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健
(武漢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人們正在逐漸接受這樣一種觀點:實現(xiàn)公民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目標必須以一國的財力為支撐,同時,國際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也意識到推進人權實現(xiàn)的目標必須要有國家財政和經(jīng)濟的支持方可成功。因此,很多人將ICESCR(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第2.1款中“資源”一詞理解為經(jīng)濟資源,但此種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應對其進行多元化理解方可真正闡釋其內(nèi)涵。
ICESCR第2.1款對于“可獲得最大化資源”的界定極為模糊。UNCESCR(The UN Committee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在其一般性意見第3號文件中對于可獲得的最大化資源進行了解釋,它認為該項資源不僅包括國內(nèi)資源,而且還包括國際性資源[1]。
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對“可獲得最大化資源”內(nèi)涵的理解爭議始于20世紀50年代,這一階段的爭議主要是圍繞對該條文的一個關鍵詞“資源(resources)”的理解而展開的。黎巴嫩駐聯(lián)合國人權委員會代表認為,資源的含義應包括一國國內(nèi)實際擁有的資源,其中應排除國家預算內(nèi)資金;法國代表認為,資源的含義應從廣義上來進行理解,它不僅包括一國實際擁有的資源,而且還包括一國預算內(nèi)資金以及技術上的支持、國際合作所獲得的資源等等;美國代表實際上支持了法國代表的主張;智利代表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又增添了新的主張,他認為第2.1款訂立的目的是保障國際社會中的人所享有的最基本人權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國家和國際社會有義務采取各種方式來達成這一目的。
第二階段對于 “資源”的理解伴隨著1986年聯(lián)合國經(jīng)濟、社會、文化權利委員會(UNCESCR)的建立,以及在具體推進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目標的實現(xiàn)過程中所確立的林堡準則(Limburg Principle)而逐漸興起。林堡準則在四個方面規(guī)定了如何理解“可獲得最大化資源”。首先,不管一國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如何,ICESCR成員方有義務保證本國國民的基本生存權利;其次,資源不僅僅包括一國范圍內(nèi)的資源,還包括來自于國際社會合作及援助等資源;再次,確定一國是否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證人權實現(xiàn)的標準在于每個人是否能夠公平、有效地獲得和使用資源;最后,理解“資源”的重點在于滿足每個人的生存要求以及必要的服務需求。
在UNCESCR的文獻資料中,國家義務的一般性評注第3號文件也曾提及第2.1款中資源的定義,在該文獻中,委員會認為資源不僅僅包括一國國內(nèi)現(xiàn)存的所有資源,而且還包括來自于國際合作和國際支援的資源。筆者認為,該文獻并未對資源具體應該包含哪些內(nèi)容給予明確的闡釋,但是,它提出了“所有的資源”一詞,這意味著資源不僅只限于金融資源,還包括其他各類資源。
如何解讀ICESCR第2.1款中“資源”這一關鍵詞在學界也引起了激烈的討論。Robertson教授認為金融、自然、人力、技術以及信息資源均有助于實現(xiàn)ICESCR中所規(guī)定的各項人權目標[2]。換言之,資源一詞不僅包括金融資產(chǎn),還包括其他的含義。Chapman教授和Russell教授在解讀資源一詞的含義時將其立足點放于金融方面,但對其外延進行了延伸[3]??傮w而言,筆者認為雖然這些學者將注意力集中于金融資產(chǎn),但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資源的含義不局限于金融資產(chǎn),應對其內(nèi)涵進行延伸,但具體應包含哪幾個部分,學者們并未做深入的探討。
鑒于之前研究的不足,后繼的學者對資源含義的外延部分做了較為深入的探討。Wilson教授認為,衡量一國是否履行其ICESCR項下義務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財政撥款的數(shù)額;二是為實現(xiàn)一國ICESCR人權目標所做的投入與一國其他方面所做投入的對比[4]。Leckie教授認為,長期以來,公共支出被看成是一國實現(xiàn)ICESCR當中各項人權目標的唯一資源,雖然它很重要,但一國亦可通過其他途徑達成這一目標[5]。這一階段,學者普遍認同在解釋資源含義時要將一國的金融資產(chǎn)作為根本出發(fā)點,但同時要兼顧其他方面,雖然提出這一構(gòu)想,但學者針對其他方面應包含哪些部分并未做闡述。
經(jīng)過以上的介紹,可以知道,一些權威部門和學者認為資源應包括一國國內(nèi)和國際社會的經(jīng)濟資源,這種解讀方式是從量上對資源進行分析,所強調(diào)的主要是現(xiàn)實當中存在的資源。但筆者認為,在保障實施ICESCR項下的各項人權協(xié)定的過程中,資源一詞所包含的其他內(nèi)容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因此,對于資源一詞所包含的內(nèi)容不僅要從量上進行分析,也要從質(zhì)上進行分析。
筆者認為,對于資源一詞不僅要從國內(nèi)層面上進行分析,更要從國際層面上進行研究,如此一來,才能真正把握資源一詞所包含的真實內(nèi)涵。
翻開ICESCR第2.1款,可以看出,該條要求締約方盡可能地采取一切措施保證一國國民充分享有該國的資源,因此,將資源一詞僅局限于金融或經(jīng)濟資源是片面的,在理解該詞時應做擴大解釋。筆者認為,一國國內(nèi)的資源不僅包括金融和經(jīng)濟資源,還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一國所擁有的天然資源
路透社曾就如何解讀ICESCR第2.1款中資源一詞給出了較為詳盡的解釋,它認為,該資源的解讀應以天然為導向,突顯出自然的屬性和人的本性要求[6]。筆者較為贊同該文章的看法,第2.1款中資源(resource)前加上了一個限定詞“可獲得的”(available),這就表明,只要是人所能接觸到的資源都包含在該條款當中,因此,天然資源不僅是一國的立國之本,還是一國履行其在ICESCR項下人權義務的關鍵。OECD曾對自然資源進行過解釋:自然資源作為自然當中的一種財富可以提高人們生產(chǎn)和消費的能力[7]。因此,只要是一國所擁有的能夠造福于本國國民的各項天然資源都可以涵蓋于第2.1款的資源中。但是,這里的資源不能僅從量上進行分析,更要從質(zhì)上進行分析,即如何分配好自然資源。有學者認為,每個國家的自然資源雖然分配不均,但每個國家在自然資源上都有自己的比較優(yōu)勢,另外,各國只有對天然資源進行開采方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帶給人類的實惠[8]。的確,一國需要開采本國的天然資源方能真正的履行其在ICESCR項下的義務,但是,要真正的履行人權義務則要求一國在開采天然資源的過程中做到造福于民,讓人民享受到真正的優(yōu)惠。因此,國家在通過立法、行政管理的手段來鼓勵開采本國資源時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開采資源的活動不能在現(xiàn)有的基礎之上對國民所享有的經(jīng)濟、社會以及文化權利造成負面的影響;其次,開采資源的活動要公平、公正,以達到盡可能鼓勵全民參與其中并從中受益的目的;最后,要保證開采資源的活動不對本國環(huán)境產(chǎn)生不良影響。只有做到了以上三點,方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人權。
2.一國所擁有的智力資源
一國所擁有的智力資源也是一國履行人權義務的重要資源之一。世界銀行曾對其做過解讀,認為智力資源是指人們天生的能力和才智加上(后天)所習得的知識、技能以及經(jīng)驗,它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開發(fā)周圍的世界,這種資源通過教育和職業(yè)培訓的方式而不斷增加[9]。以上的定義并沒有明確指出智力資源是如何推動人權實施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個人的資質(zhì)和天賦與后天的知識、技能、經(jīng)驗結(jié)合起來可以形成一種智力資源,這種智力資源和人權目標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教育資源對于一國所擁有的智力資源來說十分關鍵,它不僅讓人擁有了開發(fā)周圍世界的能力,而且增加了一國的社會資源,進而能夠促進人權的進一步實現(xiàn)。UNCESCR指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所有人都能高效地參與到自由的社會分工中來,如此,在充實一國智力資源的同時更能很好地促進人權目標的實現(xiàn)[10]。不難理解,教育是推動人權目標實現(xiàn)的重要手段,因此,一國在起草教育政策時,首要考慮的因素應為是否有利于人權目標的實現(xiàn),只有教育資源公平、公正,才能從根本上促進一國智力資源的增加,最終才會有利于人權目標的實現(xiàn),故一國所擁有的智力資源亦可包含于第2.1款的“資源”當中。
3.一國所擁有的文化資源
在談及文化資源時,UNCESCR曾這樣解讀:在一個知識經(jīng)濟的國家,創(chuàng)建、獲取以及控制知識產(chǎn)權尤為重要,因為它完全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享受實現(xiàn)人權目標所帶來的成果[11]。的確,一國通過立法等手段對本國的知識產(chǎn)權進行控制,將其進行商業(yè)化運作,那么,在進一步增強綜合國力的同時也有利于推進ICESCR項下人權義務目標的實現(xiàn)。一國不注重保護本國文化資源則會導致用于提升綜合國力的其他資源的喪失,進而一國不僅不能充分利用其可獲得的資源,而且也不能保護現(xiàn)有的文化資源[12]。基于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一國的文化資源亦可包含于第2.1款的“資源”當中。
4.一國所擁有的公權力資源
人權目標真正意義上的實現(xiàn)不僅在于一國簽署的國際性條約,更重要的是落實國際性條約中各項義務,這就要求一國合理地分配其所擁有的公權力[13]。筆者看來,為達到實現(xiàn)人權目標的目的,一國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要遵循一些關鍵性的準則,如透明度準則、參與準則等等。簡言之,在制定政策時要尊重相關利益方的意見,使他們充分參與到該項過程中;另外,要保證制定過程透明、公正,在出現(xiàn)問題后要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只有保證政策的執(zhí)行方向正確,才能充分調(diào)動人們參與社會分工的積極性,才能最充分地利用現(xiàn)存的一切資源去創(chuàng)造出更可能多的資源,以達到在實踐中充分落實一國人權義務的目標。因此,一國的公權力資源應包含在第2.1款的“資源”當中。
如前文所述,很多的權威機構(gòu)和學者都承認第2.1款中的資源應包含來自于國際社會資助的資源。雖然國際社會普遍認為發(fā)達國家沒有法定的義務向不發(fā)達國家提供援助,但事實上一些發(fā)達國家已經(jīng)參與到了國際社會援助的機制當中。筆者認為,國際合作或資助也是一國為充分實現(xiàn)各項人權的重要途徑,它也代表了第2.1款中的一種重要的資源。
既然是一項重要的資源,那么,如何落實以達到實現(xiàn)一國人權的目的便是當前要解決的問題,不管是雙邊還是多邊的國際合作或資助,這種幫助提供的方式及效果要與推行實現(xiàn)人權目標的要求保持一致。筆者認為,在國際社會援助的落實過程中要建立起一種人權影響評審機制,它不僅能強調(diào)國際合作項目中對人進行培訓的重要性,而且也能突顯合作項目中實現(xiàn)人權目標的關鍵性意義所在。國際合作中需要加入一些規(guī)則性程序以保障過程的透明、公正及責任追究制度的嚴格執(zhí)行,只有如此,才能高效地使用現(xiàn)存的各項資源;同時,一國通過利用國際社會資源的方式也可不斷改良自身的各項資源,這樣一來,該國就會更好地完成各項人權的目標。因此,一國所擁有的國際合作或資助也應該包含于第2.1款的“資源”當中。
在現(xiàn)今社會中,很多國家在實施在ICESCR項下義務時將重點放在經(jīng)濟方面,這是非常片面的做法,一國的資源不僅包含經(jīng)濟資源,還應對其進行延伸,以達到在不增加一國經(jīng)濟資源的情況下也能實現(xiàn)其在ICESCR項下各項義務的目的。雖然筆者贊同在實現(xiàn)人權的過程中經(jīng)濟資源如金融資金和財政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國的所擁有的自然、教育、公權力以及國際社會合作和援助等資源也是推進實現(xiàn)人權目標所必需的,對于第2.1款下的“資源”一詞進行多元化理解能夠幫助一國更好地推進人權目標的實現(xiàn)。
[1]UNCESCR.General Comment No 3:The nature of State parties’obligations[R].New York:United Nations,1990.
[2]Robertson.Measuring State Compliance with the Obligation to Devote the“Maximum of Available Resources”to Realizing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J].Human Rights Quarterly,1994(16):697.
[3]Chapman and Russell.Core Obligations:Building a Framework for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M].Belgium:Intersentia,2002.
[4]Wilson.A Human Rights Contribution to Defining Quality Education[M]//John R.M.Etienne,The Quality Imperative.UK:Imperial College Press,2005.
[5]Leckie.Another Step Toward Indivisibility:Identifying the Key Features of Violations of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J].Human Rights Quarterly,1998(20):107.
[6]Thomson Reuters.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Some Problems of Policy and Interpretation[J].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1978(126):886-929.
[7]OECD.Glossary of Statistical Terms[EB/OL].[2007-12-01].http://stats.oecd.org/glossary.
[8]Harvey,Colin and Rooney.Integrating Human Rights?Socio-Economic Rights and Budget Analysis[J].European Human Rights Law Review,2010(3):22-27.
[9]World Bank.Development Education Programme,Beyond Economic Growth,“Glossary”[EB/OL].[2006-09-16].http://www.worldbank.org/depweb/english/beyond/global/glossary.
[10]UNCESCR,General Comment No 13:The right to education[R].New York:United Nations,1999.
[11]UNCESCR.“Human Right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Statement by the Committee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R].New York:United Nations,2011.
[12][美]托馬斯·伯根索爾,黛娜·謝爾頓,戴維·斯圖而特.國際人權法精要[M].黎作恒,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1-25.
[13]白桂梅,劉 驍.人權法教學參考資料選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