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林
(天津石油職業(yè)技術學院,天津 301607)
講課是教師最重要的教學工作,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課講得好,學生受益最大。每個老師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通過認真總結、反復修正、不斷提高之后,都有自己的教學方法與特點。做教師的確實能體會到,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若不用法,事倍功半。也就是說上課是講究方法和策略的。其方法應用得當,會得到滿意的結果。在教學中力求做到如下十點,才能講好課,否則很難得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教師在課堂上講課要講究熱情,精神飽滿,教師的精神和熱情可以傳遞給學生的。教師的精神在、氣勢在、神態(tài)在,學生的精神就可能被煥發(fā)出來,可以減少學生睡覺的可能。假如說老師在課堂上很疲憊,萎靡不振,想想學生會是個什么樣子,萎萎靡不振也是可以傳染給學生的。也就是說,教師首先在精神狀態(tài)上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精神環(huán)境,給同學以振奮的情緒,這是上好課的首要條件。當然要達到講課有熱情,精神飽滿,教師上課前要休息好,儲備好精力才能講好課。教師教學任務太重也會影響效果。在采用多媒體教學時,若教師是坐在控制臺后面,按鼠標來講課,當學生都看不到你的臉時候,你在課堂上的表演實際上就沒有了,引導學生深入到教學內容里去,變得困難多了。
講課是一種視覺、聽覺藝術,要想觸動學生,講課在有激情同時,語言要抑揚頓挫,有節(jié)奏感,聲情并茂,才能夠產生一定的影響,能夠吸引全班同學全神貫注。我們都有經驗,回憶自己在念書的時候,哪個教師講課好,哪個教師講課不好,有很多很深刻的印象。某教師在講課的時候神采飛揚,就跟演戲一樣就印象深,哪個教師上課就是念稿子,萎靡不振,就不愛聽,這一點也應該注意到。另外教師應該熱愛所講的學科和專業(yè),起來洋洋灑灑,神采飛揚,其精神也感染學生,更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聽起來感覺有意思,對學科會帶來幾分熱愛,如果對自己所講的內容不喜歡、不熱愛,沒興趣,講的不投入,學生不可能有興趣。講課要求教師釋放你鐘情的學科及感染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每一堂課都要精心準備,重點難點的講法,要反復的推敲,在備課時侯下大功夫,精心研究幾本參考書(至少5本),對各種不同的描述方式都要通俗易懂語言講出來,在課上遇到學生對你所表述語言不理解時,可以換一種表述方式進行試探,有可能會收到效果。對于授課內容有難度時,闡述問題深入淺出,有啟發(fā)性,要把難點分成幾個步驟,使每一步都是簡單的,即難點分解法。在設置的每一步簡單問題中要有啟發(fā)點,啟發(fā)的知識不難,又能解決問題,學生就會產生興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激發(fā)其興趣,學生從中會獲得喜悅和滿足,從而產生學習熱情,這點,有各位老師都有體會。
講授清晰 一是內容清,方法清。就是說今天的課要干什么,讓學生清楚;用什么方法去做,也讓學生清楚;不能上課后,說明不充分,一股腦的講下去,學生不知道你在干什麼,可能講了半天,學生才了解你的目的,就晚了。二是思路清,要告知學生我們今天要怎樣的思路去解決這個問題。達到講課思路清晰,板書貫穿,條理井然,結論必然的目的。這樣的處理,將學生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同教師一起思考和進行思維,嚴密而鮮明的邏輯性不但能充分顯示教學的科學性,而且能產生一種充分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使學生收益。除此之外語言還需注意:準—語言準確,不模棱兩可,不羅嗦重復;慢—講課語速要慢,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很多老師講課都不用講稿,一堂課講下來,內容較多,但是講的有板有眼,這依賴于他對內容背得滾瓜爛熟,對課程內容嫻熟,運用自如。如果老師對自己的業(yè)務不熟練,或者備課不充分,要做到這一點還是有困難的。作為普通教師上兩節(jié)課,備課的時間需要4~6個小時左右(一門課在開始教的前五輪需要備課6小時,在上十輪之后也需要備課4小時),否則你對課程的把握和課堂的把握還有提高的空間。
在教學中,對課程要求做出選擇,哪些內容必須要反復推導,哪些可以留給學生自己練習,哪些知識實踐中常常遇到。盡量向學生講述清楚,使講述內容充實,具有實用性,引起學習的注意。不能把教材上的內容講完了就行了,那樣講課感覺呆板和脫離實際。講課信息量少使課堂松散,好學生一學就會,變的沒勁頭,會不聽課。信息量過大 稍差的學生有可能聽不懂,造成不聽課。教師在講課中要用語準確、流暢、自然。不能跟機關槍一樣,一句不重復,不顧學生一直嘟嘟下去,那樣會使學生一頭霧水,感覺聽得莫明其妙。再充實的內容學生也接受不了。
為了吸引學生,課堂教學應該即有原理,讓學生學到新的知識,還要有簡單的應用和拓展。讓學生知道新知識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具有工程上應用的價值,學會它就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所謂“學以致用——情高趣濃”就在于此。如果教師上課是按教材來背課,按教材來講課,從教材的頭講到尾,學生會說你照本宣科。稱你為:一本書式的教學模式,不可能吸引學生。這樣講課,內容全在教材上,不用做筆記。課堂質量應該講是比較差的。另外:教師要向學生推薦和介紹幾本參考書(五本左右),讓學生課余去看老師推薦的參考書。一方面,老師推薦,這些書是好書,優(yōu)點很多,是對課程學習的補充。另一方面,學生利用這些參考書,對學習帶來很大的幫助和益處。同時還反映知識的擴展。若教師一本參考書都沒有向學生推薦,同學們可能認為老師就沒有閱讀過參考書,你無法推薦。當學生的學習有困難,那只能找老師了。
我們大家都會有同感。到了大專、大學,所有問題都在課堂上講清楚的老師不是好老師,在課堂上要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覺得聽完以后很有意思,還有好些問題沒解決,還需要自己去捉摸,這樣的課講的才有味道。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多提問題,多思考,啟發(fā)式教學的關鍵在于啟迪學生的思維,以及訓練思維。課堂教學中可以選擇不同的時機、不同的教學內容借題發(fā)揮,點到為止,激發(fā)學生打開思維的大門,建立各種信息的聯系,運用自身的各個“細胞”主動參與學習之中,老師可以點撥,誘導使學生去領悟,最終會受到預想不到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重要的,也就是說:課堂上學生動不動取決于你,說不說話也取決于你,教和學相呼應和不相呼應還取決于你,讓他參與教學和不參與教學與也取決于你;我們還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盡一切可能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參與進來比不參與進來要好的多,這一點我們是很有體會的。所謂“師生互動、巧設懸念、牽動心弦、活躍思維”就是這個道理,互動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如:有問有答,有示范、模仿,有相應的討論或相應的辯論等。另一種是內在的,是在思維上和眼神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是課堂教學中更常見、是更有意義的互動,這種互動是大量的,時刻不斷的,教師必須掌握好。我們說課堂教學不一定是輸入式的滿堂灌,可以講的引人入勝、興趣盎然、氣氛活躍就在于此,關鍵就在于教師是否把握住了與學生的互動規(guī)律,特別是思維上的互動。要想在課堂上與學生有思維上的互動,教師首先要設計使學生圍繞課程內容處于積極的思維之中。怎樣使學生始終處在積極的思維之中呢?這要靠教師在教學內容中找準各個關鍵的且難于理解的點,利用學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欲望、推理的力量、邏輯的構思把它們組織起來,用到講課當中。具體講,可考慮采取以下幾種辦法。第一,讓學生們的腦子里始終有問題。第二,講授的內容要適當地“難”,即“跳一跳,才能夠得到”。第三,讓學生自己發(fā)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之有成就感,學生的積極性就會高漲。
利用實物教學,給教學帶來工程性、實用性,具有直觀的特點,學生會重視起來,這樣最好。利用模型教學,可以吸引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聯想,設想模型和實際工程的關系,感到課堂內容和工程實際緊密相關,注意力會向模型靠近。利用多媒體,可以擴大教學的信息量,可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也可以使教學的內容更加形象和生動。這些都是我們所需要的,人們常說“誘發(fā)興趣、好學不厭”就是這個道理。根據教學內容盡量多的選取實物、模型、教具及多媒體等應用,可以減少學生的困意,玩手機等。
總的來說,教師利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同學的興趣,凝聚學生的注意力,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即是老師的策略所在,也是保證教學質量的條件。教師在教學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招一式都要透出其對學生的關心,對學科、專業(yè)、課程的熱愛,這種精神的力量是舉足輕重的。學生可以被你所傾注的熱情感染,帶來求知的欲望,學習的積極性,這是教師的可貴之處,也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所在。
[1]王義智著.實用教學藝術[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