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教學過程是學生認識和發(fā)展的過程,是學生從不懂到懂、不會到會、人格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是在“出錯”、“糾錯”的探究體驗中,不斷獲取知識,提升能力,發(fā)展思維的。作為教師,要正視學生的錯誤,從學生的角度去了解、分析錯誤的原因,敏銳洞悉“錯誤”的價值,充分挖掘“錯誤”的潛在資源,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讓課堂因“錯誤”而精彩紛呈,讓語文教學因“錯誤”而詩意盎然。
一、利用錯誤,激發(fā)情趣
學生有了錯誤,要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錯誤,糾正錯誤。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創(chuàng)設情趣性的教學情境,“順應”他們的認識,分析錯誤的原因?qū)Α鞍Y”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如,教學《我們的民族小學》一課后進行字詞聽寫,大多數(shù)學生誤將“穿戴”的“戴”字寫成“帶”。分析原因是教學時沒有突出強調(diào)字形而導致學生出錯。如何有效地進行字詞教學引起了我的深思。于是,在第二天的語文課上,我故意奇怪地問全班同學:“我覺得奇怪,為什么你們的帽子、手套都是放在書包或口袋里呢?這些物品生產(chǎn)出來到底有什么用呢?”全班同學呆在那里,聽不出個所以然。當我把“穿帶”這個詞寫在黑板上時,同學們恍然大悟,繼而哈哈大笑,“哦,原來我們把‘穿戴寫成了‘穿帶了?!边@樣,在笑聲中不僅糾正了學生的字詞錯誤,還活躍了課堂氛圍。
二、捕捉錯誤,收獲意外
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錯誤,面對學生錯誤的回答,要及時利用,“放大”錯誤,進行點撥和引導,讓精彩不期而至。正因為有學生的出錯,才會有教師的點撥、引導,才會有師生間的探究、創(chuàng)新,才會有預設和生成的統(tǒng)一。
如,《濫竽充數(shù)》教學片段:
生1:老師,我覺得南郭先生其實挺聰明的。
師:(詫異的表情)聰明?為什么?
生1:南郭先生雖然不會吹竽,但吹竽的動作裝得像模像樣,這么長時間都沒有被人發(fā)覺,不是很聰明嗎?
生1:(還沒等老師回過神來,他又接下去發(fā)表他的看法了。)還有,南郭先生很會利用機會,他看準了齊宣王喜歡聽大伙兒合奏的機會,趁機混了進來,很聰明。
(這一說,引起了更多同學的反應,紛紛表示贊同。)
生2:南郭先生很知趣,一看齊泯王的愛好同他父親不一樣,喜歡聽獨奏,就非常及時地離開了,避免了出洋相。
師(微笑):聰明?你們都認為南郭先生很聰明嗎?(課堂里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生3:他不是真聰明,他是假聰明。
(在大家都還處在“迷惘”狀態(tài)時,生3的回答使尷尬的局面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
師:真聰明?假聰明?你說說看,為什么你認為南郭先生是假聰明?
生4:如果他聰明的話,就應該把奏樂的本領學好,而不是把聰明的腦袋放在……放在這些方面。
生5:對,其實他是在?!靶÷斆鳌?。
生6:是“假聰明”,不懂裝懂的人,其實是最傻的人。
師:那你們認為真正聰明的人是怎樣的呢?
生7:真正聰明的人,應該把聰明放在學習上。
師:說得好!可是說的好,做的是否也一樣好呢?只要大家留心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在我們身邊也有一些“濫竽充數(shù)”、“耍小聰明”的南郭先生。
生(紛紛舉手):我們班××,每次不做家庭作業(yè),就說作業(yè)本落在家里了。
生:他還抄作業(yè),這也是濫竽充數(shù)、不懂裝懂……
師:其實,我們是對事不對人,不管是××還是誰,有這樣的壞習慣,都應該改掉。我希望我們班的“南郭先生”能銷聲匿跡。
案例二中學生1的回答是個令人意外跑了題的見解,教師通過引導孩子對“錯誤”進行深層次的分析、思考,讓學生在“真”“假”聰明的分辨中,加深對“南郭先生”這一典型人物的認識,將“錯誤”轉(zhuǎn)化為一個教學契機,變學生的“錯誤”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寶貴”資源。
三、將錯就錯,因勢利導
教學時,教師如果能利用學生的錯誤進行引導點撥,不僅能引出正確的想法,還可以“將錯就錯”,拓寬學生思維。
如,教學《大公無私》這個成語故事時,不少學生將人名“解(xiè)狐”中的“解”讀成了“解(jiě)”。教師沒有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出示了一系列人名:華羅庚、區(qū)平、任弼時、單雄信、查良鏞(金庸原名)、曾鞏(宋代散文家)等,讓學生試著讀一讀,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讀后發(fā)覺這些姓名中的“姓”與平時的讀音不一樣,經(jīng)過查字典,相互討論,很快就弄清了這些姓的正確讀音,還得出一個規(guī)律:不少“姓”的讀音與平常的讀音不同,遇到這種情況時,要多留意,勤查勤問。將錯就錯,將學生的錯誤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引導他們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辨析,在思錯、辨錯、改錯的過程中,既獲得了新的知識,發(fā)現(xiàn)了學習規(guī)律,又提升了學習能力。
四、巧設“錯誤”,生成資源
學生的錯誤有時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教師能創(chuàng)造一些“美麗的錯誤”,引導學生憑借已掌握的語文知識找錯、知錯和改錯,逐步形成主動審視、評價語文課堂教學,發(fā)表個人見解的習慣,將對學生的發(fā)展十分有益。教師應善于結(jié)合教學的重點或難點巧妙地設置一些“陷阱”,讓學生走進“陷阱”,又從“陷阱”里走出來,探尋新的答案,達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學效果。
如,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結(jié)合“喝”與“渴”是這節(jié)課生字教學的重、難點,我有意地在板書中把“喝”與“渴”兩個字混淆了??吹轿覍戝e了字,有一個學生坐不住了,他和同桌對著黑板指指點點。我馬上請這位同學站起來指出錯誤,并對他能夠細心地發(fā)現(xiàn)錯誤表示肯定,然后對其他同學說:“孩子們,這兩個字我寫錯了,多難看呀!你們能想出好辦法,幫老師記住這兩個字嗎?”孩子們聽了我的話,在下面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最后,孩子們想出了利用偏旁和字義的關系來區(qū)分記住這兩個字,喝水用嘴巴,喝的偏旁是口字旁;渴的時候最想要水,渴是三點水旁。結(jié)合孩子們的討論,我編了兒歌:口渴想要水,渴是三點水。喝水要用嘴,喝是口字旁。孩子們在課上很快就記住了這兩個字。巧設“錯誤”常常能使課堂變得輕松愉快,異?;顫?,學生在教師所設的“陷阱”中大膽質(zhì)疑、批判、辨析,教學的重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錯中有序,錯中存真。學生的錯誤雖有不可預見性,但卻是學生思維的真實反映,其間蘊涵著寶貴的“亮點”。教師應樹立“錯誤是資源”的意識,正確地對待錯誤,捕捉稍縱即逝的錯誤并巧妙運用于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從錯誤中獲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識,讓錯誤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個亮點,為語文教學添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責任編輯: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