉向問題導向,給予課堂討論的教學方法,最后對新的教學實驗進行評估,并將一些成功的案例示之于眾。

盡管校長和院長都無權要求他們的教師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或修改課程計劃,然而他們卻有權為學校的發(fā)展指明方向,指出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通過認可、獎勵和資源分配的方式,鼓勵有志于教學的教授和其他教師參與到改革的進程中來,創(chuàng)建一種自我評估不斷試驗——不斷改進的校園文化。

大學領導還可以在很多重要方面落實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政策。他們可以力求招聘高質量的全職教師以提高寫作和外語課程的教學質量。此外學校領導應該向教師公布自己的工作計劃,讓教師參與討論,提高更為有力的研究證據,讓教師么切實體會到改革的迫切性,可以進行對照試驗和校本研究。

有魄力的領導人甚至還可以改革教師聘任和晉升機制,使其與教學質量直接掛鉤。然而實際情況卻往往是:教師的科研成果通過征求校外教授的意見而細化,而教師的教學質量則比較籠統。進一步改革學生評教的方式,改變過于重視教師的行為而忽視學生學習的結果。學生評教不僅應該讓學生回答教師的上課是否充分,上課是否有激情,授課內容是否通俗易懂,學生還應回答這一堂課是否有助于自己寫作能力的提高,是否有助于更有效地分析問題。將這些問題綜合起來考慮,學生評教不僅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情況,而且可以揭示本科課程的不足之處,這些評價結果便可以成為確立教育改革議程的依據了。為了提高學生評教的客觀性性,博克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錄制一些關于真實課堂教學的錄像帶,以供外校的教師觀評,為每個教師建立一個教學檔案袋,促進年輕教師、研究生組叫以及其他教師更加努力地工作。[1]205

重視學生參與度和大學生學習過程。通過學生視角的引入,將學生學習過程作為提高質量的重要研究對象,那么大學本科教育質量的提升則不在話下。

基于探究的不斷更新的自我評估和改革必須得到教師的支持才能夠成功,提供平臺讓教師進行小規(guī)模的課堂評價和研究,為教師建立教學論壇,提供機會讓教師進行小規(guī)模的課堂評價和研究,為教師討論教學問題提供平臺。通過這樣的討論,讓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熟悉教學方面的研究,并開始思考如何將新的成果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

五、博克本科教育思想的啟示

雖然各個國家的社會制度不同,大學的歷史與傳統不同,高等教育系統的制度和體制不同,但是博克關于本科教育質量問題及對策的探索對于提高我國本科教育質量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要根據社會和時代的變化確立本科教育的目標在此基礎上衡量和評判本科教育的質量。要建立本科教育質量的內外部監(jiān)控和保障體系,特別是內部質量保障和監(jiān)控體系的建設。合理處理高校和政府在質量監(jiān)控中的地位和角色,充分發(fā)揮高校本身的作用,充分調動高校質量評價的積極性,發(fā)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創(chuàng)建一種“自我評估——不斷實驗——不斷改進”的校園文化。

[1][美]德雷克·博克.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M].候定凱,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W.B.Carnochan,The Battleground of the Curriculum:Libera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1993).

[3]徐巍.博克的大學道德教育思想[J].世界教育信息,2004,(1):100-102.

[4]張斌賢,劉慧珍.西方高等教育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潘金林.在學生發(fā)展和社會需求之間把握高等教育的價值[J].高等教育研究,2010,(3):94-98.

猜你喜歡
博克大學質量
“留白”是個大學問
“質量”知識鞏固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質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大學求學的遺憾
做夢導致睡眠質量差嗎
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質量投訴超六成
汽車觀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26
我是和你相愛的人
津市市| 罗山县| 扶沟县| 宁德市| 安丘市| 亳州市| 巩留县| 武宁县| 玛曲县| 江山市| 巴中市| 镇坪县| 徐水县| 濉溪县| 正阳县| 茶陵县| 恩平市| 舞钢市| 青神县| 呈贡县| 井研县| 永丰县| 肃南| 洛川县| 河东区| 新疆| 三原县| 昌宁县| 连州市| 南投市| 东平县| 油尖旺区| 中山市| 朝阳区| 马鞍山市| 馆陶县| 浠水县| 梁平县| 定结县| 临武县| 蕉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