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找準切入點,其實就是設計高質量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分析、理解課文,從而全面掌握課文內容。新課改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重視的是如何開啟學生的心智,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進行深層的、多向的思考與探析,這就需要教師科學而藝術地處理教材文本,特別是選擇好教學的切入點,因此,語文教學中問題的設計要有誘導性,要能帶動對全篇內容的思考,產生“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這樣既能保證教學從一開始就以較快的速度觸摸到學習重點,又能保證文本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
針對課文的不同特點,教學切入點可選擇在課文標題處、主旨凸顯處、重點情節(jié)處、描寫精美處、關鍵過渡處等“有嚼頭”的地方,對之進行細膩深入的品讀。這些有“嚼頭”的地方,或在文章的開頭,或在中間,或在尾部。從開頭切入,稱之為“開門見山”;從中間切入,稱之為“中間開花”;從尾部“嚼”起,稱之為“倒嚼甘蔗”。總之,這種變序式、選點突破式教學的新穎設計和按作者寫作思路、文章結構教學的順推式設計,共同構成了語文教學切入點選擇的多樣化格局,極大地拓寬了語文教學思路?,F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尋找文章的切入點。
一、緊扣題眼——凸顯主旨
標題是人們閱讀的第一視覺停駐點,是人們閱讀文本時獲得的第一信息。高明的作家總是精心設計題目,用來揭示中心,交代寫作對象,提出論點問題,提示行文線索和結構思路等。文章的題目是全文的中心體現,尤其是題眼,學生可以通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從文章的題眼切入,可以準確地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從而以此為主線展開語文能力的訓練和優(yōu)美語言的品讀;以題眼切入,可收到高屋建瓴、梳理文路之效,猶如登高覽勝,“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而且直接切入主旨,是迅速觸摸文路之關鍵所在。如在教《陋室銘》時,可從題眼“陋室”切入,提出三個問題,直接切入主旨:讀過課文后,你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陋室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八個字哪兩個字最為關鍵?(德馨)。這樣從一開頭學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
二、抓中心句——順藤摸瓜
中心句是一篇文章的靈魂,它有時需要學生自己概括,有時存在于文章中,是文章議論性的語句,或在文章開端開門見山,或者在文章結尾卒章顯志等。中心句作為文章切入點的選擇可以將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主題有機結合。大多數文章都有中心句,很多教師都喜歡抓中心句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其實,中心句的作用遠不止概括主要內容,有些中心句還能體現課文結構,反映中心思想,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課堂上以中心句為切入點,可以使課堂教學主脈絡清晰,順藤摸瓜,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有條理地思維,形成知識的系統(tǒng)性,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時,開篇就讓學生找出中心句“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誘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然后提出:小興安嶺的四季景色是怎樣的?為什么說小興安嶺是“美麗的大花園”和“巨大的寶庫”?這種通過“倒嚼甘蔗”的方式,讓學生饒有興趣地品讀文本、分析感悟,從而順利地完成整個課堂教學。
三、抓過渡段(句)——承上啟下
文章中的過渡段(句)往往是作者寫作思路的重要轉折,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抓住關鍵性的過渡段或語句,直接切入教學,由此輻射、牽動前后兩頭進行分析,便于弄清作者思路。教學中以此為“突破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上下文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更好地理解上下文的內容。如在教學《趙州橋》時,就可以抓住“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一句,從“堅固”和“美觀”兩方面理解、感悟,再想前思后,前后比較,很快就弄明課文的前半部分講什么,后半部分講什么?讓學生進行比較、歸納、概括,這樣全文的內容也就牢牢掌握了。
四、抓文章線索——理清思路
有許多課文和人物的描寫都是按一條主線展開的,指導學生找出主線并以此為“突破口”,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也可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如《夜鶯的歌聲》一文就是以“歌聲”為主線索的。教學中以“歌聲”為切入點,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課文在哪幾處寫了夜鶯的歌聲,各有什么作用?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就能按此主線很快理解課文內容,找到答案:歌聲誘敵,歌聲麻痹敵人,歌聲報告敵情,痛殲全敵后歌聲再誘來敵人,這樣對全文的理解也就容易了。
五、抓重點情節(jié)——突出重點
一般地,課文的重點往往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也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品質,作者的感情抒發(fā)、價值取向,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教學中打破教學順序,以重點為切入點,突出重點,易化難點,引導學生從情節(jié)的精彩處對全篇質疑,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有利于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現象。情節(jié)發(fā)展有張有弛,如果能一開始就切入主要情節(jié),引導學生直接進入情節(jié)的“奇峰峻嶺”之中,師生共同欣賞故事情節(jié)的精彩之處,就會極大程度地提高學習的效率。譬如在教《背影》一文時,在閱讀全文之后,直接切入第六段,即“望父買橘”那一段,在動作描寫、動詞運用、情感抒發(fā)等方面實施教學突破,進行“響錘式”敲擊,然后再回扣首段,體味禍不單行、家境慘淡的特定環(huán)境,順聯(lián)到文章結尾,體會父子相愛相戀之情。這樣通過整讀、切入、突破、回扣、順聯(lián)五個步驟,揭示了文章的主題,使“背影”這一形象的定格,永存于作者和讀者的心中。
六、抓精彩描寫——含英咀華
有的文章描寫精美,特別是一些散文,或敘事、或寫景,或抒情,其描寫精美的地方恰好就是學習的重點,因此,可從此切入,直接接觸重點內容。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先抓第十四段過渡段,體會“我”對百草園的喜愛、留戀之情,以情促讀,自然過渡到對百草園一部分的重點教讀,并迅速瞄準“景物描寫”這一重點,對第二段進行細致剖析,然后順聯(lián)“三味書屋”部分對比,領會中心,這樣設計就顯得疏密有致,緩急相宜。
實踐證明,教師選擇適當的切入點進行教學,的確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但具體到每一篇文章,我們并不能千篇一律地將文章歸入某一類來尋找切入點,要細細品味文章,看看文章中最能讓學生有所收獲的地方在哪?最能讓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的地方在哪?尋找文章的切入點,其目的是不僅讀懂課文,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陶冶學生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