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爭春
孩子教育的使命是尊重孩子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和個性差異,喚醒孩子內(nèi)在的自覺,幫助他們建立自我,而不是通過控制、灌輸、強迫,扼殺他們的天性,壓制他們的思想,塑造他們的靈魂。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本身就是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一、蹲下來觀察、收集素材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著獨特的個性品質(zhì),當然之間也存在差異。教師在對教育對象實施教育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共性和每個孩子獨特的個性,做到因人施教,公平教育。因材施教就像我們在生活中用一把鑰匙去開一把鎖。首先前提是教師要明確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蹲下來”,和孩子處于平等的地位,多用心觀察,仔細觀察每個孩子在游戲、興趣、能力等方面的特點。比如:哪些孩子喜歡活動性游戲,哪些孩子喜歡操作性游戲,哪些孩子喜歡角色交往性游戲等,這些都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掌握的情況。
二、客觀評價、掌握信息
當教育者客觀平等地掌握班上孩子的第一手信息資料時,就可以對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及其他一些有關的理論研究書籍,對孩子們的資料進行客觀的評價,從而得出結論:班上有哪些孩子交往能力方面發(fā)展較快,哪些孩子在交往能力方面較弱;哪些孩子的口語發(fā)展較快,哪些孩子在這方面發(fā)展較同伴滯后些;哪些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強,哪些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弱,等等。
三、量身定制、用心引導
教育方法有很多種,好的教育方法也許適合一群人,卻不會適合每一個人。如果在教育中采用死板不變的方法,那么這種教育方法就是失敗的。所以在教育中,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該根據(jù)教育對象本身的特點、教育內(nèi)容的需要及時代情境的變遷,靈活運用,找尋適合的教育方法。
當教育者真正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心中裝著孩子,對教育對象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數(shù)時,就可以嘗試為每個教育對象量身定制一些適宜的教育內(nèi)容和有效的方法,盡量讓每個孩子的發(fā)展達到“跳一跳,摘得到”的程度。并適時地給予恰當?shù)墓膭睿鰪姾⒆拥淖孕判?。如日常教學中的繪畫活動,有的孩子本來基礎就好,總是能較快地找到繪畫主題的感覺,按老師的要求做到色彩搭配和諧,繪圖大膽,線條流暢,繪畫作品不用老師的輔導就能得到大家的好評。然而,還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是達不到這種境界的,某些孩子由于能力有限,再怎么努力,呈現(xiàn)給大家的都是旁人覺得“很不理想”的作品。這樣的孩子更需要老師的鼓勵和指導,對他們提出的要求應該比其他孩子低,讓他每次都能“摘得到”,體驗成功的快樂,這才是成功的教育。
四、耐心等待、靜待花開
有這么一首小詩:“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jīng)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挪那么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仿佛說:‘人家已經(jīng)盡了全力嘛!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真奇怪,為什么上帝要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上帝??!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靜?!Γ∫苍S上帝去抓蝸牛了!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么?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悶氣。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我感到微風吹來,原來夜里的風這么溫柔。慢著!我聽到鳥聲,我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咦?我以前怎么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我忽然想起來,莫非是我弄錯了!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p>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然而,孩子卻不知不覺地向我們展示生命最初最美好的一面。雖然每個孩子都存在差異,每個孩子的語言、智力、知識技能等發(fā)展水平參差不齊,所以當教師面對這么一群存在差異的孩子時要做到眼中有每一個孩子,樹立“對生命存在的珍視,每個人活著都很重要,有其存在的價值”的理念。因此,無論在生活還是在教學中,每一個孩子都是重要的,我們要珍惜他們,無論他是聰穎還是“笨拙”,無論他是美麗還是“丑陋”,都要珍視。要相信每一個孩子自身存在的價值和無限的潛力,學會耐心等待,等待孩子們的成長。
當今社會存在許多急功近利的現(xiàn)象,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也出現(xiàn)了類似現(xiàn)象。今天教的內(nèi)容,孩子今天必須掌握。殊不知,這違背孩子自身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孩子在學習探索中有感知——內(nèi)化——掌握的過程。這需要成人耐心地等待。在靜靜的等待中,花兒終會靜靜開放。
教育者要用博愛感化每顆心靈。相信我可以去做一顆有力量的樹搖動一棵棵幼小的樹苗,做一朵有能量的云推動一朵朵云寶寶,擁有一個純凈的靈魂喚醒一個個懵懂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