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菊 劉彥樓 鄭宗軍
流言蜚語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1-3],我們經常發(fā)現自己參與到以第三方人為話題的談話中,除非特別注意,否則流言蜚語很難避免的[4]。在社會生活中人們?yōu)榱烁佑行У鼗顒?需要獲得周圍人的信息,但是人們不可能直接獲取所有的一手信息,因此需要從他人那里獲取間接的信息[5]。根據相關研究[5-7]我們認為流言蜚語指的是在個體間傳播的關于第三方隱私的,未經證實的消息。
前人對于流言蜚語的研究主要有3種視角:群體視角[2,8-9]、個體視角[10-11]與心理動力學視角[6,12]。群體視角強調的是流言蜚語的社會功能,流言蜚語中的信息可以傳授與加強群體規(guī)范,可以加強群體凝聚力,產生強的群體認同,清晰群體的界限。個體視角中所強調的是流言蜚語的社會比較、地位提升、權力獲取、娛樂功能。心理動力學強調的是流言蜚語作為個體應對機制的角色,即人們將自身的愿望、焦慮、無意識需要投射到流言蜚語客體上。通過流言蜚語個體可以正當地表達攻擊與性幻想或是那些引起焦慮的內容。
雖然流言蜚語被公開地批評、并認為是不道德的,但是它在交往、信息、娛樂、攻擊等方面的作用使得有些人傾向于傳播流言蜚語。研究[7]發(fā)現,人們對于流言蜚語在態(tài)度上存在巨大的差異,一半的被試認為流言蜚語就是在背后談論別人,是不道德的;另一半的被試認為流言蜚語是一種有趣的了解別人的方式。
目前針對流言蜚語所開發(fā)的測評工具還不是很多,最主要的有Nevo等人編制了流言蜚語傾向問卷(Tendency to Gossip Questionnaire,TGQ)[6]與Litman,Pezz編制的流言蜚語態(tài)度量表(Attitudes Towards Gossip,A TG)[7]。TGQ由20個項目組成主要是由詢問被試傳播流言蜚語的頻率與傳播過程中的樂趣。它的不足主要表現在:第一,幾乎所有TGQ項目都是關于特定事件的,這個特征可能會限制它的一般性。第二,所有的TGQ項目都是正向的,這可能增加正向反應偏差。第三,TGQ測量的是傳播流言的傾向,并沒有詢問人們關于流言本身形成的觀點。A TG量表由12個項目所組成,分為兩個維度:社會價值與道德價值。社會價值指的是個體認為流言蜚語是一種有趣的分享與獲取他人信息的方式;道德價值指的是對于流言蜚語的道德判斷及真實性的判斷。A TG的不足在于:它是以美國大學生為被試的;并且量表項目的設計是以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為背景的,有些項目在中國文化下理解起來有困難。
因此,在借鑒以上2份流言蜚語量表的基礎上,立足于本土,編制1份適合中國大學生的流言蜚語態(tài)度量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研究的目的是編制1份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大學生流言蜚語態(tài)度問卷。
1.1 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取樣,從山東省某所高校學生中先后隨機抽取3批被試,共獲得有效樣本993人。樣本1:從各院系中隨機抽取6個班級的200名被試,進行開放式問卷測驗,共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2份,問卷有效率96%。樣本2:對問卷進行預測,從各院系中剔除已抽取班級后,隨機抽取11個班級的460名被試,回收有效問卷434份,問卷有效率94.35%,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樣本3:從各院系中剔除已抽取班級后,隨機抽取400名被試進行施測,回收有效問卷367份,問卷有效率91.75%,對其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檢驗。
1.2 項目編寫 本研究將流言蜚語定義為在個體間傳播的關于第三方隱私的,未經證實的消息。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從定義出發(fā),考查大學生對于流言蜚語態(tài)度。共設計了3道開放式問題:①你認為什么是流言蜚語?②你認為流言蜚語有什么好處?③你認為流言蜚語有什么壞處?對回收的192份有效問卷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fā)現:大學生認為流言蜚語在獲取他人信息、交際方面有好處;認為從道德上講流言蜚語是錯的,會對第三方造成傷害。與A TG量表維度分類相一致。因此,在結合TGQ與A TG量表項目的基礎上,初步編寫了20個項目。采用1~5點計分,從1分表示“完全不同意”逐級向5分“完全同意”遞進。
1.3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3.0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有關信、效度檢驗,采用L ISREL 8.7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
2.1 項目分析 將量表總分按照從高到低排列,取前27%作為高分組,后27%作為低分組,對被試在各題目上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各題得分在高低分組被試上的差異均達到顯著性水平。
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萃取共同因子,采用最大正交旋轉進行因子旋轉。因子分析結果表明,KMO值為0.806,Bartlett’s球形檢驗達極顯著水平,說明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紤]之前的理論假定,本問卷限定因子的數量為2,并逐步刪除負荷值小于0.4,共同度小于0.2,以及多重負荷嚴重的項目,最終留下10個項目,具體內容以及在各因子上的負荷,見表1所示。根據Litman,Pezzo的理論,本研究將因子1命名為社會價值,指個體認為流言蜚語是一種有趣的分享與獲取他人信息的方式;將因子2命名為道德價值,指對于流言蜚語的道德評判及真實性的判斷。
表1 流言蜚語態(tài)度問卷兩維度因子負荷
2.3 結構效度
2.3.1 驗證性因子分析 為了進一步驗證流言蜚語態(tài)度問卷的構想模型,運用協方差結構方程模型對樣本3的367份問卷結果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具體設置為:因子1為社會價值,包括1、5、6、7、14 這5 個項目;因子2 為道德價值,包括8、15、16、17、18這5個項目。采用極大似然估計,所有項目標準化負荷系數介于0.40~0.71之間。流言蜚語態(tài)度問卷驗證性因子分析擬合指數,見表2。
表2 流言蜚語態(tài)度問卷驗證性因子分析擬合指數
從表2可知,χ2/df為1.65,說明模型擬合的比較好;RM SEA 為0.041,表明這一模型是可以接受的;NN F I、CF I、GF I等指數均大于0.9,表明模型擬合較好。
2.3.2 相關系數矩陣 考查問卷的2個因子及其與問卷總分的相關,結果為:因子1與因子2相關系數為0.320(P<0.001);因子1與總分的相關系數為0.821(P<0.001),因子2與總分的相關系數為0.804(P<0.001)??梢钥闯?因子之間的相關程度較低,因子與總分間存在高相關性,這表明問卷的結構較好。
2.4 信度分析 問卷因子1、因子2及總體的克隆巴赫α系數分別為:0.662、0.707、0.730,均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在問卷編制的過程中,我們通過查閱文獻,給出了流言蜚語的定義,編制了開放式問卷,初步探查大學生流言蜚語態(tài)度的特點。初始問卷的20個項目是在對開放式問卷質的分析基礎上,參考相關理論與測量工具所形成的。問卷的驗證性因子分析擬合指數均比較理想,所有項目標準化負荷系數介于0.40~0.71之間,達到了顯著性水平,說明問卷結構效度較好。問卷各維度之間的相關程度較低,維度與總分間存在高相關性。問卷各維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數接近或大于0.7,在可接受范圍內。以上指標說明大學生流言蜚語態(tài)度問卷是信效度較好的測量工具。
通過研究我們證實了Litman,Pezzo的發(fā)現,大學生對于流言蜚語的態(tài)度可以分為兩個維度,即社會價值維度與道德價值維度。本問卷不同于Litman,Pezzo編制的量表之處在于:我們去除了A TG中以西方文化為背景的,在中國文化下理解起來有困難的項目表述,改為更為一般性的項目,提高了量表的適用性。
流言蜚語作為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對于傳播者與接受者適應社會具有一些的積極作用。但是,我們需要看到流言蜚語也存在巨大的危害性:首先,它會使得幾個個體形成一個特定的亞群體,當其他個體行為不符合這個特定的亞群體規(guī)范時,會受到排斥。其次,流言蜚語的目標個體會由于其隱私的暴露而受到巨大的傷害,尤其是當他的隱私被惡意歪曲時,在大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是很多見的[13]。因此,研究流言蜚語態(tài)度對于大學生人際交往以及人際適應具有重要的意義。
[1]Besnier N.Information withholding as a manipulative and collusive strategy in Nukulaelae gossip[J].Language in Society,1989,18:315-341
[2]Levin J,Arluke A.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sex differences in gossip[J].Sex Roles,1985,12:281-286
[3]Brenneis D.Grog and gossip in Bhatgaon:Style and substance in Fiji Indian conversation[J].American Ethnologist,1984,11:487-506
[4]Yerkovich S.Gossip as a way of speaking[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77,26:192-196
[5]Eric K,Foster.Research on gossip:Taxonomy,methods,and future directions[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4,8(2):78-99
[6]Nevo O,Nevo B,Derech-ZehaviA.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ndency to gossip questionnaire:Construct and concurrent validation for a sample of Israeli college students[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93,53:973-981
[7]Jordan A,Litman,Mark V.Pezzo.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s gossip[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5,38:963-980
[8]Gluckman M.Gossip and scandal[J].Current Anthropology,1963,4:307-316
[9]Hannerz U.Gossip networks and culture in a Black American ghetto[J].Ethnos,1967,32:35-59
[10]Rosnow R L.Gossip and marketplace psychology[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7,27:158-163
[11]Suls J M.Gossip as soci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77,27:164-168
[12]Medini G,Rosenberg E H.Gossip and psychotherapy[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1976,30:452-462
[13]吳鳳彬,劉耀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思考與對策[J].價值工程,2010,29(23):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