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 朱麗群
學生屢犯錯誤,班主任多次教育,但學生仍然“屢教屢犯”。這番景象,時常出現(xiàn)在每個班級里,也常呈現(xiàn)在每位班主任面前。筆者針對此類學生,提出了四個層次的轉化策略。希望借此能夠幫助學生改掉壞習慣,化“屢教屢犯”為“痛改前非”!
一、語言修正改變行為
(一)從“我以為”到“我錯了”
對犯錯誤的學生進行教育,首先要從規(guī)范學生語言開始。這里講的語言規(guī)范不僅僅是指文明用語的問題,那是最基本的要求。筆者所指的是影響學生行為習慣的用語都必須規(guī)范。學生犯錯時,一問到原因,都喜歡用“我以為”三個字開頭,后面的話可想而知就是一些掩耳盜鈴的借口而已。所以,筆者在全班宣布禁止用“我以為”,而改用“我錯了”作為被問及犯錯原因時的開頭用語。筆者也在隨后的班級管理中不斷督促他們加強這方面的意識?,F(xiàn)在,學生一旦犯了錯,都會先說“我錯了”,再陳述犯錯的原因??雌饋碇皇翘鎿Q了三個字,但在學生的心理上卻是一種敢于面對自己錯誤的心理定勢替換了想方設法找借口的心理弊病。
(二)從“不小心”到“故意的”
學生不說“我以為”而改說“我錯了”只是一個讓學生從心理上接受并正確面對自己犯錯,從而杜絕挖空心思去找借口的開始,要在行為習慣上真正地改變還需要進一步的引導。學生本來就是來學習如何成材的,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經(jīng)受很多歷練,其中也不乏會在諸多誘惑中迷失方向而犯錯。如果一點都不給機會,那就太不盡人情了。筆者在處理學生問題之前就明確態(tài)度:“對于同一個學生犯的同一個錯誤,只有兩次犯錯機會。第一次我可以當你‘不知道這個事情,所以犯錯;第二次我也可以當你‘不小心,所以又犯了錯;但第三次我就認為你是‘故意的,那我就會‘很生氣,后果很嚴重。”這種管理方式非常有效。究其原因,有這么三點:第一,幫學生找好了理由,就杜絕了學生再去找理由的錯誤做法,有利于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錯誤。第二,兩次犯錯機會是一種寬容的要求,對其在犯錯是一種威懾,是一種“攻心為上”的策略。第三,也是最關鍵的,老師要幫助學生分析原因,共同找到一個解決的方案,并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二、提供方法糾正行為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遇到“屢教屢犯”的學生,班主任首先要做的是冷靜冷靜再冷靜,除了從語言上給予心理暗示外,我們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
(一)給予滿足法——自討沒趣
有些學生的脾氣特別倔,好言好語相勸收不到好的效果,嚴厲的批評更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對于這類學生,可以采用“給予滿足法”。
有一次,在筆者的課堂上,其他學生都很認真,唯有A學生拿著筆在本子畫來畫去。走近細看,原來他正在畫畫。當時筆者非常生氣,本想把他的本子撕掉,并狠狠地批評一頓。但轉念一想,這樣治標不治本。于是,筆者強壓心中的怒火,用手敲敲他的桌子,示意他把東西放起來。課后聽其他同學說,A在其他課也經(jīng)常畫畫。于是,筆者把他叫進辦公室對他說:“你很喜歡畫畫嗎?”他不做聲,輕輕點了下頭?!跋矚g畫畫是好事,從今天開始,給你布置一個作業(yè),你每天都畫兩張漂亮的畫,按時拿過來給老師檢查。但不能在上課時間畫。如果真不想聽課,想上課畫也可以,事先和老師打個招呼,到老師辦公室來畫?!边@樣,以后沒看見他在上非美術課時畫畫了。
(二)提供選擇法——知難而退
用“強制”的方法,把“屢教屢犯”的學生“馴服”,學生表面是妥協(xié)了,但內心還是不服的。因此批評犯錯誤的學生時,可以采用商量、談論的語氣,心平氣和地與學生交換意見和看法。
比如,班級有幾位學生的坐姿不規(guī)范,怎么也糾正不過來。對此,筆者就讓他們做選擇題。
① 想繼續(xù)上課,就要坐端正。
② 如果真的不喜歡坐,就站著上課。
③ 真坐不住,可以向老師請假回家休息。
做了這個選擇題后,學生上課時都有意識地坐好了。跟“給予滿足”法相似,這種方法的目的也是讓學生用另一種方法滿足了自己的“愿望”。
(三)承擔后果法——過錯與責任同在
大部分學生“屢教屢犯”的原因是自制力較差。因此,在他們做錯事后,要引導其承擔后果,讓其知道對自己做的事情要負責,有了過錯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這樣,他們下次做事情的時候就會有所戒慎。
比如,我們班有兩個學生經(jīng)常搞惡作劇。有一次,在一堂信息技術課上,他們故意刪掉了其他同學做好的幻燈片。當信息老師跟筆者說這件事時,筆者大吃一驚,心想:這兩個學生真夠膽大妄為的。這兩個學生的惡作劇做過很多次了,批評、檢討也寫了不少了。如果同樣處理,顯然也不會有什么效果。筆者想,這次應該讓他們體會一下搞惡作劇的后果,引導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于是筆者先不批評他們,只是告訴他們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要向對方道歉,并問問他們的幻燈片是怎么做的,要幫同學一模一樣做好,還要通過對方的“驗收”……事后,筆者再找他們談話,告訴他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想到后果,不管你做了什么事最后只能自己負責?!白约旱氖虑樽约焊桑约焊傻氖虑樽约贺撠煛?。從這次的教訓中,這兩個學生明白了這個道理,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責任心。
(四)故意冷落法——此時無聲勝有聲
經(jīng)常犯錯誤的學生,總是經(jīng)常受到班主任的批評,長此以往,他們對“批評”就產(chǎn)生了“免疫力”。因此,筆者覺得在他們犯了錯誤之后,作為班主任,不必急著處理這件事,應當先讓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反思、自責的心理體驗后,再進行適當?shù)呐u。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都有被肯定和被重視的需要,如果明顯受到老師的冷落,必定會極其痛苦。在這過程中,他們會自然冷靜下來,然后反思自己,并且會意識到自己的“過錯”,等到他們情緒穩(wěn)定下來后,再對其進行批評教育。此方法若能巧妙用之,肯定會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三、內心感化影響行為
教育學生要從學生的主體出發(f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愛融化學生心中的冰層。開啟他們塵封的心智。因此,對“屢教屢犯”的學生,貴在不斷引導學生明“理”。
(一) 榜樣式——懂得“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的道理
平時,班主任要多引導“屢教屢犯”的學生去讀名人勵志的故事??梢杂羞x擇地找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與學生聯(lián)系比較緊密的人和事,對他們進行榜樣熏陶。比如古希臘著名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從小口吃,但他并未被這種致命弱點帶來的情緒壓倒,堅持每天跑到海邊,或爬上高山,在舌頭下含著小石頭,高聲演講。經(jīng)過刻苦練習,他后來終于成為大演說家。也可以在班級里開展搜集名人故事的活動,要求每個學生搜集一個故事,然后進行篩選,挑選一些典型的名人故事裝訂成冊,供學生閱讀。同時,組織學生開展寫讀后感比賽。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懂得“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的道理!
(二) 商討式——杜絕“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現(xiàn)象
在引導學生改正錯誤時,如果班主任沒有充足而恰當?shù)睦碛芍v給學生聽,讓學生自己去反思、領悟,而強制性地要求他們去改正,那么,很多學生就會“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更嚴重的會發(fā)生“頂牛”現(xiàn)象。但是通過商討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明白做這件事情的害處。
有一段時間,筆者發(fā)現(xiàn)班里流行玩游戲卡片,有的學生為了騰出更多的時間玩,做作業(yè)便敷衍了事。于是,筆者把所有的卡片一律沒收。但后來經(jīng)過調查得知,還有一些孩子依舊偷偷地玩,比如在家里玩,下課到操場玩……反正逃著教師玩。筆者想,這樣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于是在一堂班隊課中,引導學生圍繞“游戲卡片”展開討論。首先,筆者用委婉的語氣和學生說:“同學們,近段時間,老師發(fā)現(xiàn)同學們很喜歡玩卡片,老師雖然禁止了,但有些同學依然對它情有獨鐘,看來這卡片的魅力肯定很大,這節(jié)課,老師允許你們玩卡片,你們開心嗎?”這時,有幾位學生在沾沾自喜。于是,筆者引導學生討論玩卡片的好處。大部分男生覺得玩卡片的好處是:好玩,開心。這時,筆者對學生說:“既然卡片給大家?guī)磉@么多好處,那么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們全部提倡玩卡片,玩卡片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行嗎?”這時,班長舉手了,“老師不行啊,這樣的話,有些同學就會忘了完成作業(yè)……”緊接著,許多同學都發(fā)表了意見:“老師,這樣有些同學早自習的時間也會玩了。”“很多同學會把玩卡片當成學習的。”……這時,筆者借機引導學生把玩卡片的“利”和“害”一一羅列出來,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學生深切地明白了玩卡片的好處只有一點:好玩,而害處卻有很多。
四、行為強化養(yǎng)成習慣
“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孫子兵法》如是說。筆者覺得,這也可以用在引導“屢犯錯誤”的學生上。
(一) 師療法——重在干預
班主任處理事情的方式多次運用就會成為習慣,習慣的鞏固就成為一種標準慣例。當班級管理成為一種標準慣例的時候,任何對班級有認同感的學生都會按著這樣的標準去執(zhí)行、去衡量自己的行為,其實也就發(fā)展成了一種班級文化。怎么才能達到呢?筆者個人認為,比較好的方法就是“緊盯”與“匯報”。
緊盯,也就是把要解決的問題做成一個專項來抓,要“單項考核”。匯報,就是要讓學生在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都要向班主任就進度作匯報,也就是不斷地反饋,直到問題解決并得到鞏固為止。比如,有一個學生老是遲到,筆者就把“如何讓他不遲到”做成一個專項來“盯”,而且要從一開始就“緊盯”。先是分析遲到的原因,甚至是原因的原因,因為有時候表面的原因絕不是真正的原因。什么鬧鐘沒有鬧醒,本來醒了又瞇過頭等等都是表面的原因。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其實是對學習缺乏主動性,對時間缺乏管理能力,再深究才找到真正的原因——原來是迷戀上了網(wǎng)絡游戲,晚上一玩就是兩三個小時。這樣的生活習慣怎么能不遲到呢?而遲到以后帶來的系列問題也就很可能成為惡性循環(huán)。所以,找到真正原因才能找到“緊盯”的“切入點”,這個切入點要越小越好,最好就在一個點上,因為越小越好抓,越小才越好盯,也盯得越緊。接下來,筆者在與這個學生深入溝通以后,讓他在心理上先建立起老師能幫助他一起克服網(wǎng)絡游戲的誘惑的信任感,并不斷加強他克服誘惑以后可以獲得多么美好前景的一系列聯(lián)想。在行為習慣上,通過家長的幫助完成,并要求他每隔幾日主動找筆者匯報這幾天的成果以及帶來的好處。最后,這個學生就再也沒有遲到過,成績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對于遲到問題可以這樣處理,對于其他問題這樣的方式也同樣有效。
(二)自療法——貴在自律
德育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肮苁菫榱瞬还堋?,這是每個班主任追求的目標。對“屢教屢犯”的學生,應該從心理上、行為上加以引導,讓學生學會自我控制,自我約束、學會自律。采用“自療法”時,先引導“屢教屢犯”的學生對自己的錯誤行為進行分析,明白錯誤事件背后的原因;然后可以引導學生給自己設計提示語,貼在桌角或者墻壁上,時刻督促自己要堅持,并引導學生設計《自我評價卡》。若今天戰(zhàn)勝了自己的弱點,就在相應的那天畫五角星,一周后進行小結,獎給禮物。四個星期進行一次總評,可以發(fā)喜報,以此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教育有法,而教無定法,引導“屢教屢犯”學生改掉不良習慣也是如此。作為班主任,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有選擇、有針對性地采取“非常規(guī)”的方法。這往往能達到“非常效果”,事半功倍!
(浙江省杭州市春芽實驗學校 31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