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勝利
凡是有一定寫作經(jīng)驗的人都十分重視文章結尾,因為大家都希望結尾能達到升華文章之效,因此寫起來較為費心與困難。世界著名的大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在《我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中指出:“結尾是問題中最難的一個,差不多跟命題一樣的難?!闭沁@個最難的問題,才會引起大家的重視,也才有了眾多的大手筆們匠心獨運的答卷,呈現(xiàn)出異彩紛呈的結尾:或水到渠成,自然收束;或畫龍點睛,深化主題;或首尾呼應,結構嚴謹;或含蓄蘊藉,言盡意遠……我在語文教學中,十分講究課文結尾教學的藝術,讓學生在閱讀賞析中深化理解課文,發(fā)展思維,提高想象能力。
一、借助結尾,理清文章的脈絡
教材中有些課文由于文章較長,所述事情較多,脈絡看似不太清晰,然而濃縮在文章結尾之中。在教學中,我就抓住這一特征啟發(fā)學生借助結尾梳理出作者的思路即文章的脈絡。如《社戲》這篇小說篇幅較長,小說涉及的事情非常多,情節(jié)也較為曲折,所以讓學生一下子理清小說的脈絡有一定難度,然而該小說結尾:“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既點明了小說的主題,又回扣了前面的主要內(nèi)容,所以我抓住這一結尾問學生,作者為什么如此懷念看社戲,懷念羅漢豆,而后引導學生找出相應的課文內(nèi)容,學生很快找出課文的5~27自然段,是寫去看社戲;28~40自然段是寫看社戲后的余波;剩下的課文1~4自然段是寫作者盼看社戲。由此發(fā)現(xiàn)全文的脈絡,即是按“盼看社戲—去看社戲—社戲后的余波”這一順序結構小說的。
二、品味結尾,深化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教材中有些課文的結尾是作者敘事說理的“聚焦點”,是作者情感的“火山口”。在“聚焦”、“噴發(fā)”時,大師盡顯招數(shù),且招招出奇。有的寄托情感,表明心志相當含蓄:或用象征手法,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給作者留下思考的余地。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這些特色,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抓住情感的線索,抓住寄托的事物,捕捉其間無窮的余味。如《海燕》一課的結尾“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作者用象征的手法號召廣大人民積極行動起來迎接偉大的革命斗爭。為讓學生體會到這一寄托其中的心志,我讓學生想一想句中“暴風雨”象征什么——象征著蕩滌一切,席卷一切,猛烈無比的革命浪潮;再從句式上體味這一祈使句——學生感受到作者昂揚的振奮情緒,一種對人民的期盼、呼喚、召喚,希望全體人民都加入到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斗爭中去的思想情感,最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從而更深入地體會這個結尾對深化文章主題的作用。
有的文章則不然,作者都極盡能事地宣泄著自己的感情,表白心志,使情感熾熱化,表白直接化。如《濟南的冬天》一課的結尾“這就是冬天的濟南。”,我先讓學生感情朗讀,然后問學生:“這最后一句話有什么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學生認為既點明了題目,又直接抒發(fā)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贊美之情,令人回味無窮。學生回答后我再追問:“為什么說是直接表達了作者這樣的情感?”學生認為主要從兩個詞:一個是“這”,一個是“冬天的濟南”可以看出:“這”直接承接上文,也就是濟南的溫晴,濟南美麗的山水;“冬天的濟南”直接把題目“濟南的冬天”中的“冬天”調(diào)到濟南前,說明作者非常喜愛這樣的冬天。這樣全體學生都能真正體會到作者對濟南的冬天的由衷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三、突破結尾,發(fā)展學生的逆向思維
教材中有些文章的結尾就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內(nèi)容、主題、情感等都濃縮在這一結尾之中。我根據(jù)這一結尾的特點,啟發(fā)學生反復品味其中的意味,找出自己評價的根據(jù),從而突破與領悟結尾的意蘊,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如《散步》的結尾:“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奔扰c前文人物、故事情節(jié)、蘊含的思想情感相照應,又升華文章主題,我以這一結尾為抓手,問學生:“其中的人物有哪些?他們在做什么?為什么要向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為什么我要背母親,妻子背兒子?又為什么說‘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回讀課文前面的內(nèi)容,找出相應的語段?!睂W生從第一自然段的文字獲知,人物是一家四口,事情是作者一家三代四口人去田野散步。從其后的幾自然段可以看出,后來祖孫倆在散步的路線上發(fā)生了分歧:“我”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坦;我的兒子卻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拔摇笨紤]伴隨兒子的時間較長,陪伴母親的時日已短,決定走小路。可奶奶為了孫兒又改變了主意,決定走小路,朝菜花、桑樹和魚塘方向走,所以出現(xiàn)了結尾段“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的情景。而“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一句是在前面“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一句感情上的升華,上升到“整個世界”,因為世界就是由像我這樣的無數(shù)個“老中少”家庭組成的。這樣,學生體會到了作者強烈的責任感,以及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
四、抓住結尾,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
教材中還有的課文結尾巧妙構思,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我又巧抓這一特點,讓學生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結構、主題等進行想象,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如《皇帝的新裝》的結尾留給讀者無限想象空間,因此,我有意識地問學生:“皇帝回到皇宮后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有學生說:“趕緊穿衣服!”可有學生馬上就質(zhì)疑:“皇帝想穿也不敢穿,那樣的話等于承認他沒穿衣服,那樣會在歷史上留下一個皇帝在游行大典上沒穿衣服的笑話。”“更讓他害怕的,就會讓人們知道他不聰明,不配做皇帝!”有學生補充道:“如果老百姓還說怎么辦?那第一個說的小孩還要說怎么辦?那兩個騙子怎么辦?”我一次又一次地激發(fā)學生想象。學生說道:“派人把說的人都殺了;小孩就判個誠實罪,從此就沒人敢說真話了!那兩個騙子先公開授予他們一個國家級創(chuàng)意獎,然后派人把他們殺了,以除后患!”最后我讓學生以《皇帝赤身裸體游行大典后》為題寫想象作文,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
多年來,我一直注重文章結尾的教學藝術,既強化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又給予了學生美的熏陶,還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促進了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使學生能夠?qū)懗鱿胂筘S富、別具匠心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