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由“資治”到“育民”——20世紀中國通史教育功能的轉變

2013-04-10 20:58魏衍華
社科縱橫 2013年4期
關鍵詞:讀者群通史史家

魏衍華

(平頂山學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河南 平頂山 467000)

20世紀中國通史家和中國古代史家一樣,在編纂前都為其著作預設了特定讀者群。當然,讀者群的確立與史家所面臨、要解決的問題緊密相關。經分析發(fā)現,20世紀史家們設定的讀者群與功能曾幾經轉變,主要有培養(yǎng)新時期國民、激發(fā)愛國心和培育人民等幾個方面,并構成這一時期中國通史教育的突出特色。

一、培養(yǎng)國民的愛國意識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人們潛意識中惟有“臣民”,“國民”概念應是近代以來的事情。如章嵚在《中華通史·編手題解》中說:“自民國完成,從此邦內治史諸家,不致蹀躞于君主專制政體之下,并得養(yǎng)成其社會觀念、國家觀念、世界觀念,渙其史識而擴之意焉,矯其史才而又助其正焉;則是《中華通史》者,乃中華民國之產兒,中華民國之武,得以斬君史,中華民國之慈,并得以孕民史,本書之必以‘中華’為標題者,尊所出也。然則審史名之肇始,溯新國之經程,代君史而以一振本邦史界之槁腐者,其或在此也哉?”[1](P2-3)此處涉及一個非常核心的,即如何使國史編纂的預設讀者由傳統(tǒng)帝王將相向普通大眾轉變?進而用新的國史培養(yǎng)國民意識,這是當時史家們說共同面對的問題。

因中國人潛意識中“臣民”觀念根深蒂固,一時很難改變,多數史家采取從小學開始培養(yǎng)“國民”意識。當時史家特別重視中小學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和中國歷史的解讀。如劉師培在《中國歷史教科書·凡例》明申,其用意“與舊史稍異”,重點是“歷代政治之異同、種族分合之始末、制度改革之大綱、社會進化之階級、學術進退之大勢”五端。有學者說:“劉氏該書不再以帝王為歷史記載的中心,即站在一般人民的立場,記述國家盛衰、生民休戚、學術文化等。這種以國民為價值標準的歷史記述最能說明晚清史學界在史學思考方式上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盵2]

傅斯年是典型重要代表人物,他說:“我認為歷史應保存在中小學中,而其目的,應該與自文藝復興以來的士人教育用意不同,因而作用不同。所有裝飾性的,士流階級性的,記誦性的,皆不與近代生活相干,所以可以一齊不采。只有三個意議,我們似應當充分看重。第一是對于‘人類’(Mensch heit)及‘人性’(MenschlichKeit)之了解,把歷史知識當作‘人學’……第二是國民的訓練。把歷史教科做成一種公民教科,借歷史事件做榜樣,啟發(fā)愛國心,民族向上心,民族不屈性。前進的啟示,公德的要求,建國的榜樣,借歷史形容比借空話形容切實動聽的多?!谌俏幕葸M之階段,民族形態(tài)之敘述,在中國更應注重政治,社會,文物三件事相互影響。”[3](P312-313)這代表了當時編纂中國通史的三個主要目的:對人性的了解、訓練國民及了解中國文化演進。

當然,在大學教材中亦有明顯體現,以錢穆《國史大綱》為例,他在《引論》中說:“欲使其國民對國家有深厚之愛情,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已往歷史有深厚的認識。欲其國民對國家當前有真實之改進,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以往歷史有真實之了解。我人今日所需之歷史知識,其要在此。”[4](P2-3)錢氏的宗旨是欲通過對中國歷史的真切了解而培養(yǎng)愛國之心,以達到使國家“再有向前發(fā)展的希望”的目的。由于以培養(yǎng)國民為出發(fā)點,編纂體例和內容自然體現出不同于《史記》、《資治通鑒》等書的特點。通過此類通史著作的刊布,中國歷史教科書逐漸走出以帝王將相為讀者群的傳統(tǒng)。尤其是辛亥革命后,各級各類歷史教科書編纂的目的都是使青年通過中國歷史的了解,并培養(yǎng)具有愛國心的“國民”。

二、激發(fā)民眾的愛國心

一戰(zhàn)后中外矛盾加劇,特別是中日矛盾激化,亡國滅種危機迫在眉睫。為救亡圖存,史家紛紛以史書為武器,激起民眾的愛國心,以救中國于水火。具有通識眼光的學者紛紛編著中國通史,如王桐齡的《中國史》、鄧之誠的《中華二千年史》、張蔭麟的《中國史綱》、呂思勉的《中國通史》、周谷城的《中國通史》、陳恭祿的《中國史》、金毓黻的《中國史》等。

王桐齡在《序論》中說:“諸君研究中國史,愿著眼于我邦建國之體制、歷代學術之隆替、武備之張弛、政治之沿革、文明進步與退化、實業(yè)之發(fā)達與衰退、風俗之變遷,與夫偉人賢哲之事跡,以激發(fā)國民之愛國心,團結其合群力以與世界列強競爭于此大舞臺上,是則著者之所厚望也?!盵5](P1-2)他將中國六大族為主體的發(fā)展史作為最重要的內容敘述,貫穿激發(fā)民眾的愛國意識。如鄧之誠在《敘錄》中說:“姑以外患論之,二千年來,外患未嘗一日或息,軒黃胄裔危而復安,弱而能存,滅而再興者,何莫非由群力群策得來。其艱難經歷,非史事何由征之。欲知先民締造之跡,莫如讀史,誠欲讀史,莫如注重事實先編通史。”[6](P2)此處的“群力群策”應是編纂通史的出發(fā)點,決定著在內容編排上首重民族變遷、制度沿革、學術淵源及思想變遷等。當然,他嘗試以紀事本末體例記述“世系”,以存“存通之本義”,顯然也是為激發(fā)民眾的愛國之心,奮起為國家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而抗爭。

在歷史知識的普及上,張蔭麟則邁出可貴的一步,他在《自序一》中說:“在這抱殘守缺的時日,回顧過去十年來新的史學研究的成績,把它們結集,把它們綜合,在種種新史觀的提警下,寫出一部新的中國通史,以供一個民族在空前大轉變時期的自知之助,豈不是史家應有之事嗎?”[7](P1)他的《中國史綱》既沒有摻入考證,也不引用或采用前人的敘述,只以“說故事的方式出之”,使有水井處皆有通史。與此同時,呂思勉在“孤島”完成的《中國通史》激發(fā)民眾愛國意識更為強烈,甚至用“大器晚成”預祝中國抗戰(zhàn)的勝利,并充滿信心地說:“我們現在,所處的境界,誠極沉悶,卻不可無一百二十分的自信心。豈者數萬萬的大族,數千年的大國、古國,而沒有前途之理?”最后還用英國詩人豪倫的詩來激勵讀者,“難道我為奴隸,今生便了?不信我為奴隸,今生便了?!盵8](P501-507)

當然,以考據見長的專家也躍躍欲試,如陳寅恪,據其姻親俞大維回憶,早年的他“曾有志編著通史,惜乎未遂”[9](P12);如顧頡剛,其女顧潮曾回憶說,“縈繞于父親胸中的一項大事業(yè),是編成一部中國通史”[10](P196);又如傅斯年,盡管曾反對“史學疏通”,但在民族危機時刻,他卻積極提倡編寫普及知識性質的歷史教科書。在《閑談歷史教科書》一文中,他激動地說:“編歷史教科書,大體上等于修史,才學識三難皆在此需用,決不是隨便的事。……遵循原則以選擇史事,盡考索以折衷至當,正是作教科書者所當追步,‘高山仰止,景行行之’幸作教科書者留心焉!”[3](P324)可想而知,在當時史家觀念里中國通史于激發(fā)民眾的愛國心上所起的作用是何等巨大。在國難面前,史家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被激發(fā)出來,其著作則成為救亡圖存的重要武器。從某種意義上說,將此時所著中國通史稱為激起民眾愛國心“加速器”,或許并不算為過。

三、以“人民”為讀者群

自唯物史觀傳入中國,“人民”一詞就成為中國通史著作中的常用語。然而,要成功將“人民”作為讀者群則必須主動適應其要求,概括起來應包括以下兩方面:一是編寫適合人民看的書;二是對在編纂的內容上體現人民的內容,特別是把農民戰(zhàn)爭作為史書的重要內容,此類著作也成為20世紀后半期中國通史的主體。

范文瀾是較早編纂此類通史的史家。他認為,二十五史“連篇累牘,無非記載皇帝貴族豪強士大夫少數人的言語行動,關于人民大眾一般的生活境遇,是不注意或偶然注意,記載非常簡略”,無疑不適合人民大眾“學習歷史的需要”[11](P1-2)。為了編寫適合人民群眾的著作,他進行了最初的嘗試。與此前編纂的中國通史不同的是,范書著重加入了歷代農民起義內容,并且把農民戰(zhàn)爭視為推動歷史前進的重要動力。他在《研究中國三千年的鑰匙》中說:“農民應該享有土地,但是失去了土地;地主不應該享有土地,但是占有了土地;這是極大不公平的事。歷史上的混亂現象,根本原因就在于此。更明確的說,凡是歷史上的治,都是農民起義造成的,所有的亂都是地主造成的。”[11](P6-7)對農民起義推動歷史進步的作用給予充分肯定,以此種方式提高農民參與革命和斗爭的積極性,在當時環(huán)境下無疑是行之有效的。這應是斯大林“歷史科學要想成為真正的科學,便不能再把社會發(fā)展史歸結為帝王和將相底行動,歸結為國家‘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底行動,而是首先應當研究物質資料生產者底歷史,勞動群眾底歷史,各國人民底歷史”[12](P159)理論的應用,也是毛澤東“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這一“著名論斷”的“典范”實踐[13](P32)。當然,以此為指導的中國通史還有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和呂振羽的《簡明中國通史》等。

以人民為讀者群的通史著作應首推張舜徽的《中華人民通史》,他是欲給廣大人民一提綱挈領式的中國中國通史,用一種新觀點、新方法,“編寫出一部適合于工人、農民以及一般干部閱覽的淺明通史,以節(jié)省讀者的精力時間,于平易處取得應有的歷史知識,是史學工作者責無旁貸的重任”。他說:“在打破王朝體系后,應以事物為記載中心,將歷史上重要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情況講個清楚,務求使讀者從中得到系統(tǒng)的知識,以激發(fā)其愛國之心。這是一件極有意義的工作,迫切需要去做。此書既以人民為歷史的主人,又是給廣大人民看的,便可名之為《中華人民通史》。”[14](P1-2)此書一出,變在學術界產生強烈反響,因為它為半個多世紀以來以人民為預設讀者群編寫中國通史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是史學自身不斷發(fā)展的結晶。

若拋開特定環(huán)境,讀者群已成為衡量通史著作重要的指標。沒有讀者的著作最起碼不具備當前的社會價值,就很少有再版機會。因此,采用怎樣的體例、編寫怎樣的通史已成為擺在史家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如白壽彝說:“現在要以人民為重要的內容,并且能供給大多數人民閱讀為最大的目標,以后的史書形式必須是能適應這種內容、這種目的的體裁才是最好的體裁。”[15](P434)因此,中國通史編纂的體裁要隨著閱讀對象和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地調整、推陳出新。能為預設讀者群所接受,也自然成為當前及未來中國通史類著作的重要目標。

總之,20世紀編纂的不少通史或許都不具備此條件,成為學界一顯曇花轉瞬即逝,但它們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盡管筆者只是對有限的幾部通史進行分析,但也算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據此也可以透視中國近代學術思潮的轉變,彰顯史書由古代“資治”向現代“育民”功能的轉向,為未來通史編纂及發(fā)揮教育功能都具有重要意義。

[1]章嵚.中華通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2-3.

[2]都重萬.論辛亥革命前劉師培的新史學[J].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秋之卷).

[3]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 4冊)[C].臺灣:聯經出版事業(yè)公司,1980:312-313、324.

[4]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5]王桐齡.中國史[M].北京:北平文化學社出版社,1934.

[6]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第 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3.

[7]張蔭麟.中國史綱[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8]呂思勉.呂著中國通[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9]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10]顧潮.歷劫終教志不灰[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11]中國歷史研究會編.中國通史簡編[M].上海:華東人民出版社,1950.

[12]蘇聯共產黨(布).歷史簡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13]羅新慧.二十世紀中國古史分期問題論辯[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

[14]張舜徽.中華人民通史[M].長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15]白壽彝.白壽彝史學論文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434.

猜你喜歡
讀者群通史史家
中國貨幣通史陳列
中國貨幣通史陳列
身邊雷鋒
西方音樂通史寫作中的流行音樂
“《明英宗實錄》誹謗景帝說”考釋——兼論明代史家史權意識的復蘇
論楊衒之的生平仕履與史家意識
書介:《中西文化關系通史》
從《新晚社區(qū)報》看讀者群頂層設計思路
“全能”爸爸
現階段科技類報紙如何為農村讀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