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峰 陳惠哲
(接上期)
三、水稻機插方法與技術
1. 整田方法與要求
水稻機插秧采用中小苗移栽,對大田質(zhì)量要求比較高。一般旋耕深度為15厘米左右,犁耕深度為15~18厘米,不重不漏,田塊平整無殘茬,高低差不超過3厘米。田面要求基本無雜草、雜物、淺茬等殘留物。耕整后大田要達到表層稍有泥漿,下部土塊細碎,表土軟硬度適中的程度。建議在水田放水泡田之前先進行旱整地(旋耕或平地),放水泡田3~5天,土壤泡透后再進行水整地。水整地要求達到“早、平、透、凈、齊、深、勻”的標準?!霸纭笔侵高m時搶早,保證有足夠的沉淀時間,根據(jù)土壤類型確定,一般沉淀時間在5~7天;“平”是指稻田內(nèi)高低差不大于3厘米,做到“灌水棵棵到,放水處處干”;“透”是指整地后要達到耕作層一致的程度,具有足夠的塇土層,利于根系發(fā)育;“凈”是指要撈干凈稻田殘渣、雜草,進行集中銷毀;“齊”是指稻田四周要平整一致,池埂橫平豎直;“深”是指水整地要深淺一致,攪漿整地深度為15厘米左右;“勻”是指全田整地均勻一致,尤其是稻田四周及四角。機插秧要求稻田泥漿充分沉實,其標準是泥水分清,沉實但不板結(jié),判斷依據(jù)是田面指劃成溝且慢慢恢復為最佳沉淀狀態(tài),此時是水稻機插的適宜期,可以達到較好的插秧效果。若指劃不成溝,則說明沉淀不夠;指劃成溝但不能恢復,則說明沉淀過度,影響插秧效果。泥漿沉實時間的長短,需根據(jù)稻田土質(zhì)及泥水糊度而定,一般砂質(zhì)土需沉實1天左右、壤土需沉實2~3天、粘土需沉實4天左右。若田腳較爛,泥水較糊,沉實時間則需更長些,東北稻區(qū)泥漿的沉實時間一般需要7天左右。
2. 秧苗標準及機插密度
水稻機插秧的秧齡、葉齡及苗高之間有密切的關系。一般情況下,隨著機插秧秧齡的增加,即育秧時間變長,秧苗的葉齡、秧苗的高度也會增加。目前我國水稻機插秧多采用中小苗移栽的方法,適宜秧齡為2.1~3.5葉、苗高為12~18厘米的秧苗。但不同稻區(qū)、不同季節(jié)育秧的溫度不同,要達到適宜機插的秧苗標準,秧齡會有差異。如東北黑龍江建三江地區(qū),秧苗葉齡長達3.0~3.5葉、苗高達到12~15厘米,育秧時間需要30~35天;南方稻區(qū)雙季早稻一般只需25~30天;單季稻和雙季晚稻育秧時由于溫度較高,育秧15~20天秧苗葉齡就可達3.5葉,苗高可達到12~18厘米。
機插時根據(jù)水稻的品種與組合選擇適宜的種植密度。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使用的是9寸插秧機,其行距為30厘米,株距一般控制在12~21厘米,理論栽插密度為1.05~1.85萬叢/畝。用9寸插秧機插秧常規(guī)稻,一般株距控制在12~14厘米,每叢4株左右,每畝大田栽插秧苗1.58~1.85萬叢,每畝栽秧苗25~35盤。雜交稻機栽插秧苗,株距控制在16~21厘米,每叢2~3株,每畝大田栽插秧苗1.05~1.39萬叢,每畝栽秧苗15~20盤。9寸插秧機適用于雜交稻和單季常規(guī)稻。一些分蘗力弱的常規(guī)稻和雙季稻需要通過加大種植密度來增加有效穗,從而獲取高產(chǎn)。9寸插秧機往往因為行距太大,無法提高密度而不能實現(xiàn)足夠的穗數(shù)。因此,雙季稻的機插應采用25厘米或7寸行距的窄行插秧機,在株距同樣為12~22厘米的條件下可顯著提高機插密度,確保機插技術在雙季稻和常規(guī)稻的應用中亦能達到高產(chǎn)。因此有條件的地區(qū)可采用7寸或25厘米的插秧機進行雙季常規(guī)稻的插秧,這樣有利于提高種植密度,確保高產(chǎn)。
3. 機械插秧
機插秧對稻田水層的深度有一定要求,插秧前一天把稻田水層調(diào)整到1~2厘米左右(呈花達水狀態(tài)),從而有利于插秧機作業(yè);若田面水過少,插秧機行走困難,秧爪里面容易粘泥,會夾住秧苗,秧槽內(nèi)易塞滿雜物,造成供苗不勻不齊,甚至出現(xiàn)嚴重的折苗、漏苗現(xiàn)象。若田面水過深,則立苗不正,造成插秧深淺不勻,浮苗缺苗多,且插秧機行走過程中易推苗壓苗,不能保證插秧的質(zhì)量。
機插前要調(diào)整好插秧機的取秧量、機插深度和機插株距。水稻插秧機的每叢插植秧苗數(shù)量是由插秧機取秧量決定的,調(diào)節(jié)取秧量是保證插秧質(zhì)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插秧機是通過秧針在秧毯上切取一長方形面積的秧苗塊實現(xiàn)取秧。而實現(xiàn)切取一長方形面積的秧苗,必須選取相應的秧針橫向?qū)挾群涂v向?qū)挾?,因此插秧機調(diào)節(jié)取秧量實際上是調(diào)整橫向取秧量和縱向取秧量這兩個變量。目前插秧機每盤取秧次數(shù)一般在600~700次左右,橫向取秧量調(diào)節(jié)一般在18次左右,縱向取秧量一般在1.6厘米,實現(xiàn)縱向取秧36次左右。機插時應根據(jù)播種量的大小選擇相應的取秧塊,從而減少機插傷秧和漏穴等情況的發(fā)生,且秧苗站立度好,不易漂、倒,插秧后返青快。機械插秧的深度是否合適,對秧苗的返青、分蘗以及保全苗影響極大,水稻機械插秧的深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插秧深度小于1厘米,穗雖然多,但個頭較小,不抗倒伏;插秧深度在3厘米以上,則抑制秧苗返青和分蘗,尤其是低位節(jié)分蘗受明顯抑制,高位節(jié)晚生分蘗增多,分蘗延遲,分蘗質(zhì)量差,弱苗插深還會變成僵苗。不同插秧機調(diào)節(jié)插秧深度的方法不同,但其基本原理相同,即通過調(diào)節(jié)浮板與秧針運動最低點之間的距離,實質(zhì)上是調(diào)節(jié)浮板與插秧機的相對高度來控制插秧深度,有專門的調(diào)節(jié)機構(gòu)和操縱桿。由于田間軟硬程度不同,實際的插秧深度還需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將插植深度調(diào)節(jié)手柄置于“淺”位置。機插株距需根據(jù)水稻的品種與組合選擇相匹配的數(shù)值,9寸插秧機常規(guī)稻一般株距為12~14厘米;雜交稻機插一般株距為16~21厘米。
由于用機械代替人工栽插,以及育秧中播種不均勻和出苗差異等原因,機插秧漏秧現(xiàn)象普遍存在。一般而言,漏秧率在5%以下對水稻產(chǎn)量的影響較小,當漏秧率超過10%時,會嚴重影響水稻的產(chǎn)量,因此多數(shù)品種都需要補秧。機插秧應盡早補秧,尤其對稻田邊角等漏秧處要及時人工拋栽補苗。同時機插后灌好扶苗水,預防敗苗,促進秧苗早返青。
4. 定量施肥
水稻機插秧實行精確施肥,定量控苗。水稻機插秧每生產(chǎn)100公斤稻谷,約需吸收氮1.6~1.9公斤、磷(P2O5)0.8~1.3公斤、鉀(K2O)1.8~2.4公斤。原則上,要控制氮肥的用量,增加磷鉀肥的用量,適當提高穗肥用氮比例。在南方稻區(qū),雙季稻每畝施純氮10~12公斤,給雙季稻適當加重基肥和分蘗肥用量,以保證有效穗數(shù),一般基肥、分蘗肥和穗肥比例分別為50%、30%和20%;單季雜交秈稻每畝施純氮12~15公斤,可提高穗肥比例,一般為30%左右;粳稻氮肥用量可適當增加到每畝16公斤,需提高穗肥用量比例,穗肥用量比例占總量的30%~40%。機插水稻根據(jù)水稻品種生育期的長短,機插早、生育期長的品種,分蘗肥可以分二次施用。磷肥每畝施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25~30公斤作基肥。鉀肥每畝施氯化鉀10~15公斤,按基肥和穗肥各50%施用。穗肥需要結(jié)合植株的生長和氣候狀況確定用量,并與好氣灌溉結(jié)合,定量控苗。北方黑龍江墾區(qū)常規(guī)生產(chǎn)每畝施尿素(46%N)8~10公斤,磷酸二銨(18%N、46%P2O5)6公斤和硫酸鉀(50%K2SO4)9公斤,N︰P︰K比例為2.2︰1︰1.6。氮肥分別作基肥、分蘗肥和穗肥,共分三次施用,各占總氮肥量的30~40%、30~40%和30%。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鉀肥作基肥和穗肥施用,分別占60%和40%。
5. 好氣灌溉
水稻機插秧水分管理采用“三水三濕一干”的好氣灌溉法。具體為:
(1)移栽期:寸水插秧。即旱耕水平,插秧前灌水1寸左右,自然露干,便于返青、活棵。
(2)返青后:寸水施肥、除草打藥。在移栽后5~7天早施分蘗肥和除草劑,一般灌水1寸左右,能提高土溫水溫,促進土壤養(yǎng)分分解,分蘗節(jié)處的光照和氧氣充足,能促進分蘗的發(fā)生和生長。
(3)分蘗期:濕潤灌溉分蘗。指分蘗期要以濕潤灌溉為主,提高根際氧化還原電位和氧化力,促進水稻養(yǎng)分吸收和分蘗早發(fā),大分蘗、基部分蘗增加。
(4)擱田期:當苗數(shù)達到穗數(shù)苗數(shù)80%時,要及時在稻田開豐產(chǎn)溝排水擱田,可以采用稻田開溝機開溝,提高開溝效率。要輕擱田,多次擱田,擱田程度以人站在田面有明顯腳印但不下陷、表土不開裂為準。然后復水,待水層自然落干后再輕擱。擱田時,每次斷水應盡量使土壤不起裂縫,切忌一次重擱田,造成有效分蘗死亡。通過擱田合理控制無效分蘗,提高分蘗成穗率,最高蘗數(shù)控制在穗數(shù)苗的1.3~1.4倍,防止苗峰過大,穗型變小及倒伏。
(5)穗分化期:擱田結(jié)束,開始復水。水分管理進入間歇灌溉,灌3~5厘米的水層后停灌,讓其自然滲干,直到地表無水,腳窩尚有淺水時,再灌3~5厘米水層,如此反復。但減數(shù)分裂期注意不能缺水,此期如無低溫冷害至抽穗前3~4天再晾田1~2天,目的是不斷向土壤中通氣,增加土壤中氧氣的含量,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做到以水換氣、以氣養(yǎng)根、以根保葉、以葉保產(chǎn)。
(6)孕穗開花期:寸水孕穗開花。這個時期是水稻的需水臨界期,田間要保持一寸左右的水層。
(7)灌漿結(jié)實期:以濕潤灌溉為主。當腳踩到田里1寸左右深時,則灌一次淺水,讓其自然落干后再灌上淺水,保持一干一濕狀態(tài)。一般水稻抽穗后30天以上,進入臘熟末期再停灌,到黃熟期再排干。要嚴防深水淹灌,對于部分低洼地要強行排水,增加晾田的次數(shù),增強根系活力,提高其抗倒伏性、抗病性。
6. 病蟲草綜合防治
原則上是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1)由于機插秧苗苗小體嫩,易遭受稻薊馬、螟蟲、稻蟓甲等趨嫩性昆蟲的危害。栽前進行一次藥劑防治工作,可有效地控制本田活棵返青期前后的蟲害。用48%毒死蜱、25%速滅威、20%啶蟲脒、25%噻嗪酮或10%吡蟲啉在水稻2.5葉期后均勻噴施;在移栽前3~5天再噴一次“送嫁”藥,可防治大田前期灰飛虱、稻薊馬、二化螟等,兼治三化螟、稻象甲等害蟲。
(2)大田栽前耕整是水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也是防除雜草的重要措施,一般包括耕翻、滅茬、曬垡、施肥、碎土、耙地、平整、清除田面漂浮物、化學封殺滅草等九個環(huán)節(jié)。
(3)大田化學除草。水稻機插后5~7天,每公頃用30%丁·芐1500克拌化肥或潮細土撒施,進行插后化除,對千金子和其他雜草都有很好的預防效果,一般田塊一次化學除草可以達到全生育期除草的目的。如雜草嚴重,在機插后12~15天,每公頃用36%秧草凈可濕性粉劑600克或用精稻草克675克對水300~450公斤小機噴細霧或用彌霧機彌霧。要求用藥前排干田間水,用藥后24小時復水,進行常規(guī)水漿管理。機插后30天每公頃用50%丙草胺乳油750~900毫升拌濕潤細土撒施,闊葉雜草較多的田塊,每公頃可加10%芐嘧磺隆300~450克與丙草胺一起撒施,對千金子、稗草、鱧腸、水莧菜和異型莎草等一年生雜草的預防效果好,使秧苗安全地生長。
(4)大田病蟲害的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因地制宜地利用耕作、栽培、化學、生防等措施進行綜合防治。重點防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紋枯病、稻瘟病、白葉枯病、跗線螨等。在北方稻區(qū),要重視稻瘟病,通過選擇無病種子,來避免苗瘟、葉瘟、穗頸瘟和粒瘟等病害的發(fā)生。一般葉瘟防治在倒2~3葉,水稻穗頸瘟的防治在水稻孕穗末期至始穗前期(抽穗5~20%左右),其中最佳時期為水稻抽穗前3天至始穗前期(從第一粒抽出至5%左右植株開始抽穗);枝梗瘟、粒瘟等的防治在水稻齊穗期后15~20天。選擇病蟲對口農(nóng)藥防治。機插秧利用寬行稀植、控氮增鉀、好氣灌溉的基礎農(nóng)藝措施,并根據(jù)當?shù)刂脖2块T的病蟲測報,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