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4年,李清照生于山東濟(jì)南。父親李格非是當(dāng)時頗有成就的文學(xué)家和經(jīng)史學(xué)家。南宋劉克莊在其《后村詩話》中評論他“文高雅條鬯有義味,在晁秦之上”,說他文格高雅,富有邏輯性,有義理,水平超過了“蘇門四學(xué)士”中的晁補(bǔ)之和秦觀。李格非主張“文不可以茍作,誠不著焉,則不能工”。強(qiáng)調(diào)文章應(yīng)真實自然,有真實情感,反對矯揉造作,無病呻吟。提倡創(chuàng)作要不落俗套,獨辟蹊徑。李清照的母親王氏,出身名門,“亦善文”。李清照就是在這樣良好的家庭中飽受熏陶,熟讀經(jīng)史,“熟讀時人之作”,因而其詞學(xué)見解、填詞造詣,無人能及,年輕時就名動京華,是“婉約詞派”聲名最顯著的大家之一。她的詞善用白描,語言通俗自然,善用口語,音律和諧,抒情委婉,“別是一家”,有“易安體”之美譽(yù)。
李清照因其詞擅用“瘦”字,如《點絳唇》《醉花陰》《如夢令》等,故而被人們稱為“李三瘦”。下面就其三首以“瘦”入詞的詞作進(jìn)行賞析。
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這首詞寫一個天真活潑、豆蔻年華的少女,倦離秋千后的情態(tài)。主人公蕩開秋千,站起來慵懶地拍拍自己的纖手,晶瑩的露珠在肥厚的綠葉上滾動,花兒已然退損紅顏,小姑娘嬌喘微微,單薄的羅衫兒已被汗珠浸濕。自個兒敞開衣襟想透一透氣,見有人來,自己這副衣冠不整、鬢發(fā)散亂的“丑”態(tài)怎能落入他人眼中,慌得趕緊走避,匆忙間連鞋都沒顧得上穿,跑得羅襪染塵,頭上的金釵已掉了下來,真是狼狽極了。這時,忽又念及這副狼狽相多難為情,而那位不速之客到底是誰也沒看清,不妨索性放大膽些。于是跑到門前又驀地頓住了腳步,回過頭來悄悄打量來人,為了掩飾窘態(tài),還順手折過一支青梅來嗅著。整首詞刻畫出一位天真無邪、活潑可愛而又略帶幾分俏皮的少女形象。動作描寫生動感人,特別是一個“瘦”字,用得妙極。不說花“殘”、不說花“萎”,一個“瘦”字,足見詞人煉字功夫。
李清照很重視詞作藝術(shù)的審美趣味。她在《詞論》中就提出了一些創(chuàng)作主張,如填詞要協(xié)音律、有鋪敘、勿破碎、尚故實、多典重等。協(xié)音律,是說詞要適應(yīng)音樂效果,要講究五音、五聲、六律、清濁、輕重,一句話就是詞要有聽覺美感效果。而這首詞不說平仄、聲律,光說韻腳,如“手”、“瘦”、“透”、“溜”、“走”、“首”、“嗅”等字,押“歐”韻,整首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和節(jié)奏。有鋪敘,意思是抒情筆法上講究情景的渲染和渾成,整體結(jié)構(gòu)中講究層次的推進(jìn)和呼應(yīng)。如“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敘述;“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情景渲染;“溜”、“羞”、“嗅”的動作——層次推進(jìn)(呼應(yīng))。勿破碎,是說詞作為一種語言藝術(shù),應(yīng)當(dāng)著眼于詞之意境的完整創(chuàng)造,語言材料的組織應(yīng)渾然一體?!饵c絳唇》在結(jié)構(gòu)上如行云流水,無斧鑿之痕。尚故實,主張詞要講究典故、史實,含蓄蘊藉?!饵c絳唇》一詞中,“襪”出自南唐后主李煜《菩薩蠻》,描寫婚前與小姨子小周后私期密約,為怕腳步聲驚了旁人,故而“劃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边€有“金釵溜”也出自李后主《浣溪沙》“佳人舞點金釵溜”一句。另外“青梅”一句出自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詞中三處用典,含蓄地表現(xiàn)了少女懷春的美好情致。多典重,李清照提倡詞要高雅、典重,要有精神格調(diào),思想道德內(nèi)容要健康,而不落低俗。
正因為如此,《點絳唇》寫得清新脫俗、明麗雅致,其人物形象情竇初開、嬌憨可愛。一時間詞人才華名動京城。
李清照18歲嫁給了當(dāng)朝宰相趙挺之之子趙明誠。趙明誠飽讀詩書經(jīng)史,尤喜收藏金石書畫、玉器典籍。這對佳偶志趣高雅、情投意合。當(dāng)此時,李清照又寫了一首以“瘦”入詞的佳作: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是寫別情。丈夫外出,夫婦小別,主人公獨守空閨,無限相思,值此重陽佳節(jié),難以排解,于是借酒借詞,抒內(nèi)心之閑愁。上片首句,渲染氣氛。稀薄的霧氣濃厚的云層,使人愁悶。天氣陰沉,主人公的心情也更為陰沉。銅香爐里的瑞腦香漸漸燒完了,他怎么還不回來呢?一個“消”字,表明了時間流逝是那么的緩慢,相思孤寂是那么的難耐!這天正好是重陽節(jié)前,“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親人渺渺,翹首以盼,親人還是沒有來。不覺已是傍晚,把紗帳放下來,靠在玉石的涼枕上,半夜時分,涼意襲人,那既是秋天的涼氣,又是思婦閨中的凄涼。此闕借物托情,情景交融。下片寫排遣愁緒,而愁上添愁。首句寫黃昏過后,主人公獨自端著酒杯,在菊園中飲酒。不覺菊香陣陣襲來,遍身都是花香。“東籬”用典,菊園之意。出自陶淵明《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重陽飲酒賞菊,本是古代才子佳人雅興,如今美酒無人共飲;麗菊只能獨賞。不言其愁而愁自在其中。緊接著說,“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別說憂愁不傷人啊,當(dāng)西風(fēng)吹動簾子時,你瞧,屋里的人比籬邊的菊花還要消瘦呢!”)這三句是詞的高潮——以花喻人,花因西風(fēng)而消瘦,人因相思而愁損芳容。手法含蓄,意境動人,余韻裊裊,回味無窮。
據(jù)伊世珍《瑯瑗記》記載,“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趙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wù)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闕,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此言未必真實,但表明《醉花陰》的藝術(shù)感染力的確非同凡響。
除了《醉花陰》,李清照寫“瘦”的詞還有: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fēng)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這是一首惜春之作。主人公因“雨疏風(fēng)驟”而郁悶、惆悵,于是只得借酒澆愁。酒過了量,夜里睡得深沉,天亮?xí)r,酒意還沒有完全消散。即使這樣,還是惦記著庭院中嬌媚的海棠花,心情焦慮不安,趕緊問一聲正在窗邊卷簾的侍女:“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樣了?”沒想到小丫頭漫不經(jīng)心地隨口答道:“還是老樣子吧!”這下女主人不高興了,責(zé)備道:“知道么?知道么?應(yīng)是葉肥花謝了吧!”詞作很短,但很有情趣。首句寫景敘事,點明時間、地點和環(huán)境。以酒寫愁,自然、妥帖。“試問”一句,問得突兀,問得焦急真切,恰到好處地點出了主人公愛花至極的心理。侍女的回答態(tài)度淡漠,不懂主人心態(tài)。著一“試”字,境界全出,筆力不凡。“卻道”二句,準(zhǔn)確傳神地表現(xiàn)出主人公對卷簾人不負(fù)責(zé)任、信口雌黃的不滿。一問一答,對比鮮明。侍女的粗心大意更襯托出主人明知故問的惜春深意。最后一句,語氣急切,充滿責(zé)怪,真實、自然。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確是寫人心理的上乘之句。尤其是“綠肥紅瘦”四字,比喻新穎,前無古人。
清代評論家黃蓼園在其《蓼園詞選》中評論《如夢令》:“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zé)o數(shù)曲折,自是圣于詞者?!边@段評語,道出了詞人獨具匠心的語言藝術(shù)。
李清照詞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善于以“瘦”入詞,于詞中注入“瘦韻淡遠(yuǎn)不陷纖弱”的簡約格調(diào),獨樹一幟。難怪就連南宋辛棄疾、劉克莊這樣的大詞人,作詞也效仿“易安體”。由此可見,李清照不愧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一代詞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