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梅 管啟坤
長期以來,我國初中地理課程中的地圖學習,主要側重在地圖基本知識的學習上,這其實是舍本求末。地圖是一種工具,工具重在運用。運用工具需要了解工具,但是不能只局限于了解工具而忽視工具的性質和作用。在“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指導下,地圖的學習目標應比以前有所擴展,學習重點應有所轉移。
有關“地圖”的課程標準,筆者在研修后有了新的認識。本部分標準有五條:(1)在地圖上辨別方向,判讀經緯度,量算距離;(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判讀坡的陡緩,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3)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4)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yǎng)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5)列舉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中應用的實例。
現僅就第(1)(2)條標準來分析:
第一條“標準”,辨別方向、判讀經緯度、量算距離是必須掌握的運用地圖的三項基本技能。本部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方法,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判讀某地的經緯度是理解該地的地理位置及其地理意義的基礎。
縱觀歷年中考試題,這一項占據比分較大,出錯也較普遍。如給出一個地點的經緯度,讓學生來判斷所屬半球、溫度帶等。對于南北半球的判斷,學生一般不會出錯,但是東西半球的判讀學生常常迷茫。筆者在教學中對該知識點是這樣處理的:
首先,利用地球儀和地圖引導學生明確四條經線:0度、180度、西經20度、東經160度的分布位置、關系,并指出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的經線圈是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了解這樣劃分的原因是什么。
■
然后板書簡圖示意,讓學生觀察東西兩半球的經度有何規(guī)律?
■
■
討論,舉例發(fā)言:
20°W■0°■160°E屬于東半球
20°W■180°■160°E屬于西半球
指導總結判讀方法:
只看該處地點的經度,小于20度,就在東半球(例如倫敦);大于160度都在西半球。除此之外,東經度的就在東半球,西經度的就在西半球。
接下來,質疑驗證環(huán)節(jié)。學生找地點來驗證深化認識。這一方法較為成功,學生做錯題的比例減少。
第二條“標準”要求學生能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不同的地形部位。雖然“標準”中只列出了三種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應作為教學要求。不然的話,學生將不能完整地讀懂等高線地形圖。在幾種常見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較容易識別的,山脊和山谷的區(qū)分則較難一些。為達到本條“標準”的要求,學生應能在讀圖的過程中總結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線凸出方向的不同。坡的陡緩形態(tài)上可根據等高線的疏密狀況判別,密則陡,疏則緩,實質上可理解為單位水平距離上的相對高度大小。
在這里筆者是利用課本來輔助理解——把課本打開,書脊對著學生,學生會發(fā)現書脊處中間高、兩邊低,和山脊處的特征是一致的;然后再把課本翻轉過來,學生會發(fā)現中間部位低、兩邊高,和山谷處的特征一致。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對山脊和山谷的區(qū)分和認識,有利于學生對山區(qū)河流的分布的認識。
■
估算高度只能在地形圖上進行。在等高線地形圖上,關鍵是要明確等高線值和等高距,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則要看明白高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