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臣
(解放軍理工大學 人文教研室,江蘇 南京 210007)
茶文化的載體除了最常見的文獻典籍外,還有民間傳說、民風民俗、金石碑刻、音響影視、歌曲舞蹈等。金石碑刻畫像所見茶文化是以金屬、石材、貝殼、骨器、陶器和瓷器等“硬材質(zhì)”為載體的茶文化信訊、符號、文字以及繪畫。與其他茶文化儲存形式相比,金石碑刻畫像類的茶文化資料特征鮮明,價值不菲,不但可與文獻資料相印證,彌補文獻不足,糾正文獻錯誤,而且因其特有存世方式,具有紙質(zhì)文獻無法替代的特殊價值。長期以來,學界對金石碑刻畫像所見茶文化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得很不夠,系統(tǒng)研究的成果幾乎未見面世。其實,金石碑刻畫像所見茶文化資料豐富多彩,起碼包括茶字演變、茶葉生產(chǎn)、茶葉貿(mào)易、茶政茶法、茶葉消費、茶葉禮儀、茶葉傳播和茶事活動等內(nèi)容。
古代無“茶”字,以“荼”稱之(讀作cha),茶之讀音及字型直接由荼演變而來。金石碑刻畫像等非紙質(zhì)茶文獻資料清晰地記載了這一演變過程。湖州市博物館收藏有一只完整的漢代青瓷貯茶甕,上部所刻“荼”字,顯指“茶”意,據(jù)說這是迄今為止我國乃至世界發(fā)現(xiàn)的最早專用茶器。①鐘鳴、張西廷:《湖州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10 頁。隨著茶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唐代中期起,“茶”逐漸從“荼”中分離出來,成為當今茶義的特(專)指了。陸羽《茶經(jīng)》凡涉及茶字意義的“荼”字,一律改為“茶”字了。但這一特征在石刻中卻表現(xiàn)出過渡性,也就是說,石刻中的“荼”字經(jīng)過較長時間,才最終被“茶”字代替。南宋魏了翁《邛州先茶記》、明末清初顧炎武的《唐韻正》《求古錄》對此作了考證研究。興元元年(784年),湖州刺史袁高題名于長興的石刻仍為:
大唐州刺史臣袁高奉詔修荼貢訖,至□最高堂賦《荼山詩》。
是以“荼”代“茶”字。于頔貞元八年(792年)刻石,三處提到“茶”均為“荼”,并說見到過袁高《荼山詩》刻石。②浙江大學、長興縣人民政府:《長興茶文化碑刻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第8、16 頁。南京棲霞山“試茶亭白乳泉”,相傳為唐人所書刻石,表明已把“荼”字改為“茶”字了。泰山石刻中茶字的改定則遲一些。清初顧炎武:
游泰山岱岳,觀覽唐碑題名,見大歷十四年(779年) 刻荼藥字,貞元十四年(798年) 刻荼宴字,皆作荼。又李邕娑羅樹碑、徐浩不空和尚碑、吳通微楚金禪師碑茶毗字,崔琪靈運禪師碑荼碗字,亦作荼。其時字體尚未變。至會昌二年(841年) 柳公權書玄秘塔碑銘,大中九年(855年) 裴休書圭峰禪師碑茶毗字,俱減此一畫,則此字變于中唐以下也,鶴山之論篤矣。①(清)顧炎武:《唐韻正》卷四。
嗣后,“茶”完全從“荼”中分離出來,其意專指一種飲料了,金石碑刻陶瓷壁畫中再無“茶”、“荼”不分的現(xiàn)象,并一直沿至今日,成為定律。
茶葉生產(chǎn)包括茶葉產(chǎn)區(qū)、具體產(chǎn)地、茶葉名稱等。隨著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金石碑刻陶瓷壁畫所見此類資料日益增多、內(nèi)容日益豐富、記載日益具體。大體產(chǎn)茶區(qū)多有山,則金石碑刻所見茶葉生產(chǎn)內(nèi)容多一些。茶葉生產(chǎn)越發(fā)達,此類文化遺存就越多。四川以蒙山為代表,福建以武夷山為代表,安徽以皖南徽州為代表,浙江以湖州長興顧渚山為代表。四川是中國已知的人工植茶最早地區(qū),名山縣蒙山也是中國茶文化圣山,山上的茶葉生產(chǎn)情況很大程度得益于碑刻記載。將蒙山植茶定為始于西漢時期的吳理真,其根據(jù)為碑刻,當然有人認為吳理真是宋代人。清代出版的《金石苑》記有“宋甘露祖師像并行狀”,這是一塊有關“甘露普慧妙濟菩薩”的石碑,此碑:
石高七尺八寸,廣三尺六寸,像高五尺三寸余。行狀十六行,行十一、二、三、四字不等,字徑八九分,正書;對聯(lián)字徑三寸余,行書。②(清)劉喜海:《金石苑·宋甘露祖師像并行狀》。
碑兩邊的對聯(lián)是:
行歸露井靈光燦,手植仙茶瑞葉芬。碑中行狀云:師由西漢出,現(xiàn)吳氏之子,法名理真。自領(嶺) 表來,住錫蒙山,植茶七株,以濟饑渴。元代京師敕張、秦樞密二相,詔求雨濟時。師入定救旱,少頃沛澤大通。一日峰頂持錫窠井,忽隱化井中,侍者覓之,得石像。遂負井右,建以石屋奉祀。時值旱魃,取井水,霖雨即應。以至功名、嗣續(xù)、疾疫、災祥之事,神水無不靈感,是師功德有遺之也。故邑進士喻大中,奏師功行及民,宋孝宗敕賜靈應甘露普慧妙濟菩薩像。時紹熙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勒石于名山縣蒙頂山房。③(清)劉喜海:《金石苑·宋甘露祖師像并行狀》。
紹熙三年即公元1192年,屬宋代,由此可見,此石碑立于宋代。宋時蒙山智矩寺也立有漢代祖師的碑記和塑像。此點,本地縣志也有記載:
按碑,西漢僧理真,俗姓吳氏,修活民之行,種茶蒙頂,歿,化石為像,其徒奉之,號甘露大師,水旱、疾疫,禱之必應。宋淳熙十三年,邑進士喻大中,奏師功德及民,孝宗封甘露普妙濟大師,遂有智矩院。歲四月二十四日,以隱化日,咸集寺薦香。宋、元各有碑記,以茶利由此興焉。④道光《名山縣志》卷二《山原》。
淳熙十三年即公元1186年,也屬宋代。宋碑的內(nèi)容為后代蒙山碑所承繼,今存蒙山天蓋寺的“天下大蒙山”石碑即為證。此碑立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碑云:
迄今石端昭垂,在在足考曰:祖師吳姓,法理真,乃西漢嚴道,即今雅之人也。脫發(fā)五頂,開建蒙山,自嶺表來,隨攜靈茗之種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迵乎異常,惟二三小株耳……皆師之手澤,百事不遷也。由是而遍產(chǎn)中華之國,利益蠻夷之區(qū)。商貿(mào)為之懋遷,閭閻為之衣食,上裕國賦,下裨民生,皆師之功德,萬代如即見也。且一旦道登彼岸,持錫掘井而隱化石身。后世凡遇旱年,取井泉石像,并迎而共禱,靈雨為之順應。故有明邑進士喻大中,奏聞宋淳熙,敕賜甘露大師,夙唪甘露菩薩。又師之靈爽不昧,流芳千載也,非名山乎! 迨萬歷己未,天啟壬戌,行僧通明,復立碑記……
此碑落款為:
雅安生員馬偉平六氏薰沐敬書。①轉(zhuǎn)引自董存榮:《蒙山茶話》,中國三峽出版社2004年版,第38-39 頁。筆者參加2004年在雅安舉行的第八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期間,就住在蒙山腳下的蒙頂山大酒店,并有幸親臨蒙山頂上朝訪,見到過蒙山天蓋寺的“天下大蒙山”石碑。
這些碑刻表明蒙山種茶之始及蒙山茶產(chǎn)千余年的發(fā)展史。至宋代,蒙山茶早已興盛。清代趙懿所撰《名山縣志》錄宋代孫漸《智矩寺留題》談到:
效行半舍近,炎曦正欹午。涉水淺粼粼,陟高峰伍伍。寺藏翠藹深,門映蒼松古。明暗雙泯時,榜名標智矩。入憩望遠亭,好風聲清暑。素曳瓦屋煙,虹掛峨眉雨。千里豁人懷,萬象紛指顧。步廡閱刓碑,開龕禮遺塑。香火肅僧儀,堂皇涼客屢。繼登凌云閣,倚欄眺茶圃。昔有漢道人,薙草初為祖。分來建溪芽,寸寸培新土。至今滿蒙頂,品培毛家譜。紫筍與旗槍,食之綠眉宇。雷動轉(zhuǎn)蜀車,云屯富秦瘦。我貪事幽尋,更值忘行侶。鼎抽竹葉燒,瓶汲龍泉煮。暫啜破積昏,飄飄腋生羽。相對話夜闌,螢點流星度。金雞鳴一聲,回首關頭路。會約摘春山,十詠龜蒙具。②董存榮:《蒙山茶話》,中國三峽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6 頁。
四川大邑縣興隆場,即兩河口:
明時為霧中山僧貿(mào)易棕茶之地,古有是名,載在碑記。③同治《大邑縣志·疆域》。
該縣《開化寺碑》記載,霧中山上:
宜植佳茗,不能谷。僧數(shù)千人以茗易谷,不涂乎而食。④民國《大邑縣志·金石》。
可見該地茶產(chǎn)業(yè)之發(fā)達。大觀三年(1109年),邑人王雅、王敏父子引進福建溪茶種于今四川萬源縣草壩窩鄉(xiāng)古社坪。10年后茶樹生長茂盛。王敏后人王俊、王古兄弟撰文賦詩刻于石壁,以記其事,詩曰:
筑成小圃疑蒙頂,分得靈根自建溪。
昨夜風雷先早發(fā),綠芽和露灈春畦。⑤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中華茶人聯(lián)誼會:《中華茶葉五千年》,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7 頁。
江浙一帶、福建武夷山、泉州等地大量石刻資料無不說明該地區(qū)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棲霞山產(chǎn)茶,吸引了陸羽來此考察、采摘、試茶。為了紀念陸羽,后人刻石“試茶亭白乳泉”于山崖。⑥陶德臣:《佛教名山南京棲霞山的茶與茶文化——基于親身考察的感受》,《農(nóng)業(yè)考古》2011年第2 期,第197-201 頁。石刻是棲霞山產(chǎn)茶的真實記載。湖州產(chǎn)茶史,從發(fā)現(xiàn)的漢代青瓷貯茶甕及甕上的“荼”字即可證明,表明這一帶漢代時茶產(chǎn)業(yè)已達到一定水平。至唐代,以顧渚山為中心的湖州茶產(chǎn)業(yè)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顧渚紫筍聲名鶴起,成為炙手可熱的貢品。趙明誠《金石錄》卷二十九《唐義興縣重修茶舍記》記載了此一盛況。碑刻記載,唐朝先后有28 位湖州刺史親至顧渚山監(jiān)制貢茶,其中有多位刺史刻石題字。豐富的顧渚山碑刻資料,記載了顧渚茶曾經(jīng)的輝煌。福建武夷山、泉州一帶,同樣留下了大量茶文化碑刻,這些寶貴遺產(chǎn),無不昭示著茶產(chǎn)業(yè)的興盛。
伴隨著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茶葉貿(mào)易隨之興衰。金石碑刻陶瓷壁畫茶文化資料,真實記載了這一重要變化。《張耒集》卷十《潘奉議墓志銘》載,“江州賦屬縣鬻建茶”,瑞昌一年只能售出四斤,而“旁郡有賣千斤者”,主要原因是江州“縣小民貧,米鹽猶不足,而暇及茶乎?獨縣僚四人,人一斤可矣”。表明不同地區(qū)茶葉貿(mào)易很不平衡。前文提到,蒙山天蓋寺“天下大蒙山”石碑已說到蒙山茶興起后,“遍產(chǎn)中華之國,利益蠻夷之區(qū)。商賈為之懋遷,閭閻為之衣食,上裕國賦,下禪民生”,真是遠近聞名。四川大邑縣《開化寺碑》談到霧中山茶產(chǎn)至多,竟有“僧數(shù)千人以茗易谷,不涂乎而食”,④民國《大邑縣志·金石》。茶葉貿(mào)易規(guī)模之大,可想而知。
陶德臣《從碑刻資料看武夷山茶葉生產(chǎn)情況》中說到:武夷茶是較早輸往海外的茶葉。茶葉貿(mào)易勃興后,產(chǎn)量不斷增多。透過官府解決糾紛的刻石告示,可以把握茶葉貿(mào)易的興旺情況。《嚴禁蠻棍買茶短價》《嚴禁以茶擾害僧人居民》《兩院司道批允兌茶租告示》《嚴禁勒索茶農(nóng)》《清采辦貢茶茶價禁碑》等碑刻,生動形象地記載了相關歷史信息。①陶德臣:《從碑刻資料看武夷山茶葉生產(chǎn)情況》,《農(nóng)業(yè)考古》2010年第5 期,第357-360 頁。
清代皖南茶大量外銷,留下了較為豐富的茶葉貿(mào)易石刻資料,這些珍貴資料尤以徽州地區(qū)為代表?!端商}山碑記》②陳琪:《徽州茶事古碑刻》,《農(nóng)業(yè)考古》2004年第2 期,第209-211 頁??逃诿魅f歷三十六年(1608年),由“邵庶抄文,金維震題啟,汪光巖書”。該碑可辨認文字有500 多字,其他70%已風化剝落。碑文談到松蘿山“時晴時雨,蒙蒙云氣”的氣候特征和辟山成田、茶園管理等情景,有助于了解徽州茶的貿(mào)易情況。婺源縣鄣山里村余氏宗祠門前路面上的《演戲申禁碑》云:
□□□□□□固多而惟吾□□甚□來茶商漁□莫□□計剝?nèi)朔渤印酢酢酢酢醣撞《喽?,為此演戲勒石公禁,自此以后凡售茶葉要經(jīng)主家平衡,外客毋得擅自挾秤主,于茶樣照貨品價之后,仍將原樣放入袋中,均行過秤。毋得私取,違者演戲一臺,示□預白,同治八年(1867年) 六月□日商族公具。③陳琪:《徽州茶事古碑刻》,《農(nóng)業(yè)考古》2004年第2 期,第209-211 頁。
這是通過演戲的方式減少、杜絕茶葉貿(mào)易中買賣雙方經(jīng)濟糾紛的辦法,說明茶葉經(jīng)濟的重要及茶葉貿(mào)易的興旺。
祁門縣渚口鄉(xiāng)灘下村有塊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永禁碑”,碑文共四條,第四條規(guī)定:
禁茶葉遞年推摘,兩季以六月初一日為率,不得過期,倘故違偷竊,定行罰戲,壹千文演戲斷不徇情。以上規(guī)定,望家外人等觸目警心,務宜自重。
祁門縣門里鎮(zhèn)大倉村于道光六年(1826年)三月初八將封禁內(nèi)容告誡全村老少,勒石“合約演戲嚴禁”,對違禁條款予以處罰。第一條內(nèi)容云:
禁茶葉迭年立夏前后,公議日期鳴鑼開采,毋許亂摘,各管各業(yè),以上數(shù)條各宜遵守各族者賞錢三百文,如有見者不報,徇情肥自己,依照同罰備酒二席,夜戲全部。
這些碑刻為民間合約,懲罰分明,內(nèi)容詳細,符合大多數(shù)民眾的意愿,對穩(wěn)定當時茶區(qū)形勢,促進茶葉生產(chǎn),保護茶葉貿(mào)易起了積極作用。碑刻涉及內(nèi)容大多相同,通過公議演戲勒石,設立公秤,力求公平交易,違者罰戲的方式來維持。比較典型的有祁門渚口村的《申禁茶碑》,婺源縣清華鎮(zhèn)洪村光裕堂外圍墻上的《公議茶規(guī)》碑等。
1.祁門渚口村的《申禁茶碑》:④陳琪:《徽州茶事古碑刻》,《農(nóng)業(yè)考古》2004年第2 期,第209-211 頁。
蓋茶之產(chǎn)地,利可大舉,弊亦存至,將欲興利,必先剔弊,故從前起鑊揀擇,竊恐有傷風化,嚴禁者,既杜漸而防微。今凡趨利紛爭,競爾攮竊,公行申禁焉。復詢謀而畫一,誠欲保物,力免爭端,束人心,維風俗,不使開奸盜之門,絕無生息之機也。近來都內(nèi)毛峰青茶名色,予期倍息,出入采賣者,人已無分鮮廉,不顧收買者左右是望,昂價相抬,肆行盜竊,青天白日,若不妨入市櫻金,大啟凌澆,洽比昏淵,遂同恨弱肉強食,以致看守而兇鬧者有之,忿激而掘毀者有之,及茶市抵夏地,人艱于購買,家常日用之物似等珍奇貴賤,把持之權,咸歸壟斷利之藪也,弊以滋矣! 為此眾議簽同,重申約禁,其遞年產(chǎn)茶之時,公訂夏前七日方許開摘,采賣收買,毋論外客土著,均戒先期杜去毛峰青茶名色,除十八排年已立合文簽押,外演戲勒石,以肅耳目,以垂久遠。嗣后如有違犯者,罰戲一會加禁,倘強橫不遵合約,并文鳴官理處,庶興利息爭而不失人心風俗之浮厚云。
時 道光三年歲在癸未夏四月
合約公立
2.婺源縣清華鎮(zhèn)的《公議茶規(guī)》:⑤陳琪:《徽州茶事古碑刻》,《農(nóng)業(yè)考古》2004年第2 期,第209-211 頁。
合村公議演戲勒石,釘公秤兩把,硬釘貳拾兩。凡買松蘿茶客,入村任客投主,入祠校秤,一字平稱。貨價高低,公品公賣,務要前后如一。凡主家買賣,客毋得私情背賣。如有背賣者,查出罰通宵戲一臺,銀伍兩入祠,決不徇情輕貸,倘有強橫不遵者,仍要倍罰無異。
一、買茶客入村,先看銀色,言明開秤,無論好歹,俱要掃收,不能蒂存。
二、茶稱時,明除凈退,并無袋位。
三、茶買齊,先兌銀,后發(fā)茶,行不得私發(fā)。
四、公秤兩把,遞年交值,年鄉(xiāng)約收收執(zhí),賣茶之日交眾,如有失落,約要賠出。
道光四年五月初一日
光裕堂衿耆約保仝立
從以上碑刻內(nèi)容可知,皖南茶葉市場交易十分活躍,茶葉貿(mào)易相當繁榮。與此同時,茶商與茶農(nóng)的經(jīng)濟糾紛層出不窮,爭奪、偷竊、抬價、斗毆事件時有發(fā)生,對市場穩(wěn)定帶來諸多不利影響,也使茶農(nóng)苦不堪言,激起公憤,遂公議簽同,集申約禁,以維利權。
鄰近徽州的浙江,茶葉貿(mào)易也很發(fā)達,留下了相關碑刻資料。初建于宋代的茶葉交易市場——浙江省磐安縣玉山鎮(zhèn)馬塘村的“玉山古茶場”,至清代仍很興盛。清代中期,朝廷委派東陽縣衙對玉山古茶場進行管理,茶場內(nèi)有咸豐二年(1852年)“東陽縣正堂”立的“奉諭茶葉洋價稱頭碑”、“奉諭白術洋行稱頭碑”、“奉諭禁糧價稱頭碑”就是見證。①權啟愛:《我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古代茶葉市場——記浙江磐安“玉山古茶場”》,《中國茶葉》2005年第3 期,第38-40 頁??上У谝粔K石碑“文化大革命”時下落不明,至今不見蹤影。
有茶葉貿(mào)易,就有茶商活躍的身影。唐宋時期茶商已經(jīng)相當活躍,②陶德臣:《宋代茶商集團勢力的發(fā)展》,《農(nóng)業(yè)考古》2004年第4 期,第193-195 頁。碑刻中也記載了他們的活動。唐代壽陽的“有貨茶盜,斗變難制”③(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792《義昌節(jié)度使渾公神道碑》。,就是碑刻中提到的唐代走私茶商的猖獗情況。明清時期,中國產(chǎn)生了為數(shù)不多的幾大茶葉商幫,壟斷了茶葉對外貿(mào)易業(yè)務。無論是晉商,還是徽商,都從茶葉貿(mào)易中取得了巨大利潤,當今尚存的氣勢非凡的晉商大院、徽商古宅及一座座古橋、祠堂、牌坊均可視作茶商經(jīng)營業(yè)績的無字碑。而有字的碑刻則無聲地向人們訴說著茶商曾經(jīng)的輝煌。張家口堡子里鼓樓北街茶店故址院內(nèi),至今還保存著一塊乾隆皇帝賜給晉商祁縣幫茶葉巨商“大玉川”的雙龍石碑,上面刻有這家茶莊在旅俄、旅蒙貿(mào)易中的盛況,贊揚了商人的功績。④張俊華:《張家口茶葉對外貿(mào)易》,《農(nóng)業(yè)考古》1996年第4 期,第269 頁。
自唐中期創(chuàng)立榷茶、稅茶、貢茶之制后,茶政茶法的文獻資源日益豐富,這種情況必然反映到金石碑刻陶瓷壁畫等相關領域中。唐代義興、湖州一帶貢茶最為著名,金石碑刻中這方面的資料比較集中?!短屏x興縣重修茶舍記》記載了貢茶的興起過程:
義興貢茶非舊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棲筠實典是邦,山僧有獻佳茗者,會客嘗之。野人陸羽以為芬香甘辣,冠於他境,可薦於上。棲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厥后因之,征獻浸廣,遂為任土之貢,與常賦之邦侔矣。每歲選匠征夫至二千余人云。余嘗謂后世士大夫,區(qū)區(qū)以口腹玩好之獻為愛君,此與宦官、宮妾之見無異,而其貽患百姓,有不可勝言者。如貢茶,至末事也,而調(diào)發(fā)之擾猶如此,況其甚者乎! 羽蓋不足道。嗚呼!孰謂棲筠之賢而為此乎! 書之可為后來之戒,且以見唐世義興貢茶自羽與棲筠始也。⑤(宋)趙明誠:《金石錄》卷29《唐義興縣重修茶舍記》。
紫筍茶上貢后,得到統(tǒng)治者高度重視,竟年年令湖州刺史入山督造,歲歲催貢,成為百姓的沉重負擔。據(jù)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載:貢茶院由刺史李詞設置于貞元十七年(801年),以吉祥寺東廊為院,修貢堂在院內(nèi),內(nèi)有《貢茶刺史題名碑》,共有“唐貢茶刺史題名二十八人,石刻在貢茶院修貢堂上”。⑥乾隆《長興縣志》卷12《碑版》。清代同治《長興縣志》在“貢茶院”目下載有類似內(nèi)容。來這里督造貢茶的湖州刺史不少還在顧渚山貢茶生產(chǎn)地留下了刻石。修貢史袁高寫成的著名《茶山詩》,記述了貢茶對百姓的危害,表達了對百姓的同情。他在顧渚山題刻:
大唐州刺史臣袁高奉詔修荼貢訖,至□最高堂賦《荼山詩》,興元甲子歲三春十日。⑦浙江大學、長興縣人民政府:《長興茶文化碑刻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第8 頁。
《荼山詩》刻石事,趙明誠《金石錄》卷二十八《唐茶山詩并詩述》有載。
宋代貢茶重心南移至北苑。金碑刻石中反映這里貢茶史料出現(xiàn),柯適摩崖刻石記其事:
建州東鳳凰山,厥植宜茶,惟此苑。太平興國初,始為御焙。歲貢龍鳳,上東、東宮、西幽、湖南、新會、北溪,屬三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御茶堂,后坎泉甘宇,之曰御泉,前引二泉曰龍鳳池。慶歷戊子仲春朔柯適記。①董存榮:《蒙山茶話》,中國三峽出版社2004年版,第56 頁。
該刻石位于林垅山“鑿字巖”上,作于慶歷八年(1048年),它真實地標志了“北苑”的地理位置、御焙年代、官焙作坊名稱等內(nèi)容,是彌足珍貴的信史資料。已佚失的北苑碑刻能尋找到一些茶信息的還有宋天圣八年(1030年)進士、建安人邱荷撰寫的《御茶亭碑》,景祐年間(1034-1038年)福建轉(zhuǎn)運使撰寫的《北苑玉泳碑》,宋慶歷八年(1048年)柯適撰記“乘風堂”碣石,宋咸淳二年(1266年)進士、邵武人危輒孫撰《御泉園詩刻》石碣。這些已失的北苑碑碣記載著貢茶文化信息。此外,蔡襄將《茶錄》別出心裁地用石板刻成嵌在縣學壁上,并有拓本問世流傳較廣,可謂新鮮。②林更生:《福建建甌摩崖碑碣茶文化》,《農(nóng)業(yè)考古》2004年第2 期,第207-208 頁。
其他地區(qū)記載貢茶的碑刻還有。明代顧言《貢茶碑記》云:
寧波府慈溪縣為歲貢茶芽事。照得本縣每歲額貢茶芽二百六十斤,征收押解,規(guī)則不一,公私賠累,年年稱苦。萬歷二十三年丁月內(nèi),蒙本府推官張條陳議定畫一,已經(jīng)詳允遵行在卷……查得該縣原額貢茶,歲該二百六十斤,例于每年清明后收采,選取差縣吏一名經(jīng)手管解,限五月內(nèi)到京投納,掣批回繳,此定制也……蓋茶戶之起,由國初時,本縣十、四、五、八、九等都地方,廣種茶園,因而設局,其所烘焙干凈茶芽,相沿酌定年以二百六十斤為額,每鮮茶四斤,焙作一斤,共計該鮮茶一千四百余斤,著落產(chǎn)茶之家出備前數(shù),以供上用……至嘉、隆時,議給茶價每斤一分,后復漸增六厘……及茶將起解,潛往鄞、象、定各產(chǎn)茶地方輕價收買,復指烘焙之虛名,而騙領工食柴炭銀兩……原額四十兩,至萬歷二十一年,奉文加增二十五兩,共六十五兩。今計共二百六十斤,每斤實計時值,共該七分,除揀摘草梗折干外,每斤定價一錢,通共該銀二十六兩……應于在冊茶戶照數(shù)均派……但審陳湘等苦稱,歷年茶戶,雖有其名,并無其人,若使加派之銀,責之茶戶出辦,免里遞包賠……選忠實能干吏一名辦買,驗明照舊如法裝封,差民壯一名,勒限協(xié)解……③雍正《慈溪縣志》卷14《記》。
這段文字講述了一般貢茶對人民造成的疾苦。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武夷山崇安僧人一音、震庵道人鄧上士等人告發(fā)官府借置辦貢茶,克扣僧道俗人茶價一事,引起福建官府重視,不得不立碑禁止此項擾民行為。這說明貢茶累民無處不在。
茶法茶稅是金碑石刻陶瓷壁畫反映的又一重要內(nèi)容。宋代茶法在唐代基礎上更加嚴密。李燾《趙待制開墓志銘》載,趙開完全廢除了熙寧七年(1074年)以來川蜀諸路的官榷茶法,參照政和二年(1112年)都茶務創(chuàng)立的規(guī)章制度:
“印給茶引,使茶商執(zhí)引與茶戶自相交易”,又“改成都府舊買賣茶場為合同買引所”,仍“于合同場置茶市,交易者必由市,引與茶必相隨,以茶百斤為一大引,除其十不算,置合同場以監(jiān)其出入,茶戶十或十五共為一保,并籍定茶鋪姓名互察影帶;販鬻者所買茶引,每斤春為七十、夏五十,舊所輸市例頭子等依舊,茶所過每一斤征一錢,住征一錢半,無得妄增”;“其合同場監(jiān)官除驗引、稱茶、封記、發(fā)放外,并無得干預茶商茶商茶戶交易事”;“舊制買馬及三千匹者轉(zhuǎn)一官,比但以買賣數(shù)推賞”。④(宋)李燾:《琬琰集冊存》卷2。
趙開改變?yōu)榘瘩R匹到京的實收數(shù)目推賞,因而至建炎四年(1130年)冬所買馬也超過了二萬匹,為前此所不多見。此表明,趙開改茶法,成效顯著。其實,宋代茶利優(yōu)厚,《陳從古墓志銘》說:“國家利源,鹺茗居半”。①(宋)周必大:《周益國文忠公集》卷34。為了掠奪到更多茶利,官府往往不擇手段?!妒Y行簡墓志銘》載,峽州“茶租均之客戶”,②(宋)葉適:《水心先生文集》卷18。人民白納茶租而一無所得。官府不斷提高引價,茶價日增,私販利潤豐厚?!锻鯉熜哪怪俱憽吩?“鼎、澧、歸、峽產(chǎn)茶,民私販入此境(指金國——引者),利數(shù)倍”。③(宋)汪應辰:《文定集》卷23。
明朝為控制西北少數(shù)民族,鞏固國防,獲取戰(zhàn)馬,朱元璋別出心裁,在茶政中推行軍事管理之法,即建立了金牌信符制度。其法是頒布41 面金牌,金牌上方有篆文“皇帝圣旨”,左曰“合當差發(fā)”,右為“不信者斬”。上號藏內(nèi)府,下號降各蕃,每三年一次,遣近臣,賚捧金牌信符,會同鎮(zhèn)守三司往附近蕃族,將運去茶易馬。這實質(zhì)上是一種變相的賦役制度。
清朝時期,茶稅之重,引起人民反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貴州貴定云霧山苗民頭領苗阿嗯,率領所屬苗民抵抗當?shù)赝了竞头饨ńy(tǒng)治者的沉重茶稅,他們用開水燙死茶樹,然后向上報告茶樹遭“天火災”枯死,以此避征茶稅。此后,在云霧山丫口寨立碑記其事。道光十八年(1883年)云南普洱茶地區(qū)人民要求減茶稅成功,立碑作證。該年勐臘易武茶商張應兆合全寨人在原石屏會館關帝廟旁豎立“茶案碑”。該碑1142 字,記載張應兆、蕭升堂、胡邦有上訴易武土官,要求減輕茶稅,未獲準,反遭虐待,后經(jīng)普洱府審斷,“聽其民便,不得苛索”,此后,減輕茶稅,增加茶價。為防當?shù)赝凉俟蕬B(tài)復萌,“恐日久仍蹈前轍,因立碑為記”。④董存榮:《蒙山茶話》,中國三峽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 頁。
民國萬稅,茶稅名目多,稅卡多。祁門縣吳橋頭立于1923年的《撤分厘卡》碑載,縣城與倒湖設立厘金局。1915年在閃里、縣城吳橋頭設分卡,造成重復收稅,經(jīng)士紳激烈斗爭,最終撤卡。此消息使祁門商會決定勒石于吳橋頭,以記其事。碑文云:
城東一卡,則以厘局陰為袒護之故,未能去也。上午霍邱龔公來劍長理局,鑒于地方團體公論,悉心考察,知城東分卡實屬無裨稅收,留之只是病民,俯順輿情,毅然請裁。撤卡時歡聲雷動……⑤陶德臣:《從碑刻資料看武夷山茶葉生產(chǎn)情況》,《農(nóng)業(yè)考古》2010年第5 期,第357-360 頁。
這說明人們對苛捐雜稅的強烈不滿及豁免后的愉快心情。
如果說產(chǎn)區(qū)具有更多的金石碑刻陶瓷壁畫茶文化資料的話,那么,茶葉銷區(qū)相關茶文化資料則主要體現(xiàn)在茶葉消費上。唐代茶葉消費已盛,顏真卿《浪跡先生元真子張志和碑名》說明了元真飲茶的事實。早在唐代時,“鞏縣陶者,多為甕偶人,號陸鴻漸。買數(shù)十茶器。得一鴻漸。市人沽茗不利,輒灌注之”,⑥(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這說明人們飲茶盛行。河北出土過手捧《茶經(jīng)》的白瓷塑陸羽像即是飲風的證明。法門寺出土的皇家成套鎏金茶具及標號茶器之人的銘文“五哥”、制造年代的銘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使人們確信中唐以后宮廷飲茶的重要性,而且飲的是餅茶。官宦飲茶之盛,可從1957年陜西省西安和平門外發(fā)掘的7 個銀質(zhì)鎏金茶碗托子上得到證實。這些茶托子中2 個有銘文,分別為“大中十四年八月造成渾金涂茶拓子一個金銀共重拾兩捌錢叁”、“左策使宅茶庫金涂拓子壹拾枚共重玖拾柒兩伍錢一”,另5 個銘文為“左策使茶庫一”字樣。⑦董存榮:《蒙山茶話》,中國三峽出版社2004年版,第37 頁。大量摩崖石刻也是飲茶盛行明證。
宋遼金元時期的茶葉消費,從畫像磚、墓葬中可得到生動體現(xiàn)。北宋首都汴梁大相國寺門廡四廊建筑物上,鑲有由皇宮畫院待詔創(chuàng)造以磚頭為材料的雕刻圖像,內(nèi)有“北宋婦女烹茶和洗滌茶具畫像”的立體浮雕二件。一幅為一高髻、寬領、長裙婦女站在鋪有桌布的長條茶桌旁,雙手持巾擦拭茶碗。茶桌上放有茶碗、茶壺、茶壇、茶勺等茶具。另一幅為一婦女手執(zhí)火箸撥爐中火炭,爐上有一長柄、高蓋、束頸、鼓腹、長流口執(zhí)壺在煮水。這二幅以飲茶為主題的雕刻藝術作品,生動再現(xiàn)了宋代人的茶葉消費需求。1992年發(fā)掘的河南省洛寧縣大宋村北坡的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的樂重進石棺,有進茶圖。該館前擋為樂重進觀賞散樂圖。散樂表演兩側(cè),各有一窗欞式屏風。畫面左側(cè)屏風前、桌后,各有一侍女站立,左侍女梳雙鬟髻,右手拿茶托,左手端茶杯;右侍女戴冠子,雙手端盤。桌上放二個高足杯、一臺盞、一盤果品。左一侍女彎腰站立桌前,雙手扶碾輪在槽中碾茶末。這就是“進茶圖”,所飲茶為宋代傳統(tǒng)末茶。反映飲茶畫面在該棺二十二處孝子烈女圖中尚有:“老萊子”畫面,老萊子父母對坐桌兩側(cè),二臺盞放在長方形桌子上。“丁蘭”畫面,丁蘭母親端坐桌后,桌子放茶杯、臺盞各一。此棺畫反映了飲茶的廣泛流傳,再現(xiàn)了宋代的飲茶程序。這種“進茶圖”在北宋其他墓中也有反映?!缎斓罆熌怪俱憽氛f到一位嗜茶成性之人:“徐照字道暉,永嘉人,自號山民。嗜苦茗甚于飴密,手烹口啜無時,上下山水,穿幽透深,棄日留夜,拾其勝”。①(宋)葉適:《水心先生文集》第5 冊。
茶在古代被廣泛用于交友、待客、賞賜、祭祖、敬鬼、禮佛等許多方面,金石碑刻陶瓷壁畫中有所反映。唐代有祭泰山后設茶宴的石刻,任要題名云:“貞元十四年(798年)正月十一日立春,祭岳,遂登太平頂,宿。其年十二月立春,再來致祭,茶宴于此。蓋唐時祭畢猶不用酒,故宴以茶也”。②(清)朱彝遵:《金石文字跋錄》卷4。清代顧炎武《唐韻正》談泰山石刻,云:“貞元十四年刻荼宴字”,也即此事。唐代長興一帶碑石,不少是官員舉行茶宴、飲茶唱和的產(chǎn)物,也是交友待客的良好方法。武夷山小九曲有“龐公吃茶處”刻石,此為建寧太守龐愷接巡撫御史徐大人手諭,訪查武夷山各茶巖主、道人聯(lián)名狀告千巖茶包總甲劉暨富事,從一曲上竹筏,駛?cè)胄【徘?,在茶肆買茶、品茶、賞景后,隨員所刻。應該說,龐愷是在實施一種特殊的以茶待人禮儀。武夷山的“競臺”石刻,為斗茶場所,是以茶會友的寫照。福建泉州蓮花峰產(chǎn)名茶蓮花茶,引得無數(shù)人來此探古訪友斗茶。蓮花峰石刻記載:
南宋嘉泰元年辛酉(1201年) 十有一月庚申,郡宗倪思正,甫提舶余茂實、騰甫遵令典祈風于惠廟,既事,登九日山憩古堂,回謁唐相姜公墓,至蓮花巖斗茶而歸。
以上可以視為一次高雅的茶文化集體活動。
以茶祭祀禮佛的金石碑刻畫像產(chǎn)生時間也比較早?!稘鸀^廟北海壇祭碑》載,貞元十三年(797年),河南府濟原縣令張洗,列舉新置祭祀濟源公的祭器等1292 件中,有“鹿茶碗子八杖,茶鍋子一并風爐全,茶碾子一”,③《金石萃編》卷103《濟瀆廟北海壇祭碑》。明白無疑地表明設有茶供,而且祭器中用了專門的茶具。宋、金、遼、元各個時期出土的墓葬茶壁畫、茶繪刻,既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真實寫作,也可視作一種特殊的以茶為祭方式,以此讓墓主人在陰間也能喝到茶。而法門去出土的成套茶器,當然是以茶禮佛的最好見證。
廣泛的茶事活動包括茶的種植、生產(chǎn)、飲用等,金石碑刻畫像資料中有大量反映。由于這些內(nèi)容前文多少已有涉及,在此不再詳述,僅就茶亭碑刻中的相關資料作一分析。茶亭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用以供人休息、避酷暑、躲風雨的地方。由于它的特殊重要性,可以說古代茶亭廣泛存在,尤其是鄉(xiāng)村山野。茶亭的作用和地位引起了學者的關注,人們發(fā)現(xiàn)了許多有價值的碑刻資料。江西婺源沖田鄉(xiāng)梅嶺腳下有一座積慶義濟茶亭,有一塊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所立碑刻。古碑上半部為茶亭輸租者的名字、租額、地點,這樣茶亭有了經(jīng)濟來源,住亭人生活、施舍茶水也就有了可靠保證。碑文上寫著:
灶新,輸入骨租拾秤,土名,葉塢口田壹丘。神助,輸入骨租拾秤,土名,高源山。萬興,輸入骨租柒秤,店前綿田壹丘,又輸骨租四秤,土名,塘源行者塢。學欽,輸入骨租拾四秤,又田及叁畝,土名,梅嶺下。有花,輸入田等貳畝,土名,蛇口塢田壹丘。贊壽,輸亭底段式片田壹小丘,貳古堂輸租。
為了規(guī)定和約束住亭人,茶亭制定了條規(guī)。梅嶺的積慶義濟茶亭有八條條規(guī)勒石以遵:
一、設添燈一炷,夜照人行,燈火不得熄滅,如違議罰;二、長生茶一所,無論日夜不得間斷匱乏,如違重罰;三、客行李什物倘有失落,查出住亭人私匿,先行議罰,再行逐出不貸;四、住亭人不得引誘賭博,查出議罰逐出;五、住亭人不得開設洋煙,查出議罰逐出;六、住亭人不得窩藏匪類留宿異端,查出議罰逐出;七、住亭人持勢呈兇,無故鬧事,報告村內(nèi)定行議處;八、梅嶺勘每逢朔望之日,住亭人須將掃凈,如違查出議罰。①陳琪:《徽州茶事古碑刻》,《農(nóng)業(yè)考古》2004年第2 期,第209-211 頁。
如此有經(jīng)濟來源、有嚴格管理的茶亭,對于穩(wěn)定地方,方便商旅往來當然會發(fā)揮良好作用。
大別山區(qū)也有大量茶亭。《五里牌茶涼亭記》是湖北英山縣一座普通茶亭的碑記,此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經(jīng)拼合整理而得抄文。碑文②汪從元:《五里牌茶涼亭記》,《農(nóng)業(yè)考古》2006年第2 期,第156-157 頁。全文如下:
蓋天地同其茂而德乃大。事以義起而功澤及淝淮。我廣里五里牌,英邑之坳區(qū)而潛太霍六之通衢也。安居求在廷者,有涼亭焉??跋⒓缧d,曾施茶水聊止渴于長途。迄今世遠年湮,空無瓦礫。時珠勢趨□□□至今,時人嗟之。盛事宜急也。居地者獨力無以支其難。友胡子朋遠幸有同心安居求者,共議重建,四鄉(xiāng)遍引,共襄盛舉。人咸曰:此盛事皆眾之事。人無在遠近,慷慨捐囊,家不計乎嗇豐,人人樂助,月月增薪,積得銀兩成數(shù)。首建瓦屋三間,置莊田二十石。迄一年,而飛廉肆惡,棟折榱崩。越二載,而遷地為良。□□堪稱老成,耑司厥役。居是屋,佃是田。人不憂夫薪水。日而月,月而歲,茶不間乎春秋。從此行歌善地,以善而名,廣種福田,田以義為耕,以視園虛名。圖觀美者,相去曷言十百哉。是役也,余未鷹重責,竊有失義之感。人甚神,而人之好惡,亦誰不如我也,因濡筆而為之記。
愚泉楊煥識
嘉慶七年壬戌仲秋月
《五里牌茶涼亭記》以區(qū)區(qū)400 多字的篇幅,強調(diào)了在英山、潛山、霍山、六安江淮通衢之地,建立茶涼亭的重大意義。在眾人的努力下,終于建成瓦屋三間,襄成善事。這是碑刻所見極具重要意義的茶事。
茶葉傳播包括茶葉生產(chǎn)、飲茶風俗的傳播。蒙山植茶,無論是丟失的宋元碑刻,還是尚存的《天下大蒙山》碑,都說到吳理真“自嶺表來,隨攜靈茗之種植于五峰之中”,即把別處茶種到蒙山。大觀三年(1109年)的四川萬源縣刻石,明確提到,把福建建溪茶引種于該地草壩區(qū)石窩鄉(xiāng)古社科,10年后生長茂盛。刻石文:
筑成小圊疑蒙頂,分得靈根自建溪。
昨夜風雪先早發(fā),綠芽和露濯春畦。③董存榮:《蒙山茶話》,中國三峽出版社2004年版,第67 頁。
以上是植茶傳播的情況。關于飲茶傳播,從唐宋元各代的茶器、墓葬壁畫也可見一斑。尤其是宋、遼、金、元各代墓葬出土壁畫,可見茶已傳播到北方少數(shù)民族中,并已形成具有北方民族特征的飲茶法。
茶在中國邊疆傳播后,便很快傳播到了國外。如高麗真鑒國師碑文中說到:再次收到中國茶時,把茶放入石鍋里,用薪燒火煮。這說明茶已傳到朝鮮。日本也有關于中國茶傳到后的最古茶園刻石。另外,美國“波士頓傾茶案”表明,茶在北美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記載這一重要事件的碑刻立于波士頓港口,碑文寫道:
此處從前為格林芬碼頭,1773年12月16日有英國裝茶之船三艘停泊于此,為反抗英皇喬治之每磅三便士之苛稅,有九十余波士頓市民(一部分扮作士人) 攀登船上,將所有三百四十二箱茶葉,悉數(shù)投入海中,以是成為世上聞名之波士頓抗茶會之愛國壯舉。①董存榮:《蒙山茶話》,中國三峽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 頁。
如今,美國人民再也不會“傾茶”,而是愛茶有加。那個多次參加中國國際茶文化研討會的當代美國茶商奧斯汀,其長期在美國推銷中國名茶,就是一大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