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宋四六話:駢散之爭格局中的駢文理論

2013-02-14 04:08:30溫志拔
關(guān)鍵詞:詩賦駢文古文

溫志拔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 人文系,福建 福州 350300)

一、問題的提出

詩話產(chǎn)生于宋代也興盛于宋代,歐陽修的《六一詩話》堪稱中國第一部詩話,宋末又有嚴羽《滄浪詩話》這樣成系統(tǒng)的詩學著作,受其影響,宋代也產(chǎn)生了文話。最早的幾部文話不是中唐以來“古文”的“文”話,而恰恰是討論已現(xiàn)頹勢的“駢文”的“文”話,這本身即是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對于北宋后期到南宋前期駢文的“中興”及宋四六話的出現(xiàn),時人即已將其指向宋哲宗紹圣以來的詞科制度的設(shè)置?!稓v代文話·四六談麈》作者謝伋云:“朝廷以此(四六)取士,名為博學宏詞,而內(nèi)外兩制用之,而四六之藝,咸曰大矣!”[1]33熙寧變法,王安石“患天下習為詞賦之浮華而不適于實用”[2]802,而罷科舉詩賦,代之以經(jīng)義,但此項改革的后果,卻造成了文章才學之士,尤其是寫作各級政府制誥、章表等官方文書人才的匱乏。變法失敗后,紹圣二年(1095)即立宏詞科,以求文章之士,南宋又稱“辭學兼茂科”、“博學宏詞科”,通稱“詞科”。因此兩宋之際至南宋前期駢文的“復(fù)興”,實際上是科舉設(shè)置詞科的直接結(jié)果,而駢文文體的復(fù)興,催生了四六話的誕生與興起。學者祝尚書認為:

由于四六文創(chuàng)作的繁榮,總結(jié)四六文寫作經(jīng)驗的書籍應(yīng)運而生,宣和間,王铚撰成《四六話》二卷。紹興三十一年(1161),謝伋著《四六談麈》一卷。其后有楊淵《四六馀話》一卷(今傳本題《云莊四六馀話》)。宋末,王應(yīng)麟撰《辭學指南》四卷,專為士子應(yīng)博學宏詞科而作。這類書總結(jié)了四六文的寫作經(jīng)驗,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3]401

可見,四六話的形成,雖然數(shù)量并不多,但有其顯在的社會歷史條件及明確的社會功用與目的指向。那么我們應(yīng)如何看待和評價這些作品呢?郭紹虞先生認為這些論著,“論四六則不過摘舉雋語,標示作法,商討體悟,或講述源流端緒,要之都不外技巧的問題”,“故由文學批評而言,關(guān)于四六的議論也不關(guān)重要”,并且“與文學批評不發(fā)生關(guān)系”[4]30-31。評價較低,而程千帆先生則更為看重,為這些論著“提出了不多有關(guān)四六文寫作的重要見解”,“有獨到的識見”[5]523-525。宋文研究大家曾棗莊先生在其新著《宋文通論》中則認為這些專門的文話“對文論和文學批評提出了不少重要觀點”,并對此作了概括[6]589。郭先生對宋四六話的主要內(nèi)容的概括無疑是準確的,但據(jù)此認為其“不關(guān)重要”,恐失之過苛。近年已有學者從歷史的角度,對郭先生在駢文批評史上的地位作了重新估價和深入探討,亦可見這些看似瑣碎的文話,并非亦無價值。我們跳出其雜碎的形貌本身,在一個更寬廣的視域中,嘗試再次審視這些早期文話論著。

二、唐宋駢散之爭的基本格局

在唐代古文運動之前,文章學領(lǐng)域并不存在駢散之爭,這一時期文論話語的重心是文筆之辨,是能文與能筆的論爭,其典型例證即是圍繞“沈詩任筆”的優(yōu)劣之爭,此外,又如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云:

吾思乃無定方,特能濟難適輕重,所稟之分,猶當未盡。但多公家之言,少于事外遠致,以此為恨。亦由無意于文名故也。[7]1 830

范氏對所作“多公家言”的“筆”,而少“事外遠致”的“文”大為焦慮。文在當時為主要押韻的詩賦,而筆則為不押韻的文章,因此在文筆對立語境中,世人更多的是對詩賦之文的關(guān)注,而社會生活事務(wù)中不得不為的筆,則并不為世人所重,而后世所論的駢文正是包括在“筆”的范疇之內(nèi)的。當然正如范曄所述六朝文人不論“無意于文名”而熱衷仕進,還是有意于文名并以此立世,都難免要作“公家之言”,而極富才情又心向“事外遠致”的文人,自然常常將“筆”趨向“文”化,即使是官方公文也極盡美化,體現(xiàn)出“沉思翰藻”的特點。如何將各類文章都寫得婉麗動人又不失實用價值,于是二者間的矛盾便成為各家關(guān)注的焦點,各類文章學論著也因此應(yīng)運而生。但這并不影響這樣一個事實:魏晉六朝文論的關(guān)注中心在如何為文,以及如何將筆更近于文,而駢文是這一歷程中秦漢文章駢偶化美文追求的自然結(jié)果,并不存在駢散沖突的問題。黃侃在《文心雕龍札記》中即言:

李申耆選晚周之文以迄于隋,而名之曰“駢體文鈔”,是以隋以前文為駢文,而唐以后反得為古文也。何其于彥和此篇所說通局相妨至于如是耶![8]208

所謂“通局”,當指文章由散入駢,由早期不脫口語的語詞而為雕琢偶對的書面麗辭的自然過程。而后起之古文并不是真的復(fù)元古,恰恰是駢文之后的“新”。從這個意義上說,駢文在六朝至中唐以前的發(fā)展歷程,是當文章轉(zhuǎn)向偶對階段后,不斷追求自我美化、追隨“事外遠致”的自然過程,這一時期的駢文理論也應(yīng)視為詩賦以外的文章探索“文”化的結(jié)果,奚彤云將之表述為“一般文章學的駢文批評”,而非單指駢文的“專門文體學的”[9]4駢文批評。

我們甚至有理由相信,古文運動以前,詩賦以外并無人關(guān)注駢文、散文之分,而只有一般文章的觀念,而這一“文章”是有其長期以來被人們普遍認同的特征與寫作規(guī)范的。唐德宗時期裴度《寄李翱書》曾批評古文家“文人之異,在氣格之高下,思致之淺深,不在其磔裂章句,隳廢聲韻也”[10]2720。文只問“氣格”、“思致”,而不問駢散,是一直以來之共識,而“章句”、“聲韻”也是世人所共守的規(guī)范。古文運動興起以后,文章學的話語中心從文與筆的二元關(guān)系,逐漸轉(zhuǎn)向了駢與散的對立,爭論的焦點由詩賦與文章之間,轉(zhuǎn)入了文章內(nèi)部?!霸姟弊匀皇恰拔摹?,而駢文、古文何者為“文”,便成了需要證明的問題。表面看來,這仍然是筆從屬于文及“文”化的問題,但古文家只承認散體文章、傳道教化的文字為文,卻否定駢文作為文的資格:

文也者,非云尚形似,牽比類,以局夫儷偶,放于奇靡,其于言也,必淺而乖矣;所務(wù)乎激揚雅馴,彰宣事實而已。[11]782蕭穎士《江上有歸舟三章序》

六朝文人力圖找到文章內(nèi)容與形式追求的平衡,但對形式的潛在追求與“浮靡”的創(chuàng)作實際,使這類文章在唐代遇到了危機。唐代古文家們,以能否“激揚雅馴、彰宣事實”為標準,刻意區(qū)分了駢散的不同語言形式,并且只將散體古文納入“文”的范疇加以宣揚與追求。由此開始,駢散對立成為文章學領(lǐng)域的一個重要語境,雙方皆圍繞此展開思考。李商隱《上崔華州書》最早明確提出駢文亦可傳道:

夫所謂道,豈古所謂周公、孔子者獨能邪?蓋愚與周、孔俱身之耳。[12]108

傳道并非古文家與古文的專利,駢文家與駢文同樣能“身之”體會到。不僅如此,駢文還具有自身獨特優(yōu)勢:“好對切事,聲勢物景,哀上浮壯,能感動人?!盵12]1713《樊南甲集序》面對古文家的挑戰(zhàn),駢文家重新確認了駢文的文體特征,力圖廓清駢文的界域與獨立價值,如果說古文運動以前的駢文論是作為一般文章的“文”的特質(zhì)問題,并最終出現(xiàn)對偶儷形式的追求,并不有意將其視為一種單獨的文體,那么,到此時,駢文論開始重在討論一種與古文異質(zhì)的文體,并為之建構(gòu)自身的存在價值。唐末五代宋初駢文盛行,有大量創(chuàng)作,但并無多少這一理論自覺,直至西昆派駢文的興起。

事實上,楊億等人學習李商隱并非淺薄地只是喜尚義山詩文富艷精工的詞藻;正好相反,西昆派詩文創(chuàng)作的興起正是針對宋初淺白單薄的文風而來,力圖以李商隱詩文深沉冷峻的批評情感振起一代文風世風,鄧小南先生認為:

李氏的詩作往往蘊含著深邃精微的諷諭與感慨。以楊億為首,西昆體詩人相互唱和,不僅以其全新格調(diào)沖擊著晚唐五代以來淺俗寒窘的文風,而且其中不少詩篇敢于諷諭時政,展現(xiàn)出士大夫們的批判精神。[13]331

雖然這里論述的主要是西昆詩風,但其四六文亦為世人稱道,當時即有人以為楊億“賦頌章奏,雖頗傷于雕摘,然五代以來蕪鄙之氣由茲盡矣”[14]2。其駢文深沉博大、宏壯感動的風格及對真宗東封西祀、沉溺道術(shù)弊政的批判力量正是李商隱駢文論的異代實踐,倒是處處以道學自居,并譴責楊億四六“破碎圣人之言,離析圣人之意”[15]60《怪說》的石介等人的古文顯得晦澀險怪,難成其文。北宋前期的駢散論爭使繼之而起的古文運動領(lǐng)袖必須重新評判古文與駢文,并提出更為全面的理論主張,在推動古文創(chuàng)作之余,再一次審視駢文的價值與規(guī)范。作為西昆文人錢惟演的門生,歐陽修對駢文四六的態(tài)度顯然要溫和得多,“偶儷之文,茍合于理,未必為非”[16]533《論尹師魯墓志》。歐陽修的后輩門生也遵循而來,蘇軾以唐陸贄為師,王安石則號稱謹守四六偶對、聲律法度,不僅創(chuàng)作了大量四六,形成各自流派,而且對駢文文體價值與特征的建構(gòu),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往時作四六者,多用古人語及廣引故事,以炫博學,而不思述事不暢。近時文章變體,如蘇氏父子以四六敘述,委由精盡,不減古人。[16]1051《蘇氏四六》

駢文的價值不在于“炫博學”,其文體形式也不應(yīng)是刻意雕琢而使“述事不暢”,這些主張不僅使北宋古文家以古文為四六取得了成功,也為后世駢文以平易曉暢、優(yōu)美深情為文體規(guī)范提供先導之見。南宋四六的創(chuàng)作理論都沿此而來,并取得了可謂“中興”的成績,應(yīng)當說這是唐宋古文運動以來駢散之爭中對古文、駢文文體理論不斷論辯、調(diào)整、完善的結(jié)果。南宋后期,道學得以大興,道學家出于文章“玩物喪志”,有妨靜觀敦誠的修養(yǎng)功夫而反對為文,唐宋以來古文家尚且受到批判,作為更重語言藝術(shù)追求的駢文更是受到徹底否定。但從本質(zhì)上說,這并不屬于駢與散的文論層面論爭,衰落下去的不僅是四六,古文也同樣風光不再。倒是南宋以后詞科選舉所帶來的四六技巧討論,更加細致地完善了北宋以來所形成的四六文論的認識,并最終完成了文章在詩賦外獨立,再到文章中區(qū)分駢文、散文,以及駢文在散文外獨立成體的歷程。東萊先生曰:

詔書或用散文,或用四六,皆得。唯四六者下語須渾全,不可如表求新奇之對而失大體。[17]3699

宋末王應(yīng)麟的《詞學指南》不僅第一次提出了散文與駢文的兩分,而且指出了詔書用四六的優(yōu)長與“渾全”的特殊要求,實際上涉及了文章采用駢、散的特定要求和駢散的區(qū)別。文體細分與進步在當時的文論中已非特例,南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二甲編《劉錡贈官制》條引周必大語也說:“四六特拘對耳,其立意措辭貴渾融有味,與散文同”[18]27。

三、宋四六話的駢文理論認知

宋四六話的形態(tài)不如詩話明確,奚彤云在《中國古代駢文批評史稿》中將其分為兩種:一是“有關(guān)四六的札記性評述的匯錄”,一是“著作型的”[9]21,實際上前者多附于詩話、筆記之中的零星文字,后者是四六文話專書。本文暫先討論著作型的駢文論。

首先應(yīng)當明確的是,這些文話中的駢文理論,是唐宋以來駢散論爭格局下,所形成的對駢文規(guī)范、價值的表述,因此,雖然北宋末至南宋的詞科催生了四六話,但不應(yīng)忽略的是,其更是駢散之爭的理論總結(jié)?!稓v代文話·四六話》作者王铚自序即云其“學文于歐陽文忠公,而授經(jīng)于王荊公、王深文、常夷父”[19]4。為學為文都來自北宋古文家,各家四六話所摘四六也多出夏、歐、王、蘇等人。當然更重要的是評語也多體現(xiàn)了對唐宋以來駢文認識的總結(jié):

唐李義山別為四六集,本朝歐陽公亦別為集,夏英公、元章簡,書肆亦有小集。[1]35

李商隱與歐陽修皆有四六集,確是新異之論,從中我們可以探知,四六話作者對李商隱、西昆體、歐陽修以來,重新建構(gòu)四六規(guī)范及創(chuàng)作努力的某種體認。表述更為明晰的是楊囦道《云莊四六馀話》:

本朝四六,以劉筠、楊大年為體必謹四字六律令,故曰四六。然其弊類俳,歐陽公深嫉之?!食牧?,荊公謹守法度,東坡雄深浩博,出于準繩之外,由是分為兩派。[20]118-119

對前述唐宋駢散之爭后駢文的演進,對其思想、技法的重新體認歷程關(guān)系的認識,正是對北宋駢文論的簡明概括,至今宋四六論者仍多引此條,并依此論析宋四六文。宋人對駢文的重新認識體現(xiàn)在不是簡單否定駢文,而是承認其價值并加以完善,試圖重構(gòu)駢散兩分格局之下新的駢文范疇。這主要體現(xiàn)在駢文自身價值的認識和對擅長體裁的確認兩大維度的論述,“世所謂箋題表啟號為四六者,皆詩賦之苗裔也。故詩賦盛,則刀筆盛,其衰亦然”[19]4。與唐宋部分古文家將駢文逐出“文”壇不同,四六話作者將其重新拉回詩賦主導的“文”,只是表現(xiàn)形式是在詩賦以外的“箋題表啟”等實用體裁中。換句話說,駢文與詩賦一樣,同屬于興衰與共的“文”,只是各自所長的領(lǐng)域不同。不僅如此,駢文還具有它獨特的價值功能:“四六始盛,大概取便于宣讀?!盵1]33駢文不僅有其長處和獨特功能,在一些場合和文體中,這一功能和長處是無法被取代的:

常殿中子然(自注:環(huán)),作銘志碑碣極高古,而不工四六,嘗作《謝宮詞表》,詞語云云,京師議之。晁叔用嘗勸其多作古文,少作詩,無為四六也?!湮慕裆賯鳌1]40

因此宋四六文論者多重視和強調(diào)駢文對“工”、“警策”的追求,惟其如此,方得流傳,在這方面古文,尤其是缺乏警策工對的古文,反而難以傳世。這些論述顯然是在駢散對立語境中形成的認識,也更準確地把握了駢文的價值與定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宋人自信地認為,即使是唐代著名古文家也不是不寫駢偶,如,“祭文,唐人多用四六,韓退之亦然”[1]36。在一些領(lǐng)域,是不可能不用駢文的,正如洪邁《容齋隨筆·四六名對》所述:

四六駢偶,于文章家為至淺,然上自朝廷命令、詔冊,下而縉紳之間牋書、祝疏,無所不用。[21]517

經(jīng)過唐宋人們的論辯與總結(jié),駢文經(jīng)歷了由占統(tǒng)治地位到調(diào)整、否定的紛繁歷程后,終于找到了自身的價值與定位,并且形成了以宋四六為代表的,與六朝駢文不同的另一種風格模式,后世駢文論對其理論的表述不一,但多不出六朝與唐宋二代,這不能不算是宋四六文話的貢獻,盡管這些文字不少只是當初為詞科考試而作,《云莊四六馀話》云:

帝王之制,備載乎《書》,典謨訓誥誓命之父,多以四字為句,惟鮮對偶。后之制誥,間以六字,而以四字成聯(lián)者亦多。賦者古詩之流,古之賦則六多?!对娙倨菲溟g長短句固無幾,是以盡四字句之旨。此四者,殆四六之所從祖。[20]128

清代以后如阮元、劉師培者推尊駢文,將其視為六經(jīng)以來“宮商”、“翰藻”的發(fā)展,其說除源于《文心雕龍》,無疑此論當屬發(fā)其先聲。

參考文獻:

[1] 謝 伋.歷代文話·四六談麈[M].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7.

[2] 葉 適.水心集[M].劉公純,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1.

[3] 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4]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下[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5]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6] 曾棗莊.宋文通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 沈 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8] 黃 侃.文心雕龍札記[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9] 奚彤云.中國古代駢文批評史稿[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10] 董 誥.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1] 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2] 李商隱.李商隱文編年校注[M].劉學鍇,余恕誠,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

[13]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

[14] 田 況.儒林公議[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

[15] 石 介.徂徠石先生文集[M].陳植鍔,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16]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1986.

[17] 王應(yīng)麟.玉海·詞學指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18] 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M].王瑞來,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19] 王 铚.歷代文話·四六話[M].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7.

[20] 楊囦道.歷代文話·云莊四六馀話[M].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7.

[21] 洪 邁.容齋隨筆[M].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

猜你喜歡
詩賦駢文古文
北魏新貴族的形成與駢文的新變
天中學刊(2022年5期)2022-11-08 08:18:47
畢沅幕府與清中葉駢文復(fù)興
天中學刊(2022年5期)2022-10-26 00:06:06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國學(2021年0期)2022-01-18 05:58:20
論明清之際駢文的經(jīng)典化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學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42
“詩賦不必寓教訓”與“文學的自覺”關(guān)系討論
稱象
熊亨瀚:用忠誠血寫信仰的詩賦
新時代“弄潮兒精神”全國詩賦征集大賽啟事
中華詩詞(2018年5期)2018-11-15 01:47:21
讀《隸定古文疏證》札記
万安县| 垦利县| 清徐县| 永福县| 贵德县| 库尔勒市| 遂昌县| 郸城县| 隆子县| 凤冈县| 琼海市| 开平市| 信丰县| 陈巴尔虎旗| 余庆县| 安乡县| 湟源县| 明光市| 司法| 华蓥市| 阳曲县| 浦北县| 肇东市| 泸溪县| 台北县| 宿迁市| 新建县| 林州市| 老河口市| 吐鲁番市| 宁波市| 横峰县| 延津县| 汝南县| 龙海市| 浠水县| 北票市| 马边| 鄂州市| 桃园市| 南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