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彬 戈玲玲 李廣偉
(南華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和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及研究人員為了提高大學生英語寫作水平,對于大學英語寫作教學開展了多方位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試圖提高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效果和學生寫作水平,“但是就教學效果來看,學生的寫作能力還未能達到預期目標”(趙俊峰等,2010:98)。國家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教學要求》)中指出“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為實施新教學模式而研制的網(wǎng)上教學系統(tǒng)應涵蓋教學、學習、反饋、管理的完整過程”并“鼓勵教師有效地使用網(wǎng)絡、多媒體及其它教學資源”(2007:6),為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語料庫語言學的興起為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語料庫的出現(xiàn)不僅標志著語言學研究手段的技術進步,還標志著語言研究思想的重大轉變,它代表著一種新的語言學思維,一種新的事業(yè)”(李文中,1999:52)。本研究在《教學要求》指導下,以語料庫為平臺,依托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旨在探索語料庫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改革中的應用。
本研究首先對中國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研究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語料庫語言學理論的出現(xiàn)對于大學英語寫作教學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且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然后依據(jù)《教學要求》有關教學模式改革的相關精神,以校園網(wǎng)為平臺,構建了一個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最后以非英語專業(yè)大一的兩個班為實驗班和對照班,通過為期一學年的教學實驗,驗證了該教學模式的有效性。
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及研究人員為了提高大學生英語寫作水平,從各個方面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進行了探索與研究,主要概括為以下七個方面:
(1)寫作教學過程研究:主要探討了如任務教學法(蔡蘭珍,2001:41-46)、寫長法(方玲玲,2004:40-45)、體驗教學法(羅毅等,2011:38-42)、輸入與輸出理論(李紅,2004:55-57)、預制語塊理論(戚焱,2005:66-68)、元認知理論(張玉萍,2009:168-170)等教學法和教學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當中的應用。
(2)寫作作文的評價與反饋、以及言語失誤分析研究:對于作文的評價與反饋、以及錯誤分析一直是寫作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研究人員圍繞作文的評閱和反饋(王俊菊,2006:24-30)、評價體系的構建(張艷紅,2010:46-50,127-128)、作文錯誤分析(簡慶閩等,2003:359-363)等方面展開了研究。
(3)作文文本分析:文本分析主要集中在語篇層面,如李長忠(2002:25-28)從語篇銜接與連貫性方面分析了大學英語寫作,陸振慧(2003:96-99)則探討了語篇分析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作用。
(4)影響英語寫作的因素:對于影響英語寫作因素的研究已逐漸從語言因素轉向非語言因素的影響,如心理因素(郭燕、秦曉晴,2010:54-62,82)、寫作環(huán)境(徐永、鄒申,2009:77-83,96)等方面。
(5)大學英語測試:研究人員主要從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影響來展開研究,如蔡基剛(2002:49-53)針對大學英語四、六級寫作要求和評分標準對中國學生寫作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6)計算機和網(wǎng)絡技術、以及語料庫研究:隨著計算機和網(wǎng)絡平臺技術的出現(xiàn),關于計算機和網(wǎng)絡技術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很快成為了一個研究熱點,如陳紅(2009:78-85)等針對如何依托網(wǎng)絡平臺開展大學英語寫作教研活動進行了研究。語料庫的出現(xiàn),為大學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如文秋芳(2003:268-274,321)等運用語料庫技術對中國學生英語寫作中的某些現(xiàn)象進行了研究。
(7)寫作研究綜述:這類研究如王文宇等(2004:51-58)、趙俊峰等(2010:98-100)主要是對寫作研究的現(xiàn)狀進行概括,并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fā)展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
前期的寫作教學研究與實踐,各有長短,互有優(yōu)劣,但能夠符合《教學要求》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并不多見。語料庫的出現(xiàn)使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研究發(fā)生了極大地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教學資源提供,如Coxhead開發(fā)的學術詞匯表語料庫,用于設計學術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詞匯和閱讀寫作教材(姚劍鵬,2005:51)。2)教學的直接應用,如Johns(1991:1-16)提出的數(shù)據(jù)驅動學習理論(Data-driven Learning)認為,語料庫在外語教學中學生可以基于語料庫中大量真實語言數(shù)據(jù),借助語料庫檢索技術來觀察、描述、歸納語言使用現(xiàn)象,自我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Ebeling(2009:67-82)也認為語料庫驅動的學習有助于學習者的自主學習。3)教學結果分析,甄鳳超、王華(2010:72-77,90)提出教師可利用語料庫觀察分析學習者的語言特點,并且關注學習者語言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建立一種更科學、更客觀的全新教學信息反饋模式?!皯谜Z料庫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和技術手段于外語教育教學是如今應用語言學發(fā)展的一個令人矚目的新領域,且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何安平,2010:47),其具有“文本電子化、學習直觀化、分析多元化、結論科學化、成果有機化等五大方面的特點和優(yōu)勢”(黎土旺,2007:48),能夠為教學提供豐富的語料資源,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客觀評價學生作文和管理整個學習的動態(tài)過程提供技術和資料支持,完全符合《教學要求》的改革需求。我們試圖將語料庫語言學運用到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改革中。
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依托戈玲玲教授(2011:2-8)開發(fā)的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教學平臺開展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研究。語料庫收集了各類體裁和主題的作文約1000余篇,且根據(jù)教學需求隨時增加。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根據(jù)自身需求,利用語料庫檢索技術,觀察、描述、歸納、自我發(fā)現(xiàn)寫作中的語言規(guī)律。學生的作文以電子文稿的形式導入語料庫,教師運用語料庫技術對其進行分析與評價。學生的整個語言發(fā)展的過程將會自動生成學生個人檔案,供教師和學生查看。該模式基本結構如下圖所示:
圖1 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結構圖
該模式可歸納為“3+1”模式,即:語料庫平臺、師生交流平臺、學生交流平臺(三者構成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平臺),加上一個課堂(課堂教學),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優(yōu)勢,結合傳統(tǒng)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大學英語寫作水平。
(1)學生→語料庫平臺→教師:該過程為整個教學模式的核心部分。學生以學號和真實姓名作為用戶名登陸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平臺,完成教師布置的寫作任務后,將作文以電子文稿的形式發(fā)到語料庫平臺。教師運用戈玲玲教授(2011:2-8)開發(fā)的大學英語測試主觀題的分析器,對學生作文給出評價。教師運用《中國學習者語料庫》(桂詩春、楊惠中,2003:4-8)的言語失誤分類標準對學生作文言語失誤進行人工標注,并利用語料庫技術對學生作文的言語失誤進行分析。結合前期評價,形成完整的作文評價報告。在整個過程中,將會自動生成以學生個人學號為代碼的個人檔案,記錄學生每次的作文寫作和評價情況。
學生登陸語料庫平臺可查閱自己的作文分析和評價報告,并借助語料庫檢索技術,查看同類主題和體裁的文章,觀察和分析寫作中的語言規(guī)律,結合分析和評價報告完成自主學習。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個人檔案,利用語料庫觀察分析學生在寫作中的語言特點,和其語言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以便更加科學合理地開展寫作教學。
(2)學生→師生交流平臺→教師: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網(wǎng)絡在師生交流平臺上針對作文寫作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該平臺分成兩個頻道:公共和私人。公共頻道的內(nèi)容可以為所有用戶查看,并參加討論。私人頻道僅得到許可用戶才可參加。
(3)學生→學生交流平臺→學生:學生被要求組成學習小組,除相互之間面對面交流以外,還可以通過網(wǎng)絡在學生交流平臺對自己的作文展開互評,并且所有用戶之間還可展開群討論,同時根據(jù)大家投票將優(yōu)秀的文章和評論排出一定的名次。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是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防止過激和不恰當?shù)男袨楹驼Z言發(fā)生,并不參與討論。
(4)學生→課堂教學→教師:教師利用教學平臺收集相關信息,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有選擇地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交流討論,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本研究首先通過前期測試,選取了寫作水平、教育背景和學習閱歷基本相同的兩組學生進行試驗。本研究采用對比教學的方法,實驗班采用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平臺系統(tǒng)。而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課堂講解為主。通過為期一學年的實驗,運用SPSS17.0(社會科學統(tǒng)計軟件)對于前測和后測成績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驗證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的有效性。
(1)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大學英語寫作水平;
(2)學生英語語言綜合應用能力隨著英語寫作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提高。
根據(jù)新生入校后開展的大學英語入學考試成績選取了2010級兩個班129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一個是藥學班66人,為實驗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采取的是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一個是生命科學班63人,為對照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采取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新生入校后的大學英語入學考試成績統(tǒng)計結果顯示,總成績 t= -0.268 < 2.000,p=0.789 > 0.05,寫作成績 t=0.073 < 2.000,p=0.942 > 0.05,兩班語言綜合應用能力與寫作水平無明顯差異(見表1),可以開展實驗。
表1 實驗班和對照班入學考試成績比較
開學時的入學考試(前測)及第二學期期末考試(后測)所使用的兩套試卷均由課題組按照四級命題標準適當降低難度,統(tǒng)一命題。
本研究從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進行了一學年的實驗。整個實驗分為三個階段:實驗前(主要篩選實驗對象),試驗中(采用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分別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展開教學)和實驗后(對前測和后測成績進行分析,并進行問卷調(diào)查)。
(1)實驗前:2010級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統(tǒng)一參加了大學英語入學考試,根據(jù)考試成績,選取了成績、人數(shù)和專業(yè)背景接近的兩個班作為實驗班和對照班。
(2)實驗中:實驗班的學生采取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照班則采取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方法。每2周布置一次作文,要求在課后30分鐘內(nèi)完成。實驗班的學生在完成后將其作文以電子文稿的形式導入語料庫,運用語料庫技術對電子文本進行分析評價。對照班則采取傳統(tǒng)的人工評閱方式進行批改。為減少因人為因素產(chǎn)生的誤差,實驗班和對照班任課教師均為同一人,言語失誤標注、語料分析及作文評閱為同樣的三位教師。
(3)實驗后:收集實驗班和對照班2011年6月考試成績(后測成績),并將其與2010年9月的大學英語入學考試成績(前測成績)進行對比分析,同時對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
本研究從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主要采集了兩個方面的數(shù)據(jù),一是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實驗前的總分和作文分,二是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實驗后的總分和作文分。前測與后測考試的作文評閱按CET4評閱標準(折合為15分)均由同樣的三名教師進行,對同一試卷進行三次批改,取其平均值。研究采用社會科學統(tǒng)計軟件SPSS17.0分析數(shù)據(jù),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檢測實驗班和對照班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同時對于實驗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并對調(diào)查結果進行歸納總結。
通過一學年的教學實驗,課題組人員將收集的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前測和后測的寫作成績和總成績運用SPSS17.0開展獨立樣本t檢驗,分別檢驗兩組實驗前后相關變量是否存在差別及差別是否顯著,并結合問卷調(diào)查結果對其原因進行分析討論。
實驗前后,本研究對于實驗班與對照班作文成績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實驗班與對照班作文成績前測和后測組統(tǒng)計量
表3 實驗班與對照班作文成績前測和后測獨立樣本t檢驗
表2顯示,通過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實驗班的作文成績均值為10.74,對照班為9.70,提高幅度分別為2.21和1.14。實驗班標準差由2.047降為1.293,說明實驗班的作文寫作水平整體有所提高。表3顯示,通過對實驗班與對照班作文成績前測和后測獨立樣本t檢驗,實驗班的作文寫作水平提高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班(t=-4.701,df=127,p=0.000<0.05)。實驗結束后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了開放式的問卷調(diào)查,要求報告語料庫在哪些方面促進了其寫作水平方面的提高。問卷調(diào)查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大量可靠詳實的寫作語料:大部分學生認為通過語料庫技術檢索所得到的同題材作文語料對其寫作水平提高很有幫助。學生通過自我分析、歸納和總結語言規(guī)律,自我思考,能夠擺脫教材和課堂的束縛,真正開展自主學習。跟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只能提供一、兩篇范文相比較,學生更愿意自己根據(jù)個人特點分析尋找適合自己學習的相關語料。
(2)客觀翔實的評價報告:在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下,學生僅能看到教師在其作文本上的書面評價,王俊菊(2006:24-30)認為目前中國教師教師的書面反饋多屬于糾正型,對待學生作文的總體態(tài)度是否定性的,有悖于現(xiàn)代交際教學思想?;谟嬎銠C和語料庫技術的作文的評估報告給學生提供了非常客觀詳實的評價報告,使學生對于自己的語篇、邏輯結構和詞匯使用等各方面有一個全面客觀的了解,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下一步的學習。
(3)高效完備的檔案系統(tǒng):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提供以其學號為編碼的個人檔案,其提交的作文及評價報告、包括在交流平臺上的發(fā)言都會保留在以其學號命名的電子檔案內(nèi)。學生認為這對自己了解自身的學習過程,全面掌握學習情況,提高寫作水平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表4 實驗班與對照班總成績前測和后測組統(tǒng)計量
本研究使用的試卷包括了寫作、聽力、閱讀、完形填空及翻譯這幾方面內(nèi)容,試卷的總成績應該反映了學生在聽、讀、寫、譯這幾個方面的英語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高低。本課題組收集了實驗班和對照班前測和后測總成績,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實驗班的總成績的提高也遠遠高于對照班,結果如表4和表5所示:
表5 實驗班與對照班總成績前測和后測獨立樣本t檢驗
表4顯示,實驗班的平均總成績由67.93提高到77.33,對照班平均成績由66.97提高到74.10,提高幅度分別為9.4和7.13。表5顯示,實驗班與對照班總成績前測和后測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實驗班的平均總成績提高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班(t= - 2.869,df=127,p=0.05)。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寫作水平提高的同時,其聽、讀、譯這幾個方面的語言應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diào)查顯示,認為自己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的為11%,得到了較大提高的為59%,得到了一般提高的為26%,合計有96%的學生認為寫作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其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
根據(jù)Swain(1995:129-133)提出的語言輸出理論,語言輸出在語言習得中具有三種作用:(1)引起注意(noticing):在目標語表達過程中,學習者會注意到他們想表達與他們能表達的能力間的差距,這時認知過程受到刺激,學習者就有機會學習新的語言知識或鞏固他們現(xiàn)有的語言知識。(2)檢驗假設(hypothesis-testing):輸出提供了一種方式檢驗學習者在理解過程提出的假設。(3)元語言作用(metalinguistic effect):學習者用目標語思考目標語時,輸出起到了元語言作用,它幫助學習者控制或消化語言知識。寫作是一個語言以文字形式輸出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不斷使用和驗證其內(nèi)在的語言知識,并對其進行修改?;谡Z料庫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與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較,通過語料庫為學習者提供大量語料,“找到學習者過度使用、未充分使用甚至誤用的詞匯、短語或者語法結構,而目能夠發(fā)現(xiàn)學習者的典型或者隱含的學習困難和己經(jīng)或者在被化石化的語言形式”(甄鳳超、王華,2010:74),強化了學習者對于自身語言差距的認識、檢驗假設和元語言作用,強化和鞏固其內(nèi)在的語言知識和能力,其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自然就會超出傳統(tǒng)模式。
本研究通過實驗驗證了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發(fā)現(xiàn)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tǒng)的模式能夠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而且英語寫作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但該教學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于電腦、網(wǎng)絡等硬件設備過度依賴,缺少這些設備,該教學模式就無法進行,限制了其推廣和應用范圍。同時,在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教師對于學生問題的反饋將會影響到學生學習和寫作的積極性,學生的文章如果在交流平臺如果被大家廣泛關注并置頂,將會極大地激發(fā)置頂學生的寫作熱情,這些問題都還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繼續(xù)探討。
總之,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的研究僅僅是語料庫在外語教育中應用的一個小小的嘗試。隨著語料庫語言學的興起,我們認為語料庫在外語教育和研究的應用將會日益廣泛。
[1]Ebeling,S.O.Oslo Interactive English:Corpus-driven Exercises on the Web[C]//Aijmer K.Corpora and Language Teaching.Amsterdam/Philadelphia:Benjamins,2009.
[2]Johns,T.“Should you be Persuaded”:Two Samples of Data-driven Learning Materials[J].ELRJournal,1991,(4).
[3]Swain,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G.Cook& B.Seidhofer.Principles&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蔡蘭珍.“任務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寫作中的應用[J].外語界,2001(4).
[5]蔡基剛.大學英語四、六級寫作要求和評分標準對中國學生寫作的影響[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5).
[6]陳紅.校本大學英語寫作教研輔助平臺的設計構想及理論基礎[J].外語界,2009(1).
[7]方玲玲.“寫長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外語界,2004(3).
[8]戈玲玲,李廣偉,劉朝暉.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教學平臺建設及其教學模式研究[J].外語界,2011(5).
[9]郭燕,秦曉晴.中國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外語寫作焦慮測試報告及其對寫作教學的啟示[J].外語界,2010(2).
[10]何安平.語料庫的“教學加工”發(fā)展綜述[J].中國外語.
[11]簡慶閩,陸建平,潘珣祎.大學英語書面表達的連貫性評價和缺陷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5).
[1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13]李長忠,語篇的銜接、連貫與大學英語寫作[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1).
[14]李紅.寫作:輸入與輸出的交互作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3).
[15]黎土旺.語料庫與翻譯教學[J].中國科技翻譯,2007(3).
[16]李文中.語料庫、學習者語料庫與外語教學[J].外語界,1999(1).
[17]陸振慧.語篇分析與英語寫作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3(4).
[18]羅毅,蔡慧萍,王金.體驗式教學理論在英語應用文體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2011(1).
[19]戚焱.預制語塊與大學英語寫作[J].山東外語教學,2005(5).
[20]王俊菊.總體態(tài)度、反饋類型和糾錯種類——對大學英語教師作文書面反饋的探討[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6(3).
[21]王文宇,王立非.二語寫作研究:十年回顧與展望[J].外語界,2004(3).
[22]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中國大學生英語書面語中的口語化傾向——高水平英語學習者語料對比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4).
[23]徐永,鄒申.寫作測試中寫作環(huán)境信息對構思階段的影響——一項基于大三學生的調(diào)查[J].外語界,2009(4).
[24]桂詩春,楊惠中.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guī)劃項目: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25]姚劍鵬.語料庫研究與語言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2005,(12).
[26]張玉萍.運用元認知知識提高英語寫作水平[J].2009(5).
[27]張艷紅.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動態(tài)評價體系建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1).
[28]趙俊峰,郝晶,高艷明.大學英語寫作研究現(xiàn)狀調(diào)查[J].外語學刊,2010(6).
[29]甄鳳超,王華.學習者語料庫數(shù)據(jù)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思想與方法[J].外語界,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