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浩然,歐陽峣
大國地方政府間稅收競爭策略研究
——基于中國經驗數據的空間計量面板模型
袁浩然,歐陽峣
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所有的稅收競爭反應系數都顯著為正,證明了中國地方政府間存在著正向的稅收競爭,采取的是互補性的稅收競爭策略;分稅制改革以后的稅收競爭反應系數普遍大于分稅制改革以前,說明分稅制改革以后中國地方政府間的稅收競爭較之分稅制改革以前更加激烈。這帶給我們如下啟示:大國地方政府間的稅收競爭是必然的,要避免“一競到底”,就應該制定合理的競爭規(guī)則,建立科學的民主決策機制、評價機制和大國區(qū)域間稅收利益協(xié)調機制。
大國;稅收競爭;空間計量面板模型
關于地方政府間稅收競爭的研究始于1956年的蒂博特模型[1](419)。Oates(1972,1995)、Zowdrow和 Mieszkowsky(1986)、Wilson(1986)、Becker和Rauscher(2007)就地方政府間稅收競爭的工具和對象、產生的原因、稅收競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了研究,Brueckner和 Saavedra(2001)、Crisan(2007)等分別估計了美國和加拿大的稅收競爭反應函數,Mintz和Smart(2004)則研究了稅率水平和結構對要素流動的效應。國內學者對地方政府間稅收競爭問題關注的時間較晚。沈坤榮和付文林(2006)運用空間滯后模型和截面數據,估算了省級政府間稅收競爭的反應函數,認為不恰當的財政分權加劇了地區(qū)間的稅收競爭;賈康等(2006)對總部經濟加劇地區(qū)間稅收競爭的狀況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通過推進省以下分稅制改革,規(guī)范稅收競爭秩序的建議;郭杰、李濤(2009)運用面板數據構建空間計量經濟模型,找到了我國地方政府間稅收競爭性質與程度方面的證據;汪沖(2011)用同樣的計量經濟方法發(fā)現(xiàn)政府層級之間存在顯著的縱向稅收外部性。
雖然目前國內學者對地方政府間稅收競爭的關注程度很高,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但還沒有人基于中國是一個新興大國的視角,來對地方政府間的稅收競爭策略行為展開研究。中國人口多、面積廣、經濟總量大,是典型的大國,在財政體制的安排上有自己的特色,本研究擬討論在“中國式”大國分權[2](5)背景下,各地方政府①基于自身經濟利益的考慮,將會如何利用稅收手段來展開對資金、人力、技術的爭奪,在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失衡的情況下,中國地方政府間的橫向稅收競爭將會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特點,有何規(guī)律性?
1.模型設置
筆者2010年和2011年參照國內外學者的稅收競爭模型[3](18)[4](291),運用截面數據估計了中國省級政府間的稅收競爭反應函數,在截面數據模型中,包含了給定省級政府的平均宏觀稅負、其他競爭性省級政府加權的平均宏觀稅負、給定省級政府的人均生產總值和人均公共支出等幾個變量,其中給定省級政府的平均宏觀稅負是因變量,其他競爭性省級政府加權的平均宏觀稅負是解釋變量,給定省級政府的人均生產總值和人均公共支出是控制變量[5](85)[6](85)。在本文的面板數據模型中依然包含了這幾個變量。
本文使用面板數據集來估計稅收競爭反應函數,以便對未被觀察到的異質性進行控制。地區(qū)i=1,…,N在時間t=1,…,T的稅率用rit來表示,這里N代表地區(qū)的數量,T代表時期的數量。地區(qū)i的稅收競爭反應函數可以被寫成:
這里,δ是傾斜參數,Zit'是控制變量的向量,包括i地區(qū)的社會經濟特征和公共支出水平等,θ's作為參數,εit是誤差項。地區(qū)i的稅率是它的競爭對手的稅收設置的一個函數,由空間滯后項Wκrjt代表,這里Wκ是一個N×N階空間權重矩陣。
2.數據來源
本文的原始數據覆蓋了1978~2006年②的31個省份,其中,1978~2004年的大部分數據來源于《新中國五十五年統(tǒng)計資料匯編:1949~2004》,2005年和2006年的數據分別來自2006年和2007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另外,1987~2006年的各省份預算外資金收入的數據來源于1992年、1995年、1998年和2007年《中國財政年鑒》,而1978~1986年的中國各省份預算外收入數據由于筆者所掌握的資料有限,未能補全,所以,預算外收入占當期生產總值的比重和預算內外收入之和占當期生產總值的比重這兩個面板數據的時間序列都只涉及1987~2006年。全文主要搜集的原始數據有31個省份1978~2006年的生產總值、一般預算收入、一般預算支出、人口狀況、地區(qū)生產總值指數、人均地區(qū)生產總值、商品零售價格指數,1987~2006年的預算外收入。另外,為了計算權重矩陣,還需要各省會城市之間的鐵路距離,該數據來源于1994年版的《中國交通營運里程圖》。
3.模型中變量數據的計算
模型中的變量數據全部由筆者根據收集到的原始數據計算而得。
(1)各省的平均宏觀稅負
1978~2006年各省的預算內平均宏觀稅負分別為各自的一般預算收入與其當期生產總值的比重;1987~2006年各省的預算外平均宏觀稅負分別為各自的預算外收入與其當期生產總值的比重;1987~2006年各省的預算內外平均宏觀稅負分別為各自的預算內收入和預算外收入之和與其當期生產總值的比重。
(2)鐵路距離權重
鐵路距離權重的計算公式為:
當i=j時,wij=0。在這里,dij反應了地區(qū)i和j最大城市之間的距離,離i遠的地區(qū)對i的稅率設置有較小的效應,其中1978~2006年的鐵路權重不包括西藏和海南,1987~2006年的不包括西藏、海南和重慶。
(3)加權的平均宏觀稅負
加權的平均宏觀稅負就是模型的解釋變量,指在給定一個特定省份的情況下,根據鐵路距離權重加權計算出來的其他各競爭省份的平均宏觀稅負之和。
(4)以1978年不變價格表示的人均生產總值
為了使1978~2006年各省份的人均生產總值具有可比性,必須將它們按照某一年的不變價格來進行換算。為了計算的方便,這里選定的年份為1978年。
(5)以1978年不變價格表示的人均公共支出
跟人均生產總值的換算有些不同,人均公共支出沒有給出增長指數,所以必須借助價格指數來進行換算??晒┻x擇的價格指數主要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由于各省份1978~2006年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本文選擇數據齊全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來進行換算。
1.主要的計量問題
無論是在截面數據模型還是在面板數據模型中,稅收競爭反應函數的估計都會存在內生性和異方差性問題。為了解決內生性問題,這里采用了對各年份的解釋變量截面數據進行加權的方法,而為了消除殘差的異方差性和同步相關性,在對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回歸的時候采用了似然不相關回歸分析方法(SUR)。跟截面數據模型一樣,這里也給出了有截距項和無截距項兩種情形的回歸結果,當然,筆者仍然認為無截距項的模型得到的結論更為可靠。本文只對無截距項的回歸結果進行分析。
2.回歸結果
(1)中國各地方政府間預算內平均宏觀稅負競爭的回歸結果
根據表1給出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1978~2006年的預算內平均宏觀稅負競爭模型的稅收競爭反應系數為0.887,是一個正值,在1%水平上顯著,且標準誤差很小,僅為0.001;人均生產總值對預算內平均宏觀稅負的回歸系數是正值,在1%水平上顯著;人均公共支出對預算內平均宏觀稅負的回歸系數是負值,在1%水平上顯著;R2和調整的R2均為0.999,這說明擬合效果非常好。
1978~1992年預算內平均宏觀稅負競爭模型中,稅收競爭反應系數為0.768,在1%水平上顯著,且標準誤差很小,僅為0.036;人均生產總值和人均公共支出分別對預算內平均宏觀稅負的回歸系數也均為正值,且都在1%水平上顯著;R2是0.757,調整的R2是0.756,說明模型的擬合效果一般。
表1 中國地方政府間預算內平均宏觀稅負競爭的回歸結果
1994~2006年的預算內平均宏觀稅負競爭模型中,稅收競爭反應系數是0.815,在1%水平上顯著,且標準誤差很小,僅為0.04;人均生產總值對預算內平均宏觀稅負的回歸系數是個正值,結果不顯著;人均公共支出對預算內平均宏觀稅負的回歸系數是個正值,在1%水平上顯著;R2是0.646,調整的R2是0.644,說明模型的擬合效果不是很好。
(2)中國各地方政府間預算外平均宏觀稅負的競爭結果
由于預算外收入在各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為了全面考察中國的橫向稅收競爭狀況,就不能不對預算外平均宏觀稅負數據作回歸。但是由于資料有限,各省級政府預算外資金收入數據的時間序列只能是1987~2006年,1978~1986年的數據缺失,這在做回歸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影響,如由于時間序列過短,對分稅制改革前的數據只能做時期似然不相關回歸。
從表2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到,稅收競爭反應系數為0.99,是個正值,在1%水平上顯著,且標準誤差很小,僅為0.016;人均生產總值對預算外平均宏觀稅負的回歸系數是正值,在5%水平上顯著;人均公共支出對預算外平均宏觀稅負的回歸系數是負值,在5%水平上顯著;R2和調整的R2都是0.877,說明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
再看分稅制改革前后預算外平均宏觀稅負競爭的對比情況。
1987~1992年的預算外平均宏觀稅負競爭模型中,稅收競爭反應系數是0.661,是正值,在1%水平上顯著,且標準誤差較小,為0.048;人均生產總值對預算外平均宏觀稅負的回歸系數是個負值,結果不顯著;人均公共支出對預算外平均宏觀稅負的回歸系數是正值,在1%水平上顯著;R2是0.846,調整的R2是0.844,說明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
1993~2006年的預算外平均宏觀稅負競爭模型中,稅收競爭反應系數為0.976,是正值,在1%水平上顯著,且標準誤差很小,僅為0.03;人均生產總值對預算外平均宏觀稅負的回歸系數在10%水平上顯著為正;人均公共支出對預算外平均宏觀稅負的回歸系數在10%水平上顯著為負;R2是0.762,調整的R2是0.761,模型的擬合效果一般。
(3)中國各地方政府間預算內外收入之和平均宏觀稅負的競爭結果
這里將各地方政府的預算內收入和預算外收入加總起來,比上其當期生產總值,求得預算內外收入之和的平均宏觀稅負。對預算內外收入之和的平均宏觀稅負進行回歸,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各省級政府間的稅收競爭狀況,因為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國各省級政府間無論在一般預算內收入上,還是在預算外收入上都是顯著存在稅收競爭行為的。那么,將這兩者合并起來以后,稅收競爭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情形呢?
表2 中國地方政府間預算外平均宏觀稅負競爭的回歸結果
表3 中國地方政府間預算內外平均宏觀稅負競爭的回歸結果
從表3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到,1987~2006年的預算內外平均宏觀稅負競爭模型中,稅收競爭反應系數是0.987,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且標準誤差很小,僅為0.018;人均生產總值對預算內外平均宏觀稅負的回歸系數為正值,在5%水平上顯著;人均公共支出對預算內外收入之和的回歸系數為負值,結果不顯著;R2和調整的R2均為0.827,說明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
再對比1994年分稅制改革前后的情形。
1987~1992年的預算內外平均宏觀稅負競爭模型中,稅收競爭反應系數是0.694,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且標準誤差較小,僅為0.046;人均生產總值對預算內外平均宏觀稅負的回歸系數為正,結果不顯著;人均公共支出對預算內外平均宏觀稅負的回歸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R2是0.667,調整的R2是0.663,說明模型的擬合效果不是很好。
1994~2006年預算內外平均宏觀稅負競爭模型中,稅收競爭反應系數是0.944,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且標準誤差很小,僅為0.025;人均生產總值和人均公共支出分別對預算內外平均宏觀稅負的回歸系數均為正值,前者結果不顯著,后者結果在10%水平上顯著;R2是0.819,調整的R2是0.818,說明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
本文利用似然不相關回歸分析方法,分別對預算內平均宏觀稅負、預算外平均宏觀稅負和預算內外收入之和的平均宏觀稅負作了回歸,并且還以1994年分稅制改革為界,分階段對它們分別作了回歸,得到了稅收競爭反應系數,從中發(fā)現(xiàn)了各地方政府間稅收競爭的特征和規(guī)律。具體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中國地方政府間確實存在著稅收競爭,相互采取的是互補性的競爭策略。運用1978~2006年的經驗數據,構建空間計量面板模型,對預算內平均宏觀稅負、預算外平均宏觀稅負、預算內外收入之和的平均宏觀稅負,分別分成三個階段來估計中國地方政府間稅收競爭的反應函數,從面板數據回歸結果來看,除了在有截距項的情形下1994~2006年的預算內平均宏觀稅負競爭的反應系數顯著為負外,其他所有反應系數,無論模型設置中有無截距項,均為正值,且基本顯著。由于本文采信的是沒有截距項的情形,因此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在中國地方政府間確實存在著稅收競爭,這種交互作用是同方向的。
第二,分稅制改革以后,中國地方政府間的稅收競爭較之分稅制改革以前更加激烈。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是我國稅制建設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guī)模最大、范圍最廣、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改革。這次改革以后中國建立了國稅和地稅兩套稅收體系,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分別享有自己的財權和事權,但是稅收立法權依然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和支出權力并沒有相應的法律來進行保障,所以說這是一次并不徹底的分稅制改革。但是,這在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關系上還是向財稅分權邁進了一大步,畢竟各級地方政府擁有了自己相對獨立的財稅收支權,這種明朗化的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促使它們相互之間進一步展開一系列的競爭[7]。本文以1993年為界,對分稅制改革前后的預算內平均宏觀稅負競爭、預算外平均宏觀稅負競爭和預算內外收入之和的平均宏觀稅負競爭分成三個階段作了回歸,結果發(fā)現(xiàn),分稅制改革以后的所有稅收競爭反應系數均大于分稅制改革以前,因此稅收競爭在分稅制改革以后越來越激烈。
第三,模型中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控制變量:給定地方政府的人均生產總值和人均公共支出,它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給定地方政府的平均宏觀稅負水平。從回歸結果來看,中國各地方政府的人均生產總值和預算內平均宏觀稅負、預算內外平均宏觀稅負均呈正向變動的關系,即人均生產總值越高,預算內平均宏觀稅負和預算內外平均宏觀稅負越高,反之亦然;人均生產總值與預算外平均宏觀稅負則沒有嚴格的對應關系;人均公共支出與預算內平均宏觀稅負、預算外平均宏觀稅負均和預算內外平均宏觀稅負均沒有嚴格的對應關系。
這些結論對正確認識和處理大國的地方政府行為,尤其是稅收競爭策略選擇行為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其政策指導含義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制定合理的稅收競爭規(guī)則是避免“一競到底”[8]以及有害競爭的關鍵。在財政分權管理體制下,大國地方政府間的討價還價包括稅收競爭是必然的。競爭不只會在私人部門間發(fā)生,公共部門內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間一樣存在著競爭。而學術界關于稅收競爭好壞或利弊的爭議一直就沒有停止過。筆者的觀點是跟私人領域一樣,公共部門間的稅收競爭也需要有一套恰當的規(guī)則來進行引導,以保證稅收競爭的有序和有效。
第二,建立科學的民主決策機制和評價機制。判斷地方政府間稅收競爭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應是,稅收競爭的結果是增進還是損害了人民的福利水平,若增進了人民的福利水平,則稅收競爭總體上是有利的,反之,則是有害的。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在進行稅收競爭戰(zhàn)略選擇的時候,必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科學民主地進行決策。根據“經濟人”假設,政府官員都是自私的,他們的目標函數中占重要比例的是自己的聲譽、仕途等,因此,需要通過憲法和法律對各級政府的財政行為加以約束。擴大立法,加強執(zhí)法力度,強化法制觀念,將各級政府間有關權利的劃分在法律上予以明確,并“在進一步完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礎上,切實發(fā)揮其代表本級居民真正表達偏好的樞紐作用,并代表公民對公共政策進行民主評議、民主監(jiān)督、民主制約,將政府行為尤其是財政行為置于居民的監(jiān)督之中”,從而在政策制定的源頭避免惡性稅收競爭,鼓勵健康的稅收競爭。
第三,建立區(qū)域間的稅收利益協(xié)調機制。由于稅源是流動的,且在地方間的分布很不均勻,因此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可以緩解地方利益沖突,減少不公平稅收競爭,同時各地區(qū)間還應加強稅收信息的溝通和合作,共同打擊偷逃稅。在組織上,“建議建立國家協(xié)調地區(qū)間稅收利益的專門機構,具體負責協(xié)調和解決地區(qū)間稅收利益的矛盾與沖突,擬訂有害稅收競爭行為的判斷標準與懲罰措施及方式,并在報全國人大批準后負責具體執(zhí)行。”[9]
注 釋:
① 本文的地方政府特指中國大陸的31個省級政府和直轄市。
② 2007年中國實行政府收支分類改革以后,對財政各項收支作了重大的調整,具體內容包括對政府收入進行統(tǒng)一分類、建立新的政府支出功能分類體系和新型支出經濟分類體系等,為了保持統(tǒng)計口徑的一致性,本文僅選擇了1978~2006年的相關宏觀數據,但這并不會對研究結論有實質性的影響。
[1]Tiebout.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5):416-424.
[2]王永欽,張 晏,章 元,陳 釗,陸 銘.中國的大國發(fā)展道路——論分權式改革的得失[J].經濟研究,2007,(1):4-16.
[3]沈坤榮,付文林.稅收競爭、地區(qū)博弈及其增長績效[J].經濟研究,2006,(6):16-26.
[4]Case,Rosen,Hines.Budget Spillovers and Fiscal Policy Interdependence:Evidence from the State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3,(52):285-307.
[5]袁浩然.中國省級政府間稅收競爭反應函數的截面估計[J].統(tǒng)計與決策,2010,(17):84-87.
[6]袁浩然.中國省級政府間稅收競爭策略的實證分析——兼與國內同類研究之比較[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1,(3):84-87.
[7]徐曉亮.資源稅改革中的稅率選擇:一個資源CGE模型的分析[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哲社版),2011,(1):82-88.
[8]Signe Krogstrup.Are Capital Taxes Racing to the Bottom in European Union[R].MEIWorking Paper,2002:1-77.
[9]黃春蕾.當前我國國內橫向稅收競爭的實證分析[J].稅務與經濟,2004,(1):51-54.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Tax Competition Strategy among The Big Power’s Local Governments——Based on the Spatial Econometric Panel Model Of China’s Data
YUAN Hao-ran,OU Yang-yao
Under the condition without intercept term,the positiv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all reaction coefficients of tax competition are evidently positive.So it proves no matter of before the separate tax system reform or after,there is a positive-going tax competition among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y adopt the complementary tax competition strategy.While all reaction coefficients of tax competition after the separate tax system reform are greater than before,which proves that tax competition among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s after the separate tax system reform is more furious than before.So the big power’s tax competi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is inevitable.In order to avoid“race to bottom”,it is necessary to set down reasonable competition rules,establish scientific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and evaluating system and the big power’s tax cooperating system among regions.
big power;the tax competition strategy;the spatial econometric panel model
袁浩然,湖南商學院財政金融學院講師,博士(湖南 長沙 410205)歐陽峣,湖南商學院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大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湖南 長沙 410205)
(責任編校:文 香)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大國經濟發(fā)展理論研究”(11&ZD144);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大國財政分權影響居民消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12CJY095);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大國財政分權框架下稅收競爭對地方債規(guī)模的影響研究”(11YBB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