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成 何華
SOLO理論基礎是皮亞杰的發(fā)展階段學說,由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比格斯教授及其同事經過長期的研究和探索提出,是一種以等級描述為特征的質性評價方法。20世紀80年代初,教育心理學家比格斯和Collis教授以英語、數學、語言、歷史、地理等學科領域的學業(yè)評價資料為依據,提出了SOLO分類評價理論。筆者嘗試運用該理論對全區(qū)語文教師有效教學行為進行調查分析, 從2012年4月下旬,針對區(qū)域內8所初中109位語文教師,共發(fā)放問卷109份,回收有效問卷104份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
一、教學計劃對學生學習結構水平的促進性分析
主要包括對教學計劃有效性和實效性的認識,制定計劃的目的性和制定計劃的能力。
1.能正確認識教學計劃的有效性和實效性。調查中90人認為制定學期教學計劃效用很大,是教學行為的關鍵部分,占86.53%;有70人會考慮到自己的教學計劃認真制定,占67.30%;95人認為有一定效用,能使自己知道進度,詳細的教學計劃能突出學生學習的基礎性內容,解決學生學習困難、思維低能、思維組織能力差等問題,對組織教學、集中學生思維、改變學生學習中的前結構水平是相當有益的占91.34%。課題組的15位成員在聽了94節(jié)語文課同時翻閱學生的作文后,發(fā)現學生對文本中的細節(jié)的描寫關注不夠,也有很多學生不知道什么叫細節(jié)描寫。也不會進行細節(jié)描寫。學生在閱讀、習作時表現的這種差異,更多反應的是學習結構水平中的前結構水平的低級層次。根據調查得出的結論,我們按如下的方法實施教學:
(1)將細節(jié)描寫分成若干個訓練點,有計劃地進行訓練。知識點要講析的面較廣,由于時間有限,讓學生達到了解的層次即可,在課上也只提及要點,而不作全面的研討。選取學生習作中利用率最高,最容易忽視的要點去講析。同時,吃透重難點,深入淺出,運用形象生動有趣的例子講解,讓學生聽得懂,愿意聽,不易忘。
(2)作文題目的設計也是針對當堂課訓練內容,當堂作文也不需要完成通常所謂“大作文”,而是運用細節(jié)描寫的訓練點去進行片斷作文的描寫。選擇了最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例文,先讓學生感到自己也有話可寫,不在選材上設置較大的障礙,這樣就可以使得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細節(jié)描寫”上來,也保證了寫作的速度。
(3)對片斷作文即時評點。這種做法既讓學生從身邊人中找到學習的范例,又能及時反饋學生現學現用的情況。就一節(jié)課而言,教師的評點能讓學生了悟細節(jié)描寫對整篇作文的影響,同時學生展開互評,加深了對細節(jié)描寫的理解,又調動了學生臨場作文的積極性。
初中學段的學生,由于他們的社會閱歷和知識面相對有限,而細節(jié)描寫從一定程度上說,更多是一種寫作技巧。不同的文章,不同的題材,不同的體裁,應抓住哪些細節(jié)進行描寫,還需要進行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強化練習。
需要強調的是制訂計劃必須按學生的特點制訂,不能仿制照搬。只有自己去試著做,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有用的。實施計劃時,不要輕言放棄。只有堅持科學合理的計劃,才能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2.具有制訂單元計劃和課堂計劃的意識。104人中制定單元計劃和課堂計劃,且制訂得很詳細,占75%;對單元計劃和課堂計劃心中有數,占15%;常常提前一天考慮第二天教學的,占65%。
二、教學目標對學生學習結構水平的針對性和提升性分析
主要包括對教學目標有效性的認識、分析課堂教學現狀和制訂教學目標的能力。
1.重視教學目標的制定。104人中能對本教學年段的課程標準很熟悉,了解很清楚的,占65%;有一些了解,大致能說出來的,占20%;很清楚教學目標要從哪幾個方面制訂的,占65%;了解一些,占18%。
2.能正確認識教學目標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占90%的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教學目標決定學生的學習結果”的觀點;10%的人認為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有73名教師認為教學活動應該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占總人數的70%;把握好教學目標后,就要對本節(jié)課進行預設,對學生提出要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形成“多維互動”的教學氛圍,解決不會的、混亂回答等問題,促使更多學生思考問題,不再是在一個單一的思考點上去簡單羅列或是草率得出結論。
3.是否告訴學生學習目標。會在每節(jié)課上把學習目標告訴學生,占80%;會很清楚地把學習目標告訴學生的,占15%;只有1人認為沒有必要一定讓學生了解學習目標。學生清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變得具體,學生的手、腦、眼睛都能積極思考和行動起來,課堂中處于前結構水平的學生變得有所事事,對教師提出的各個問題和目標都能作針對性的思考學習,找出問題的聯系。學生的思維結構從單一結構水平向多元結構水平遞進,而且有相當部分的學生已經能認識問題的本質和內涵,在學生學習結構層次中處于最高級的拓展抽象水平。有了針對性的學習目標,就能在問題的假設條件中對未經歷的事情和背景問題給出概況性的總結,延伸到問題之外,不能實現層次結構水平向更高的目標遞進。
三、教學手段和方法對學生學習結構水平的適應性和操作性分析
主要調查教師對講述、討論、獨立學習、合作學習的有效引導的認識程度。
1.“因材施教”的理念比較強。認為“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不同的學習者有效”的,占65%;認為這種說法只是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正確的占35%。學生的學習結構層次是有差別的,有相當部分學生處于前結構水平、單一結構水平。教師對這部分學生采取因材施教是有必要的,關鍵在于如何把“因材”實施到每個的學生身上,使“材”適應“教”。
2.教師在教學中適當安排合作學習。經常安排學生合作學習,占70%,并認為合作學習可以避免個別學生被忽略和遺忘,提高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加深對語文知識在具體問題中的理解度,能夠整合教師、教材、學生三者資源,在學習上能互助與互幫,提升了自己的思維度和理解度,減少了學習結構層次低的學生人群。
3.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講述中,對“教師作為知識的催化劑”這一關鍵角色重要性的認識,有94人認為教師應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而教學活動的主體應是學生,一切以學生為主。講授方法簡單、形式單一,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理解少,教師引導學生活動方式手段等,這些因素對提升學生的學習結構層次影響非常大。同時有85人認為學生應在大部分時間中處于“獨立學習”的狀態(tài)中,有利于發(fā)揮思考力和創(chuàng)造力,更有利于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四、教師對教學評價方式及有效性的認識分析
1.正確認識教學評價的方式。認為有效教學的評價包括六大要素: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占40%。認為科學合理的教學過程能突出教學中管理功能、導向功能、調控功能、動機激發(fā)功能、診斷功能,占45%。通過調查發(fā)現,語文教師的教學評價常用的評價方式有書面交流評價、課堂活動激勵評價、自我總結評價、個人反饋評價等。這些評價方式能有助于學生自我查找,自我發(fā)現,自我完善。
2.對于評價效果優(yōu)劣,教師不希望與學生的成績進行掛鉤。有73人不喜歡用學生的成績來評價自己的教學,占總人數的70%;他們認為這樣的評價不科學、不全面。83人喜歡用課堂教學觀察分析的方式來評價教學,占80%;這樣最能反映學生的客觀情況和實際,無論是問題的討論、活動的參與、自我的展示、師生的交流,用更多的點和面來觀察學生的各個結構層次,有利于教師改善和提升學習結構水平。
3.學生作業(yè)是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技能和思維訓練的具體反映,教師通常都是觀察作業(yè)完成情況和批閱結果進行分析,判斷學生掌握知識和應用知識的程度,判斷學生學習結構水平層次結構處于何種水平,并及時反饋在課堂教學中,修正教師教學行為和教學內容,查找作業(yè)中存在問題的典型案例,對學生作業(yè)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歸類,判斷學生學習結構層次水平。
五、教師教學行為的反思對學生學習結構水平提升的分析
1.能正確認識教學反思的有效作用。有83人認為教學反思很有必要,占80%;教學反思可以促進教學,包括反思課堂中教師的所作所為,反思教師備課的內容是否符合學情,反思備課內容是否考慮學生所處學習結構層次高低分布情況,反思課堂教學教師的引導是否有效,反思指導學生小組活動的作用,反思指導學生解題的指導作用,反思教師的引導和過渡銜接對學生思考力的錘煉和提升,反思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對學習結構層次的遞進變化。有78人認為教學反思有利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完善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藝術,增強師生關系的和諧,激發(fā)學習興趣,占75%。
2.對寫教學反思有不同理解。2名教師提出自己不知如何表述反思的內容。有1人認為沒有人指導寫不出來。有88人認為在寫反思后,會在今后有意識地調整教學行為,占85%;“通過教學反思成為優(yōu)秀教師”,對這句話的看法認為正確的占45%,認為有一定可能性的占75%。
六、教師個人特質專業(yè)技巧方面的分析
包括教師個人特質和激勵性人格、教師專業(yè)品行,教師專業(yè)技巧和能力。
1.普遍認識到自已個性氣質對學生思維和行為的改善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有12名教師覺得自己充滿熱情、能運用幽默、風趣的肢體和語言教學。奔放的教學狀態(tài)和諧了師生關系,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愿意為學習付出,更有助于學生學習結構水平層次的提升。
2.運用不同的方法使語文課生動活潑有趣,有意識設置一定的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運用動畫視聽等多媒體手段教學更能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改善學習層次結構水平。有57人經常做到,占55%,有42人有時做到,占40.6%。
3.采用多種方式激勵學生,發(fā)揮學生的能動作用,讓學生信任你。有68人覺得學生很喜歡很信任自己,占65%。對于學生良好表現,有47名教師激勵方式多樣化,占45%。
本次調查為了解區(qū)域內初中語文教師教學行為的現狀,了解教師對有效教學、有效教學行為的認識,并分析區(qū)域內語文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據,既為課題《基于SOLO評價理論的語文課堂識別學習結構水平的實踐研究》提供研究資料,又為更好提高區(qū)域內語文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作出一些探索。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自籌課題《基于SOLO評價理論的語文課堂識別學習結構水平的實踐研究》)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寧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