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紅
(中北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外語系, 山西太原,030051)
在批判經(jīng)典范疇理論運用基本特征作為判斷范疇成員的標準時,借鑒Wittgenstein 的家族相似性理論,Rosch 等人提出了范疇化原型理論,并以實證研究證明了原型效應的普遍性。隨著研究的深入,發(fā)現(xiàn)對焦點色和鳥類范疇的研究中,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焦點色的感知極為一致,而對鳥類范疇成員的典型性判斷卻存在較大的差異,于是 Langacker認為原型是范疇的典型實例,其它成員在與典型實例可覺察的相似性基礎上被納入同一范疇[1](371)。Taylor 則明確指出有充分理由證明原型是范疇概念核心的圖式化表征[2](59?60)。Lakoff指出 Berlin, Rosch, Hunn, Mervis,B. Tversky及其他研究者就原型理論的實證研究忽視了以格式塔感知(gestalt perception)、心理意象(mental imagery)和運動狀態(tài)(motor movement)為特征的人類和外部環(huán)境互動的重要層面,即基本范疇層面[3](269)。而基本等級范疇是典型的原型范疇,原型在基本等級范疇中得到最好的體現(xiàn),即基本范疇具有明顯的原型成員[4](63)。
上述研究論證的焦點是作為認知參照的是原型實例還是心理表征。語言研究中運用原型理論時該采取何種取向?為了闡釋這一問題,本研究探索了心理表征和典型實例的關系,抽象范疇如何對具體實例進行心理表征,認知過程中原型實例的表征機制,發(fā)現(xiàn)心理表征和原型實例間存在以隱喻和轉喻為基礎的結構性映射;抽象概念范疇呈現(xiàn)層級結構。
心理表征和原型實例間存在概念對應關系。心理表征是范疇化的結果,屬于概念系統(tǒng)。概念是理性認識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維形式的最基本單位,是人們進行判斷和推理的基本要素[5](92)。概念是體驗性和意象性的。如 HAPPINESS,由于其抽象的特性,雖然能切實感受到那種興奮,但很難通過命題形式簡潔地說明。于是便通過隱喻意象來表達,如飛、跳躍等意象??梢娦睦肀碚鞣绞绞且庀笮缘?,而后通過語言構成命題性判斷。
趙艷芳指出意象是認知心理學的術語,指對事物的感知在大腦中形成的表征。但這種表征不是豐富的形象,而是刪除具體細節(jié)的有組織的結構,是客體或事件在大腦里的一種抽象類比物。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對知識和語義進行表征推理過程中,類比意象具有重要的作用。意象可以長期保留在記憶中,并可在心理空間上進行轉換、變形等操作,以便進行思考、推理和表達。對語言規(guī)范與不規(guī)范的判斷不是依照什么語法規(guī)則,而是依靠意象的合適性。[4](131?133)按照維基百科的解釋,心理表征是假設的表征外部現(xiàn)實的內在認知符號;按照經(jīng)典表征理論,心理表征是客體所表征狀態(tài)的意象;現(xiàn)代表征理論認為心理表征系統(tǒng)構成了內在的思維語言(http:// en. wikipedia. Org /wiki/Mental_ representation,2012.6.29)。因此,可以說人類的思維是意象性的,意象是心理表征的一部分。范疇化心理表征的區(qū)別性屬性在特定認知域背景下才能被激活;意象的類比和綜合屬于范疇化過程,運用語言推理的過程中意象或心理表征被解構為相似性或屬性。正如Ungerer 和 Schmid 指出對范疇的認識分兩個階段:首先是整體感知(holistic perception)或完形感知(gestalt perception),然后才選擇性地把感知到的整體分解為個別特征或屬性[6](36)。而人類是在基本層次范疇上以感知和功能性格式塔對事物進行概念化的[2](48)。即完形或格式塔心理表征首先是基于基本層次范疇,然后才對范疇內的個體進行推理性圖式化表征?;緦哟畏懂爩谕晷涡睦肀碚鳎衔环懂牄]有完形心理表征,正如Taylor指出上位范疇成員中很少有所有成員共有的屬性,下屬范疇的表征基于基本層次范疇的完形心理表征[2](48)。Game和 Furniture等多中心范疇很難找到完形心理表征,屬于上位范疇;基本詞匯并不一定與基本層次范疇對應,基本詞匯體現(xiàn)的是交際的便利性和經(jīng)濟性,基本層次范疇對應完形心理表征。也正因如此,帕維奧( A. Paivio) 的“雙重代碼”表征理論(dual-coding theory) 區(qū)分了語言表征系統(tǒng)和非語言表征系統(tǒng)兩個平行系統(tǒng)[7]。
對焦點色的研究表明不同族群的人對同一范疇的心理表征大致相同。但由于不同的環(huán)境和體驗,對原型實例的認同出現(xiàn)差異。拿鳥類范疇來講,如果按照鳥類范疇的心理表征做出一只木頭鳥,恐怕很難辨認這到底是知更鳥、麻雀還是鴿子。企鵝、鴕鳥和禿鷲都是鳥類心理表征基礎上的圖式化變體。構造心理表征時,人們傾向于將心理表征與具體實例相互比對。似乎心理表征和具體實例難以區(qū)分,但這是人類將心理表征實體化后構造的一種對應關系。在范疇化的初始階段,首先輸入的是原型實例并將其進行表征,這時就構造了一種一一對應的關系。范疇成員的不斷加入使這種對應關系逐漸發(fā)展成參照心理表征判斷的過程。心理表征和原型實例的對應趨于模糊,進而發(fā)展成一對多的關系。因而在范疇化的初始階段,原型實例及其心理表征的確是作為認知參照出現(xiàn)的,但范疇概念形成后概括性更強的心理表征參與了主要的認知過程。具體屬性沒有被激活前,原型實例和心理表征的聯(lián)系處于未激發(fā)狀態(tài)。激活的屬性不同,與心理表征聯(lián)系的原型實例也有差異。如下例子中girl的心理表征分別指稱女兒、女朋友、狗、馬及汽車等不同范疇。
(1) She is my girl.
(2) Good girl, doggy / pony.
(3) My girl, Porsche.
例(1)中,說話者為父母時,girl指女兒;說話者為男友時,則指女友。例(2)中,girl分別指乖狗狗和馬駒。例(3)中,girl指代保時捷汽車。這說明心理表征和原型實例在認知過程中構造了一種概念上的對應關系。
鑒于人類認知方式, 抽象范疇心理表征與實體范疇共享類似的范疇化邏輯,且表征方式都是意象性的。所不同的是,抽象范疇的心理表征涉及抽象概念的命題性解構,不能像實體范疇一樣直接構建心理表征和具體事物的對應。如韋氏詞典(Merriam-Webster’s 11thCollegiate Dictionary)對Cowardice 的解釋是缺乏勇氣或決斷(lack of courage or resolution)。不敢、畏縮、逃避和逆來順受都是Cowardice 的意象。Cowardice 和具體事件間存在一個概念表征層次,不同具體事件展現(xiàn)Cowardice 的不同側面;通過轉喻使不同側面代替Cowardice整體。這種認知機制保證了認知和語言經(jīng)濟性卻構筑了運用原型范疇理論理解抽象概念時的障礙。也就是說,Cowardice屬于上位范疇,每個具體事件表征出不同的Cowardice 意象,概念表征性的意象分別對應具體的事件,如下例:
(4) I dare not argue with the leader. (不敢)
(5) He stepped back to avoid Mr. Anger. (畏縮)
(6) She escapedfrom her savage husband. (逃避)
(7) She hatedher boss Mr. Anger, but still she gave him a lukewarm smile. (逆來順受)
不敢(dare not)是 Cowardice 的起點。畏縮(step back)的 Cowardice程度有所加深,逃避(escape)的Cowardice程度較畏縮更加嚴重。逆來順受(hate but smile)的Cowardice程度最深。雖然從不敢到逆來順受的Cowardice程度不同,但都是Cowardice 范疇的典型成員,即Cowardice 范疇屬于多中心范疇。也就是說,對于Cowardice等抽象范疇,存在具體事件(原型實例)和心理表征的對應,而不是Cowardice和具體事件直接對應。
鑒于Cowardice的認知解構包括諸如不敢、畏縮、逃避和逆來順受等心理表征意象,Cowardice 屬于上位范疇,正如FURNITURE一樣下轄了諸如TABLE,CHAIR, BED等基本層次范疇。原型實例和心理表征是人類認知的不同切入點。原型實例是原型特征或屬性的載體,心理表征則是這些特征或屬性意象性的概括與綜合。心理表征在認知過程中屬于基本層級,原型實例屬于下屬范疇。鑒于基本層次范疇與范疇成員共有屬性最大化及與其它范疇共有屬性最小化的特征[2](50?51),再加上原型實例的多樣化屬性,有足夠理由認為原型更應該指向心理表征而非原型實例。
就范疇而言,心理表征不只是一個原型實例的意象,更是范疇成員意象的綜合。正如Taylor 指出原型的心理表征構成范疇知識的一部分[2](63)。也就是說,相對于范疇整體而言心理表征呈現(xiàn)了范疇成員的共性,而就范疇成員個體而言,心理表征則映現(xiàn)了范疇成員共性背景下凸顯的圖式化個體特征。相對于范疇間的比較,心理表征呈現(xiàn)的是范疇成員共性基礎上區(qū)別于其它范疇的范疇個體性特征。
范疇分為多中心范疇和單中心范疇。多中心范疇其實是由單中心范疇的心理表征構成的上位范疇。拿經(jīng)典的Game 范疇來說,它其實屬于上位范疇,下轄諸如棋類、電腦 PC類、運動類等子范疇,這就是為什么很難拿經(jīng)典范疇理論來解釋Game 范疇的原因,同時也避免了用原型理論解釋時相似性的不足。因此,心理表征構造了認知的背景和基本框架,與其它范疇的相互作用凸顯了范疇間的區(qū)別性屬性;具體實例的作用在于表征具體化特征或屬性;心理表征和原型實例的結構性映射是可以被認知的。心理表征是范疇成員意象的綜合兼具共同屬性背景下凸顯的區(qū)別性特征或屬性。
范疇化過程中,實物和具體事件處于信息輸入層面,對實物和事件的認知過程就是范疇共性和區(qū)別于其它范疇的個性的命題性或意象性的表征過程,輸出的結果就是對實物和事件命題性或意象性的判斷。即具體實例通過心理表征進入思維過程;其間存在一種指稱關系,構建了概念和實體的對應。這種概念和實體的對應呈現(xiàn)一對多的現(xiàn)象。以焦點色為例,以前人們傾向于把焦點色看成是深淺一致的顏色,但計算機的發(fā)展可以模擬出不同深淺的焦點色,而人類的視覺器官無法準確辨識這些細微的差別,仍然表征為一種焦點色。于是焦點色和具體顏色表面上呈現(xiàn)一一對應,但實際上卻是概念和實體一對多的關系。這種一對多的關系也體現(xiàn)在語言中,如 girl在韋氏詞典(Merriam-Webster’s 11thCollegiate Dictionary)中就對應了女孩、女兒、少女、愛人(SWEETHEART)及女職員等不同的義項。
在鳥類范疇中也呈現(xiàn)出一對多的關系,提及鳥類概念時大腦中首先出現(xiàn)的是一種抽象的表征,然后才物化為具體的鳥并通過語言得以表達。雖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給出的回答有所不同,但這種具體實例的差異主要源于心理表征的不具體和抽象性。因此參與思維過程并作為參照的是心理表征而非原型實例,然后在此基礎上作出一種近似的判斷,這符合認知經(jīng)濟性原則。范疇化過程就是建立原型實例和心理表征對應關系的過程。這一過程中,相似性程度越高、家族相似性聯(lián)系越強,這種連接就越容易建立且相對穩(wěn)定。對于只知道蘋果、梨、桃等水果的人來講,從外表很難將榴蓮和水果聯(lián)系起來,但嘗過榴蓮果肉后基本接受了屬于水果范疇。心理表征經(jīng)歷了表征外觀到表征核心屬性的過程。這種綜合的命題性或意象性的判斷構成了心理表征的內容。
原型指向心理表征也因為心理表征和原型實例間存在結構性映射。人的思維過程是隱喻的[4](106)。因此心理表征與原型實例間的結構性映射也是隱喻性的。比如看到Home 一詞,就會喚起不同的意象,如家庭建筑的外觀、內飾以及家人,其中的任何一項都可以指稱為 Home。這是典型的轉喻模式。除了局部代替整體的轉喻,還可以由整體指代局部。例如:
(8) The earth is my home.
(9) The kettle is boiling.
以上兩例都用整體容器來指稱凸顯的部分。如Earth的心理表征指向 home,“水開了”卻表征為boiling kettle。這涉及認知語言學的三種取向:經(jīng)驗觀、凸顯觀和注意觀,也與認知輸入的心理加工和概念整合有關。例(8)構成隱性的路徑,即從The earth is where we live 到 Where we live is home 的路徑。經(jīng)驗觀依據(jù)關于世界的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體系,對新的內容進行認知重構。那么,從外層空間接近地球過程中,心理表征的是地球的完形,依據(jù) We live on the earth 的經(jīng)驗和知識,凸顯的是地球的容器圖式;到達地球時,依據(jù)經(jīng)驗,一定要回家,這時home 的意象就從地球上眾多事物中得以凸顯。注意焦點也經(jīng)歷了從地球整體到家的轉移。地球和家認知結構上的相似構成心理表征和具體實例結構映射的基礎。例(9)中 boiling kettle的表征也是基于已有知識,包括兩層:壺(kettle)是用來燒水的;水開時看到的是壺而不是水。認知結構層次上這是顯性和隱性、確定與不確定的問題。Boiling kettle心理表征的概念是不知道壺里是不是水,具體實例則是壺里是水。心理表征對具體實例命題性核心以隱喻和轉喻方式進行了映射。
格式塔感知的相似原則使心理表征和原型實例看做是一個單位,但在實際認知中它們存在對應關系,其認知結構上的相似構成結構映射的基礎,映射的內容和方式則是對命題性核心以隱喻和轉喻方式進行的,結果就是心理表征在范疇化過程中代替了原型實例。抽象范疇的心理表征與表征實體范疇共享類似的范疇化邏輯,且表征方式都是意象性的。所不同的是,抽象范疇涉及抽象概念的命題性解構,雖然沒有一致的完形表征,但可以構建心理表征和具體實例的對應。心理表征構成范疇化概念參照系統(tǒng),符號認知經(jīng)濟性;具體實例構成實體系統(tǒng),對具體屬性加以驗證。認知中兩種系統(tǒng)共同作用,但更多的是以完形為特征的概念參照。
[1] Langacke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Taylor, J.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2nded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 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4] 趙艷芳. 認知語言學概論[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 王寅. 認知語言學 [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
[6] Ungerer F. & H.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2ndedition) [M]. BeiJing: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6.
[7] 廖巧云, 徐盛桓. 心智怎樣計算隱喻[J]. 外國語, 2012(2):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