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艾宙
(廣東省中醫(yī)院珠海醫(yī)院針灸科,珠海 519015)
四肢逆冷癥即手足發(fā)涼、發(fā)冷,多見于女性患者,近年來由于生活調護的不慎,患者逐漸增多,嚴重者甚至影響到生活和工作。筆者在特定節(jié)氣運用隔附子餅灸治療本癥,現報道如下。
所有患者均來源于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針灸科門診,54例患者中,女50例,男4例;年齡24~54歲,平均年齡(37±2)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15年。
采用隔附子餅灸。將附子顆粒制劑與自制天灸粉按照3:1比例混合,再用蜂蜜、姜汁調和,做成直徑3~4 cm、厚0.8 cm圓形附子餅,在其中央針刺10余個孔以備用。
一伏取神闕,二伏取命門,三伏取關元。每次以無菌紗塊墊于神闕、命門、關元穴,置附子餅于無菌紗塊上,以兩孔艾灸盒放置在藥餅上方,每次每穴灸30 min,連續(xù)3次為1個療程。
一九取神闕,二九取命門,三九取關元。操作及療程同三伏組。
治愈 癥狀全部消失,隨訪半年無復發(fā)者。
有效 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減輕。
無效 癥狀無改善。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四肢逆冷,又稱四逆、手足厥冷。四肢者,諸陽之本也,凡腎陽衰微,陰寒內盛,或寒邪直中于三陰,以致陰陽之氣不相順接,皆可發(fā)為四逆之證。故本癥常見病機是陽虛寒凝,治宜溫補腎陽、驅寒回暖。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此時陽氣隆盛,人體的經絡系統(tǒng)處于一年中最佳的通暢狀態(tài),相應穴位敷貼使藥力循經直達臟腑激發(fā)人體陽氣;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此時陰寒至極,陽氣斂藏,氣血不暢,是四肢逆冷加重之時。在三伏、三九天施行天灸療法,均是扶陽補虛法,體現了中醫(yī)學“寒則熱之”、“虛則補之”的治則,和“天人相應”、“春夏養(yǎng)陽,秋冬固陽”的理論思想。故選擇這兩個特殊時節(jié)來施行隔附子餅灸,能更好地發(fā)揮附子餅灸補火助陽、扶正祛邪之效,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治療選取神闕、關元、命門為主穴,均屬任督二脈,為元氣所藏,為十二經之根本;關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腎固本,調氣回陽,灸之可使元氣充足,虛損可復,溫壯元陽;神闕溫補腎陽;命門溫腎調氣;三者合用,可達溫腎補陽、祛寒回暖之功。
同時本療法對傳統(tǒng)的隔附子餅灸進行了改良,不使用艾炷,采用了灸盒,具有覆蓋面大、耐用和灸溫適中的優(yōu)點,避免了傳統(tǒng)附子灸易發(fā)生燙傷等意外的可能性,保證其安全性,以溫熱舒適感取勝。
臨床觀察表明,兩組患者均有顯著效果,即在三伏、三九節(jié)氣分別施行隔附子餅灸對本癥療效都很明顯;三伏灸治愈率(59.3%)明顯高于三九灸組(29.6%)。通過比較證明在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施灸是最佳時期,此時陽氣隆盛,加上附子灸的補火助陽,使機體陽氣倍增,從而治療疾病。 收稿日期201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