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呢?筆者認為:多氛圍啟發(fā)想象,感知美的畫面;多角度體會情感,領(lǐng)悟美的意境;多形式品析詞句,把握美的語言;啟發(fā)探求理趣,理解美的哲理;多策略鏈接拓展,積淀美的文化。
關(guān)鍵詞:小學古詩詞 教學 培養(yǎng)審美情趣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119-01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讀古典詩詞,應(yīng)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讀古典詩詞時,必須指導(dǎo)學生在咀嚼、體會、感悟和創(chuàng)新上下功夫,放手讓學生自主誦讀,從整體上去感知詩詞的音樂美,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步入詩的意境,最終獲得思想的啟迪,達到積累祖國語言、提高審美情趣的目的。
1 多氛圍啟發(fā)想象,感知美的畫面
詩和畫雖然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征,但是,畫是視覺藝術(shù),詩是語言藝術(shù)。畫是用線條、色彩、形體、構(gòu)圖等來表現(xiàn)的,具有直觀性;詩是用語言描述的“無形畫”,具有間接性。因此,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必須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啟發(fā)學生去想象,才能使學生感受詩中的畫面美。如《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痹娙酥塾谛〕?,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點,用清新活潑的語言,描繪了一幅靜謐、溫馨而富于生機的“泉池小荷”圖。
如何啟發(fā)學生們的想象,讓學生感受古詩中的畫面美呢?第一,教師應(yīng)注意語言,語言要生動,形象,老師敘述生動的故事能讓學生感受到美麗的畫面。第二,教師要從生活當時提取有用素材。如《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老師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的心情愉悅時放聲歌唱的快樂場景,生活中捉蜻蜓的感覺,使學生能出現(xiàn)詩中描繪的美好的畫面,讓學生感受詩中美好的畫面。第三,教師要善于引導(dǎo)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受景物。第四,教師要善于運用幻燈、繪畫等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詩中的畫面美,加深對詩的理解。
2 多角度體會情感,領(lǐng)悟美的意境
所謂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現(xiàn)的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tǒng),及其所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正如古詩詞,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希望賦予在對客觀事物的描述,使自然的東西一樣也有人的感情,從而創(chuàng)造是藝術(shù)領(lǐng)域的融合。怎樣指引學生體會并領(lǐng)悟古代詩詞中美的意境呢?詳細來說的話,有兩點是需要我們做到的:首先,在教學中,教師需要以情動之,教師在授課之時要自己先進入那種意境中,用自己的感情激發(fā)學生的感情,讓學生情感的脈搏得以奏響,與教師一起融入傷感或者快樂的情境里。這些都需要教師從動作,或者語言,或者表情上都要富于感情,切忌面無表情、無動于衷的一般講解。其次,教師在講解的過程當中,需要根據(jù)不同特點的詩詞,從具體的文字語言著手,啟發(fā)學生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情。
3 多形式品析詞句,把握美的語言
古詩詞用詞非常精練,一字一詞都經(jīng)過作者的千錘百煉。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zhuǎn)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含義深刻的詞語,反復(fù)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如《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絕妙,但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始終難以體會,而運用錄像恰當?shù)亟鉀Q了這一難題。教學時,教師先提問:“生”字是什么意思?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緊接著引導(dǎo)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畫面上,草木蔥蘢,蒼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巒疊嶂,而香爐峰此時正被煙霧籠罩,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從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勝收。學生積極思考,觀察,很快從香爐峰云不斷上升的動態(tài)畫面感受“生命之美”,含有“產(chǎn)生”意味著香爐峰總是處于云霧繚繞之中。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把握了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及其精練的美。
4 多啟發(fā)探求理趣,理解美的哲理
古詩詞固然以抒情見長,重在以情感人,但其藝術(shù)的魅力總是與思想的光輝水乳交融的,因而更能震撼人心,益人神智,令人久誦不厭。正是那些在理智上獨見機巧、給人以深刻啟示的詩詞,在鮮明生動的形象中蘊含著“理趣”,閃耀著真理與智慧之光,具有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力量。這就是詩詞中的哲理美。諸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些蘊含哲理的妙語佳句,是人類生活經(jīng)驗提煉的結(jié)晶,放射著自然辯證法的光芒,具有豐富的美感作用。教學這類古詩詞,對于詩詞中的哲理不宜生硬灌輸,而要引導(dǎo)學生展開聯(lián)想,在頭腦中再現(xiàn)藝術(shù)形象,借助形象領(lǐng)悟自然的規(guī)律、人生的真諦,獲得奮進的力量,喚起對“美”的追求。
5 多策略鏈接拓展,積淀美的文化
之所以說古詩詞和學生舉例遙遠,因為有大量的詩歌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創(chuàng)造的,這就對學生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一個考驗。在學習詩歌之前要閱讀,收集大量的詩歌和相關(guān)的材料,為了更好的和更深入的了解。在這些一次次的積累中,學生的語言技能和理解的理解逐步厚重起來。一首古詩詞學完之后,就可以把更多知識做相關(guān)鏈接。如學完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拓展學習蘇軾的《立春》詞,詞頗有趣味:“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比~中用了七個“春”字,首句都是從立春的習俗發(fā)端?!按号?、春杖、春幡、春勝”,都表示了春天來臨的氣息,勾畫出作者慕春惜春之感情。
又如學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和《游子吟》,教師引導(dǎo):你是否還知道其他思鄉(xiāng)、思念的詩?以便進行拓展閱讀,打開課外閱讀的新視窗。當學生有一定量的積累,就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詞的教學,使學生對詩歌的品味一步一步提高,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
引導(dǎo)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享受審美經(jīng)驗和揮灑才思的愉悅與幸福,這是學生和教師共同營造的大課堂,是最令人歡欣鼓舞的古詩詞教學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