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龍,李 燕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 100029;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700)
寒冷、雨雪增多是2012年北半球的天氣特點,我國北方(包括北京)也不例外,民眾感同身受。按照五運六氣的安排,壬辰年是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意思是寒冷氣候主司全年,下半年雨雪的降下更是拉低了氣溫。2012年的天氣表現(xiàn)與此正相吻合,而業(yè)醫(yī)者關(guān)注的是寒濕之邪戕害人體所表現(xiàn)的證候以及采取的治則治法。筆者將自己一年的記錄整理出來,與同道交流。
(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太陽寒水司天之政”一節(jié)中明確展示了“寒臨太虛”、“寒政大舉”、“水土合德”的氣候偏向性。該篇還具體規(guī)定逢壬辰、壬戌年為“太陽寒水司天”,被稱作“定期之紀”:“壬辰、壬戌歲,上太陽水,中太角木運,下太陰土,寒化六,風化八,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溫,中酸和、下甘溫,藥食宜也。”
“上”指司天之氣,“中”指木運太過,“下”指在泉之氣。且不論八、六、五這些生成數(shù)的含義,總之在壬辰、壬戌年里,六氣中的寒、風、濕唱主角。2012年北京的天氣變化恰好表達了這樣的氣候偏向性:元月大寒日至3月春分日是為初之氣。氣溫較常年持續(xù)低迷,冷空氣活動頻繁,時有大風。2月中旬河不開封,土壤未解凍,無降水;3月中旬九九已盡,氣溫緩升中迎來喜雪,氣溫又降,全市延長供暖3d。
3月春分至5月小滿日是為二之氣。氣溫在忽冷忽熱中階梯式增高。3月26日后氣溫陡然攀升,氣象臺定為入春日;5月2日起艷陽高照,輻射增溫異常明顯,連續(xù)8d日均溫穩(wěn)超22℃,遂定為入夏日,早于常年,顯示出“壬辰木運太過”之年“氣化運行先天”的特點。春季過短,夏季提前,二之氣內(nèi)就記錄2個四維日,當屬罕見。由于霧霾、風沙和降雨的擾動,氣溫下降也很鮮明。4月中旬至5月中旬,清冷或氣溫適中的日數(shù)反比入春、入夏多,就是氣溫適中的日子,人在屋中坐,穿單衣嫌熱,脫去單衣又嫌涼,應該說能反映“二之氣,大涼反至”的特點。
5月小滿日至7月大暑日是為三之氣。在烤曬中,炎熱升溫,在陰雨中涼爽舒適,多數(shù)天氣是早晚涼、中午熱,降水量比常年高。6月9日午后出現(xiàn)“颮線”雷陣雨,狂風,白日如夜;6月17驟然轉(zhuǎn)晴,氣溫飆升至38℃。6月18日天津、唐山交界處發(fā)生4級地震,北京有震感;7月上旬降水64mm;7月18日入伏后,進入主汛期,先是云霧繚繞,悶熱如桑拿。7月21日暴雨狂瀉10余小時,橋洞積水,淹溺車輛及人,房山區(qū)遭山洪沖擊,計全市死亡77人,通州遭龍卷風襲擊,稱為“7.21特大自然災害”。
7月大暑日至9月秋分日是為四之氣。主汛期時暴雨頻繁,悶熱難耐,但中間一段時間雨后生涼意,“中午是夏、早晚像秋”。8月15日晨 17.3℃,“這么低的氣溫,出現(xiàn)在8月中旬,是近些年來同期不多見的”。8月18日《北京晚報》五色土刊登“北京城史上的水災”一文,其中提到有尹鈞科氏者,于1996年著《北京歷史自然災害》一書,曾經(jīng)預測2012、2013年多雨水:“壬辰年水災概率達80%”,“北京雨澇60年一遇”。9月2日持續(xù)降雨,全市均降63mm,中央氣象臺說當天的降雨量比常年9月全月的還要多,“學者認為我國北方進入濕潤周期”。9月3日涼、入秋,濕熱退,皮膚一下緊斂起來,這是2002年以來入秋最早的一年。
9月秋分日至11月小雪日是為五之氣。9月下旬秋意漸濃,中秋日(9.30)秋高氣爽,明月高掛?!笆弧遍L假,無風無雨無霧,比常年氣溫高2℃。10月中下旬,陰、霧、雨、刮風,氣溫明顯下降。10月17日初霜凍,氣象臺說“今年比常年明顯提前”。在冷空氣頻繁南下中,10月30日定為入冬日,雖比常年入冬日晚兩天,但說冷就冷的驟變值得記憶。緣于10月23~25日重陽節(jié)期間天氣晴好,正午陽光燦爛,高溫達23.1℃,稱作“入冬前最后的溫暖”,真是在五之氣中有少陰君火之客氣在起作用。而11月上旬冷空氣不斷襲來,11月3~4日降雨、雨夾雪、暴雪,全市均降68mm,在北京歷史同期極少見。11月3日全市提前供暖。11月中旬,雨后大風、降溫、“輻射霧”,小雪日前轉(zhuǎn)晴,氣溫回穩(wěn)。
11月小雪日至2013年元月大寒日是為終之氣。自11月下旬起一連數(shù)天北風不斷,風寒效應明顯,12月上旬寒風凜冽,氣溫一路下滑,冷似三九;12月中旬,計降五場雪,天氣陰沉、少風,雪霧交加,降雪成冰,形成“地穿甲”,鮮明的太陰濕土在泉的征兆!12月下旬氣溫低迷,十分寒冷,日均溫-9℃。12月24日南郊觀象臺 -13.7℃,“打破了近10年來 12月的日最低記錄”。元月 2日晨-14.7℃,午-6.3℃特別寒冷;元月5日是小寒日,冷成冰團。電視上說黃河封凍200余公里,畫面上冰凌壘堆凸起、尖芒高聳之象,正如“令行之常”所描述的“太陽所至為剛固為堅芒為立”。全國平均低溫-3.7℃,比常年低1℃多,創(chuàng)下28年來之最。元月中旬驟然起霧,霧霾“臟天”連續(xù)5d后復又聚攏,直至元月20日大寒日一場中雪紛紛揚揚降下,空氣質(zhì)量才轉(zhuǎn)好。氣溫緩升,三九反不如一九寒冷。
綜上所述,剛剛過去的2012年北京的氣候確實以寒、風、濕為主旋律,寒冷、降水達到了一定程度,氣象臺站甚至用“極值”來描述。如“7·21特大自然災害”,“北京日降水強度超百年一遇,11個觀測站的降水量超過建站以來的歷史極值”;11月4日的“暴雪”“破單日降水量歷史極值”;12月遭遇嚴寒日均溫創(chuàng)下26年來新低,“冷過三九”。“極值”的說法完全印證了在太陽寒水司天這樣的年份里寒氣亢極則土來承制,因勝而復的天氣變化格局。這是自然周期的一次大調(diào)整,筆者認為這種調(diào)整并非過渡到足以成為大災害的程度,比如日低溫達到-13.9℃,并未超過 -15℃,嚴寒日集中于12月,元月三九、四九反不太冷。降水雖多乃至成災,只是比往年干旱的北京要多。面對極寒天氣和持續(xù)的霧霾污染,引起了人們普遍關(guān)注,認為“極端天氣改變中國氣候格局”,“全球排放意味著地球氣候在因人類的活動而改變”。學者將極端天氣歸咎于人類對地球的“過度消費”,甚至認為“人為因素說”將取代“自然周期說”。不過筆者認為這2種學說是并行不悖的,京津冀污濁的排放必須要治理,自然的調(diào)整也是對污染的報復。試看2013年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是否在變動中氣溫適中了呢?
(二)
“寒傷形,熱傷氣”;“因于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諸寒收引,皆屬于腎”等理論是古人對寒氣、寒邪引發(fā)疾患的認識,一代代的中醫(yī)將此發(fā)揮致極致,一部《傷寒論》狹義地將寒邪客于營衛(wèi)、深入臟腑,層層有序地論述合病、併病,成為辨證論治的圭臬,供后人學習繼承。醫(yī)者面對2012年來診的患者,身當太陽寒水司天的氣交形勢,總要思索寒邪濕邪致病的治則治法,激發(fā)向古人要知識的動力。在《素問·六元正氣大論》里有“六氣正紀十二變”一節(jié),說的是六氣中每一氣都有“時化”、“布政”、“氣變”、“令行”等12種變化。張景岳曰:“六氣亢極,則承者制之,因勝而復,皆非和平正氣,故謂之變”。有關(guān)寒邪所致的“病之?!庇?條,茲錄于下:“太陽所至為腰痛”;“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太陽所至為寢汗痙”;“太陽所至為流泄禁止”。
所謂腰痛,張景岳注云:“太陽膀胱之脈,挾脊抵腰中,(感寒)故為腰痛。”
所謂“屈伸不利”,即骨關(guān)節(jié)的伸屈不利,寒氣凝滯緊斂之象。張景岳注云:“寒水用事則病在骨,故為屈伸不利。”筆者遇一人七十歲,一夜醒來忽覺右手大指活動不便,彎曲不能伸,強翹則“嗒”的一聲才能直,再彎也不易,需要左手幫,彎下時疼痛,這即是“扳擊指”,為骨關(guān)節(jié)炎。《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故病在谿?!?/p>
所謂“寢汗痙”,是夜臥中汗出和筋攣兩個癥狀。筆者治一中年男子,西醫(yī)診療疑為“亞急性甲狀腺炎”,有頸椎病,自訴惟一的不適為夜里睡中流汗、面色黃、尺脈弱,用溫腎通陽法治療;筆者一位同學亦說遇到一位“強直性脊柱炎”年輕男子,近日為夜中出汗而寤所苦而求治法,余曰:溫腎通陽。張景岳注“寢汗痙”為:《素問·脈要精微論之》曰:陰氣有余為多汗身寒者也,陰寒凝滯而陽氣不行也”;《素問·臟器法時論》曰:“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
所謂“流泄禁止”,即病機十九條所謂的“諸厥固泄,皆屬于下”,見癥即有腹瀉,也可見二便不通,大便秘結(jié)。12月最寒冷之時有一次腹瀉過程,多為水瀉,瀉完即止。張景岳曰:“寒氣下行能為瀉利,故為流泄。陰寒凝結(jié),陽氣不化,能使二便不通,汗竅不解,故曰禁止?!被颊叨喟橛须涿洝⒏姑?、多矢氣?!端貑枴ぎ惙ǚ揭苏摗吩?“臟寒生滿病?!?/p>
《素問·至真要大論》針對寒邪致患,給出了總的治則:“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以咸瀉之”;“太陽之勝,治以甘熱,佐以辛酸,以咸瀉之”。
陳無擇《三因極一病癥方論》“治辰戌歲”用“靜順湯”值得效法。
(三)
2012年在筆者遇到的諸多病證中,總會披上寒與濕的色彩;春去秋來、寒暑更替,即使是同一個病癥,也會有著不同的變化,爰將幾個體會較深的病癥整理如下。
一是感冒。整個初之氣,外感發(fā)熱、咳嗽不斷。2月份的感冒,胃熱被風燥寒,治咳嗽用旋覆花效果好;3月成為流感,多高熱,已屬溫病范疇,所謂“民乃厲”。二之氣外感病明顯減少;三之氣感冒又多,咽赤咽疼,胸悶;四之氣由于暑熱蒸騰出現(xiàn)汗癥氣短,而8月中旬雖未出伏,因降水多拉低氣溫,一下從桑拿天轉(zhuǎn)而涼意似秋,人們多感咽痛如“長草”;五之氣出現(xiàn)涼燥,口干咽干咽疼,11月中旬有一次上感多發(fā)過程;六之氣因寒冷,多數(shù)感冒為風寒之邪,今年元月5日電視(北京臺、中央臺)里均報道北京處于流感高發(fā)階段,死亡病例不算多,北京中醫(yī)管理局公布的兩張?zhí)幏?偏寒偏溫)中均有生姜,以溫胃散寒,有道理。很多老年人因感冒轉(zhuǎn)為肺炎。
二是心悸。從3月中旬開始逐漸增多,多見中老年人,見癥為心慌、早搏,有的伴有胸悶、夜寐不安,有輕有重,到6月中旬后逐漸減少。在《素問·六元正氣大論》“太陽司天之政”的“三之氣”里,有“心熱瞀悶,不治者死”的記載,頗與心悸、胸悶相似。所謂“心熱”,心中熱燥;瞀,心緒紛亂,高士宗注云:“心熱瞀悶,寒折之,而熱氣不達也。不急治之,將陷溺矣,故不治者死”。張景岳注云:“蓋寒水侮陽,則火無不應,若不治之,則陽絕而死矣。按:六氣司天,皆無不治者死之說,而惟此太陽寒水言之,可見人以陽氣為生之本,有不可不顧也?!薄盎馃o不應”,主要指的是心火、寒邪入里化熱,戕害的主要是心神。《素問·五常政大論》在“天氣制之,氣有所從”一節(jié)提到:“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寒清時舉,勝則水冰,火氣高明,心熱煩,嗌干善渴,鼽嚏,喜悲數(shù)欠。熱氣妄行,寒乃復,霜不時降,善忘,甚則心痛?!彼孕募掠址Q驚悸,雖與胸痹不同,二者時有溝通??肌督饏T·驚悸吐衄》載:“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傷寒論》“四逆散”亦可治悸:“悸者,加桂枝五分?!毙募聼o論輕重均應溫清活絡、鎮(zhèn)靜安神,愈后還應不斷調(diào)理鞏固。
三是眩暈。眩暈虛多實少全年都能遇到,尤其下半年以后求診者最多。突然短暫性暈眩,跌撲欲倒,伴有目眩嘔惡、神情慌亂、愈發(fā)愈頻,是患者描述的典型癥狀,不少人反復發(fā)作后,即出現(xiàn)腦梗中風之病,所以眩暈又稱“風信兒”。可見,在北京心腦血管病已與腫瘤一起成為最常見甚至司空見慣的病證。筆者對此主要治以溫潤腎水,清肝平木,用“六味地黃湯”加沙苑子、巴戟天、天麻、鉤藤,其中澤瀉常用至25g~30g,證情顯著者再伍以羚羊角粉,每劑藥0.6g。
四是鼽窒。在寒冷濕濁的氣候中,噴嚏、鼻寒不通甚至經(jīng)年不愈者太多見了。此病年年都見,而2012年全年之內(nèi)時時皆見,尤其下半年9、10月份以后求診者接踵而至。2011年的治法方藥已經(jīng)不好使了,需要另辟蹊徑。筆者讀到2009年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耳鼻喉科提桂香撰寫的“從血分論治常年性變應性鼻炎的療效觀察”一文,認為“鼻鼽”經(jīng)年不愈者系“風血搏結(jié)”、久病入絡、腎氣虧虛、肺失溫煦或肺經(jīng)伏熱上犯鼻竅,出現(xiàn)鼻塞、鼻癢、噴嚏、流涕等癥,采用老中醫(yī)王今覺先生的炭類藥“驅(qū)風通竅湯”治療,其基本方組成為銀花炭、當歸炭、荊芥炭、防風炭、生黃芪和紫草。
此方經(jīng)過筆者實踐居然獲得顯效,通氣效果極佳,且越用越自信。筆者常伍以生地炭、巴戟天、薄荷,尤其用巴戟天溫腎散風已必不可少。由此筆者擊掌嘆曰,在太陽寒水司天的氣候環(huán)境下,補腎溫腎潤腎在許多病證中均應顧及。
五是抑郁。多見于下半年“寒政大舉”時,變證多端,有的心情郁悶、凄凄慘慘,有的心情煩亂,不食不眠,甚至狂躁罵人,皆因寒郁火盛、熱擾心神。門診中忽然同時進來幾位失眠、煩亂、情志不安的患者,奇怪嗎?一點不奇怪。若苔膩、脈弦滑者,“黃連溫膽湯”正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