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迎迎
摘要:
隨著中國和西方國家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日漸頻繁,中國和西方國家人民之間的合作和往來與日俱增,更加迫切的需要了解彼此。飲食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其研究價值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了解一個民族的飲食習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其文化特點。通過了解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我們會對西方國家文化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通過四個方面的比較,人們更能了解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其中包括飲食觀念的差異、食物的多樣性、餐具的差異、餐桌禮儀的差異。
關鍵詞:飲食文化;餐桌禮儀;中國食物;西方食物
隨著社會發(fā)展,中國與西方各個國家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在溝通過程中我們急需更深入的互相了解各民族的文化。飲食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其研究價值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可以簡要說明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即飲食觀念、食物的多樣性、餐具的種類、餐桌禮儀。
一、飲食觀念的差異
飲食對中國人非常重要,有俗語“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人是鐵飯是鋼”,這些俗語都充分顯示了飲食對中國人的重要性。這種觀念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溫飽是首要問題。這就是為什么政府特別關注飲食問題并采取多種措施,比如“菜籃子工程”。中國人也認為餐飲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在餐桌的應酬當中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因此為了顯示好客和熱情,中國人通常會擺出各種各樣的菜式。中國人同樣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強調(diào)視覺,味覺等感官感受,對“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對“營養(yǎng)”的追求,強調(diào)飲食的美性。飲食對中國人的重要也體現(xiàn)在餐桌上,餐桌上的菜肴講究系統(tǒng)性、整體性,葷素搭配,主食湯汁等等,甚至是要上多少道菜都無一不精致,考究。中國宴席尤其講究排場,菜式越多越好。在社交活動中,飲食又成為了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人們在餐桌上增進了彼此的關系,從而很多問題迎刃而解。
與中國不同,西方的飲食更加理性化。西方以營養(yǎng)為核心。在他們的觀念中,人每天需要攝取一定量的熱量、維他命和蛋白質(zhì)。提供的食物哪怕口味千篇一律,只要有營養(yǎng)也會吃下去。西方還有一個很好的傳統(tǒng),他們不會把飲食與工作聯(lián)系在一起,吃飯只是為充饑,他們認為在餐桌上點過多和昂貴的菜是浪費時間和金錢。
二、食物的多樣性
對中國人來說,什么都可以吃。在中國文化中,無論是地上跑的,天上飛的,還是水里游的都是食材。據(jù)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diào)查,中國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種,是西方的六倍。外國人無法想象中國人如何能吃得下像蛇、狗、甚至青蛙這樣的食物。
對于西方人,飲食是一種道德行為,尤其是那些提倡可持續(xù)農(nóng)業(yè)的人。食物的范圍,尤其是肉食方面,在西方的小賣部和飯館都是很有限的。器官肉更是少見。雖然他們可能不會過多的評價,但是他們選擇食用的依然要符合他們基本的價值觀與信仰。
一位美食家曾說,美國只有三種食物:土豆,牛肉和小麥。當然這只是一個玩笑,但是卻暗示了西方食物種類的單調(diào)。事實上,許多食品確實來自于這三食物,像薯條、馬鈴薯泥、牛奶、黃油、奶酪、牛排、面包片、意大利面、通心粉、蛋糕和餅干。
三、餐具的種類
不同的餐具顯示了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中國的餐具很簡單。一般來說,中國人用餐時不用太多餐具,主要是碗、盤子、筷子和勺子,即便是勺子也很少用,筷子才是主要的餐具。中國孩子吃飯先從用勺子開始學起,但很快會改用筷子。作為禮物,筷子由于它的形狀而代表了“坦率”。中國的筷子沒有尖頭,不像日本的筷子,日本的主食是魚,而尖頭的筷子可以幫他們挑出魚刺。大多中國筷子是用竹子做的,現(xiàn)在也有很多是木頭或塑料的。
在西方餐飲中,西方國家使用不同尺寸不同種類的餐具。例如,在英語中有各種不同名稱的杯子:酒杯,高腳杯,白蘭地酒杯,啤酒杯等等。刀和叉子是西方國家的主要餐具。
餐具的不同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中西方兩種不同的進食習慣:合餐制和分餐制。中國人喜歡一家人圍在一起共同用餐,從而形成了牢固的家庭觀念。而西方人從小就開始分餐,無形中培養(yǎng)了他們的獨立精神。
四、餐桌禮儀
中西方餐桌禮儀截然不同。在中國,各種各樣的菜,葷菜、素菜、涼菜、熱菜、水果、主食都擺在桌子上,大家圍桌而坐,共同進餐。而在西方國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盤食物,大家互不影響,互不干涉,可能每個人點的菜都不一樣。
中國人的餐桌以“鬧”為特色,而西方人的餐桌卻喜“靜”。宴席上,中國人侃侃而談,敬酒,勸菜,氣氛之熱鬧常常令人嘆為觀止,場面越大,越熱鬧才越顯得主人熱情好客。中國人往往會熱情過了頭,即便客人說“不”也要硬塞進盤子里。在西方,餐桌上不能發(fā)出噪音,比如喝湯的聲音,咀嚼也要閉嘴。與身邊人說話時聲音不要過大,別人講話不可插嘴,口中含著食物不可講話,即使有人找你搭話,也要等食物咽下去再開口。不勸食,不勸酒,當別人說“不”,還要勸食就是不禮貌的行為了。
飲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凸顯了兩個民族的不同文化習俗,俗語說“入鄉(xiāng)隨俗”,了解了文化差異可以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相互交流。如今社會,中西文化不斷交融,我們不僅要在交流中表現(xiàn)得體,同時還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通過文化的交流為中西方溝通搭建橋梁。
【參考文獻】
[1]戴凡,Smith StephenL.J.文化碰撞——中國,北美人際交往誤解剖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顧曰國.強化閱讀英語[M].北京:外語教研出版社,2002
[3]楊天慶,Daniel Kiser.和老外聊文化中國[M].四川:天地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新鄉(xiāng)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