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玲
摘 要: 從動機、興趣、情感等方面進行心理調控,是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舉措,必須用心為之。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好語文,達到教學目的的內在動力。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是一種以精神需要為基礎的認識興趣。情感是人感受外界事物時所產生的,并對行為動作進行制約的一種內心體驗。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 心理調控藝術 動機 興趣 情感
在課堂教學的心理結構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組成學生心理的兩個不同方面。智力因素可以具體的形成和表現為各種能力,承擔對各種知識的加工和處理工作;非智力因素可以形成和表現為學習態(tài)度,不直接介入學習,而是以動機作用為核心,調節(jié)教學活動。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是學生學習的關鍵;興趣是人們傾向于認識、研究和獲得某種事物的心理特征,能有效激發(fā)學習動機、強化學習動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情感是學生對學習態(tài)度的體驗,是溝通教與學的紐帶;意志決定學習的動機、方向和目標,對學生的學習具有能動作用。所以教學要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要抓智力因素,還必須強調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積極參與,做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補,營造師生心理相容的氣氛。以前那種只重視智力因素而忽視非智力因素的課堂教學是不科學的。下面主要從動機、興趣、情感三方面談談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心理調控藝術。
一、強化學習動機的藝術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好語文,達到目的的內在動力。強化學習動機的藝術要求做到:
1.認識情感的強化。教育學生將語文學習的價值認識與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體驗相結合,強化學習動機。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動人地描繪了法國人民在即將淪為民族奴隸的最后時刻對母語的深情。教師在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感情。聯系我國東北曾被日本侵占14年,中國人不能說中國話,學生只能學日語這一慘痛的歷史,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語言的教育,把學生學習語文提高到民族自尊的高度,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從而調動語文學習積極性。
2.學習目標的強化。教師除了要在宏觀上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把學習動機提高到自我實現,即對事業(yè)、對理想的追求這一高度之外,還要強調課堂教學的整體目標。如教學《從三到萬》一文,一上課就向學生提出三項學習目標:(1)能夠結合故事說道理;(2)掌握有關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一些詞語;(3)練習用“揣摩法”讀文章,并告訴學生“揣摩法”是一種很有用的閱讀方法,揣摩能力的強弱,標志著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這就可以滿足了青少年求知的心理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懸念迭起,不斷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產生了解和解決問題的需求,并依靠自身努力接近與達到學習目標。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并為動機注入活力,使學生在達到目標的同時,智力得到較好的發(fā)展。這時,教師的教才能轉化為學生的學,教師輸出的信息才能轉化為學生主動輸入的信息。
3.社會信息的強化。加強語文課與社會生活的信息交流,引導學生形成科學視野,有較高的追求,強化學生學習語文的動機。在讓學生學完統編的教材以后,剩下的時間除了加強基礎知識和能力訓練外,增加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對他們今后的工作與學習都比較實用的教材內容,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心理品質。
二、培養(yǎng)學習興趣的藝術
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是一種以精神需要為基礎的認識興趣,它表現為對語文學習本身具有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并強烈地傾向于掌握語言表達藝術。激發(fā)興趣已成為課堂教學藝術所追求的最基本的要求。語文教師運用文質兼美的文章吸引學生,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形象性、生動性、趣味性因素,并以此為突破口,用形象生動的講解,喚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整個教學過程生動有趣。
在學習《論雷峰塔的倒掉》時,考慮到本文從故事引發(fā)議論,無論嬉笑怒罵,都是借題發(fā)揮,文章雖有較多的議論,但都伴有具體生動的形象。結合這個特點,指導學生閱讀時先從形象入手,然后提升理性認識,這樣就緩解了難度,便于學生“自得”。因此,在講讀順序安排上,先讓學生回憶《白蛇傳》的故事,同時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要求學生概括出“許仙救蛇、白蛇報恩、法海藏許、白蛇尋夫、白蛇中計、造塔鎮(zhèn)壓”的情節(jié)提綱。這樣,學生不僅認識到白蛇是“義妖”,雷峰塔是“鎮(zhèn)壓之塔”,而且對白蛇充滿了同情,希望雷峰塔早點倒掉。最后簡單介紹時代背景:1924年9月雷峰塔倒掉以后,封建復古派借題發(fā)揮,為行將崩潰的封建勢力大唱挽歌;魯迅則針鋒相對,也借雷峰塔倒掉之題,揭示了“封建勢力的崩潰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這一深刻的哲理。
三、激勵學習情感的藝術
情感是人感受外界事物時所產生的,并對行為動作進行制約的一種內心體驗。人們感受、理解、記憶、思考并運用知識的過程,始終離不開情感活動的參與。情感教育應該貫穿于語文教育的始終,只有飽含情感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從語文學科的特點來看,語文教材中選入的大多數是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作者在根據現實生活構思藝術形象時,是傾注了自己的感情的,教材本身就是豐富情感傳播的載體,藝術形象是情感力量的負荷者。如《最后一課》反映了愛國主義情感;《棗核》反映了熱愛故國家鄉(xiāng)的感情;《二六七號牢房》反映了戰(zhàn)友之間的情誼;《一件珍貴的襯衫》反映了熱愛領袖的感情;《荷花淀》反映了夫妻情;《背影》反映父子情;《我的老師》反映了師生情;《小橘燈》反映了人物的心靈美,等等。所以,教師在進行語文知識教學的同時,必須進行情感的傳遞和教育。在指導學生閱讀、分析文章、激發(fā)學生情感,逐步提高學生內心感情體驗的素質和水平時,自己首先要有真情實感,將作品的情感內化為自己的情感,以情傳情。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感教育要貫穿始終。由于閱讀活動開始之前的特定的情緒狀態(tài),往往會跟隨學生進入閱讀過程,影響閱讀的展開。如在教《聽潮》之前,先讓學生欣賞音樂詩《海之詩》,使學生在優(yōu)美的旋律和節(jié)奏中張開想象的翅膀,領略大海變幻莫測的美,引發(fā)一種神往之情。學生有了這種感情,就更樂于讀課文,更易于體會作者的思想。
總之,從動機、興趣、情感諸方面進行心理調控,是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舉措,必須用心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