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勝虎
國外校風研究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組織風氣研究,但由于校風研究領域的多元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對校風的界定仍眾說紛紜。如Griffith,Stockard&may-beery,Moos,Tagiui等人分別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校風的維度,并在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用于評估和測量校風的工具,如在美國有6個校風測量工具被頻繁使用;以及澳大利亞的學校環(huán)境問卷(SELQ);日本的校園環(huán)境量表;挪威kallestad等的校風量表[1]。
我國的校風研究長時間處于定性描述階段,國內(nèi)一般把校風看成是由教風、學風和工作作風相輔相成而構(gòu)成的。如路海萍認為校風是學校的風氣,是指學校師生員工在工作、學習、生活和行為力方面比較一致的富有特色的穩(wěn)定的行為傾向[2]。范豐慧,黃希庭認為校風是一個學校的人格,對外表現(xiàn)了學校的魅力和個性,體現(xiàn)了學校的哲學信念和目標要求;對內(nèi)營造了學生生活、學習的教育環(huán)境和組織氛圍,影響校內(nèi)成員價值選擇、思維方式、精神風貌、心理健康、道德情感、行為習慣等[3]。他們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校風的結(jié)構(gòu)中不僅包括學風、教風和工作作風,還包括校風在學校師生員工生活中的表現(xiàn)。所有這一切通過學生、教師和工作人員表現(xiàn)為學生風氣、教師風氣和組織風氣。因此,他們認為校風主要指學校的內(nèi)在精神,以及表現(xiàn)于外的集體行為傾向。
近幾年,黃希庭對校風的研究最為系統(tǒng)[4]。但相對而言,對高校校風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定性研究上,如崔景貴、張會靜、黃煜峰、姚洪運等人進行了校風建設的理論探討[5-8],對其進行量化研究較少,而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研究幾乎沒有。
幾年來,根據(jù)筆者在心理咨詢工作過程和及對學生的觀察、訪談和了解發(fā)現(xiàn),高校校風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影響,一個良好的校風給大學生心理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反之亦然。但目前此類量化研究極少,本文對此做相關地探討研究。
1.1 對象 隨機選取四川某高校各年級大學生,發(fā)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65份,有效率為91%。其中男生162人,女生203人;本科283人,???2人。
1.2 研究工具
1.2.1 校風問卷[1]由范豐慧,黃希庭編制,具有較好的理論構(gòu)想與信效度指標。編制者認為校風由教師風氣、學生風氣和組織風氣3個維度構(gòu)成,該問卷共65個項目,包括教師風氣(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式、師生關系3個因子,共18個項目)、學生風氣(紀律氛圍、學習氛圍、同伴交往、自尊自強、自立自信、興趣愛好6個因子,共28各項目)、組織作風(服務氛圍、學校特色、學術氛圍、集體生活4個因子,共19個項目),還包括校風在學校師生員工生活中的表現(xiàn)(師生關系、集體生活和學校特色)。問卷計分為5點量表形式,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記1~5分。
1.2.2 癥狀自評量表(SCL-90)[9]被試做5級評定,分別為“從無、輕度、中度、相當重、嚴重”,分別記0~4分。
1.3 研究程序 隨機選取各系學生。測試一般需要40分鐘左右完成。
1.4 數(shù)據(jù)處理 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包對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
2.1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校風的描述性統(tǒng)計見表1。
表1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校風的描述性統(tǒng)計()
表1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校風的描述性統(tǒng)計()
因 子 被試(n=365) 2008年常模軀體化 1.80±0.656 1.45±0.49強迫癥狀 1.91±0.665 1.98±0.63人際關系 1.82±0.629 1.88±0.63抑 郁 1.77±0.626 1.74±0.62焦 慮 1.73±0.590 1.61±0.55敵 對 1.77±0.581 1.61±0.62恐 怖 1.74±0.602 1.38±0.49偏 執(zhí) 1.75±0.573 1.72±0.62精神病性 1.53±0.478 1.59±0.54學習風氣 3.73±0.608教學風氣 3.29±0.336組織風氣 3.16±0.681校 風 3.24±0.432
學生對學校校風的評價在3分左右,處于中等水平。對SCL-90量表總分超過160分的被試進行篩選,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有62名被試總分超過160分,并在某些因子分上超過2分,呈陽性,即檢出人數(shù)占總?cè)藬?shù)的17%。各因子分除了強迫癥狀、人際關系、精神病性比常模低外,其他各因子均高于2008年常模分數(shù)[10]。
2.2 不同性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見表2。不同性別大學生對本校校風的評價都處于中等水平,沒有顯著差異。但在心理健康部分因子上存在性別差異。
表2 不同性別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表2 不同性別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注:*P<0.05,**P<0.01,***P<0.001,下同
因子 男(n=162) 女(n=203) t校風總 3.25±0.414 3.23±0.447 0.387軀體化 1.94±0.766 1.69±0.526 3.719***強迫癥狀 2.02±0.798 1.82±0.520 2.949*人際關系 1.92±0.750 1.75±0.501 2.619*抑 郁 1.90±0.760 1.67±0.472 3.441***焦 慮 1.84±0.756 1.65±0.393 3.043*敵 對 1.89±0.702 1.69±0.446 3.265**恐 怖 1.87±0.733 1.65±0.454 3.446**偏 執(zhí) 1.83±0.705 1.69±0.431 2.419*精神病性 1.57±.536 1.50±.425 1.329
2.3 不同學歷層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見表3。
不同學歷層次大學生對本校整體校風的評價較為一致,無顯著差異,但在學習風氣上本專科存在顯著差異(P<0.05)。在心理健康部分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本科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茖W生良好。
校風的學習風氣與心理健康7個因子存在顯著相關,教學風氣維度與心理健康5個因子存在顯著負相關,但組織風氣與心理健康各因子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校風與大學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見表4。
表3 不同學歷層次大學生的差異()
表3 不同學歷層次大學生的差異()
因 子 本科(n=283) ???n=82) t校風總 3.22±0.422 3.31±0.460 -1.706學習風氣 3.68±0.602 3.88±0.608 -2.665*教學風氣 3.29±0.319 3.29±0.391 0.207組織風氣 3.15±0.695 3.19±0.635 -0.479軀體化 1.76±0.565 1.96±0.887 -2.437*強迫癥狀 1.86±0.558 2.09±0.926 -2.866*人際關系 1.75±0.536 2.00±0.832 -4.285***抑 郁 1.71±0.756 1.65±0.393 -3.870***焦 慮 1.68±0.432 1.90±0.935 -2.954*敵 對 1.71±0.485 1.99±0.799 -3.853***恐 怖 1.67±0.487 2.00±0.848 -4.524***偏 執(zhí) 1.69±0.458 1.95±0.835 -3.565***精神病性 1.51±0.426 1.61±0.621 -1.665
表4 校風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r)
3.1 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校風描述統(tǒng)計 表1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
3.2 不同性別大學生對本校校風的評價都處于中等水平,沒有顯著差異 在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性別差異,且女生心理健康狀況要優(yōu)于男生。主要表現(xiàn)為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焦慮、偏執(zhí)等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在敵對恐怖因子上呈現(xiàn)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在軀體化、抑郁因子上呈現(xiàn)極其顯著差異(P<0.001)。這可能是因為在同一所一般本科類學校,男生之前對自己抱有更高的期望,入校學習后發(fā)現(xiàn)學校不能如己所愿,因此失望、失落,導致情緒低落,甚至自暴自棄等現(xiàn)象發(fā)生。
3.3 不同學歷層次大學生對本校整體校風的評價較為一致,無顯著差異,但在對學習風氣的認識上本??拼嬖陲@著差異在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本科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要好于專科學生的。主要體現(xiàn)為:在軀體化、強迫癥狀、焦慮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在人際關系、抑郁、敵對、恐怖、偏執(zhí)等因子上呈現(xiàn)極其顯著差異(P<0.001)。這可能是因為在同一所學校內(nèi),??茖W生將要承受更多的壓力和負面影響,他們會在同一系內(nèi)、類似專業(yè)之間(專業(yè)類似,但批次不同)進行比較,如就業(yè)前景相對困難、繼續(xù)深造機會減少等,從而對自我做出較低評價,因此會導致心理健康水平的降低。
3.4 校風的學習風氣與心理健康7因子存在顯著相關 其中與人際關系、抑郁、恐怖之間存在顯著相關,與軀體化、強迫癥狀、焦慮、敵對之間存在十分顯著的相關;教學風氣維度與心理健康5個因子存在顯著負相關,表現(xiàn)為與抑郁、偏執(zhí)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與焦慮、敵對、精神病性之間存在十分顯著的負相關。表明應重視學習風氣與教學風氣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但組織風氣與心理健康各因子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中未考察到組織風氣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范豐慧,史慧穎.校風研究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03,9(39):47-50
[2]路海萍.關于校風形成與建設的心理學分析[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4,3(1):89-92
[3]范豐慧,黃希庭.中學校風因素結(jié)構(gòu)的探索性分析[J].心理科學,2005,28(3):533-536
[4]黃希庭.校風班風與人格教育[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5]崔景貴.優(yōu)秀校風建設與職校生心理健康[J].職教通訊,2001,5(3):51-53
[6]張會靜.校園精神對個性心理特征的影響[J].社會心理科學,2002,17(1):27-28
[7]黃煜峰.校風建設中的心理思考[J].上海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4(4):44-47
[8]姚洪運.高校教風、學風與校風的關系[J].理論學習,2007(12):39-40
[9]王癥宇.癥狀自評量表(SCL-90)[J].上海精神醫(yī)學,1984(2):68-70
[10]仲穩(wěn)山,李露.全國大學生SCL-90新常模構(gòu)建問題研究[J].中國校醫(yī),2009,23(3):25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