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書平
【關鍵詞】新課改 課堂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7-0018-01
當前,我國正大力推進新課程教學改革,且逐步進入到邊遠地區(qū),面對早已實行了新課程教學改革,并不斷嘗試著各種各樣的教學改革的先進地區(qū),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向先進同行學習,可是如果我們不能對新課改的內(nèi)涵作透徹理解,不能對自己作深入思考,不能對種種課改模式作細致甄別,勢必會遭遇教育改革的尷尬?,F(xiàn)就當下的一些課堂教學改革模式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新課改內(nèi)容的主要變化及涵義
上世紀末,國家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F(xiàn)在我們看到新課改內(nèi)容有了幾大變化,即強調(diào)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強調(diào)不同功能和價值的課程要有一個比較均衡、合理的結構;強調(diào)課程的綜合性和選擇性; 強調(diào)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lián)系的“活”的知識;強調(diào)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等。
從這些變化中,我們可以明確其包含的意義,即要樹立課程是為學生提供學習經(jīng)歷并獲得學習經(jīng)驗的觀念;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德育為核心,強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以學習方式改變?yōu)橥黄瓶冢攸c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加強課程的整合,促進課程各要素間的有機聯(lián)系等。
二、課改的諸多形式及優(yōu)缺點
近幾年,我們看到在全國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課堂教學改革,教育先進地區(qū)有著各自不同的教育改革形式,而就是落后地區(qū)的也都不同程度地吸取這些先進地區(qū)的經(jīng)驗,摸索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學改革路子。在這些課改中,其中不乏著名的杜郎口教學模式、山東昌東二中教改模式、廣東地區(qū)的生本教育模式等,這些教育教學改革的形式,均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效,令全國同行欽佩不已,也更是令同行們心生期盼之心,盼望本地區(qū)、本校能夠及時地借用這樣的改革經(jīng)驗,讓自己所在地區(qū)的教育教學能夠迅速有大的改觀。殊不知,這樣的愿望固然是良好的,但是我們也不要忘了,當我們的眼光太集中在它物的時候,就容易犯脫離實際的毛病,當我們的心中所愿太過于迫切的時候,也極容易忽略一些本質的東西以至犯下輕率的錯誤,這樣最終都會得到一個既花時花力又不得而終的結果。課改成了一場熱熱鬧鬧開頭,冷冷清清收場的鬧劇,最終成為教育同行們一廂情愿的教學改良。
仔細究其原委,無外乎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教師不能對教育教學改革核心思想和意義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也未能深入理解外來教改的精髓,導致外來的教育教學改革水土不服。只能簡單地原樣照搬模式。而很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做法,有可能使邯鄲學步的悲劇性結局在教育領域內(nèi)出現(xiàn)。
2.缺乏“大膽懷疑,小心求證”的精神。當下,一些教育教學改革的理念新,符合課標要求,但其在具體操作上也存在有不足之處,這樣不做深入了解、分析探討,不動用腦髓的“拿來主義”,勢必會導致課改引入的不成功。
下面試就此作如下闡述:
(一)本人覺得,課改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它理應成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基礎,但必須對課改有清晰全面的認識。比如有些教改模式,也很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通過討論分析,合作探究的形式,來完成對教材內(nèi)容的學習;緊緊抓住其改革的核心指導思想,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培養(yǎng)其良好的行為能力,團結協(xié)作,共同應對和解決問題。但本人認為,在設計課堂教學過程時,還應精心研究所帶班級學生的學情特點,這在實施課改過程中非常關鍵,試想,如果課改都不針對自己的學生,那還談何課改,那種為課改而課改的做法顯然是非常不科學的。
比如目前某課改模式的課堂設計思想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據(jù)介紹,該課堂模式主要采用導學案來輔助完成課堂教學,導學案的編寫都是提前在假期就已集中教師力量來完成,從表面上看,一是做到了資源共享,也做到了資源的有效留存。二是為教師在后期的操作中節(jié)省了不少時間,可我覺得,這里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教學過程是一個鮮活生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不少生成性的教學現(xiàn)象和問題的出現(xiàn)。而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教學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生成性現(xiàn)象和問題,才使得整個課堂成為一個精彩而又獨具魅力的特殊場合。教師極具個性化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語言及自身才華的精彩展示,與學生個性化的思考問題的角度以及對問題的精彩解讀都會在這個場合中來體現(xiàn),可這樣的精彩,卻給看似很成功的教改模式抹殺了。試想,這和以往的教師主導著學生,讓學生圍繞著固定的范圍活動的教學形式又有什么不同?這和以往的教改又有多大的區(qū)別?這與課程指導的宗旨是否相悖呢?本人覺得對如此重要的課堂環(huán)節(jié)的忽略應視為教改中的一處敗筆。
所以,要讓課改的種子成功地在新土壤里生根發(fā)芽且能開花結果,一是一定要把先進地區(qū)的課改理念植入我們的思想,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能讓教師明確方向,意識到課改的重要性。二是要把提高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列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首要目標。有這樣的目標,就會出現(xiàn)教師與學生共同研討制定導學案的情形,而不是教師想當然地給學生設置好問題,然后按部就班地回答、展示、總結就完成了整個課時的學習,三是一定要結合自己所在地區(qū)的教育文化特點,所在學校的文化特色及教育氛圍特點,所帶學生的學情特點等等方面來進行研究,設計出合理合情合人的課改形式來。
(二)在廣大教師隊伍中,不乏智慧之士,他們在各自的教學崗位上施展著自己的才干,對于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也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課堂教學改革走過風風雨雨,其間有令人振奮的新的教學思想的出現(xiàn),也有不盡人意的改革之舉,但可貴的是,我們從中看到了同行們矢志不渝的執(zhí)著精神,從中吸取到寶貴的經(jīng)驗和教訓,也更看到了教育改革的希望。但在這過程中,我感覺到這個群體里,還缺少一種“大膽懷疑,小心求證”的精神,特別是邊遠地區(qū)的同行們,基于各方面的原因,如自身文化底蘊不夠深厚,基礎教育薄弱,對教育改革本身就缺乏系統(tǒng)性的認識等,使得他們在教育改革上嚴重的缺乏自信心,實踐起來也顯得畏手畏腳,總是有所顧慮。而這樣一來,就易對外來的教改理念和教改模式產(chǎn)生盲目崇拜的思想,以至于不做思考,不根據(jù)本身學情而“全盤接受”。而在這樣一個教改理念深入人心、各種教改模式層出不窮,而教育機制沒有出現(xiàn)大的變動的今天,在基于本地區(qū)、本校的具體情形下,我們是不是應該在勇于接受外來教改理念及教改模式的同時,也要本著“大膽懷疑,小心求證”的精神,更應該善于接受外來的教改理念和教改模式呢?
(三)要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培養(yǎng)勇于改革,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俗話說得好:“打鐵還須自身硬。”要做到善于接收外來教改理念及模式,就必須提高自身的學識水平,做到分清良莠,做到擇其善者,要在先進理念的指引下,結合自己的具體學情,摸索出適合自己本地區(qū)、本校的課堂教育新模式,這種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是目前我們邊遠地區(qū)所缺但又是必須的。我們知道,一成不變的教育模式無法適應當今日益變化和進步的社會,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這是時代的需要,是社會的需要,更是文化的需要。
縱觀歷史長河,沒有哪一次革新是沒有經(jīng)歷過風雨的洗禮的,沒有哪一種革新是不需要勇氣來相佐的,沒有哪一種革新是在沒有深厚積累的基礎上展開的。因此我們要努力提高自身學識水平,在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出勇于改革,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走出一條真正適合于自己的課改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