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玲
(江蘇教育學院運河分院,江蘇邳州 221300)
任務型教學對提高五年制師范英語專業(yè)學生口語流暢性的探索
黃學玲
(江蘇教育學院運河分院,江蘇邳州 221300)
五年制師范學校英語專業(yè)的任務是培養(yǎng)能正確地運用英語進行流暢交際的小學英語教學人才。歷時一學期的實驗表明,在五年制師范英語專業(yè)英語口語課堂上采用任務型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說英語的興趣,增強學生說英語的自信心,改變學習態(tài)度。并且能有效提高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口語的流暢性,表現(xiàn)在學生語速提高,停頓時間縮短,內(nèi)容的連貫性得到提高以及修改次數(shù)有所減少。
任務型教學法;五年制師范英語專業(yè)學生;態(tài)度和興趣;口語流暢性
五年制師范學校英語專業(yè)的任務是培養(yǎng)能正確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并具備從事小學英語教學和科研能力的英語人才。尤其是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九年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其理念、模式、觀念、對象、要求等變化給五年制師范英語專業(yè)的教學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小學英語教師教學語言水平的高低,是決定小學生能否建立起英語學習的興趣并學好英語的關鍵。但是,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口語教學和對課堂上學生口語活動的觀察發(fā)現(xiàn),五年制師范學校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口語能力普遍較弱,出現(xiàn)了在課堂交際活動中發(fā)生因句不達意而造成雙方交流不順暢的情況,這必將成為小學英語教學進一步提高的障礙。另外,許多學生對英語口語課不感興趣。因此,提高五年制師范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尋求有效的教學方法迫在眉睫。
任務型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Krashen的輸入假說理論和Swain輸出假說等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倡導者J.Piaget和O.Kembery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通過人際間的協(xié)作活動而實現(xiàn)的意義建構過程獲得的。Krashen的輸入假說理論認為,有意義的語言輸入對成功的語言習得至關重要。習得者接觸的可理解的輸入越多,他們的二語表達能力就越強。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設理論對語言習得理論是一個極大的補充和豐富,對外語教學的指導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在Krashen看來,流利的口語不是被教出來的,而是習得帶來的結果,語言的輸入與習得有關,與學習無關[1]。
Swain輸出假說理論認為,二語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對目標語做出假設并不斷驗證這些假設的過程。語言輸出為學習者提供了機會,使其去嘗試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意圖并能檢驗這些對目標語潛在的假設是否正確。同時輸出促使二語學習者意識和注意到自身的語言問題,并觸發(fā)其對現(xiàn)有語言知識的鞏固或獲得新知識,學習者在與他人交互的過程中有機會組織自己語言的輸出,從而促進語言習得[2]。
Richards對此的總結則是:任務型教學中的任務同時滿足了輸入與輸出的要求,這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是把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它要求教師首先讓學生明白語言的意義(meaning),然后幫助學生學習語言的形式(structure),即首先強調(diào)語言的流暢性,再關注語言的準確性,形式與意義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3]。同時,各種形式的任務,在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充分發(fā)展的同時,其思維能力、跨文化交際等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養(yǎng)。
國外關于口語流利性的研究主要在目的語學習者的言語產(chǎn)出機制方面。我國關于口語流暢性的研究主要是在非目的語文化背景下考查學生口語流暢性的發(fā)展,提出了口語能力發(fā)展的理論框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發(fā)現(xiàn)了一些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的思維過程、話語特點和規(guī)律,以及影響口語表達的因素,但他們對于口語流暢性訓練的研究較少,涉及五年制高師英語專業(yè)學生口語流暢性的研究就更少。
Leeson是較早對口語流暢性進行定義的研究者。他認為流暢性反映的是說話人通過話語使聽話人注意力集中于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讓聽話人注意力集中到說話人言語產(chǎn)生機制的運作上。語言地道得體、詞匯豐富、句法復雜等現(xiàn)象均屬于語言知識層面的問題,而流暢性是純粹的言語表現(xiàn)行為[4]。
Fillmore對流暢性的定義更具影響力,他認為人們使用語言上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就是流暢性上的差異。他從言語產(chǎn)出的角度探討了流暢性的概念,并且從四個方面對于口語的流暢性進行描述:首先,流暢性是指語言學習者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盡可能產(chǎn)出最多的句子,而很少有停頓,具有這種能力的人說話時大腦對語言的監(jiān)控是無意識的、自動化的。其次,學習者能夠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得體進行交流。再次,流暢的語言學習者應該具有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最后,學習者不僅要有很少的猶豫,而且能夠以一種前后連貫的合理的語義復雜的語句表達自己的意圖[5]。
張文忠(1999)在其研究中也對口語的流暢性概念進行了界定,他認為第二語言口語的流暢性是為了使用一種可被接受的第二語言的變體,流暢連貫地表達思想的能力,其流暢性、連貫性和語言的可接受性應為言語聽辨者所感受到。
從以上對流暢性的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到,由對母語流暢性的定義到第二語言口語流暢性的定義,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研究目的對流暢性進行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定義,使得對流暢性的研究無論在廣度、深度上都有所發(fā)展。
Lesson(1975)從言語產(chǎn)出的編碼過程分析了語言產(chǎn)出問題。流暢性是建立在理想的能力模式上的。說話不流利說明語言產(chǎn)出的過程出現(xiàn)困難??谡Z表達的流暢性還受到說話人性格、自信心、熟練程度等心理因素的限制。
Clapam(1996)的研究則表明話題的熟悉程度對學生的總體口語表現(xiàn)有顯著影響。因此在話題的選擇上盡量選擇學生熟悉的內(nèi)容,以降低由于話題因素對測驗效度和測驗公平性的影響。準備時間對測試的影響也是研究者們關注的一個方面。
Foster等研究者曾就不同的測驗任務對口語流暢性表達的影響進行了相關研究,在實驗中通過設置個人信息交流、圖片描述等不同任務,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對任務越不熟悉,學生的認知負擔越重,從而他們的語言表達越差。
張文忠、吳旭東在第二語言口語流暢性發(fā)展定量研究中,對第二語言口語流暢性發(fā)展進行了實證性定量研究,首先確定了口語流暢性的測試指標,包括流暢性、產(chǎn)出內(nèi)容、語言形式和口頭表達4個方面,使用了12項指標。然后從定量的角度對第二語言口語流暢性的發(fā)展進行了描述。從兩次測試的統(tǒng)計分析結果來看,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其口語在表達流暢性、內(nèi)容連貫性、句法復雜性和用詞多樣性上都有明顯進步,但語言準確性并沒有多大進步[6]。
繆海燕、孫藍在句子構造框架的使用與二語口語流利性發(fā)展研究一文中,以Levelt(1989)言語產(chǎn)出模式和Gobet&Simon(1996)模板理論為基礎,探討了句子構造框架的使用與二語口語流暢性發(fā)展的相關性。他們研究結果顯示,句子構造框架的使用與口語流暢性發(fā)展緊密相關;學習者使用句子構造框架的數(shù)量并不隨著其語言水平的提高而明顯增長,但是他們所掌握的句子構造框架的語篇功能卻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而呈現(xiàn)多樣化特點[7]。
國外關于流利性的研究主要是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下考查學習者第二語言口語的流暢性的發(fā)展,主要從言語產(chǎn)出的角度討論了影響語言流利表達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確立了測定口語流暢性以及促進其發(fā)展的方法。在我國主要是在非目的語文化背景下考查學生口語流暢性的發(fā)展,找到了一些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的思維過程、話語特點和規(guī)律,以及影響口語表達的因素,提出了口語能力發(fā)展的理論框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他們對于口語流暢性訓練的研究較少,涉及五年制高等師范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口語流暢性的發(fā)展的研究就更少了。本研究立足于提高五年制師范英語專業(yè)學生口語的流暢性,把任務型教學模式應用于五年制高師英語專業(yè)口語課堂,通過英語口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以及制約學生口語流暢的因素分析,從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口語訓練策略,以期提高五年制師范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口語流暢性。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diào)“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
進入21世紀后,這種“用語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8]的教學理論逐漸引入我國的基礎英語課堂教學,尤其是教育部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明確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這說明任務型教學是我國外語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走向。
國內(nèi)外許多語言學家、學者對于任務型教學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任務型教學的定義、任務設計的原則以及任務實施的步驟等。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指出,任務型教學包括前期任務(Pre-task)、任務環(huán)(Task-cycle)和語言點(Language focus)三個部分。在前期任務階段,教師向?qū)W生介紹主題和任務,并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任務環(huán)階段由任務(Task)、構想(Planning)和匯報(Report)組成。在任務環(huán)階段,學生為完成交際任務而盡其所能運用已學的語言知識。在語言點階段,學生進一步學習、鞏固和掌握前階段運用的語言。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六類任務:列舉、排序和分類、比較、解決難題、交流經(jīng)驗、完成創(chuàng)造性任務[9]。
根據(jù)國內(nèi)外語言學家、學者對于任務型教學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任務型教學模式體現(xiàn)了新的語言學習觀和教學觀,將真實的情景引入學習環(huán)境,拉近了課堂與生活的距離。任務型教學把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并落實到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上,為學習者提供不僅關注語言,而且關注學習過程本身的機會。增強了學習者個人經(jīng)歷作為重要的、促進課堂學習因素的作用。同時,有大量的小組或雙人活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但任務型教學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任務型教學對語言的學習過程過于偏激,認為語言教學就是完成任務。由于學生基礎不同,語言輸出能力也不同,任務選擇就有隨意性,缺乏連續(xù)、系統(tǒng)性,無章可循會導致認識和操作上的混亂。另外,任務型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更高,這種模式并不一定適合中國的所有班級。
本文試圖將任務型教學法應用到五年制師范英語口語課中并結合合作式學習策略,主要探討以下問題:(1)任務型教學法如何影響學生說英語的興趣?(2)任務型教學法能否有效提高五年制師范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口語的流暢性?
筆者以運河高等師范學校103名一年級(2009級)新生為實驗對象。實驗采用測試法、問卷調(diào)查法和訪談法,歷時一學期。筆者對學生進行實驗前和實驗后口語測試,并對實驗結果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從而得到有效的論證。
試驗時間為: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為時一學期。實驗分4個步驟進行:(1)前測:對初步選定的2個班進行口語狀況、語音和語法知識的測查。據(jù)此確定匹配的實驗對照班,經(jīng)統(tǒng)計分析,實驗班與對照班口語無顯著差異。(2)中間測試兩班學生的口語水平,并通過問卷調(diào)查,分析學生培訓后的反饋。(3)后測,對培訓后學生的口語水平,同時包括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興趣進行測試。(4)搜集測試數(shù)據(jù)及問卷調(diào)查,培訓前后學習成績進行對比,驗證“任務型教學法能否有效提高高師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口語的流暢性”以及“合作式學習策略在任務型教學法中的合理應用”等問題。
實驗材料:大學一年級英語口語教材Book1;從課外精選的外文影片、戲劇、短片等。
任務型教學法通過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提供大量情景操練的機會,盡可能地將真實生活搬進課堂,注意在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交際的環(huán)境。讓學生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實現(xiàn)任務,感受成功,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在任務型教學口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基本任務是“導”,即起組織和引導的作用。教師注意和研究如何啟發(fā)誘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互相合作,掌握自學方法,培養(yǎng)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運用“自主,互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輔助以多媒體,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流程如下:第一步:導入→使用多媒體播放與該單元話題有關的動畫或短片,讓學生練習并實際進行討論,引起學生說的興趣。(屏幕上給出與該單元話題有關的句型)。第二步:小組準備→全班分為 A、B、C三組,分別完成任務(TaskA、TaskB、TaskC)。通過生生互動,探究、合作收集有關的信息,達到知識的整合。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分配任務,每位組員都有自己的角色。第三步:小組介紹→小組代表上臺匯報本組的討論結果,表明觀點并給出理由。鞏固知識,運用已學句型解決實際問題。第四步: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探究→每位組員都有自己的任務,其他同學扮演記者,針對學校目前就考試作弊所作的新規(guī)定進行采訪,并表達自己的觀點,即贊成或反對。拓展外延,遷移,提高。第五步:教師小結歸納,對于各組學生的表現(xiàn)給出評價。
以下是實驗班和常規(guī)班在語速、停頓時間、內(nèi)容的連貫性以及修改次數(shù)方面口語前后測成績對比:
實驗班(一班):
Index SR(syl.)ALP(sec.)RNE(percent.)RRR(percent.)N Pre-test 105.24 1.21 57.18 32.29 51 Post-test 125.08 0.93 73.29 27.05 51
常規(guī)班(二班):
注:(1)實驗中數(shù)據(jù)采用SPSS10.0forwindows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2)SR—語速;ALP—停頓時間;RNE—內(nèi)容的連貫性;RRR—修改次數(shù)
在五年制師范英語口語課堂上采用任務型教學法,結合合作學習策略,教學中通過完成多種多樣的任務活動,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學生說英語的自信心,改變學習態(tài)度。實驗班學生說英語的興趣明顯提高。并且能有效提高學生英語口語的流暢性,表現(xiàn)在實驗班學生語速提高,停頓時間縮短,內(nèi)容的連貫性得到提高以及修改次數(shù)有所減少。但在英語口語的準確性方面,不如對照班使用傳統(tǒng)教學法效果好。
在五年制高師英語口語課堂上采用任務型教學法,能夠增強學生說英語的興趣,并且能提高學生英語口語的流暢性。由于五年制師范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基礎語言知識并不是太扎實,因此,英語教師在運用任務型教學法進行口語教學時,應適當結合傳統(tǒng)教學法,以提高五年制師范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口語流暢性和準確性。
:
[1]Krashen 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London:Longman,1985.
[2]Swain 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In Gass S.& Madden C.(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35-253.New York: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85.
[3]Skehan P.Task-based Instruction.Language Teaching,2003,36(1):1-14.
[4]Leeson R.Fluency and Language Teaching.London:Group Limited.
[5]Fillmore C.On Fluency.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9.
[6]張文忠,吳旭東.第二語言口語流利性發(fā)展定量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1,(4):341-351.
[7]繆海燕,孫藍.句子框架結構的使用與二語口語流利性發(fā)展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5):265-270.
[8]Davies P.& Pearse E.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9]Willis J.A.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London:Longman Limited,1996.
The Study of Task-based Approach on Oral Fluency Training for Five-year Normal School English Majors
HUANG Xue-ling
(Yunhe Teacher's College,Pizhou 221300,China)
The task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in five-year normal school is to train futur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o use English for communication fluently and appropriately.A one-semester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five-year normal school English spoken classes,whose results show that task-based approach can help increase students'interest in their participation in speaking English,and it can also help change students'attitude toward oral English learning.Furthermore,it is mor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English majors'oral fluency,especially in the speaking pace,average length of pauses,reported necessary events,and ratio of reformulation and replacement to total repairs.
task-based approach;five-year normal school English majors;attitude and interest;oral fluency
H319.32
A
1001-7836(2012)12-0192-04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2.078
2012-05-08
黃學玲(1980-),女,江蘇邳州人,講師,碩士,從事英語語言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