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十多年來,耳聞目睹了身邊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整個過程。從最開始的電腦進課堂到多媒體輔助教學,再到后來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教師從最初用“一指禪功”練習五筆字型,到后來制作PPT演示文稿,再到Flash動畫與Dreamweaver網頁制作的學習;教學設備也從多媒體教室到電腦投影普及,直至電子白板技術的出現。伴隨著各種硬件設備的不斷升級換代,教育理念也相應地發(fā)生著變化。自2001年起,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號角,課程整合這個名詞不斷沖擊著教師們的頭腦,深入各個層次的學科教學。由于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沒有一個權威統(tǒng)一的定義,各種教學嘗試層出不窮,一時間百舸爭流。在形形色色的整合潮流中,出現了許多令人擔心的思潮。
思潮一:新技術保守主義
保守主義的人懷著對新技術的畏懼和對陌生事物的排斥,認為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各種電腦技術、多媒體課件都是嘩眾取寵,現代化設備只是一種華麗的擺設。他們擔心網絡環(huán)境的不可控制性,擔心網上負面信息對學生的影響,擔心學生陷入游戲和聊天交友的漩渦,于是為了保護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和確保學生考試成績,不便采用信息技術。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一些學校的領導要求教師的教案必須是手寫的紙質教案,上課必須有嚴謹設計的粉筆板書,浪費了教師很多寶貴的時間和資源。
思潮二:唯技術主義
和第一種觀念相反,此種觀念持有者追求華麗、復雜、全面的教學課件,高度重視公開課和各種評選活動中教學課件的制作,往往為此耗時數周。但是他們忽略了教學過程中人的因素,忽視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甚至會“看不起”其他教師根據個人和學生特點隨意制作的“簡易”課件。這些教師多數會因為人力和資源成本的關系,僅僅在“重要場合”才使用多媒體教學軟件,而在日常教學中可能根本就沒有課件。這種為做秀而“整合”的教學其實并不是真正的整合。也不否定有些極具能力的教師能夠利用各種技術制作出優(yōu)秀的教學軟件,但這些技術層面的工作在備課過程中消耗了教師大量的時間,反而缺少對學生情況的分析、對教學過程的思索,有合本逐末之嫌。
思潮三:媒體中心論
主張這種觀念的教師認為,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學習情境,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能夠最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于是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大量使用各種圖片和音視頻技術,盡可能地給學生直觀的學習環(huán)境,殊不知過猶不及。如在音樂教學中,適當點綴具有音樂意境的圖片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想象力,但過多的圖片、視頻就會令學生用眼睛替代耳朵去欣賞音樂,違背了音樂這一聽覺藝術的基本規(guī)律和非唯一性的基本特征,也剝奪了學生音樂想象的權力。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利用信息技術建構一種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可以支持真實的情境創(chuàng)設、不受時空限制的資源共享、快速靈活的信息獲取、豐富多樣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區(qū)界限的協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養(yǎng)學習者創(chuàng)造性的自主發(fā)現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實現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新型學習方式,如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課堂的教學結構發(fā)生根本變革,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
要想我們的教學真正地受益于課程整合,有效地開展課程整合教學實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認為重點要抓住以下三個基本點。
構建新型的教學結構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無論是傳道、授業(yè)還是解惑,這些行為的實施者都是教師,對象則是學生。這是一種單方面的信息傳播,是一種典型的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模式。近年來,隨著教師對建構主義的了解和學習,我們的課堂開始顛覆傳統(tǒng)模式,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需要的知識要通過自己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去建構。然而,有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卻把原本主體回歸的課堂變成了主體放任自流的課堂,弱化了教師的作用。于是,在教學中出現了放手讓學生在網絡中自學而不進行監(jiān)控、讓學生在討論區(qū)中自由發(fā)言而不顧主題的現象。其實,無論是以學生為主還是以教師為主的課堂結構,都要有一定的合理性。只有與教學內容相匹配,才能更好地發(fā)揮這種課堂結構的作用。這里我們提倡,因學生制宜,因教材制宜,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構建“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使我們的課堂更加高效。
恰如其分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眾所周知,建構主義特別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學習環(huán)境設計,即教學情境設計。良好的教學情境能為學生提供有利于自主建構知識的環(huán)境,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條件。然而有的教師并沒有真正理解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一味追求在課堂伊始展示與本課學習內容相關的多媒體資料即為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正如前文的“媒體中心論”者。我們相信,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資源,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帶入相應的學習環(huán)境,但是過猶不及,一定要恰當地掌握“度”,讓信息技術為我們的教學環(huán)境設計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
探究準確高效的教學模式
良好的教學情境,僅僅是搭建了課堂教學的外部因素,我們更需要完善教學工作,探究準確高效的教學模式,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實現目標的途徑不是唯一的,但是肯定有一條是最適合我們自己的。只有根據客觀情況處理好學生、教師、教材和媒體之間關系的教學模式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如對于主題性比較明確的教學單元,我們可以通過探究性學習模式來設計教學過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內容,則可以采取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此外還有基于課堂講授的學習模式、基于專題網站的任務驅動型學習模式等。學習模式千變萬化,教師務必記住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教學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教無定法,在實際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教材特點以及對學生的學情分析去靈活施教,設計出最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教學工具,而且是一個教學平臺,其本質是通過各種教學資源的整合,在適當的教學情境下,搭建以學生為主體和以教師為主導相結合的新型教學結構。這種新型的教學結構更適合現代教育的發(fā)展,更能滿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
(作者單位:北京豐臺區(qū)現代教育技術信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