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文
我們是否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精心選定了一本專業(yè)書,本想一口氣讀完,可是從學校帶到家里,從案頭拿到床頭,幾個月過去了,甚至一年時間也未能讀完;一種教學現(xiàn)場或一個教育案例很有典型意義,一時觸發(fā)了我們的情思,想寫一篇教育論文或教育隨筆,可是直到靈感飛逝也未能落筆成文。若有這種情況,也并不完全是我們的錯,不能簡單認定為學習不用心或時間抓得不緊,因為,在這期間,我們并無閑暇,我們肯定閱讀過其他不少書報,寫過其他內容的博客文章,忙過更多的事務。準確一點地說,我們已經(jīng)進入到“碎片化時代”里。
“碎片化時代”的明顯特征就是,頻頻來襲而又無序的大量信息和包含著信息的事務,使我們用于做事的時間被切割得支離破碎,我們用于思考的時間被排擠得斷斷續(xù)續(xù)。我們獲得信息的渠道是多了,內容是豐富了,但真真假假、零零碎碎,要認識某一件事的來龍去脈卻顯得那樣的費力勞神。接著,我們進入到“無序的忙碌”狀態(tài),似乎是精疲力盡,卻鮮見顯著的成果。還有,我們的思維也在光怪陸離的信息和種種誘惑面前難以深入和集中,少了想象力,少了系統(tǒng)性。好像我們突然間變得“老”了。
對于教育學術研究,“碎片化”造成了不可小覷的干擾和沖擊,使我們不能以習慣而有效的方式,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圖進行。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學術研究的持續(xù)性失去保障。除了正常的教學活動,越來越多的臨時性事務常常強勢介入,教師們要放下正常的教學工作去完成,集體教研活動、安全教育活動、一項跟著一項的迎檢以及各地各校的“改革項目”等。現(xiàn)在學校實行績效考核,面面俱到,教師必須謹小慎微地做好各項工作的各個細節(jié)。許多中小學教師反映,工作日內,從早到晚均被各種各樣的活動排滿,讀書研究的實際時間越來越少。而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壓力卻越來越大,干擾和影響著工作情緒,買房、購車、婚育、聚友,這些人之常情的事務常常使人不能靜下心來從事學術研究,偶然閑下來想查找文獻資料,研究些東西的時候,來自網(wǎng)絡的新聞信息、沒有更新的博客又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其次,原創(chuàng)逐漸成為稀缺。在學術研究持續(xù)性遭到破壞的同時,各類信息滾滾而來,提供了極大“便利”,以“高效”的誘惑消解著我們對原創(chuàng)的執(zhí)著。工作繁忙的教師們,已經(jīng)有不少人把下載、改編、抄錄當作論文撰寫的捷徑,在參加一般性的評選中更是信手拈來。有一家教育雜志曾告訴急于投稿的作者,原來該刊文章被官方網(wǎng)站全文收錄,而現(xiàn)在因大部分文章過不了30%的復比率檢測,干脆取消上傳官網(wǎng)。再次學術研究成果的信任度下降。太多的抄襲現(xiàn)象讓真實的、有一定分量的科研成果也被一并作為質疑的對象,甚至懷疑原創(chuàng)成果的存在。不僅是基層學校的教師,教育管理部門、學術研究機構都有幾近相同的認識,整個教育學術研究也因此蒙受詬病。
作為教育工作者,進行學術研究,探索教育教學中的新問題,發(fā)現(xiàn)教好學生的新途徑和新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自己的專業(yè)水平,應該是職業(yè)份內的事情,正是因為“碎片化”的沖擊,我們很有必要提出教育學術堅守的問題,讓教育科研在當下的環(huán)境里盡量擺脫浮躁、膚淺和過盛的功利泡沫,使它成為成長思想的園林、探索創(chuàng)新的綠地,引領教師專業(yè)成長,引領教育在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前行。
我們的時間、注意力以至意識和思想之所以被切割,形成不連續(xù)的“碎片”,說明這些信息碎片本身具有能量不小的吸引力、沖擊力和誘惑力,尤其是當它被潮流、快樂、幸福和成功這些華麗的外衣所裹挾的時候,我們的抗拒和堅守有可能一觸即潰。因此,對學術堅守,要與非主流的社會游戲及游戲規(guī)則保持一定的距離。有一位特級教師說:他為了在世界語系的大背景中研究漢語言的流變和教學問題,收集閱讀大量資料,其中很多是外文資料。他投入了幾乎所有工作之余的時間,放棄和拒絕了一個又一個會議、活動和親友往來,被人誤解為“不近人情的人”,但正是這樣的拒絕和放棄,他持續(xù)專注于研究,終于完成這項重大課題。從筆者從事教學研究的經(jīng)歷來看,處于教學一線的教師,尤其是農(nóng)村學校的教師,要靜下心來學習和研究一些個人需要的東西,常常需要利用雙休和節(jié)假日的時間。正如一位學者所說,“你的閑暇時間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
現(xiàn)在的教師們和社會大多數(shù)人一樣面臨著買房購車等消費的“經(jīng)濟壓力”,面臨著交友娛樂的假日生活誘惑。我們在期待提高教師待遇的同時,也需要權衡實際需要和“趕潮”的關系,需要避免因為“趕潮”而將自己趕進匆忙的生活狀態(tài)。學者劉再復曾發(fā)人深省地說:“人類正在集體變質,集體從人變成金錢動物?!敝斓掠瓜壬谡摷叭松臅r候,說過一句話:“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選擇自己做不來的職位,選擇自己達不到的夢想,從而選擇了人生的各種困境?!边x擇學術研究是一種困境,選擇消費潮流也是一種困境,我們需要理性地判斷和選擇。而選擇了學術研究,就更應淡定地看待各種炫目的社會現(xiàn)象,選擇主流而從之,認定信念而堅守,而與看似大勢的非主流保持一定的距離。發(fā)現(xiàn)了“上帝粒子”的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在48年前就提出了這一理論,但科學界一直爭論不休。在發(fā)布這一巨大成果時,他卻平靜、淡定地說:“我并沒有在過去的48年里天天夢想這一天,因為我還有很多別的事情要做?!惫P者認為,在“人之常情”的消費和交往之外,研究學術的人肯定還有許多“別的事要做”。從積極的方面說,學術堅守者更要對喧囂的社會現(xiàn)象保持冷靜而深刻的觀察力和批判力,有一種內在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
信息的碎片常常以美麗、閃爍的流動狀態(tài)進入我們的生活,它在吸引我們的目光和注意力的同時,會出現(xiàn)一種屏蔽現(xiàn)象。讓我們只見一點不見其余,一片美麗足以擋住我們洞察遠方或幽微的視線。因此,我們還需要對研究對象及相關信息耐心地判斷和品鑒。首先應站得高看得遠,在更大的背景下探索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清代學者張潮曾以不同的望月之見來描述心靈的三種境界,似可作為學術研究的參照。他說的第一種境界叫“窗中望月”,窗牖所限,所見僅為一楨風景或局部物象;第二種境界叫“庭中望月”,景觀擴大,天地自然變得開闊;最高境界是第三境界,叫“臺上玩月”,登上高樓,與月相邀,與月共舞。實際上,現(xiàn)實呈現(xiàn)給我們的信息對于事物的整體面貌來說可能比“窗中月”更為狹隘和破碎。判斷和品鑒還要復原研究對象,不經(jīng)意間的信息閃現(xiàn)、教學實踐中的細節(jié)感悟、多種媒體呈現(xiàn)的信息,都需要我們像拼圖游戲一樣,耐心地一塊一塊拼起來,去偽存真,復原本來的整體,才能看到整幅風景。先前我們承擔的一項省級課題,研究對象為“農(nóng)村學校弱勢群體子女教育問題”。開始時,我們受“問題的出現(xiàn)點”和課題組成員的所任學科所限,把研究對象定位為學科成績的提高上,后來發(fā)現(xiàn)“問題的出現(xiàn)點”還涉及到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列入了這些內容。開題研究后,我們又發(fā)現(xiàn)這類學生具有較強的潛在的個人特質。結合新課改精神,課題組又把內容延展到素質教育的更大空間,研究這類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培養(yǎng)和多元智力開發(fā)。這樣,所需資料多了,勞動量大了,但研究內容更切近于問題的全貌和本質。
能讓我們的注意力和意識受到干擾和破碎的不僅是層出不窮、不約而至的煩碎事務,還有侵蝕思想、誘發(fā)戾氣的負面信息。當我們正致力于艱辛的探索性研究時,部分涉嫌造假的“學術研究”獲得了“成果獎”、“良好效績”,我們就有可能懷疑科研實證的價值,甚至“困則思變”。因此,教育學術堅守還有待學術環(huán)境和學術機制的改善。在中小學校,研究型教師常常得不到關注。這樣的現(xiàn)象得不到治理,學術研究就難以深入。因此應從制度和機制上保障研究者的合法權益和合理利益。在校園文化氛圍中尊重研究者的特殊勞動和額外付出。筆者工作的地區(qū),有一些學校,雖然經(jīng)濟條件并不多么優(yōu)越,但在科研制度和績效考核中規(guī)定:教師研究所需書刊可自行購買,學校買單;研究成果獲獎,學校報銷評審費和材料制作費,另加分獎勵;課題研究經(jīng)費實報實銷;優(yōu)先推薦科研型教師評先、評優(yōu)、晉職。在這樣的制度下,學校領導主持省市級規(guī)劃課題,教師承擔個人課題,研究氛圍濃厚,教育質量持續(xù)增長。學術環(huán)境和機制的改善需要強化一種局面,就是發(fā)揮專業(yè)科研機構和群眾性學術團體的作用。
經(jīng)過幾年來的“去行政化”改革,隸屬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學術研究機構,面向基層,面向課改實踐,指導和引領廣大一線教師從事教育學術研究,催生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科研成果,這條路徑應當堅持走下去。同時,還要重視發(fā)揮群眾性學術團體普及性、靈活性的作用,認可它在嚴格、規(guī)范程序下評選的學術成果,支持和鼓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