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丙軍
在高中生的作文中,議論文占著相當大的比重。尤其在考場作文中,議論文的比例更顯突出。不論平時作文,還是考場作文,中學生在議論文的寫作中,經(jīng)常會用到“排比”的修辭手法。那么,議論文中“排比”手法的運用應該注意些什么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下面試舉幾例簡析。
例一:論點提出
有了廣闊的藍天,大鵬方可扶搖直上九萬里;
有了浩渺的海洋,航船才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有了合適的平臺,人才才能展抱負揮灑才華。
——《人才需要半畝方塘》
上例將排比用在文首,主要用于引出文章的觀點。這樣的排比句,前兩句基本是寫自然界的事物,后一句才寫到人或社會,前幾句為最后一句鋪墊蓄勢,近于“興”的手法。但“興”是詩歌中的一種創(chuàng)作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而在議論文中,可以靈活理解為:先“議”他物,以引起所“議”之句。
也許,每個人都幫助過別人;
也許,每個人都受到過別人的幫助;
也許,許多人正在幫助別人;
也許,許多人正在尋求別人的幫助。
人生,離不開幫助?!睹溃松牟粚ΨQ》
下面看一學生習作片段:
可是臨安府,容得了一代糊涂君王,容得了一群窩囊庸臣,容得了一片畏縮投降之風,卻容不了一顆誓死效忠的赤誠之心。
此類排比句雖也旨在引出論點,但其中含有轉折。主要是通過排比內(nèi)容來襯托、突出自己的觀點。
名家作品中,此種例子也不在少數(shù)。如魯迅的《導師》中:“近來很通行說青年:開口青年,閉口也是青年。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論?有醒著的,有睡著的,有昏著的,有躺著的,有玩著的,此外還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進的?!?/p>
還有一種更常見的就是分論點的排比。如:
學習是一種心態(tài)……
學習是一種堅持……
學習是一種致用……
這樣展開的文章就是從以上三個角度來論述,而共同服務于“學習是一種美德”這一核心論點。
例二:論據(jù)排比
1.完全段論證
議論文中運用事實論證時,如果將精選的事例排比開來,無疑會增加論述的氣勢和力量。如:
我們要為明天留下精神的財富。屈原為明天留下了愛國豪情,司馬遷為明天留下了忍辱負重的勇敢,愛因斯坦為明天留下了自信與樂觀的態(tài)度,伽利略為明天留下了“地球仍然在轉動”的堅持。這些不朽的功勛人物之所以能為歷史所銘記,就是因為他們留給明天,留給后人的永世不朽的精神財富。——《留給明天》
本段文字應該說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論證段落,我們常稱之為“完全段”。全段明顯是總—分—總的結構。全段主體從古今中外的角度選擇幾個大家熟知的事例,使用簡潔的語言,采用排比的修辭方法來論述。不同的事例又各自有其側重點:愛國、勇敢、自信、樂觀、堅持等。這種完全段論證,基本大同小異。如《孟子·梁惠王》中:“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边@一段文字如果獨立地來看,是一個分—總的結構,層層遞進,一氣呵成,令人信服。
2.補充性論證
正因為有了毅力,蘇武在匈奴堅持近二十載,最終得以返回漢朝;
正因為有了毅力,齊白石在朋友的勸說下,決心戒煙,直至終身;
正因為有了毅力,德摩斯梯尼克服了自己極其不利的先天條件,最后成為古雅典最富盛名的雄辯家?!墩撘懔Α?/p>
在這組排比句之前,作者已經(jīng)用了幾例 (蘇格拉底、諾貝爾、談遷等)做了較為詳盡深入的分析。可見,此例用在文中,主要是對前面例證的一個補充。前面例證,“敘”與“析”都相對較詳,做了較多的展開。這里再略舉幾例,作為補充,使文章的說理議論更完整嚴密,更有說服力。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舉事例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模挥羞@樣,才可以從“簡”處理。否則,若是相對生僻事例,簡單帶過或一句概括就有些不妥了。那樣,讀者看完之后,對事例一頭霧水,就反而起不到“以例服人”的效果了。
例三:論證深入
排比可以使文章貫通,語勢強勁。所以在論證部分有助于論證的深入。如魯迅《新時代的放債法》中:“你倘說中國像沙漠罷,這資本家便乘機而至了,自稱是噴泉;你說社會冷酷罷,他便自說是熱;你說周圍黑暗罷,他便自說是太陽?!边@里作者用排比的手法,通過假設論證的手法來形象地揭示出 “這資本家”的嘴臉。
再看一學生作文:
一朝不得志便抑郁而終的人,也許是詩人,也許是學者,也許是文學家,也許他學富五車,也許他家財萬貫,也許他身居高位,但不懂得笑看風云,不懂得安心的人,絕不是智者。智者,是一份瀟灑、一份幽默、一份認真、一份玩笑、一份勇敢……——《說安》
這段文字通過“排比”手法,采用正反對比的思路,來論述“安心的人”“智者”的表現(xiàn)。并且通過假設論證的方式,用“也許……也許……也許……”的句式來指出“真正的智者”不由身份、地位、學識、財富等來決定,而是由心態(tài)來顯示。
而有的例子是從反面著眼,排比反面情形,從而達到間接論證的目的。如: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孟子·離婁》
這段文字旨在說匡章是“孝子”,卻用他沒有“不孝”的事實來證明。并且,作者采用一組排比句來列舉一系列不孝的“事實”,最后反問一句:章子有一于是乎?這樣的寫法體現(xiàn)出了足夠的論證氣勢。可以說,正是在前面排比內(nèi)容的蓄勢下,一句反問筆力千鈞。
另外,排比的句子如果注意句式的變換(如反問句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加論證的力量。
你的聰慧,癡迷著漢賦唐詩的韻律,怎能不如履薄冰?
你的深刻,承受著歲月無痕的憂傷,怎能不形銷骨立?
你的清高,拒絕著蠅營狗茍的生活,怎能不心力交瘁?
你默默地離去,為了那永世的安寧,你的名字載入史冊,也記載下人們對你永恒的紀念。王昭君,你內(nèi)心經(jīng)歷了復雜的斗爭,你巧妙地跨過了心中那道坎,你選擇的是另一種輝煌?!侗仨毧邕^這道坎》
例四:文末小結
如魯迅《導師》結尾:“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問什么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么烏煙瘴氣的導師!”這里作者用一組排比句表達了對青年的信心和期望,呼吁、鼓勵青年靠自己努力開辟新天地。
學生習作中也常見此種“排比”手法的運用。如:
自嘲,如一陣輕風,吹去你的煩惱,捎來一份安慰;
自嘲,如一場細雨,洗去你的憂郁,給你清爽滿懷;
自嘲,如一朵彩云,助你遮擋尷尬,贈你美麗心情。——《自嘲》
這個結尾段通過比喻、排比形象地表達了對 “自嘲”的肯定,揭示出了“自嘲”的作用。
議論文文末通過排比的手法,可以更好地收束全文,重申論點,尤其和開頭提出論點形成一個有力的呼應。但要注意,文末的排比一定要緊扣文章觀點。
(一)服從“文體”的要求 眾所周知,排比可以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闡明復雜的事理,增強語言的氣勢,突出文章的中心。但是議論文中運用排比手法還是應該注意文體特點的,應側重于為“周密地闡明復雜的事理”服務。而有的同學在議論文中,排比句子竟不少是描寫,而且很是細膩。即使是論據(jù)的闡述中,這樣也甚為不妥。所以,議論文中應力戒“排比亂用”。
(二)服從“內(nèi)容”的要求 形式?jīng)Q定于內(nèi)容?!芭疟取弊鳛橐环N修辭手法,不能為了用而用,而應真正是內(nèi)容所需,論述所需。目前在中學生的議論文中,不少同學盲目使用修辭手法,想借此增加所謂的“文采”,從而獲得較高的分數(shù),其實大多事與愿違,甚者弄巧成拙。說到底,是“生硬使用”惹的禍。所以,議論文中應力戒“排比濫用”。
(三)服從“句式”的要求 議論文的語言容易顯得枯燥乏味。排比可以使句式整齊,節(jié)奏勻稱。但是,用的太過,從句式的角度來看,也同樣會顯得呆板。所以,應該把排比句和散句結合使用,來使議論文句式富于變化,從而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這樣,也會增加議論文的靈動性,增強說理的力量。
(四)服從“邏輯”的要求 排比的句子或成分,要合乎邏輯,排列適當。這一點在任何文體的文章當中都應注意,尤其在以說理為目的的議論文中就更應特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