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富軍
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靈魂,是班集體的組織者、領(lǐng)導者、管理者和教育者;班主任是每個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導師、是智慧的使者、是心靈的雕塑家。班主任應該是春風,用溫暖去撫平學生心靈中的創(chuàng)傷;班主任應該是春雨,用甘甜去滋潤學生干涸的心田。班主任只有用真心、愛心、耐心、細心去關(guān)愛學生、溫暖學生、尊重學生,才能讓他們心靈沐浴在愛的陽光下,才能使學生完善人格,走向人生的新境界。在此,筆者想談談班主任工作的點滴心得。
一、會說話的教室
溫馨的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了使教室成為學生身心愉悅、情感陶冶的成長樂園,筆者一直注重創(chuàng)造特色班級文化。班級文化包含教室內(nèi)的環(huán)境布置,其具有“桃李不言”的隱性教育功能與教育效果。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墻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全班通過民主討論,在教室內(nèi)設置公告欄、生日欄、雛鷹爭章、榮譽榜、心語心愿、讀書驛站、書畫天地等宣傳欄。在教室環(huán)境的布置上,既要重視教室各區(qū)域、各工作板塊的外觀設計、色彩搭配、空間布置,更要注意其主題確定、內(nèi)容選擇、信息傳遞,使教室環(huán)境能夠體現(xiàn)班級理念、學習目標,反映精神風貌、文化氣息,讓人走進教室,頓覺舒暢、倍感溫馨、催人奮進。
二、一點一滴勝過千言萬語
教師是與學生靠得最近的榜樣,我們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自己應該首先做到。比如我們提倡學生熱愛勞動,可是有些教師卻讓學生為教師清掃辦公室、倒垃圾,無疑是在告訴學生教師不愛勞動。如果我們一方面告訴學生運動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是多么的有益處,而另一方面我們自己卻從不參加任何體育活動,這又是多么滑稽的事情。反之,當學生看見筆者在親自打掃辦公室或者親自去扛飲用水的時候,會主動跑過來要求幫忙,師生共同分享了勞動的快樂、幫助和被幫助的快樂、關(guān)心和被關(guān)心的快樂。這哪里還需要再講什么熱愛勞動是一種美德。
教育光憑講大道理是不行的,更多的是要用生活中點滴的小事來教育學生。在適當?shù)沫h(huán)境下,給學生以行為暗示能夠起到語言所達不到的效果,班主任應該用實際行動來示范、教育、感染學生,這樣的教育效果勝過千言萬語。
三、“激勵”戰(zhàn)勝“批評”
“激勵”與“批評”是教育者慣用的手段,在治班時,“激勵的語言和事跡”決不能吝嗇,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不總是處在興奮狀態(tài),教師應該時時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處處感到動力的存在。比如:時常給學生采取積極地自我暗示,說“你能行”、“你一定能做到”而不說“試試看”、“希望你行”此類的話。如:我班的某學生,成績優(yōu)良,人也長得漂亮,但她做什么都沒有信心,回答問題時總是說“我不會”。在班委民主選舉中,曾被選為文娛委員,可不到一周,她強烈要求“辭職”。筆者進行了幾次思想工作也沒能說動她,最后筆者也只能同意了。家訪后才知道,她是一個從不叫人也不理人的孩子,就連父母也不例外。此后筆者便時刻注意激勵她,找機會讓她鍛煉,課堂上總是有意抽她回答問題,并暗示她“一定行”。學期結(jié)束時,筆者突然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傳來了感激的聲音,是該學生的媽媽打來報喜的。她說:“潘老師,真是謝謝你,我們家的孩子像變了一個人,進進出出都和人打招呼了……”這個學期她還主動承包了班級擦窗戶的任務呢。
四、巧法轉(zhuǎn)化待進生
1.疏導與堵漏
疏導,對于有問題的待進生有著久旱逢甘霖的功效。班主任在接觸到他們之后,首先要樹立他們的自尊心,讓他們能夠挺起腰桿做人。萬萬不可在他們犯了錯誤的時候,進行諷刺、挖苦。就像傳說中的“大禹治水”一樣,堵漏的結(jié)果,是越堵越漏,而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人格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自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挖掘自己的優(yōu)勢,指導學習的方法,待進生就會在教師的幫助下慢慢地轉(zhuǎn)化。
2.指導與壓制
班主任與待進生的溝通,常常會出現(xiàn)很不愉快的場面。常有學校德育處的教師把本班的“搗蛋鬼”抓到班主任面前,讓其處理的場面;出現(xiàn)了讓班級考核扣分,惹事的學生垂頭喪氣站在你面前的情況。這時候班主任千萬不能生氣。要知道,你此時狠狠地壓制他、斥責他,他就會一言不發(fā)或者索性“破罐子破摔”。你靜下心來,對他所做的事情進行分析、指導,告訴他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以及為什么制定這樣的制度。你的指導可能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你的努力總有一天會在他的身上得到回報,壓制的結(jié)果則恰恰相反。這當然需要班主任有一顆博大的愛心,更要有融化堅冰的恒心。
總之,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融入學生當中,成為學生信服、尊敬的“領(lǐng)袖”。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認可,更渴望得到表揚。教師的認可和表揚會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他們的信心,也會是班主任融入班集體、與學生交流溝通的潤滑劑。
(責任編輯黃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