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亭
【摘要】“下宮之難”作為《趙氏孤兒》故事的本事,是晉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在此事件過程中,趙氏遭受了族誅之禍。趙氏家族作為晉國歷史上一支強有力的政治力量,而且與晉國公室的關(guān)系非同一般,“下宮之難”產(chǎn)生的原因絕非簡單。筆者根據(jù)所掌握的有限材料,從內(nèi)因、外因兩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探究。
【關(guān)鍵詞】“下宮之難;趙氏;卿族;公族;趙莊姬
《趙氏孤兒》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其本事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段真實的史實,當時晉國的卿族“趙氏”的發(fā)展正值如日中天之際,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浩劫使趙氏幾乎全族覆沒。這就是晉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下宮之難”,在此事件中,趙氏遭遇了其家族入晉以來的重大挫折,遭受了族誅之禍。關(guān)于此段史實,《春秋經(jīng)》《左傳》《史記》等均有記載。然而,趙氏家族作為晉國歷史上一支強有力的政治力量,而且與晉國公室的關(guān)系非同一般,《左傳》載:“文公妻趙衰,生原同、屏括、樓嬰”,“趙有側(cè)室曰穿,晉君之婿也”,“晉趙嬰通于趙莊姬(莊為趙朔的謚號)”。趙衰、趙穿、趙朔都曾娶晉國公室之女,有如此地位和背景的趙氏,為什么會被誅族,這的確令人費解!
有關(guān)“下宮之難”發(fā)生的原因,《左傳》和《史記》給出的是不同答案?!蹲髠鳌氛J為此事件的原因主要是“孟姬之饞”——“晉趙莊姬為趙嬰之亡故,譖之于晉侯,曰:‘原、屏將為亂。欒、郤為徵。六月,晉討趙同、趙括”?!妒酚??趙世家》則認為是晉司寇屠岸賈,“將作亂,乃治靈公之賊以致趙盾”,也就是“趙盾弒其君”的遺留問題造成的。然而,稍微經(jīng)過推敲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左傳》還是《史記》給出的原因都過于單薄,如此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原因怎么會如此簡單?
分析事件發(fā)生的原因,一般都會從內(nèi)因、外因兩個方面進行?!跋聦m之難”作為一個歷史事件,也是適用的。下面,筆者就從內(nèi)外因兩個方面嘗試著對這一事件的原因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下宮之難”外因
“下宮之難”的外因,主要是緣于趙氏家族與晉國公族以及其他卿族(如欒、郤二族)的矛盾和利益沖突。
(一)趙氏與欒、郤諸舊族的矛盾
欒、郤二族皆屬姬姓,雖與當時的晉國公室沒有什么血緣關(guān)系,卻是舊時晉國公室支系的后裔,其與代表晉國異姓卿族的趙氏之間天然存在著某種利益沖突[1]。
趙盾作為趙氏的重要繼承人,他曾獨掌晉國政權(quán)達二十年。雖然趙盾在內(nèi)政上總體算得上公正,執(zhí)行諸如“本秩禮,續(xù)常職,出滯淹”之類的政策,努力協(xié)調(diào)諸卿族之間的關(guān)系。例如,韓厥就是趙盾提拔上來的,《國語·晉語五》有相關(guān)記載。但是趙盾作為執(zhí)政者,執(zhí)法過于嚴厲,也埋下了趙氏與其他卿族有嫌隙的隱患?!蹲髠鳌の墓吣辍份d:狐射姑在回答狄相酆舒之問“趙衰、趙盾孰賢”時回答“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夏日之日給人以嚴酷之感,趙盾執(zhí)政嚴厲可見一斑。
趙盾去世后,趙氏家族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冒進的勢頭。首先是其子趙朔任職為卿,其后他的異母兄弟趙同、趙括以及趙嬰齊分別任職為中軍大夫和下君大夫[2];在趙朔去世后,趙同、趙括分別升任為卿,此外趙穿之子趙旃也被任職為卿。趙氏一族三卿,加上趙嬰齊,其勢力在晉國可謂是首屈一指的。趙氏勢力的急劇膨脹,未免為其他的卿族所側(cè)目,尤其是受到欒、郤二氏的嫉妒。趙盾去世后,欒、郤二氏在政治上逐漸地占據(jù)上風。成公二年,郤缺執(zhí)政;隨后,荀林父和士會相續(xù)短暫地任職中軍將,接著為郤克執(zhí)政;郤克以后,欒書執(zhí)政。趙氏雖三卿,但是卻無人升任主要執(zhí)政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趙氏不知低調(diào)行事,就極容易與其他卿族,尤其是執(zhí)政的欒、郤二氏發(fā)生沖突。
(二)趙氏與晉國公族的矛盾
晉國在趙盾執(zhí)政期間,一度出現(xiàn)了“政在大夫”的局勢。晉靈公與趙盾爭權(quán),失敗被弒;新即位的晉成公,根基不穩(wěn),施行“宦卿之嫡以為公族”的制度以籠絡諸卿族;趙盾去世的第二年,晉成公薨,景公即位,趙氏的勢力依舊在朝彌漫。
景公三年,晉楚為爭奪對鄭國的控制權(quán),發(fā)生了著名的邲之戰(zhàn)。此戰(zhàn)中,以晉中軍帥荀林父為首的多數(shù)將領都不欲與勢頭正勁的楚國爭鋒,而中軍佐先榖自以為是,擅自率其部渡河,迫使晉軍全軍與楚對陣。趙氏兄弟同、括卻不識時務地追隨先榖:“率師以來,唯敵是求??藬?,得屬,又何俟,必從彘子(先榖)!”此時,同、括尚未為卿,其敢在如此重大軍事決策上與眾卿表達相違意見,可見其驕橫無知。第二年,晉國追究邲之戰(zhàn)的責任,“歸罪于先縠而殺之,盡滅其族”。對于邲之戰(zhàn)的敗績,趙氏兄弟也難辭其咎,但并未受到追究。除了趙氏與晉公族的姻親關(guān)系外,趙氏勢力的強盛恐怕也是即位不久的晉景公對之容忍的一個重要原因。景公十三年,晉國擢升下軍將欒書為執(zhí)政正卿,公室舊支的突顯應是景公深思熟慮的結(jié)果,欲借此遏制異姓卿族趙氏的目的已經(jīng)非常明顯。
二、“下宮之難”的內(nèi)因
“下宮之難”的內(nèi)因則主要是趙氏兄弟肆意妄為,趙氏內(nèi)亂以及“孟姬之饞”等原因。
(一)趙氏兄弟的肆意妄為
趙氏兄弟同、括倚仗他們與晉國公室的姻親關(guān)系(其母趙姬為晉文公之女),驕橫無知而肆意妄為。在晉楚邲之戰(zhàn)戰(zhàn)敗后,先榖的族滅并未使趙同、趙括警醒而有所收斂。
景公十二年,晉國欲與楚媾和,“晉人歸楚公子榖臣與連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最終雙方達成協(xié)議,可見晉楚雙方均有求成的意愿。景公十五年,為爭奪鄭、蔡二國,晉楚之師于繞角及桑隧遭遇,趙同、趙括卻再次主戰(zhàn),并與荀首等將領再次對立。趙氏兄弟不領會景公意圖,張揚跋扈,一味主戰(zhàn),這就必然加劇景公對趙氏的反感。景公謀求與楚結(jié)盟的就是為了處心積慮地對付國內(nèi)卿族,而以趙同、趙括兄弟為代表的族大勢盛又不懂審時度勢的趙氏,無疑會成為景公首要打擊的目標。
(二)趙氏內(nèi)亂及“孟姬之饞”
趙盾在之前晉成公實施“宦卿之嫡而為之田,以為公族”的過程中,將“嫡”的位置讓給了趙括,其目的有二:一是報答趙衰之妻趙姬的提攜之恩。[3]二是趙氏家族內(nèi)部權(quán)力能夠平衡,使趙氏家族眾人能夠和衷共濟,維護整個家族的整體利益。
趙朔妻莊姬,為成公女,景公之姊。她出身公族,身份高貴,但是由于趙盾的讓嫡之舉,成為了趙氏支庶,在趙朔生前由于其職位較之趙同、趙括要高,所以趙莊姬從心理上還比較平衡。但是趙朔的早逝,使得她和趙武的地位在趙氏家族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成公四年,“晉(下轉(zhuǎn)第12頁)(上接第7頁)趙嬰通于趙莊姬”,“成公五年,春,原、屏放諸齊”。趙嬰齊對其兩位兄長告饒:“我在,故欒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憂哉!”但是由于趙同、趙括兄弟很可能在此前已經(jīng)對趙嬰齊頗有意見。從晉楚邲之戰(zhàn),趙嬰齊“使其徒先具舟與河,故敗而先濟”,可見他事先已經(jīng)預料到戰(zhàn)爭的結(jié)局,從這點來看他的能力要遠在其兩位兄長之上。而現(xiàn)在趙嬰齊又與趙朔遺孀趙莊姬關(guān)系非淺,這就更令趙同、趙括心生猜忌。而“我亡,吾二昆其憂哉”的說辭,對于剛愎無知、驕縱跋扈的趙同、趙括來說,根本毫無警醒作用。趙嬰齊被放逐,正是趙氏宗族內(nèi)部矛盾的反映。趙嬰齊被放逐,趙莊姬心懷怨恨,加上一直縈繞于其心頭的沒落于支庶的遺憾,《左傳?成公八年》:“晉趙莊姬為趙嬰之亡故,譖之于晉侯,曰:‘原、屏將為亂。”景公以此事征之于欒、郤二氏,二氏自然抓住機會出具偽證、落井下石?!傲?,晉討趙同、趙括。武從姬氏畜于公宮”。最終,這場趙氏幾乎被族的“下宮之難”,只因趙莊姬與景公的關(guān)系,得以遺留下趙武一脈,埋下了趙氏再次復興的種子。
總之,這場“下宮之難”是內(nèi)外因共同造成的,內(nèi)因起于趙氏內(nèi)亂,外因起于趙氏勢力的膨脹打破了晉國卿族與公族以及各個卿族之間的平衡格局。
注釋:
[1]欒氏之祖欒賓為晉靖侯之孫,曾為曲沃桓叔之傅,見《左傳·桓公二年》;郤氏之為晉公族,屬晉姬氏,見于《潛夫論·志氏姓》。
[2]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
[3]《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趙姬請逆盾與其母,子余辭。姬曰:‘得寵而忘舊,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請,許之。來,以盾為才,固請于公,以為嫡子,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為內(nèi)子而己下之?!?/p>
【參考文獻】
[1]沈長云,魏建震等著.趙國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0.
[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M].北京:中華書局,1979.
[4]單承彬.先秦兩漢文學史論[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5]白國紅.“下宮之難”探析[J].史學集刊,2006(2).
[6]郝良真,孫繼民.“趙氏孤兒”考辨[J].中國史研究,1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