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衡量人性優(yōu)劣的法則是品德。古人云: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一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的形成,不是靠準則和法律,而是源自內(nèi)心的愛!如果不憑良心,而只是以理智或道德準線決定的道德是消極、被動的道德。真正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道德,不受外界環(huán)境的改變而變化,是無為的,也是最難付諸實踐的。培養(yǎng)幼兒熱愛祖國,有堅定的信念,對人誠實、善良,對需要幫助和保護的人表現(xiàn)出善良和慷慨,是教育的首要任務。
幼兒道德行為習慣道德分兩種:一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贊美,二是出自內(nèi)心的情感。道德教育的方法也分兩種:說服教育和培養(yǎng)道德行為習慣。兒童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時期,也是人生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也是種種錯誤和惡習逐步滋生的時期,如不及時糾正,它們就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深處扎根,無法根除。因此,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尤為重要。從以下幾方面闡述如何培養(yǎng)幼兒道德行為習慣。
一、解放幼兒的手
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提到:解放幼兒的雙手,使之能做。解放了幼兒的手,即使是最平常的勞動,幼兒在動手操作時,嘴巴會安靜,而腦子卻在思考,他可以從自己動手做的任何活動中獲得戰(zhàn)勝困難的自豪感,給他們帶來內(nèi)心的愉快,從而使孩子們產(chǎn)生了自我肯定的萌芽,喜悅的心情使內(nèi)心世界獲得極大的滿足,這是幼兒自我肯定的過程。
德育中起著極其重要作用的自我肯定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幼兒認識自己品德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發(fā)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從中得到滿足,使他們的精神面貌更加高尚,道德感日益豐富。
二、培養(yǎng)幼兒的美感
美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美存在于自然界中,美存在于勞動中,美存在于藝術里。幼兒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他就會保護環(huán)境,保護自然資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huán)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幼兒理解勞動中的美感,他就會知道勞動的價值,尊重勞動。藝術中的美,讓幼兒理解、欣賞,表達自己的思想。審美觀建立得好壞,決定孩子從小到大能夠遠離丑惡和犯罪。當幼兒能感知發(fā)現(xiàn)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們便學會如何保護美、珍惜美、創(chuàng)造美,知道美感在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美感能美化幼兒的心靈,不僅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更促進了兒童身心發(fā)展。
三、培養(yǎng)幼兒高尚的情感
當別人快樂時好像是自己獲得幸福一樣,當別人受傷時我愿意敞開最真的懷抱,當別人生氣時告訴他就算觀念不同不必激動,當別人需要時我一定卷起袖子幫助他。簡單的幾句歌詞,唱出了人們對身邊的人的好感、憐憫和同情以及對同伴的痛苦、不幸和困難的關切。高尚的情感可以在生活中一點點地讓幼兒感受,也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向幼兒傳達美丑、善惡、正義與非正義,如在“白雪公主”的故事中,孩子們喜歡可愛的公主和善良的小矮人,討厭惡毒的王后,這就是幼兒高尚情感的種子。
四、組織有效的集體活動
幼兒生活在一個集體中,他們相互模仿,相互學習。在集體活動中,我們可以激勵孩子們參加保護環(huán)境、扶助老人等活動,并在班內(nèi)組織情境表演。有意義的集體活動,會發(fā)展幼兒的積極感受,確立成一種責任,使情感上的一致變成思想上的一致,形成為社會服務的觀念。幼兒道德行為的形成不是單純的個人告誡、榜樣或說服所形成的,而是出于某種形式組織或社會的生活所施加個人的影響,可借助其他東西作參照物使它容易理解。兒童的感覺和感受首先是他親眼見到的一些事和親身參加的一些活動引起的,如當孩子生病時,組織幼兒去看望他,在他回來時關心照顧他。這種貼近幼兒生活的經(jīng)歷和感受,讓幼兒理解自己所做事情的高尚性,使他們很容易地確立美丑、善惡,有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
五、及時糾正錯誤和“惡習”
兒童期是形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期,是各種錯誤和“惡習”逐步形成的時期,一旦形成很難改正。
當發(fā)現(xiàn)幼兒不良的行為習慣,要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辦法,要能預知幼兒在不同情況下的心理反應。在不讓他遭遇大危險的前提下,讓經(jīng)驗去教育他,在他犯錯之前毫不猶豫地指出他的錯誤,假如他犯了錯誤不要責備他,以避免使他產(chǎn)生逆反心理。你對他的安慰,本身就是一種教訓,這種教育方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育的最高境界應當是讓幼兒自覺、自愿地、充滿樂趣地獲得有用的知識。
兒童期的道德是人生中一個獨特和有價值的發(fā)展階段,成人的說教或懲罰,這些強制的方法,不能有效地促進兒童的道德發(fā)展,而適宜的指導也必須符合一定年齡階段幼兒的發(fā)展水平。我們的責任是為孩子提供良好的道德環(huán)境,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道德行為。兒童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幼兒道德行為教育的培養(yǎng),是培養(yǎng)義務感和責任感的出發(fā)點,更是國家事業(yè)后繼有人的重要保證。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好壞,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甚至世界的命運。
參考文獻:
[1]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8.
[2]愛彌爾·涂爾干著.陳光金,沈杰,朱諧漢譯.道德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人民網(wǎng).
[4]孫瑞雪.愛和自由.北京:婦女出版社,2009.7.
[5]盧梭著.方卿編譯.愛彌兒.北京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