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云榮
摘要:語文教學貫徹審美教育, 是一種全方位的素質(zhì)教育, 與德、智、體等一起, 關注了人的生存質(zhì)量, 使人自我完善、自我優(yōu)化。中學語文課的特點要求語文老師必須依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實際情況,結合教學內(nèi)容,由點滴入手,見縫插針,從內(nèi)容和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中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什么是積極健康的情趣內(nèi)容,潛移默化,寓教于樂。
關鍵詞:初中語文 教學 培養(yǎng) 審美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美育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教育,學校美育的作用,在于通過美的形象給學生以情感教育。在當前的語文教學改革中,把美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使學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那么,在語文教學中該如何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呢?
一、品味詞句,引導學生理解美
英國美學學會主席赫伯特. 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藝術》中指出:“美育不僅成為當今教育中的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且大有成為整個教育的基礎和整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由此可見,貫徹審美教育勢在必行。而語文是人的精神家園, 是人類審美的集中表現(xiàn)。這富有情感的學科是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 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今天, 美育與語文有質(zhì)的統(tǒng)一性。韋志成指出:“語文教學要用‘美吸引學生, 其宗旨是在教學中實施美育, 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教育的本質(zhì)是培養(yǎng)人的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 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最終實現(xiàn)人類自身的美化?!闭Z文教學貫徹審美教育順理成章。
比如教課文《荷塘月色》時,我們通過分析“月下的荷塘”與“荷塘上的月色”,讓學生領會這是一種淡淡的、有節(jié)制的、含蓄的美,是一種“哀而不傷”的、素雅朦朧的、靜謐的美,這屬于美學意義上的陰柔之美。而蘇東坡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作者以如椽大筆,橫掃千年歷史,描繪了古戰(zhàn)場的酷烈、壯觀和雄奇;作者又于景物畫面之外,傾聽刀光劍影和烈火沖天的偉烈情景,把眼前的景色和古戰(zhàn)場的余韻融為一體,從畫面直覺上寫出驚心動魄的歷史風貌,這時我們可以讓學生知道這就是美學意義上的陽剛之美,豪放之美。
二、進入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美
教材中有許多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總是力求用準確、傳神的語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過真實、生動、包蘊豐富的形象呈現(xiàn)給讀者。因此,語文教學必須積極啟發(fā)學生進行審美想像,把學生引入作者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繪的事物,達到與作者心靈的溝通,從而深刻地體味文章的內(nèi)涵。
比如在教授朱自清的《綠》時,有學生問:為什么描寫綠色的美便是在歌頌祖國的山川之美呢?把祖國的山河描寫得五彩繽紛不是更美嗎?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講一點美學知識,因為綠色,在美學上往往是一種安定平靜的象征色。作者盡情地描寫這片綠,正表示著他對安定平靜生活的一種渴望和追求,是對當時軍閥混戰(zhàn)、兵荒馬亂的現(xiàn)實的不滿。諸如色彩美感(視覺美感)的有關知識:紅色——熱烈、莊嚴、興奮;黃色——明朗、歡快、活躍;藍色——清秀、廣闊、樸實等知識,也向?qū)W生適當?shù)貍魇凇T诮榻B魯迅的文章《文學與出汗》時,適當介紹一點美的標準具有階級性??偠灾?,在講課時不時向?qū)W生傳授一些美學知識,使他們以后看文章時,有一種審美的自覺。
教古詩、童話等文章,更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像力。引導他們領略意境之美。只有進入了意境,才能更透徹地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挖掘文章的審美價值。
三、對比分析,引導學生鑒賞美
風格是美學研究的課題之一。一個作家的風格是在長期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形成的,了解了這個作家的風格,就掌握了解讀這個作家作品的鑰匙。真正的美的創(chuàng)造者——文學家和藝術家,他們的創(chuàng)作實踐是受一定的審美理想所支配的。他們創(chuàng)造的美也各有不同,有優(yōu)美,有壯美,有悲劇之美,也有喜劇之美。對于中學課本中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如魯迅、朱自清、茅盾、孫犁等等,其風格我們可以稍作簡介。魯迅的雜文“如匕首投槍,有徹底的反封建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藝術風格”;朱自清的文章“藝術構思縝密,抒情寫景委婉細膩,語言格調(diào)清新秀麗”等等。所謂“郊寒島瘦”之說,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郁,東坡的豪放,柳永的婉約等等都應適當介紹。優(yōu)美的藝術形象,可以陶冶人們愛憐的感情,匡正粗俗或妄動;壯美的藝術形象,可以激起人們戰(zhàn)斗的熱情;悲劇之美更能令人產(chǎn)生一種崇高感,去為悲劇人物未競的美好理想而奮斗;喜劇之美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已經(jīng)過時的、落后的,假、丑、惡的事物,使人們笑著和過去告別。這些藝術美都有利于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培養(yǎng)學生多種多樣的愛好和情趣。
四、繪聲繪色,引導學生體會美。
吟誦傳情。要領會文章的情趣,還必須多讀文章,甚至熟讀成誦。愈是美學價值高的作品,愈難深入理解其深刻的內(nèi)涵,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要想深入理解,單單靠他人講解、分析說明是不行的,必須借助朗讀體味、揣摩其內(nèi)在意蘊。國學大師梁實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誦》中說:“詩不僅供閱讀,還要發(fā)出聲音來吟,而且要拉長聲音來詠,這樣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誦?!彼€說:“記得小時候,老師教我們讀《古文觀止》,選中一篇古文之后并不立刻開講,而是先行朗誦一遍。我們中學老師當中有兩位特別長于此道,一位是徐鏡澄先生,一位是陳敬侯先生,前者是江北人,后者天津人,前者朗誦咬牙切齒,聲震屋瓦,后者朗誦輕描淡寫,如行云流水。但是兩位都能朗誦出文章的韻味。我們細心聆聽,在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之前,已經(jīng)相當?shù)捏w會到文章的美妙。老師講解之后,立即要我們朗誦,于是全班高唱,如鼎沸,如蛙鳴,如鳥喧,如蟬噪。下課后我們還要在自修時低聲誦讀若干遍,因為下次上課還要默寫。”這是一個多么富有情趣的語文教學活動,這兩位老師可以說是深得語文教學的真諦。古人還有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其中還可見吟誦與寫作的關系。
總之,語文教學貫徹審美教育, 是一種全方位的素質(zhì)教育, 與德、智、體等一起, 關注了人的生存質(zhì)量, 使人自我完善、自我優(yōu)化。中學語文課的特點要求語文老師必須依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實際情況,結合教學內(nèi)容,由點滴入手,見縫插針,從內(nèi)容和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中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什么是積極健康的情趣內(nèi)容,潛移默化,寓教于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