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中圖分類號:G84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3)08-000-01
摘 要 本文使用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訪談法,以??诟咝?0名男子羽毛球專修學生為研究對象,學生運動損傷的規(guī)律和特點進行分析,并提出預防和減少男子羽毛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的措施。研究結果表明,損傷好發(fā)部位為踝關節(jié)、膝關節(jié)、腰部和肩部,慢性損傷占大多數,而骨折、脫臼損傷少見;損傷原因主要為自我保護意識欠缺、過度疲勞、準備活動不夠充分;運動員的運動損傷知識欠缺。建議今后完善動作技能和改變重復單一動作;科學地安排訓練方法和訓練量;加強對男子羽毛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知識的教育。
關鍵詞 ??诟咝?羽毛球 運動損傷
羽毛球是中國傳統的優(yōu)勢項目,是對運動員身體素質要求很高的運動。隨著該項目進入奧運會,羽毛球運動的競技水平越來越高,對抗性增強,也相應增加了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發(fā)生率[1],對于普通愛好者,由于受傷的原因,還會妨礙其參與的積極性,直接阻礙了其作為一門健康體育運動項目的開展。因此,如何有效防止運動損傷的發(fā)生,是提高羽毛球運動水平所面臨的一項迫切任務,減少受傷和有效預防就成為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海南師范大學、海南大學男子羽毛球專修學生90人,年齡16~20歲,運動年限2~4年。
(二)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
二、結果與分析
(一)損傷的部位
調查結果分析出損傷率最高的部位是踝關節(jié)占總數的22.2%,其次是腰部占16.7%,以及膝關節(jié)的損傷占15.6%,腕關節(jié)和肩關節(jié)的損傷率也很高分別占11.1%和12.2%。
(二)踝關節(jié)損傷的機制
由于羽毛球運動訓練中跳起擊球和迅速的急停或變向的腿部動作過多,如果腿部的踝關節(jié)和跟腱周圍的肌腱韌帶所能負荷的力量小,很容易受傷,在拉力產生過快,斜向受力,受力之前施加外力等情況下容易受傷。本次調查中踝關節(jié)的損傷率高于其他部位,為22.2%,位列第一。而嚴重的損傷,例如跟腱發(fā)生斷裂,將造成運動員生涯的結束。
(三)腰部損傷的機制
腰損傷率為15.6%,排在第二位。在羽毛球的扣殺,擊打動作中,為了增大殺球的力量和速度,要求運動員起跳后身體后仰或反弓收縮用力,靠腰腹帶動大臂,大臂帶動前臂、繼而帶動手腕形成向前下的鞭打用力。在如此猛烈的收縮下或肌肉筋膜的突然被動牽拉下,對腰椎橫突產生很大的拉力。
(四)膝關節(jié)損傷的機制
膝關節(jié)的損傷率為15.6%,在羽毛球訓練中,兩腿經常會出現反復在短距離內,瞬間的變向,側身及前屈、后仲、起跳、跨步。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裝置不斷承受劇烈的拉力。一旦某個動作不協調和過度用力或過度疲勞,常常會引發(fā)膝關節(jié)創(chuàng)傷。本次調查結果膝關節(jié)的損傷率為15.6%,列在第三位,應該引起重視,主要平時對膝關節(jié)的保護。
(五)肩關節(jié)損傷的機制
肩關節(jié)的損傷率為12.2%,排在第四。肩關節(jié)創(chuàng)傷是羽毛球訓練中常見的現象,發(fā)生率較高,容易反復發(fā)作,這是由于在羽毛球的各項技術中,無論是正手、反手擊球或劈吊球,其基本動作都需要同時右/左臂后引,胸舒展。因此,肩關節(jié)進行重復無數次這種運動時,使得組成肌腱袖的四塊小肌肉長期處于離心性超負荷狀態(tài),稍不小心,極易造成運動損傷。
(六)損傷性質
損傷性質當中軟組織損傷占26.7%,列在首位,其次是關節(jié)韌帶損傷占20%,腰肌損傷占13.3%,肩袖損傷占12.2%肌肉拉傷是羽毛球運動中常見的損傷,由于項目的特點要求運動員起跳多,揮臂多,大跨步及弓步變向多,常常拉傷大腿小腿后群肌肉,尤以股二頭肌及內收肌、大收肌拉傷為常見。軟組織損傷較多,主要是急慢性的損傷。肩關節(jié)進行重復無數次這種運動時,使得組成肌腱袖的四塊小肌肉長期處于離心性超負荷狀態(tài),極易造成運動損傷。
(七)損傷的原因
引起受傷原因的前三位是自我保護意識欠缺30人(66.7%),過度疲勞16人(35.6%),準備活動不夠充分8人(17.8%)。通過觀察訓練,過度疲勞以及運動量太大造成損傷這兩個因素得到了充分印證。訓練后的沒有放松,使得疲勞不僅不能及時得到緩解,還對第二天的訓練造成不良的影響。調查還發(fā)現30名運動員受傷全部是發(fā)生在訓練中,且均發(fā)生訓練中后時段,這再次說明運動員容易受傷與中后段時間的大強度訓練有關。長時間大強度的訓練使得疲勞不斷積累,引起神經系統過程的強度,興奮性和均衡性都相對減弱,從而出現了疲勞性反應遲鈍,增加了受傷的機會。
三、結論
通過調查發(fā)現,羽毛球運動員最容易受傷的部位是踝關節(jié)、腰背部以及膝關節(jié);羽毛球運動員損傷的性質主要是軟組織損傷、肌肉拉傷以及腰肌的慢性勞損;損傷原因前三位分別是自我保護意識欠缺、過度疲勞、準備活動不夠充分。
四、建議
完善動作技能,正確的技術動作及步法、合理的擊球點、恰當的發(fā)力、正確熱練掌握各種技術;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按照實際情況適當調整運動強度,避免傷后過度訓練,負荷大的部位必須做足準備活動;積極開展預防運動損傷的宣傳教育工作,加強運動損傷常識的理論學習,讓運動員加深對運動損傷防治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楊建軍.業(yè)余體校羽毛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的分析與預防[J].體育世界.2006(4):4-6.
[2] 韓秋.青少年羽毛球運動員的運動損傷特征:23支球隊120名隊員資料[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4):65-67.
[3] 劉開物.青少年羽毛球運動員運動損傷調查與分析[J].四川體育科技.1993.85(1):23-26.
[4] 曲綿域主編.實用運動醫(yī)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修訂版).1982.
[5] 時鋒.淺析羽毛球運動損傷的預防[J].科技信息.2005.12(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