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飛 唐韌
摘 要:在新聞翻譯中,信息接受者扮演著重要角色,譯者在翻譯時應考慮譯語讀者的文化語言不同于源語讀者,在傳統(tǒng)的“對等”“忠實原文”等概念在新聞翻譯中難以實現(xiàn)的情況下,靈活采用各種譯法。目的論是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的奠基理論。目的論學者認為,從語言學出發(fā)無法解決翻譯中的所有問題,翻譯是一種目的性行為。由于中西方在語言文化方面的諸多差異,譯者在新聞翻譯中常需要“背叛”原文,追求真正高層次的“忠實”。為達到翻譯“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目的,對原文的“背叛”(增刪、改寫和重組等),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關(guān)鍵詞:新聞翻譯 目的論 翻譯策略
一、引言
改革開放的深入使新聞翻譯越來越重要,翻譯的質(zhì)量會對某一地區(qū)、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產(chǎn)生影響。因此,研究新聞翻譯的原則和策略,對翻譯質(zhì)量的提升有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不同的讀者對新聞翻譯的目的有著不同的要求。在翻譯中,以譯文讀者為中心,符合譯文讀者的預設和需求是很重要的兩個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對新聞翻譯特殊性的認識不足,會使譯者傾向于以中國傳統(tǒng)的“信”“達”“雅”或西方的“等值論”為指導。然而,譯者會發(fā)現(xiàn),很多翻譯問題無法僅依靠中西方傳統(tǒng)理論就能得到解決。翻譯本質(zhì)上是文化的交流,而傳統(tǒng)理論在強調(diào)“譯文要忠實于原文”的同時,卻忽略了譯文功能、接受者、交際媒介和交際語境等重要因素。在眾多“舶來”的翻譯理論中,功能派譯論視角新、實用性強,更強調(diào)譯語讀者和譯語語境的作用。在該理論框架中,翻譯意味著“在目標背景中為目標語語境內(nèi)的目標目的和目標接受者制作一種文本”[1],因而對新聞翻譯有獨到的指導意義。
二、功能派目的論
(一)形成與發(fā)展
以凱瑟琳娜·賴斯(Katharina Reiss) 的《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一書的出版為標志,功能派翻譯理論在德國形成。該流派提出“翻譯是一種行為”[3],是“西方翻譯理論中的一支勁旅”[4]。該理論的三位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論分別是:賴斯(Katharina Reiss )和“功能翻譯批評理論”、弗米爾(Hans J. Vermeer )和“目的論”、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翻譯行為論”。
賴斯提出功能翻譯理論思想的雛形后,其學生漢斯·弗米爾提出的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更是成為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肮δ苣康恼摗钡母拍钭钤缭诟ッ谞柵c賴斯合著的《翻譯理論基礎概述》一書中被正式提出,該理論認為人類行為有目的性且發(fā)生在一定情境下,而翻譯作為人類活動的一種,也是一種有目的,應達到一定結(jié)果的行為。目的論是一種較新的翻譯理論模式,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翻譯研究中的語言學取向受到挑戰(zhàn),反對者以開先河者的姿態(tài)為譯界注入了一股對迂腐之氣具有祛除力的清流[5]。
弗米爾的目的論有如下三條基本法則:
1.目的法則(Skopos Rule):目的法則是最高法則,指在整個翻譯過程,翻譯策略的選擇由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翻譯應能在譯語情境和文化中按譯語讀者期待的方式發(fā)生作用。確保譯文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的交際效果是譯者的責任。
2.連貫法則(Coherence Rule):連貫法則即語內(nèi)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指譯文須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能為受眾理解,并在譯入語文化及交際環(huán)境中具有意義。譯者須充分考慮譯文讀者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創(chuàng)作出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的目標文本。
3.忠實法則(Fidelity Rule):忠實法則又稱語際連貫(intertextual coherence),常指原文和譯文應該存在某種程度的聯(lián)系,不要求原文和譯文在內(nèi)容上一字不差,這與傳統(tǒng)上的“信”不同。譯者在忠實于譯語讀者和翻譯發(fā)起人的同時,也要忠實于原文作者,忠實的程度與形式取決于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及翻譯的目的。
在弗米爾看來,忠實法則應從屬于連貫法則,而這兩者又都從屬于目的法則。
(二)目的論中的概念
1.翻譯目的
在目的論中,對于翻譯過程的目的有三種解釋:(1)譯者的基本目的;(2)譯文所應有的交際目的;(3)特定翻譯策略要達到的目的。但通常情況下,“目的”指的是譯文的交際目的。
2.翻譯要求
作為一種“任務”的翻譯,其要求必然強調(diào)交際目的??蛻魩е囟康淖屪g者翻譯某一文本,扮演了翻譯過程的發(fā)起人角色。客戶理應詳盡說明文本翻譯的目的,清楚解釋譯本適用的對象、應用的時間、地點、場合、媒介和應具有的功能。這些信息都屬于翻譯要求。
(三)啟示和意義
弗米爾認為,譯文的預期目的決定翻譯策略的選擇,即目的決定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為使譯文達到交際目的,符合目的語規(guī)范,譯者可以不拘泥于原文,根據(jù)需要對原文進行增刪、改寫或重組。目的論是一種標準多元化的理論體系,它賦予譯者較大的自由,能夠有效解決翻譯中遇到的問題,對新聞翻譯等常見實用文翻譯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比爾莎和巴斯奈特(Bielsa & Bassnett )稱贊這一理論對于新聞翻譯來說尤其有用”[6]。
三、新聞及其翻譯
(一)新聞及其價值
新聞是對已經(jīng)或正在或?qū)⒁l(fā)生的事實的最及時的報道。新聞語言簡明、準確、具體、通俗、形象生動且常使用新生詞匯,主要目的是傳播信息。新聞傳播是文化傳播最直接和快捷的方式。隨著我國對外傳播活動的不斷深入,新聞已成為其他國家了解我國社會和文化的有效平臺。
新聞是一種以目標語文化為歸宿的信息型文本,可以精確地傳達信息,也可以帶有娛樂性,吸引讀者以達到外宣目的。新聞傳播同時也是一種價值傳播,傳播者通過新聞信息表達其對社會現(xiàn)象和信息本身的價值判斷。顧名思義,新聞價值就是新聞編輯和記者在裁定某一具體事件是否值得采寫、刊登或播報時所用的衡量尺度,通常包括以下要素: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和趣味性。
(二)新聞翻譯特點
新聞信息內(nèi)容多樣,各種信息的功能也不盡相同,有的僅供娛樂、有的提供實際服務、有的則幫助目標受眾認識世界。除了需要具有時效性和符合新聞寫作規(guī)范外,新聞翻譯區(qū)別于其他題材翻譯的特征主要是:
1.新聞翻譯具有傾向性。新聞翻譯包含的信息既帶有客觀性,也帶有主觀性。主觀信息里常存在著傾向性,客觀信息里也可能帶有主觀因素并因此也反映出新聞翻譯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常為統(tǒng)治階級用來為其自身利益服務。執(zhí)政黨的意識形態(tài)會讓新聞翻譯帶上目的性。翻譯發(fā)起人可以通過決定翻譯目的來影響翻譯行為,譯者為了避免背離翻譯目的,只能在允許的范圍內(nèi)操縱其有限的話語權(quán)和詩學技巧。因此,與翻譯發(fā)起人有關(guān)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會影響到譯者最終達到的翻譯效果,使翻譯在一定程度上為政治服務。鑒于此,尤其是在翻譯政治題材的新聞作品時,譯者應正確認識譯文所要預期達到的具體目的,從政治影響方面反復斟酌譯文的適切性。
2.翻譯新聞時可以適當增減內(nèi)容。新聞翻譯的目的是讓源語新聞順利進行二次傳播,而目標受眾與源語新聞受眾不同,理解差異的出現(xiàn)也在所難免。在翻譯時,譯者有必要也有義務對文字進行適當增減,甚至提供源語新聞中沒有的背景資料或注釋,用譯語讀者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幫助譯語讀者理解新聞信息。當然,譯者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避免隨意增刪源語文本致使譯文內(nèi)容欠缺、主體不清。
新聞翻譯是國際新聞的重要來源和傳播方式,重要性不言而喻。鑒于新聞翻譯的特點,譯者在翻譯中不必拘泥于原文語言形式,應努力將譯文植入目標語的文化因素和氛圍,根據(jù)讀者的理解力和需求,準確表達原文信息,使之為讀者所接受。
四、目的論視角下新聞翻譯的策略
弗米爾的目的論為新聞翻譯策略的多樣化提供了相應的理論依據(jù)。為了更好地向世界各國傳播社會和文化信息,實現(xiàn)新聞譯文的預期功能,筆者認為在進行新聞翻譯工作時,譯者可拋開固定翻譯模式,根據(jù)不同的文本和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這些策略包括:增譯、刪減、編譯和改寫等。
(一)增譯(Addition)
由于文化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新聞中一些為源語讀者所熟悉的信息,對于目的語讀者可能難以理解。因此,在英漢兩種語言間進行新聞翻譯時,譯者要對新聞信息進行鑒別,對那些字面直譯無法實現(xiàn)翻譯目的信息要補充相關(guān)背景知識,以使譯文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人民網(wǎng)[9]介紹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參觀國家博物館的一篇報道中有這樣一句話:
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是“長風破浪會有時”。
這句話引自習近平發(fā)表的講話,中國讀者對其中的詩句比較熟悉,但外國讀者見到詩句時卻是一頭霧水。因此,譯者在翻譯此句新聞時應加上背景知識,讓新聞受眾更好地了解詩句的由來。鑒于此,人民網(wǎng)給出的相關(guān)翻譯加上了作者李白的介紹.具體譯文為:
Xi cited a poetic sentence from Li Bai,one of the best-known ancient Chinese poets,“I will mount a long wind some day and break the heavy waves.”
(二)刪譯(Omission)
“減肥”就是對辭藻堆積進行刪節(jié)[7]。段連城先生提出的“減肥”作為新聞翻譯策略的一種,其實就是“刪譯”的意思。讀者是否會注意到一篇新聞、是否會繼續(xù)跟蹤這篇新聞,與新聞語言的繁簡有很大關(guān)系。翻譯一些西方大眾讀者無法產(chǎn)生共鳴的信息,會切斷他們的閱讀興趣,造成閱讀障礙。這時,譯者應將原文信息譯成較為簡練的詞句,以便順應外國讀者的興趣和邏輯思維,更清晰地傳達新聞信息。在人民網(wǎng)名為“十八大向世界昭示了什么”的新聞中有一段內(nèi)容如下:
更重要的是,透過十八大,國際輿論更加認識到,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各國國情不同,完全可以依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的發(fā)展道路。德國聯(lián)邦議院聯(lián)盟黨議會黨團干事長格倫德說,我們處于一個不同體系相互競賽的世界中,西歐實行的民主制并不是一直奏效。
新聞的結(jié)尾句的內(nèi)容涉及容易引發(fā)外國讀者爭議的政治體制問題且與主旨無太大關(guān)聯(lián),若直接英譯會讓西方讀者感到反感,譯者對此句采用了刪譯策略,以便更好地傳播信息和吸引讀者。具體譯文如下: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old the world again that different countries can choose different development paths suitable to their own national conditions.(人民網(wǎng))
(三)改寫(Adaptation)
新聞翻譯過程中,遇到介紹中國文化背景的內(nèi)容,譯者要顧及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受眾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時對文章做必要的改寫也是合情合理的。以下是幾句介紹中山公園的CNN短片新聞。
那個時候,我們的周總理還有孫中山先生都在那個公園里從事過革命活動,這個公園作為紀念公園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At that time,Zhou Enlai,who later became the first premier of P.R. China,and Dr.Sun Yat-sen,or Sun Chung-shan,the father of modern China,gave speeches in the park to call for democracy.As a memorial park,its still well preserved.(吳自選,2004)
譯文對短語“從事過革命活動”進行了改寫。因為此短語若直譯成“engaged in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易歪曲譯文的真實宣傳目的,而這里的“從事革命活動”“無非就是召集會議,發(fā)表演講等”[2],所以譯文基于文化背景考慮的改寫是符合新聞翻譯標準的。
(四)重組(Reformation)
倒金字塔結(jié)構(gòu)安排信息的方式在英文新聞中比較常見,而按時間順序敘述事件則是漢語新聞習慣的信息安排方式,英漢語言在語序排放和語意重點等方面存在著不同。從事新聞翻譯工作時,譯者不必一味追求原文和譯文結(jié)構(gòu)的一致性,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可以不受原文語序和句子形式的束縛,根據(jù)需要對原文信息進行適當重組。上文涉及的人民網(wǎng)的新聞中還有一段內(nèi)容如下:
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等29日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回顧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走過的歷史進程,號召全黨同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把我們的黨建設好,團結(jié)全體中華兒女把我們國家建設好,把我們民族發(fā)展好,繼續(xù)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譯文如下: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Central Committee,on Thursday visited“The Road Toward Renewal”exhibition in Beijing,pledging to continue targeting the goal of“great renew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Xi made the comments as he viewed the exhibition, on display in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along with other members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Political Bureau including Li Keqiang, Zhang Dejiang, Yu Zhengsheng, Liu Yunshan, Wang Qishan and Zhang Gaoli.(人民網(wǎng))
原文第一句講中央領(lǐng)導人前來觀展,最后一句講參展感悟和意義,符合漢語語義和語序排放習慣。譯文根據(jù)英語語序排放和語意重點進行重組,不僅將原文分為兩段翻譯,還將原文最后一句話提前,而把陪同人員相對次要的信息放在段尾,打亂原有順序以確保語義地順利轉(zhuǎn)換。
五、結(jié)語
新聞語言風格獨特,既要簡潔、明了、真實,又要幽默風趣。新聞翻譯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簡單的語碼轉(zhuǎn)換,更應是需要譯者摻入大量語碼的綜合翻譯。以目的論為核心的功能派翻譯理論擺脫了以原文為中心、以實現(xiàn)源語和譯語對等為衡量翻譯質(zhì)量的唯一框架的束縛,“為一些違反現(xiàn)有翻譯標準但卻經(jīng)實際檢驗十分成功的翻譯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引起人們對一些傳統(tǒng)上不提倡、但從譯文功能角度來看有時是必須的翻譯方法重新評估?!盵8]能夠有效提高新聞翻譯實踐方面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作為新聞翻譯工作者,不僅要掌握新聞翻譯的基本特點,還要正確評估新聞讀者的接受能力,掌握包括“增刪、改寫和重組”等在內(nèi)的一些翻譯技巧,并能在適當場合應用這些技巧,才能確保對外宣傳活動的順利進行。
注 釋:
[1]Bielsa,E.& S.Bassnett.Translation in Global News[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9.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Activity[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陳莉萍.專門用途英語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71.
[4]陳小慰.翻譯功能理論的啟示[J].中國翻譯,2000,(4):9~12.
[5]范祥濤,劉全福.論翻譯選擇的目的性[J].中國翻譯,2002,(6):25~28.
[6]何兆熊. 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91.
[7]吳自選. 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與CNN新聞短片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4,(4).
[8]楊曉榮.翻譯批評標準的傳統(tǒng)思路和現(xiàn)代視野[J].中國翻譯,2001,(6).
[9]人民網(wǎng)[Z].www. people. com. cn
(鞏飛 唐韌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