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輝
(重慶市渝北區(qū)興隆中心衛(wèi)生院,重慶401129)
筆者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心悸取得較好療效,總結如下。
共35例,均為門診患者。男23例,女12例;年齡40~80歲,平均55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0年;血壓偏低30例,伴有頭痛眩暈15例,伴有支氣管炎13例,伴有胃炎10例。
臨床表現(xiàn)為心跳、心慌,少氣懶言,體倦肢軟乏力,或飲食無味,面色白,脈虛軟無力,或脈結代,或脈虛數,舌淡苔薄白或薄黃為主。
補中益氣湯藥用川黃芪30g,人參15g,炙白術20g,當歸15g,陳皮10g,升麻10g,柴胡10g,炙甘草10g。血壓偏低加北五味20g,麥冬20g,桂枝15g;頭痛眩暈加天麻20g,川芎20g;惡心欲吐加生姜10g,汗多加煅牡蠣30g,浮小麥20g;胃納差加木香15g,殼砂仁20g,建曲30g;胸悶加瓜蔞殼、地龍各20g;唇紫舌絳有瘀滯加丹參20g。清水600mL侵泡20min,用文火煎至300mL,分3次服,每天1劑,治療15天觀察效果。
治愈:心跳、心慌、汗出及其他癥狀消失,舌脈正常,停藥后15天無復發(fā)。好轉:心跳、心慌等主要癥狀明顯改善甚至消失,但停藥后偶有輕度復發(fā)。無效:心跳等癥狀未消除。
治愈32例,好轉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
鄧某,男,62歲,2013年3月6日就診。1個月前感心跳、心慌,胃脘不適,稍勞累后諸疾加劇?,F(xiàn)心跳、心慌加重,胸悶,氣短,汗出,疲乏無力,伴惡心,口干,呃逆,胃脘不適,納少,面色白,舌質紫暗有瘀點,苔白脈細結。查BP90/30mmHg、P60~65次/min。辨為氣陰兩虛,氣滯血瘀。用補中益氣湯加北五味20g,麥冬20g,丹參20g,瓜蔞殼20g,地龍20g,桂枝15g,大棗15g,生姜10g,木香15g,殼砂仁20g。連服7劑后心跳、心慌減輕。服14劑后諸癥消失,BP110/65mmHg,P70~75次/min,后以補中益氣丸善后。
心悸發(fā)病原因較多,病情輕重不同,伴隨癥狀各異,但多因長期慢性病,氣陰兩虛,引起心悸。如《傷寒論》有:“傷寒脈結代,心動悸”[1]。補中益氣湯出自《脾胃論》,由李東垣依《素問·至真要大論》“勞者溫之”,“損者益之”之意而制[2]。方中川黃芪、人參、炙白術、炙甘草、大棗補脾益氣,當歸養(yǎng)血,陳皮理氣使補而不滯,柴胡、升麻升舉清陽,丹參活血,北五味斂陰生津、收澀止汗,配麥冬酸甘化陰,瓜蔞殼寬胸散結,地龍抗心律失常[3],桂枝溫陽,木香、殼砂仁醒脾健胃,生姜降逆止嘔。諸藥合用,益氣養(yǎng)陰,補心安神。臨床中用川黃芪不用北黃芪,用北五味不用南五味,取其道地藥材性能強之意。
[1]熊曼琪.傷寒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426.
[2]李永來.中華各方[M].北京:線裝書局,2008:102.
[3]徐曉玉.中醫(yī)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