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瑋
摘 要:文學作品翻譯是一種語言交際,而所有文字語言交流是在語境中產(chǎn)生的。本文將文學翻譯的語境分為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譯者必須要結(jié)合相關(guān)語境,才能向讀者準確傳達文學作品的精髓。
關(guān)鍵詞:翻譯 語境 情景語境 文化語境
翻譯的本質(zhì)是一種交際活動,是兩種語言之間交流信息和思想的一種方式,而文學作品的翻譯也是譯者與原文之間的一種交往活動,其中包含理解、解讀,領(lǐng)會、移譯等諸多環(huán)節(jié)。其客觀化的結(jié)果即為譯文,它是譯者與原文之間交往活動的凝結(jié)和完成。而譯文與原文的關(guān)系,亦即言與意、文與道之間的關(guān)系。
交際離不開語境,因為任何交際都不是在真空中進行,都必然發(fā)生在一定的語境中。既然翻譯的本質(zhì)是交際,就應該把文學作品置于整個翻譯語境中加以分析,放在影響翻譯的各種語境因素中去認識。
一、語境的含義與種類
語境是指人們理解和解釋話語意義的依據(jù),是獲得功能對等翻譯的關(guān)鍵所在。英國社會人類學家、功能學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馬里諾夫斯基最早提出語境的概念,他認為語境是決定語義的唯一因素,舍此別無意義可言。文學作品翻譯的語境主要包括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這三種語境在文學翻譯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翻譯時應引起重視,才能將原文準確無誤地轉(zhuǎn)換為譯文。
二、文學作品翻譯中的上下文語境
上下文語境是指詞語,句子、段落等出現(xiàn)的語境,即詞語句子的前言后語,一個詞語只有放在具體的上下文的語境關(guān)系中才能確定其含義。對文學作品中個別詞語的翻譯需要放到上下文中才能找出最恰當?shù)囊饬x,譯者需要避免直譯或錯譯。
以美國作家海明威的一本著作名稱 A Farewell to Arms為例,國內(nèi)有三種譯法:《戰(zhàn)地春夢》、《永別了,武器》和《永別了,戰(zhàn)爭》。其中《戰(zhàn)地春夢》的翻譯完全違背本義,翻譯完全錯誤。后兩個譯名從字面上看似乎都對,因為arms既可以表示為“武器”也可以表示為“戰(zhàn)爭”,羅馬詩人弗吉爾的史詩名著《依尼特》中的第一行詩句歌頌的就是arms and a man,即“戰(zhàn)爭和英雄”。海明威在此書中闡述了他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看法,因此譯名《永別了,武器》不夠確切,而《永別了,戰(zhàn)爭》則忠實貼切。
The Sun Also Rise 是海明威的又一著作,有兩種譯名:《太陽也升起》和《太陽照樣升起》,這兩個譯名僅從字面上判斷意思相近,主要不同在于對also的理解和表達上,前者譯成“也”,后者卻翻譯成“照樣”,似乎沒有實質(zhì)性的差異。但海明威為了明確本書的主題,在書首頁又引用了《傳道書》中的語句:“Onegeneration passeth away, and another generation cometh but the earth abideth forever,… The sun also ariseth, and the sun goes down, and hasteth to the place where he arose”海明威正是以此來喻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年輕一代(“迷茫的一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tài),由此不難得出結(jié)論,《太陽照樣升起》較貼近原作主旨。
由此可見,個別單詞雖然意思簡單,但卻內(nèi)涵豐富,翻譯時必須要依據(jù)上下文語段的內(nèi)容,結(jié)合語境,反應其寓意,與原作的內(nèi)涵相符合。
三、文學作品翻譯中的情景語境
情景語境是指從實際情景中抽象出來的,對言語活動產(chǎn)生影響的一些因素,包括參與者雙方、場合(時間、地點)、說話的正式程度、交際媒介、話題或語域,還有人物心理感情等。在翻譯文學作品時,必須要結(jié)合人物、時間、地點、發(fā)生的具體事情等因素,確保譯文與情景相符合。例如《紅樓夢》中的一段對話:
忽見東府里幾個人,慌慌張張跑來,說:“老爺賓天了!”眾人聽了,嚇了一大跳,忙都說:“好好的并無疾病,怎么就沒了!”仆人說:“老爺天天修煉,定是功成圓滿,升仙去了?!?/p>
Some servants from the Eastern Mansion came rushing up frantically “The old masters [ZZ(Z]ascended to Heaven[ZZ)]!” they announced Everybody was consternated “He wasnt even ill, how could he [ZZ(Z]pass away[ZZ)] so suddenly?” they exclaimed The servants explained, “His Lordship took elixirs every day; now he must have achieved his aim and [ZZ(Z]become an immortal[ZZ)]”
在譯文中,譯者分別用:“ascend to Heaven”、 “pass away”和 “become an immortal” 三個詞語表明賈敬重的死亡,反應出不同人物對于賈敬的情感態(tài)度。地位低下的仆人出于對主人的恭敬之情,用“ascend to Heaven”(賓天)和“become an immortal”(升仙)來描述賈敬的死。而眾人是賈敬的家人,地位高于仆人,只是用了相較平淡的“pass away”(沒了)。這三個詞語結(jié)合了語境中的人物身份因素,翻譯得十分貼切。
四、文學作品翻譯中的文化語境
文化語境指語言運用的文化背景、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情知及社會心理等反映和決定某一語言系統(tǒng)的所有內(nèi)容。翻譯文學作品時,為了更好地傳達原著中的文化意義,譯者不僅要熟悉原著作者使用的語言,也一定要熟悉他所處文化背景。例如:
Sometimes a person who presents himself as kind and gentle can in private turn out to be a [ZZ(Z]dragon[ZZ)], who breathes fire (James Aronson)
有時,某人在公開場合,顯得和藹可親,溫文爾雅,而在私下里卻像個兇神惡煞。
由于英漢民族文化不同,對于“龍”的概念也迥然不同。“龍”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是神獸,它代表著一種氣勢磅礴的民族精神。而在英國傳統(tǒng)文化中“dragon”是“一條拖著長尾、滿身長鱗、口中噴火、有雙翼的巨大蜥蜴”,在《圣經(jīng)》中“dragon”也總是邪惡和恐怖的象征。在該例中,如果將其直接翻譯為“噴煙吐火的龍”,則中國讀者由于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不一定能準確理解其意思,所以翻譯為“兇神惡煞”比較恰當。
五、結(jié)語
文學作品翻譯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交際方式,必然會受到語境的影響,因此翻譯時必須考慮作品中的各種語境因素,努力使翻譯理性化,忠實于原意,才能準確無誤地表達出原著所傳達的意思。
參考文獻:
[1]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栗長江文化翻譯語境化探索[M]北京:線裝書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