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煥 趙 倩
大學是個體擺脫對成人的依賴,逐漸成為獨立個人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大學生的內(nèi)在自我和外在環(huán)境都經(jīng)歷著巨大的變化,而他們應(yīng)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技巧卻不夠成熟與多樣,加之其生理和心理能量的急劇膨脹,遇到挫折或問題時他們更傾向于采用暴力的手段。近幾年,高校發(fā)生的一系列惡性自傷、他傷、自殺、他殺事件給學校、家庭、社會帶來了難以彌補的損失,并且很多事件是由于大學生的攻擊性行為引發(fā)的人身暴力事件。大學生的攻擊性不僅限于攻擊性行為,還包括攻擊性認知、攻擊性情緒[1]。20世紀以來,各心理學家分別從不同研究角度對攻擊性進行了理論探討和實驗研究,深化了人們對于個體攻擊性發(fā)展特點及規(guī)律認識,也豐富了個體攻擊性行為控制與矯正的依據(jù)。但綜觀以往文獻發(fā)現(xiàn),己有的關(guān)于攻擊性的研究大多以兒童和青少年為研究對象,關(guān)于大學生攻擊性發(fā)展特點的研究并不多見。近年來高校惡性攻擊事件不斷發(fā)生,攻擊性行為已經(jīng)成為影響高校安全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學生攻擊性的發(fā)展特點如何?大學生的攻擊性與哪些因素密切相關(guān)?具有較強攻擊性的人是否會具有某些共同特點呢?如果能夠進行事前評估,對其開展及時教育,是不是就能避免一些悲劇呢?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尚不明晰。本研究就是從這些問題出發(fā),試圖探索大學生攻擊性的發(fā)展特點及其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guān)系,進而了解大學生攻擊性心理的共同特征及發(fā)展規(guī)律,以期為大學生攻擊性行為的預(yù)防和干預(yù)提供有價值的方案。
1.1 對象 從中原工學院、河南商業(yè)高等??茖W校隨機選取大學生350人,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350份,經(jīng)過篩選和統(tǒng)計整理,保留有效問卷318份,有效率90.8%。
1.2 方法
1.2.1 基本信息表 主要用來考察被試的性別、年級、是否擔任班干部、家庭經(jīng)濟狀況、是否單親等基本情況。
1.2.2 攻擊性問卷 此問卷由潘綺敏編制[1],包括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認知、攻擊性情緒3個分問卷。問卷共計65個題目,采用4點記分,得分越高說明攻擊性越高,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總問卷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為0.910。
1.2.3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 EMBU[2]原量表是由瑞典CPerris等人編制用以評價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行為的問卷,后經(jīng)我國學者加以修訂后引進至國內(nèi)。修訂后的量表包括6個父親因子分和5個母親因子分,它們分別是:父親情感溫暖、理解,父親懲罰、嚴厲,父親過分干涉,父親偏愛被試,父親拒絕、否認,父親過度保護,母親情感溫暖、理解,母親過干涉、過保護,母親拒絕、否認,母親懲罰、嚴厲,母親偏愛被試。經(jīng)過測試證實,修訂后的EMBU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1.3 統(tǒng)計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使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大學生攻擊性各因子在性別上的差異檢驗 對不同性別的大學生的攻擊性各因子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1。
表1 大學生攻擊性各因子的性別差異()
表1 大學生攻擊性各因子的性別差異()
注:*P<0.05;**P<0.01,***P<0.01,下同
男生(n=105) 女生(n=213) t攻擊性行為 53.2000±7.50216 51.5915±6.02987 1.105攻擊性認知 37.0857±7.30983 34.6761±5.64364 1.870*攻擊性情緒 35.3714±4.66581 35.7606±4.83577-0.399
男大學生在攻擊性認知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女大學生。在攻擊性行為因子、攻擊性情緒因子上,男女大學生得分差異不顯著。
2.2 是否擔任班干部的大學生攻擊性各因子的差異檢驗見表2。
表2 是否擔任班干部的大學生攻擊性各因子的差異()
表2 是否擔任班干部的大學生攻擊性各因子的差異()
班干部(n=87) 非班干部(n=231) t攻擊性行為 50.2759±5.19544 52.8182±6.90867 -2.042*攻擊性認知 33.4483±5.34246 36.2338±6.50889 -2.249*攻擊性情緒 34.6897±4.92155 35.9870±4.68338 -1.254
擔任班干部的大學生在攻擊性行為因子、攻擊性認知因子上的得分顯著低于沒有擔任班干部的大學生;在攻擊性情緒因子上班干部與非班干部的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
2.3 是否單親家庭的大學生攻擊性各因子的差異檢驗見表3。
表3 是否單親家庭的大學生攻擊性各因子的差異()
表3 是否單親家庭的大學生攻擊性各因子的差異()
單親家庭(n=38) 非單親家庭(n=280) t攻擊性行為 59.5000±0.70711 52.0392±6.58670 3.079***攻擊性認知 47.0000±5.65685 35.2843±6.18906 2.653**攻擊性情緒 39.5000±0.70711 35.5392±4.81678 1.157
單親家庭的大學生在攻擊性行為因子、攻擊性認知因子的得分顯著高于非單親家庭的大學生。
2.4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攻擊性的相關(guān)分析見表4。
表4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攻擊性的相關(guān)(r)
大學生的攻擊性行為與父親懲罰、嚴厲,父親過分干涉,父親拒絕、否認,母親過干涉、過保護,母親拒絕、否認,母親懲罰、嚴厲呈顯著正相關(guān);大學生的攻擊性認知與父親拒絕、否認,母親過干涉、過保護,母親拒絕、否認呈顯著正相關(guān);大學生的攻擊性情緒與父親過度保護、母親過干涉、過保護呈顯著正相關(guān)。
3.1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攻擊性各因子的差異分析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攻擊性認知上,男大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女大學生,王健[3]在以抑郁癥狀的大學生為被試的研究中也得到類似結(jié)果。這可能是因為:男性因為自身力量的優(yōu)勢,更崇尚通過直接的攻擊以武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女性的攻擊性更多是言語攻擊這樣間接的形式。另外,這可能與傳統(tǒng)的社會角色期待有關(guān)。在傳統(tǒng)觀念里,男性是剛強、有力的,男性攻擊性可以顯示自己的強大和社會控制能力,并意味著其不僅能夠自我保護,還能庇護周圍的朋友。男生表現(xiàn)出的攻擊性與其社會性別角色期待是一致的,男性的攻擊性不僅不會引起厭惡,還能贏得周圍朋友和同伴的認同和好感。相反地,成為被攻擊者會使男性的“剛強”、“有力量”的形象受損,進而影響到人們對他的能力及交往價值的評價。故在認知上,男性更欣賞攻擊者。而女性往往被賦予弱者的角色,是順從的、依賴的、非攻擊性的,她們更容易獲得同情、保護和社會支持。人們更能接受男性通過身體攻擊的形式、女性通過平和的形式來解決矛盾沖突。因此,出現(xiàn)本研究的結(jié)果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3.2 是否擔任班干部的大學生攻擊性各因子的差異分析本研究發(fā)現(xiàn),擔任班干部的大學生在攻擊性各因子的得分低于沒有擔任班干部的大學生,并在攻擊性行為因子、攻擊性認知因子上達到顯著水平。班干部在平時管理班級事務(wù),組織班級活動過程中,需要與老師、院系領(lǐng)導(dǎo)及其他班團組織相聯(lián)系,相對沒有擔任班干部的學生來說,他們接觸人群更多,人際交往經(jīng)驗的儲備也更豐富。這些都有助于他們理解他人思想、感情和行為,故在遇見矛盾、沖突時,他們可以利用自己豐富的人際交往經(jīng)驗,采用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方法去解決,當個體知道可以用其他方式代替攻擊或得到攻擊者的道歉時,其攻擊性就會降低[4],從而任班干部的大學生在攻擊性各因子的得分低于沒有擔任班干部的大學生。
3.3 是否單親家庭的大學生攻擊性各因子的差異分析 家庭是孩子社會化最基本的環(huán)境,對孩子早期行為的塑造有著重要的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早期與照看者之間形成的依戀(Attachment)類型影響著兒童將來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內(nèi)部工作模式”(Innerwork model簡稱I WM)。在兒童期一旦形成不安全的I WM,可能會造成兒童日后在學校里產(chǎn)生不安全的和焦慮的行為,從而導(dǎo)致攻擊性的發(fā)生。本研究結(jié)果進一步印證了這一點。在本研究中,單親家庭的大學生在攻擊性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健全家庭的大學生單親家庭的大學生,并在攻擊性行為因子、攻擊性認知因子上達到顯著水平。大量的對親子關(guān)系和攻擊性的研究結(jié)果都表明:缺乏關(guān)懷和溫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家庭環(huán)境中父母的爭吵斗毆,婚姻沖突和隨之而來的分居、離婚等現(xiàn)象,都可能造成兒童以后的高攻擊性。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的離異給孩子造成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在充滿矛盾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常懷疑自己的能力,缺少應(yīng)有耐心和克制力,更多地表現(xiàn)出自卑、敏感、苦惱、自閉等特征,他們尤其缺乏安全感,因此表現(xiàn)出極強的攻擊性以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
3.4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攻擊性的關(guān)系分析 在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父母的懲罰、嚴厲,拒絕、否認,過干涉、過保護是與個體的攻擊性呈正相關(guān)的,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與個體的攻擊性呈負相關(guān)的。父母的理解、接納為個體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支持,可以有效地降低應(yīng)激事件對個體的危害性,幫助個體增加正性情感,減少個體的敵意和不安,對攻擊行為起到緩沖作用。相反地,父母攻擊性的懲罰方式也為子女提供了以攻擊為基礎(chǔ),進而獲得控制榜樣[5],其直接的后果是,子女對攻擊行為進行模仿而不是抑制。李聞戈[6]也指出,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給子女形成的早期社會化經(jīng)驗,特別是否認、拒絕、過分嚴厲的經(jīng)驗,對他們攻擊性認知模式,以及非主流文化的價值觀的和同情心,移情能力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響。本研究的結(jié)果再次印證了這一點。近幾年,大學校園惡性暴力犯罪事件時有發(fā)生,并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guān)注,從本研究的結(jié)果可以看出大學生的攻擊與其父母教養(yǎng)方式存在密切的關(guān)系。因此,有關(guān)大學生攻擊性行為的干預(yù)措施也應(yīng)當從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多方面系統(tǒng)進行,以收到良好效果。
[1]潘綺敏.青少年攻擊性的維度/結(jié)構(gòu)及其相關(guān)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5
[2]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增刊):161-166,332-334
[3]王健.抑郁癥狀大學生攻擊性特點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7
[4]Ohbuchi K,Kameda M.Agarie N.Apology as aggression control:Its role in mediating appraisal of and response to harm[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6:219-227
[5]雷靂,張雷.青少年心理發(fā)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81-203
[6]李聞戈.工讀學生攻擊性行為社會認知特點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