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敏
[摘 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公民具有相應的法律素質,而法律意識是法律素質的核心。作為中國社會未來主體的大學生,他們的法律意識對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進程有很大影響,而高校負擔著教育大學生的重要任務,因此,高校應當通過依法治校,增加法律教學實效性并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等途徑來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關鍵詞]人才培養(yǎng);法律意識;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9 — 0120 — 02
近年來,大學生犯罪的報道頻現(xiàn)各大媒體,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如清華大學劉海洋硫酸潑熊案、云南大學馬加爵殺人案、浙江大學周一超兇殺公務員案、藥家鑫殺人案、復旦大學研究生林某投毒案等等,犯罪案件及人數逐年上升,犯罪類型也逐步走向多樣化,這些被人們視為社會精英和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因觸犯刑律而鋃鐺入獄,令人十分心痛。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高校將一個無知(犯罪)的人送到社會,就是給社會增加一個危險分子。”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總在悲劇之后才反思,而應當主動承擔教育的責任,幫助大學生提高法律意識。
一、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重要意義
1.隨著高等教育入學率的增加,大學生正成為未來中國社會的主體
在高考擴招后,中國一舉成為高等教育第一大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自1998年起至今,高考錄取人數已連續(xù)14年快速增長,高等院校在校生規(guī)模也實現(xiàn)了跨越式增長,從2002年的1600萬,增長到2012年的3167萬人,躍居世界首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02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26.9%,我國提出的目標是到2015年達到36%,2020年達到40%。由此可見。大學生正成為未來中國社會的主體,而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導致生源的差異化也越來越大,素質也參差不齊,他們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更顯得十分重要和緊迫。對他們進行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教育,在他們內心建立法律信仰、追求法律正義,從而樹立正確的法律價值觀,自覺養(yǎng)成依法辦事的習慣,進入社會后,會優(yōu)化社會法治環(huán)境,促進社會良性有序的進步,對構建安定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重要的意義。
2.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需要
早在1995年,原國家教委、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司法部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學校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教育,培養(yǎng)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的重要途徑,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百年大計。”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的16字方針,表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了全新的階段。實現(xiàn)依法治國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建立起完備的法律制度,二是公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yǎng)的提高。如果一個國家雖然有完備的法律制度,但卻無人遵守,法律制度就形同虛設,而法律意識對法律的適用和遵守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作為建設社會主義事業(yè)中堅力量的大學生,他們法律意識的高低直接關系著我國法治目標的實現(xiàn)。
3.增強法律意識是大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需要
當今社會,大學生們不僅面臨著挑戰(zhàn)和機遇,同時有嚴峻的就業(yè)壓力,實施大眾化教育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應當堅持“通識為體,專業(yè)為用”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兩者相互滲透、有機融合,才能使大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從這層面講,大學生除了要有廣博而精深的專業(yè)知識,作為必備的法律素質,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意義同樣十分重大。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法律意識,才能明白自己在參與社會活動中的權利與義務,才能用法律思維方式來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知道通過法律程序維護自己的利益,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才能抵御社會不良現(xiàn)象的影響,預防和減少犯罪。唯有如此,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才能應對全球化的挑戰(zhàn),才能滿足自我生存的需要。
二、對策建議
成功地培養(yǎng)一名大學生,對國家、學校、家長來說都非常不易。因此,作為高校工作者,我們應當盡一切力量,以培養(yǎng)大學生學法、知法、守法和用法、樹立法律意識和增強法律觀念為宗旨,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預防大學生犯罪,使“天之驕子”們健康成長。
(一) 增強法律教育實效性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的問題
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必須在觀念上和內容上進行創(chuàng)新,走出課堂灌輸知識和課外活動形式化的誤區(qū),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切實增強法律教育的實效性。
1.發(fā)揮好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當前,高校對學生法律教育主要途徑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作為任課教師,應當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靈活處理課程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高校應當積極開設法律相關內容的選修課,拓寬教學渠道,與必修課相輔相成,給大學生的學習提供課程保障。教學時應避免對學生進行枯燥的法條教育,主要教學目的應當是使學生由被動接受法律知識轉化為對法律的信仰,從而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美國比較法學家和法制史學家伯爾曼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礎上,人們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法治建設才會有堅實的社會心理基礎,才會有強大的精神力量〔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改變純理論灌輸的模式,以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更深刻地理解與領會社會主義法律的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制觀念,如使用案例教學法,組織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覺加強法律素養(yǎng),從而達到掌握法律知識,進而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的目的。
2.積極開展課外活動,豐富大學生的第二課堂
高校除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培養(yǎng)外,還必須抓住課外活動這個主陣地,豐富校園文化,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高校應當結合大學生思想實際和身心特點,采用喜聞樂見的方式,潛移默化、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構建立體的教育模式。如充分發(fā)揮法律社團的引導作用,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開設專門的法律網站來提供法律資訊,提供討論法制建設的論壇,設立征文比賽,安排學生去監(jiān)獄參觀教育,開設法制講座、模擬法庭等等活動,形成濃厚的法制教育氛圍,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學到有用的知識,自覺獲得價值判斷,這樣既能豐富校園生活,也促進了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
(二)依法治校,營造培養(yǎng)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良好環(huán)境
首先,建立健全各項規(guī)章制度,是依法治校的前提條件。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國理念在高校教育領域的必然延伸〔2〕,高校應改變仍然存在的“人治”現(xiàn)狀,推行以“依法治?!睘楹诵牡墓芾砟J健?〕,用合法合理、科學有效的規(guī)章制度來維護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來保證學校日常管理的良性運作。高校的各項工作應從主要依據政策逐漸過渡到依據法律,從根本上解決高校長期依靠“人治”和“行政”管理模式造成的管理落后的問題〔4〕。在制定本校規(guī)章制度的時候必須以現(xiàn)有的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做到職權法定和不抵觸。學校教職工和學生在從事工作和活動的時候必須嚴格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環(huán)境,不斷提高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的法律素質,提高學校依法治校能力。
其次,對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除了嚴格遵守,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外,還必須有相應的救濟制度來保障廣大師生員工的合法權利,否則規(guī)章制度就不能有效地發(fā)揮作用。當師生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通過裁決糾紛,糾正、制止或矯正侵權行為等方式,妥善處理問題,使受害者的權利得以恢復,利益得到補救。當師生員工對處理的有異議時,學校應當給予申訴的制度保障來重新審查處理決定,保障師生員工的合法權益。
再次,學校對師生員工的處理要慎重,不能出現(xiàn)權力濫用等不良現(xiàn)象,更要避免以權代法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特別是對學生的違紀行為,處理過程要有章可循,做到程序正當、證據充足、依據明確、定性準確、處分恰當,決不能因人而異,更不能侵犯學生的合法權利,要給大學生們樹立榜樣,以此營造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體驗到依法辦事的氛圍,達到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效果,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
(三) 關注心理健康、幫助心理調適,防患于未然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培養(yǎng)意志力和穩(wěn)定情緒,在面對問題時做出冷靜的、正確的判斷,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F(xiàn)階段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時期,感情豐富易沖動,且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不容易認同和接納別人的觀點和意見,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承受力,當面臨復雜人際關系的時候,會使很多人迷盲退縮,產生強烈無助感,導致他們敏感孤獨,這種心理容易使他們受到挫折,如果沒有正確引導,很容易誤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高校應當根據大學生心理發(fā)育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培養(yǎng)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學專業(yè)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巧和心理訓練方法的教師隊伍至關重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靠幾位心理輔導教師遠遠不能滿足要求,日常教育活動應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才能將這項工作真正落在實處,所以,高校要對在一線工作的輔導員、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教育,使他們掌握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有效調適學生異常心理的方法與技巧,按照科學的規(guī)律和方法開展教育工作,處理學生日常表現(xiàn)出的心理行為問題和意外事件。其次,采用多種形式對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學生學會自我調適不良心態(tài),增強心理適應力,進而達到了預防學生違法犯罪的目的。如利用講座、班會、心理咨詢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授之以自我調控的技巧與方法,讓他們學會如何恰當有效地應對現(xiàn)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如何進行情緒調節(jié)等,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
〔參 考 文 獻〕
〔1〕黃巧蓉.論當代大學生現(xiàn)代法律意識的培植〔D〕.華中師范大學,2004.
〔2〕譚秀森.高校內部管理制度建設存在的問題、成因及對策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6,(19):65-68.
〔3〕包姝妹.論依法治校和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與提高——以中國民航大學為例〔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2,(02):152-155.
〔4〕史華楠.大力推進高校依法治校之我見——兼論依法治校與教育創(chuàng)新的關系〔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3,(0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