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講過,凡是一種能力或者習慣,不靠學習者自己運用心力去實踐,去嘗試,是無論怎樣也難以養(yǎng)成的。新課標曾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笨v觀語文課程目標的百年嬗變,我側重對中學語文課程進行了再分析。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育,即祖國語言的教育
漢語是中華民族的通用語,也是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母語。因此,中國語文教育主要是漢語言教育、母語教育。由于社會時代的改革、政治的變遷、經(jīng)濟的蓬勃發(fā)展,這些根本的原因促使了語文課程目標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教書是要引起學生的讀書興趣,讓中小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正確理解并規(guī)范使用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讓他們熱愛自己的祖國,培養(yǎng)起基本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我們應當理直氣壯地將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確立為是祖國語言教育,養(yǎng)成學生正確理解和規(guī)范使用祖國語言的能力和習慣。下面我將從中學語文教育為切入點,闡述一些我對語文課程的認識和反思。
中學生在小學語文教師的語文知識熏陶后,奠定了一定的語文知識的基礎。能夠初步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和溝通。但是,在中考、高考的升學壓力下,怎樣引起學生的讀書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成為了一個讓中學語文教師頭疼的問題。語文教育的接受者是學生,教師可以以學生為思考對象,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意識。通過語文新課程的實施,教師應該改變死板的上課模式,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對此,我提出了幾點改進的意見。
首先,教師上課前應該先布置一下預習的作業(yè),讓學生對課文有一知半解,這樣也加強了課題互動的機會。學生應該初步了解課文中任務的性格和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若是文言文的話,學生可以對一些生字詞有初步的了解。這樣就不會出現(xiàn),老師上課抓緊時間說,學生在埋頭記筆記的情況。教師不僅僅是一個教書的人,還應該是個引領者:引導學生去學習課文,讓學生摸索到學習的方法,精益求精,這樣也可以應對應試教育。
其二,在課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發(fā)散性的作業(yè)。比如,寫一篇字數(shù)不限的讀后感,這樣可以不限制學生思考的空間,這也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獲取知識,也體現(xiàn)了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
其三,學生之所以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是因為學生對課本學習并沒有深入,只是停留于表面,老師怎么講,他們就怎么記,沒有自己再思考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促進者,教師應該督促學生在課后多讀書,也可以在一些班會課上放一些名人的傳記電影,讓學生加深對作者的了解。這樣也給學生提供了作文素材,一舉兩得,使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相結合。
中學生之所以不愿意花時間去學習,就是因為不能獲取成就感。做會一道數(shù)學題,可以心里洋洋得意,翻譯出一段英語文章,可以自己肯定自己。那么語文又帶給學生怎樣的滿足感?
中學生覺得學習語文的必要性不大,感覺學習語文沒有收獲。但是相比較其他科目,學生則不敢缺課,缺一段時間的課則要花好大力氣才能補上,非常的吃力,相比較語文則沒有這種現(xiàn)象。我們應該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教育心理學中指出,人在受到表揚和肯定后,就會信心十足,激發(fā)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所以,作為語文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要激發(fā)中學生的語文潛能,不能埋沒人才。教師應該理解到語文學習是持久的、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形成的,短時間內是看不出來的。
所以,學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注重語文知識的積累。語文知識的積累包括字詞句的理解、文學和文化常識的學習。這些可以通過應試教育的考試測驗來檢測,這樣學生就不會掉以輕心了,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至關重要。
其次,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的要求,繼續(xù)加強學生的基礎教育。對生字詞的理解,對文言實詞虛詞的辨別,對文言句式的認識。讓學生意識到語文學習不是小學學習以后就沒有可以提高的空間的,應該讓學生意識到語文學習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的,不能急于求成,與數(shù)學、物理這些理科科目是有明顯區(qū)別的,語文學習是其他科目獲得成績的基礎,是一塊奠基石。
再次,我們也可以在學生的課余時間適當?shù)嘏e行一些比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例如,成語大賽、作文大賽、知識能力競賽等等。
語文教師一定要發(fā)揮自己的作用,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中學生作為祖國的新生力軍,激情澎湃,富有朝氣。有自己的思想觀、世界觀,作為老師應該為他們提供一個機會去暢所欲言,闡述自己。我們也不希望看到學生唉聲嘆氣,在升學考試的壓力下失去自我。
我們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權衡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輕重,適當?shù)亟o學生一些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我們教書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是要育人。我們應該在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這面大旗下,尋找語文的盎然生機。蔡元培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們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這種目的的人去應用的?!币虼耍Z文教師應該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參考文獻
[1]楊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育出版社,2005.
[2]杜時忠.文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3]孔慶東.審視中學語文教學[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張艷(1990-),揚州大學文學院學科教學(語文)研究生。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