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文大一
(韓國外國語大學 中文系,首爾 130-791)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帝國主義的列強激烈展開爭奪殖民地的斗爭,一些相對弱小國家淪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甚至會出現(xiàn)“亡國”的現(xiàn)象。作為愛國啟蒙志士的梁啟超,注意力和關注的焦點自然會放在“亡國”的問題上。在這段時期,梁啟超受了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核心的社會進化論思想的影響,從而非常關注“自強”和“亡國”問題。尤其是,梁啟超十分關注韓國的情形,并非常同情韓國淪為殖民地的慘劇。
從1899年至1911年期間,梁啟超陸陸續(xù)續(xù)發(fā)表了跟韓國有關的文章。根據(jù)李國俊在《梁啟超著述系年》中的研究調(diào)查,關于梁啟超的韓國題材的文章,主要集中在1904年至1911年期間發(fā)表。正因為如此,我們通過這些文章可以了解到梁啟超對近代韓國的認識及其韓國觀。本文試圖通過對梁啟超的韓國題材文章的細致分析,具體歸納出梁啟超對近代韓國的認識及其關心的原因。下面,我們不妨用圖表整理一下與韓國有關著述目錄:
梁啟超的韓國題材文章目錄[1](參見)
《日本并吞朝鮮記》 滄江 《國風報》(第22號)1910年9月14日《朝鮮滅亡之原因》 滄江 《國風報》(第22號)1910年9月14日《朝鮮貴族之將來》 滄江 《國風報》(第2年,第6號)1911年3月1日
在這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梁啟超對韓國的關心不是“一次性”的,從首篇《韓國近狀》(1899年)至末篇《朝鮮貴族之將來》(1911年),在大約十二年的時間里,他持續(xù)地關注韓國國情,并寫文章表達見解。這些事實說明了作為愛國啟蒙志士的梁啟超既了解韓國的社會、政治、文化、歷史等的情況,又非常同情韓國被日本蹂躪的悲劇。需要指出的是,根據(jù)上述的圖表,梁啟超在1904年至1911年期間一共發(fā)表了九篇文章。這無疑與當時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不無關系。例如,日俄戰(zhàn)爭(1904年)、“乙巳條約”(1905年)、“韓日合并”(1910年)等。具體而言,梁啟超目睹了韓國①在梁啟超的文章當中,朝鮮與韓國的稱號沒有明顯的區(qū)分,就以《日本并吞朝鮮記》為例,梁啟超就混用朝鮮和韓國稱號。從1897年至1910年期間,朝鮮把國號改為“大韓帝國”。而且在“大韓帝國”時期,韓國和朝鮮這一國號經(jīng)?;煊谩R虼?,本文引用梁啟超的文章時忠實于原文(使用“朝鮮”一詞),其他部分使用“韓國”這一國號。一次次淪為日本殖民地的過程,即“1895年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日本讓清政府與韓國斷絕關系,并侵占韓國 → 1905年韓國淪為日本的‘保護國’ → 1910年‘韓日合并’”的全過程。這些過程在梁啟超的《朝鮮亡國史略》 的小題目中可以得到確認。例如,在《朝鮮亡國史略》中有以下幾個分期:第一期、朝鮮為中日兩國之朝鮮;第二期、朝鮮為日俄兩國之朝鮮;第三期、朝鮮為日本之朝鮮。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的文章之外,梁啟超還通過詩歌表達了對韓國的感情,一個是1909年創(chuàng)作的長詩《秋風斷藤曲》,另一個是1910年創(chuàng)作的《朝鮮哀詞五律二十四首》。這兩首詩歌也是了解梁啟超的韓國觀的非常重要的資料,因此,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兩篇詩歌探究梁啟超的韓國觀。具體而言,《秋風斷藤曲》敘述了韓國愛國獨立運動志士安重根烈士刺殺伊藤博文的事件。單從其詩歌題目來看,我們不難理解梁啟超賦予該詩的含義。《秋風斷藤曲》中的“秋風”指的是安重根的“英雄壯舉”,而“藤”指的是伊藤博文,“曲”指的是“詩歌”或“贊美歌”。因此,全題目的意思大概是“紀念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之意。在《秋風斷藤曲》中作為愛國志士的梁啟超也對烈士安重根的義舉表達了尊敬和哀吊之情;而《朝鮮哀詞五律二十四首》是“韓日合并”之后,梁啟超哀痛朝鮮淪落為日本的殖民地,表達發(fā)自內(nèi)心的悲痛的作品。需要指出的是,這兩首詩都是梁啟超所主張的“詩界革命”的習作,具有了“新意境、新語句、舊風格”。先從其風格來說,《秋風斷藤曲》和《朝鮮哀詞五律二十四首》都采取了“7 言96 句”、“5 律24 首”的長篇詩歌形式。其次、這兩首詩歌具有了“新意境”。在詩歌中反映了愛國啟蒙的主題,梁啟超通過對鄰國韓國的幾件重大歷史事件的分析來啟發(fā)中國民眾。正如《秋風斷藤曲》,就是通過韓國獨立志士安重根在哈爾濱刺殺伊藤博文的事件來宣傳愛國獨立思想,而《朝鮮哀詞五律二十四首》是1910年韓國完全喪失國權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之后寫的,因此,梁啟超通過這首詩歌來表達強調(diào)自主獨立、培養(yǎng)國家實力的重要性。總而言之,梁啟超通過這些詩歌一方面無限地同情韓國,另一方面也提醒中國人民從朝鮮的遭遇中吸取教訓,并向朝鮮愛國志士學習。
毋庸置疑,從1904年至1911年期間發(fā)表的梁啟超的文章中,除了同情韓國的遭遇之外,梁啟超還表現(xiàn)出他獨有的韓國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批判朝鮮“皇室”——韓皇、大院君;第二、批判韓國的貴族——兩班、官吏;第三、譴責日本對韓國的強權行為和批判“親日派”;稱贊愛國志士等。梁啟超認為朝鮮的“亡國”是由復雜多樣的原因造成的。因此,我們試圖通過將上述的《朝鮮亡國史略》、《朝鮮之亡國》、《朝鮮滅亡之原因》等的“亡國史”類文章與《秋風斷藤曲》、《朝鮮哀詞》等的詩歌結(jié)合,綜合分析梁啟超對近代韓國的了解情況以及其真實的感情,以便更加完整和立體地了解梁啟超的韓國觀。
梁啟超分析近代韓國“亡國”原因之時,先從韓國內(nèi)部中找尋問題的根源。梁氏曾在1901年發(fā)表的《滅國新法論》中有具體的論述:“埃及、波蘭、印度、菲律賓等不是被列強滅亡的,而是自滅的”,韓國也是如此。梁啟超認為近代韓國之所以“自滅”,其主要原因應當歸于當時的韓國領導階級的無能。因此,梁啟超首先批判了韓皇,梁氏認為韓皇是近代韓國亡國的“原罪禍首”。因為在當時韓國采取了中央集權制,而這些實施“專制制度”的國家的命運與韓皇、宮廷的執(zhí)政能力有直接的關系。以近代韓國為例,高宗的執(zhí)政更加搞亂了韓國的政壇,最終導致“亡國”。在《朝鮮滅亡之原因》中能佐證這一觀點:“韓皇之為人也,葸懦而不自振,多疑而寡斷,好聽讒言耳暗于事理,多內(nèi)嬖而昵宵小,喜行小慧而計常拙,依賴他人而不自立,好為虛飾而不務實?!?/p>
在這短短的文字中,梁啟超辛辣地批判韓皇的個人素質(zhì)及其執(zhí)政能力。因為執(zhí)政能力不僅僅是韓皇個人的問題,而且這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命運。從當時韓國采取專制政體來看,韓皇的政治眼光和執(zhí)政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但是韓皇卻“好聽讒言耳暗于事理,多內(nèi)嬖而昵宵小”。在政治問題上更是“依賴他人而不自立”,毫無主見可言。由此可見,無能的近代韓皇和韓廷的政治失敗是近代韓國“自滅”的最大原因,這也許是專制制度的危害性之一。需要加以說明的是,梁啟超也在這段時期為了中國的近代化主張“立憲君主制”政體,因此,他非常關注采取專制政體國家的“興亡史”。對此,梁啟超也在《朝鮮亡國之原因》中批判到中國的“君主”,例如,根據(jù)梁啟超所言:“中國所有的亡國君主都有惡德”,梁啟超把亡國的原因和最高領導者聯(lián)系起來了,實際上,這與梁啟超批判韓皇無能的表現(xiàn)是一脈相承的。在這里,我們不難推知梁啟超以近代韓國的“亡國”這一斷代性歷史事件為例,反觀了中國的社會及其領導者。
再者,梁啟超批判大院君。朝鮮第二十六代君王高宗(1852—1919)即位時十二歲,隨之高宗的生父李昰應(1820—1898)也被封為“興宣大院君”,通稱為“大院君”。由于高宗的年紀幼小,大院君就垂簾聽政。從此執(zhí)掌了朝鮮的政權二十余年,影響了當時朝鮮的政局。但是,大院君不但無情刻薄而且政治眼光短淺,這無疑是導致近代韓國“滅亡”原因之一。對此,梁啟超比較正確地把握了當時韓皇室大院君的這些具體情況,并在《日本并吞朝鮮記》中提到大院君是亡國的“元兇”。而梁啟超又在《朝鮮滅亡之原因》中對大院君作進一步分析,因此,我們不妨摘取在《日本并吞朝鮮記》中重要的有關部分,如下:“大院君李昰應者,朝鮮王李熙之生父(熙節(jié)朝鮮前王甲午以后自稱皇帝四年前讓位共子稱太皇帝今被廢為李太王者也)。王方幼而為之攝政,其為人也,好弄術智而不知大體,喜生事而無一定之計劃,性殘酷驕慢而內(nèi)荏多猜,實朝鮮民族性質(zhì)之代表,而亂亡之張本人也。大院君之始攝政,實當我同治三年(熙以同治二年即位時年十三)。其時我國五口通商久開,日本亦關三互市場,世界大勢所趨,固不容朝鮮長此閉關自守。”
在這段話里,我們可以看到梁啟超毫無保留地批判大院君的人品,大院君這種“喜生事而無一定之計劃,性殘酷驕慢而內(nèi)荏多猜”和“天性刻薄人”的性格無疑影響了他的執(zhí)政風格。其次,梁啟超認為大院君沒能把握當時的大體的國際形勢,大院君實施的政策自認為是“好弄術智”,但整體卻“不知大體”。具體來講,作為保守派的大院君基于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采取了“鎖國政策”——近代韓國就“關門自守”不對外開放。但這與19世紀末的國際交流趨勢是背離的,這不但使近代韓國的國際關系逐漸惡化,也影響了近代化的速度。不僅如此,大院君實施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策,并重建景福宮,當時國家無力負擔重建的巨資,因此,只能從老百姓中募捐。這引發(fā)了當時貴族和儒林的不滿。此外,大院君也迫害了宗教勢力,并迫害全國范圍內(nèi)的天主教徒,大約八千名至一萬名的天主教徒遭到殺害,其中包括九名法國傳教士,這引來了法國艦隊的武裝入侵。
總而言之,梁啟超將近代韓國“亡國”的根源歸于韓皇和大院君。對此,梁啟超在《朝鮮滅亡之原因》中明確的表示:“朝鮮滅亡最大之原因,實惟宮廷,今世立憲國,君主無政治上之責任,不能為惡,故其賢不,與一國之政治無甚關系。惟專制國則異是,國家命運,全系于宮廷”。在這里所指的“宮廷”無疑是韓皇和大院君,這是與近代韓國的專制主義政體有關,因此,在韓廷中掌握政權的韓皇、大院君的品德和執(zhí)政能力與國家發(fā)展有直接關系。
梁啟超認為近代韓國的貴族兩班和官吏的無能、腐敗也是朝鮮亡國的原因之一。梁啟超認為當時韓國社會之所以“民窮財盡”,是因為近代韓國官吏的腐敗。這種兩班和官吏的腐敗現(xiàn)象,敗壞了整個社會的風氣,導致國勢也愈來愈衰弱,最終導致國家無力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梁啟超曾在《朝鮮哀詞五律二十四首》中具體地批判近代韓國貴族的腐敗行為,如下:“蛇龍騰陸起,燕雀處堂安;恩澤傾丁傳,蕭墻鬩范欒;爛羊名器賤,使鶴國防單;刻骨誅求盡,民生亦哭艱?!?/p>
從這短短的詩句中,梁啟超指出了當時韓國官吏們不顧民心只會受賄賂、“買官賣職”,“濫用官職”的惡行。梁啟超在該詩的注釋中具體提到了當時韓國的社會情況,根據(jù)梁啟超所言:“朝鮮二十年來,外戚擅政,世族相亂,女子小人雜進宮禁,政以賄成,民窮財盡。”在當時韓國社會貪污腐敗現(xiàn)象蔓延。從“爛羊名器賤,使鶴國防單”短句中,我們也不難看出近代韓國官吏們的不務正業(yè)和腐敗導致了國防松懈,甚至導致了“亡國”。而且,當時韓國的老百姓的生活越過越苦,正如梁啟超所說的:“刻骨誅求盡,民生亦哭艱”的狀況。與此同時,梁啟超一直持有的看法是韓廷的官吏沒有愛國精神,他們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而目光短淺,從來不做犧牲。梁啟超在《朝鮮滅亡之原因》中能證實這一觀點:“朝鮮之亡,郡縣長官,海外學生,頗有殉國者。而韓廷達官,不聞一人。其地方農(nóng)氓,僑外商工,亦復有毀家獻身謀光復者。今報紙方傳其消息,未其進行若何。然結(jié)果無可見,五尺之童知之矣。寧蹈東海而不帝秦,君子哀其志而悲其遇而已?!?/p>
也就是說,殉國的人都是海外留學生和廉正無私的郡縣長官,甚至連“農(nóng)氓”和僑外的“商工者”也團結(jié)一致,為了國家無私獻身。但是,韓廷的高級官吏們卻束手旁觀沒有一個殉國的。1899年,梁啟超在首篇韓國題材之作《韓國的近代》一文中也批評到“當時在朝鮮沒有真正參政的人士,也沒有愿意為國家獻身的人,最終朝鮮面臨國家危亡?!毙枰右哉f明的是,當時在韓國社會還有傳統(tǒng)的身份等級和宮廷制度,毋庸置疑,除非特殊情況,很難逾越這個封建等級制度。因此,在平民百姓中,具有實力的愛國者也很難做朝廷的官吏或兩班。對此,梁啟超也在《朝鮮滅亡之原因》中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朝鮮貴族寒門之辨,至今日而猶嚴。有所謂‘兩班’者,國中政治上社會上生計上之勢力,咸為所壟斷。非兩班則不得為官吏,非兩班則不得從事學業(yè),非兩班則私有財產(chǎn)不能安固。質(zhì)言之,則朝鮮國中有自由意志有獨立人格者,惟兩班而已。而兩班則萬惡之藪也?!?/p>
根據(jù)這段話,我們清楚知道導致朝鮮的官吏“滋生腐敗,惡性循環(huán)”的社會構造方面的原因。那么,我們不禁會問道:當時韓國的官吏們具體腐敗到什么程度呢?他們利用自己的地位剝奪百姓的財產(chǎn)?每日游手好閑?等等。對此,梁啟超在《朝鮮滅亡之原因》中給出了詳細的答案,暴露了他們的惡行:“彼其兩班之人,皆養(yǎng)尊處優(yōu),驕佚而不事事,以作官為唯一之職業(yè)。故他國之設官,以治國務,朝鮮之設官,則以養(yǎng)無業(yè)之人(我國何如)。其官吏專務繁文縟節(jié),一命以上,傔從如云(我國何發(fā))。呼蹴人民,等于禽畜,人民生命財產(chǎn),無一毫法律上之保障。任官吏予取予攜。各種租稅,納于國庫者,不及其所取諸民三之一(我國何如)。以故官吏為朝鮮最有利之營業(yè),全國趨之若鶩,喪名敗檢以求得之,非所恤也(我國何如)。”
近代韓國官吏們以政黨政見為借口謀取自己的利益,毫無道理可言。梁啟超在談論“朝鮮貴族的將來”的問題之時,明確提到:“嗚呼!應受天然淘汰者,豈其朝鮮貴族,中國最高貴之無業(yè)游民一階級視此矣?!痹谶@里,我們不難看出梁啟超一方面預言近代韓國貴族的沒落,另一方面,也從近代韓國貴族的沒落中反觀中國高官的未來。不僅如此,梁啟超在上文中每次提到近代韓國的問題之時,多次做括號注明“我國何如”、“我國何發(fā)”等的“自問句”。他試圖從近代韓國的社會問題中,反照中國社會的問題,提醒中國的愛國志士不要重蹈近代韓國的覆轍。這也是梁啟超翻譯或著述《越南亡國史》、《朝鮮亡國史略》等的“亡國史”類的目的之一。
進一步而言,梁啟超在《日本并吞朝鮮記》中直截了當?shù)卣f近代韓國“亡國”的原因就是“君臣”。1910年8月22日,日本迫使朝鮮政府簽訂《韓日合并條約》,該條約的簽署意味著日本正式吞并韓國。但引起筆者注意的是,該條約于七天后的8月29日生效。究其原因,是因為韓皇室的君臣們定于8月28日舉行“日以皇帝即位4 周年慶?;顒印?,因此,韓皇室的君臣們向日本政府正式要求舉行宴會。日本政府也批準,最終簽訂七天后的8月29日韓國正式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梁啟超在《日本并吞朝鮮記》中詳細記錄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如下:“合并前后雜問,合并條約于八月十六日經(jīng)寺內(nèi)正毅與李完用議定,十七日以其結(jié)果電告日本政府,十八日日本政府開臨時內(nèi)閣會議,二十二日開臨時樞密院會議,即決以二十五日公布矣。韓政府忽以月之二十八日,為韓皇即位滿四年之期,請開紀念會祝賀后乃發(fā)。日人許之。是日大宴群臣,熙熙若平時。而日本統(tǒng)監(jiān),亦循外臣禮,拜舞于其間。世界各國凡有血氣者,莫不驚韓君臣之達觀也?!?/p>
當時韓國的官吏們只追求個人的富貴,甚至賣國求榮。在國家危亡之際,他們邀請世界各國人士,包括侵略者日本統(tǒng)監(jiān),開宴會慶祝活動,這在只要有愛國精神的人看來,都是不可理解的。近代韓國君臣們的這種“達觀之境界”,足以讓世界各國的愛國志士驚訝。
梁啟超批判韓皇、大院君、貴族、官吏之后,也辛辣地譴責日本對韓國的強權行為和親日反民族者(即“親日派”)。首先,梁啟超非難日本暗殺明成皇后(即稱“閔妃”)事件。
閔妃初期主張開放,后期抵抗日本。因此,當時韓皇室與俄羅斯試圖秘密會晤進行“引俄排日”政策,其核心人物就是駐韓俄羅斯公使韋貝和閔妃。因此,日本不想減弱自己在韓國的勢力,決定殺害閔妃,并企圖扯斷韓國和俄羅斯的關系。從而1895年10月8日,閔妃在“乙未事變”中被日本人暗殺。梁啟超對“閔妃殺害事件”有比較詳細的了解,并在《朝鮮哀詞律二十四首》中記錄到:“光緒二十一年,日本公使三浦梧樓與朝鮮宮中失勢者相結(jié),露刃入宮,戕其妃閔氏。朝皇走避俄使館,數(shù)月乃出?!本o接著,梁氏在《朝鮮哀詞五律二十四首》中具體描述了日本的野蠻行徑:“梃擊何公案,蛾眉泣馬嵬;召戎有貴胄,靖難乏長才;南內(nèi)埋荊刺,行人庇葛藟;旄丘瑣尾子,早晚好歸來。”
詩句字里行間都暴露出了日本過分干涉韓國內(nèi)政的事實,我們從這“蛾眉泣馬嵬”的字句中,不難推知梁啟超以“楊貴妃馬嵬之死”來比喻閔妃的無辜死去,在日本為了強占韓國不擇手段地實施暴力的狀況下,閔妃成為了犧牲者。
其次,日本還強行剝奪了近代韓國的“警察權”。梁啟超在《日本之朝鮮》中具體地記載了近代韓國的警察權被日本剝奪的悲慘過程:“嗚呼,朝鮮尚得為朝鮮人之朝鮮耶,尚得為朝鮮人之朝鮮耶”,梁啟超非常哀嘆近代韓國之命運,下面,我們不妨在《日本之朝鮮》中引用一段其相關內(nèi)容:“新歲正月三日,長谷川氏遂要求韓廷,謂貴國警察力。非惟不足以維持治安,反足以搗亂治安。自今以往,宜將全國警衛(wèi)之權,一受成于日本軍吏之手。”
在這里,我們可以推知日本已經(jīng)全面的暴露吞并韓國的野心。日本掌握近代韓國警察權的真正目的不是幫助韓國維持治安,而是要控制,遏制韓國的愛國獨立運動及其對抗日本的勢力。因此,梁啟超堅決地予以批判到:“嗚呼,吾觀此而有以識強權之真相矣,抑以此轟天震地之舉動,而一來復了之,安然若行所無事焉,嗚呼,吾觀此而益有以識強權之真相矣?!笨梢姡簡⒊瑢θ毡緦n國的強權行為之厭惡。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韓國的親日派“一進會”也是導致近代韓國亡國的“主力”。他們直接參與或支持日本的霸道行為。在近代韓國的“滅亡”過程中,“一進會”的賣國行為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他們?yōu)榱俗约旱睦媾c日本侵略者合作,他們的目光無疑是非常短淺的。對此,梁啟超在《秋風斷藤曲》中批判親日派的反民族行為:“皤皤國老定遠侯,東方千騎來上頭;腰懸相印作都統(tǒng),手搏雕虎接飛猱;狙公賦芧恩高厚,督我如父煦如母;誰言兗樹靡西柯?坐見齊封作東畝;我澤如春彼黍離,新亭風景使人疑;人民城郭猶今日,文武衣冠異昔時?!?/p>
梁啟超在第一句指的“定遠侯”是伊藤博文。概言之,伊藤博文首任“朝鮮統(tǒng)監(jiān)”,并掌控著朝鮮的行政、軍事、外交、司法等所有的權力。而第四句“手搏雕虎接飛猱”指的是牢籠誘騙朝鮮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從第五句“狙公賦芧恩高厚”的字句中,我們推知這是指伊藤博文與親日派搞關系,伊藤博文給親日派實施了優(yōu)惠政策。由此可見,沒有國家觀念、愛國精神的親日派更加忠誠于日本。猶如梁啟超所說的那樣:“督我如父煦如母”——在這里所指的是近代韓國賣國賊李完用、李容九等人,他們在日本侵略者的保護之下,進行親日反國家反民族行動。
需要指出的是,在《秋風斷藤曲》中,最后兩句話意味深長,即“側(cè)身西望淚如雨,空見危樓袖手人”。在這里的“側(cè)身西望淚如雨”表示了對當時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黑暗現(xiàn)狀的擔憂(韓國的西邊是中國)。而在“空見危樓袖手人”中描述了愛國啟蒙志士為國家而煩惱??梢姡簡⒊褂秒[喻的說法暗示了中國現(xiàn)狀及其擔憂。在這里,梁啟超也表露出了通過從近代韓國的失敗經(jīng)驗中吸取經(jīng)驗從而改革中國社會的愿望。
與此同時,我們在梁啟超的《朝鮮哀詞五律二十四首》中多見批判親日團體“一進會”的內(nèi)容?!耙贿M會”無疑是假借政黨的名義,貪求名利、官迷心竅者。他們與另一個親日勢力李完用一派有矛盾,因此,“一進會”更加奉承日本。下面,我們摘取其中的重要的部分:“末劫興人妖,行尸愧鬼雄;黨爭牛利劇,容悅趙胡工;賣國原無價,書名更策功;覆巢安得卵,嗟爾可憐蟲?!?/p>
在這段話中,梁啟超一針見血地攻擊當時親日派反民族行為。第三句“黨爭牛利劇”以唐朝時期的牛僧儒和李德裕的黨爭來暗指當時韓國“一進會”與李完用勢力之間的爭權行為。第四句“容悅趙胡工”以“趙飛燕”和“胡芳”來比喻親日勢力對日本阿諛奉承的行徑。梁啟超在該詩注釋中比較具體地揭示“一進會”的所作所為:“合并之舉,日人雖處心積慮已久,而發(fā)之者實為朝鮮之一進會。一進會者,假政黨之名,欲以獵官者也。主之者為宋秉畯、李容九,會員十余萬人。與現(xiàn)內(nèi)閣李完用一派不相能,獻媚日本,欲取而代之。李完用派亦工諛固寵,一進會不得逞,乃倡合并論,寧同歸于盡。今茲事成,一進會首領及現(xiàn)內(nèi)閣員皆欣欣然拜爵矣。所謂國家將亡,必有妖孽,此輩是也。”
需要指出的是,《朝鮮哀詞五律二十四首》是梁啟超在日本時創(chuàng)作的,梁啟超通過日本媒體的報道,得知了當時韓國的詳情。難能可貴的是,在日本媒體或多或少的美化甚至歪曲處理之后,梁啟超仍能思辨真假,比較正確地把握了當時在韓國的親日派的“一舉一動”。這與梁啟超對韓國的關注和關心是分不開的。
再者,梁啟超認為親日派在“韓日合并”的過程中也有一份“功勞”,甚至認為他們的“功勞”大于伊藤博文。的確,日本有了像親日派這樣的好幫手,明顯加快了對韓國的帝國主義的殖民建設的步伐。對此,梁啟超在《日本并吞朝鮮記》中堅定地認為親日派是近代韓國“亡國”的“功臣”,如下:“一進會成立,滅韓者日本也,助日本滅韓者,韓之一進會也。一進會者何,冒政黨之名,而獻媚于敵以獵取富貴者也。一進會之領袖,曰宋秉畯,曰李容九。而秉畯者,前以國事犯罪,遁跡于日本者十年。及日俄交戰(zhàn),乃為日軍向?qū)б詺w國者也。其人本有陰鷙之才,而巧于因利乘便。日軍方席累勝之威,彼茹柔吐剛之韓民,既爭思得新主人一顧盼以為榮。秉畯乃利用此心理為號召,以日本明治三十七年八月開一進會于漢城。標舉贊助日本為第一政綱,不數(shù)月而全國響應,會眾號數(shù)十萬。平心論之,即微一進會,日本固未嘗不可以滅韓。而有一進會,則日本滅韓更不費力。故一進會之成立,雖謂為亡韓之一大事,無不可也?!毡举p給合邦功,宋秉畯、李容九宜在伊藤博文上也?!?/p>
在這里,我們清楚地知道“日本滅韓更不費力”的原因。而梁啟超在最后的一句中諷刺親日派說到:“日本賞給合邦功,宋秉畯、李容九宜在伊藤博文上也”。總而言之,親日派不關心國家的興亡,他們對國家獨立自主的概念非常薄弱,這與封建社會的“愚民性”、“奴隸性”、“自私”等的國民性也有一定的關聯(lián)。
如前所述,梁啟超對韓皇及貴族、官吏等的執(zhí)政能力及道德品質(zhì)采取了否定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他對近代韓國的愛國志士稱贊不已——安重根、洪范植、金澤榮等。尤其是安重根,梁啟超認為安重根是值得尊敬的愛國民族英雄,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到過安重根的義舉。其中,梁啟超的《秋風斷藤曲》是專門為安重根在哈爾濱刺殺伊藤博文的事件而寫的,梁啟超試圖通過韓國愛國志士的英雄壯舉,宣傳愛國獨立思想和贊揚崇高的殉國精神。下面,我們引用一段在《秋風斷藤曲》中描述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的場景:“黃沙卷地風怒號,黑龍江外雪如刀;流血五步大事畢,狂笑壹聲山月高;前路馬聲聲特特,天邊望氣皆成黑;閣門已失武元衡,博浪始驚倉??停蝗f人攢首看荊卿,從容對簿如平生;男兒死耳安足道,國恥未雪名何成?!?/p>
在上文中,梁啟超充分利用詩歌的意象和想象力,與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典故結(jié)合,尋找和追求真實感。例如,以第七、八句的“閣門已失武元衡,博浪始驚倉海客”,在這里 “閣門”指的是日本內(nèi)閣;“武元衡”指的是伊藤博文;“博浪”是河南的“博浪沙”——秦始皇被刺之地,用來比喻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狙擊;“倉??汀敝傅氖前仓馗?。第十一、十二句的“男兒死耳安足道,國恥未雪名何成”字句中流露出了梁啟超對安重根的尊敬和欽佩之心。
需要指出的是,連日本人也對安重根的這種堅定的意志和愛國精神表示尊敬。梁啟超在《日本并吞朝鮮記》一文中有具體的論述:“其年十月,伊藤以私人資格游歷我滿洲,月之二十四日,抵哈爾濱驛。韓人安重根狙擊之,遂卒。重根者,耶穌教徒,會學于美國者也。既就逮,日人鞫之,不諱,獄成,得死刑。問曷為不逃,曰吾為光復軍一將官,義不可逃。問何欲,曰吾已殲吾敵,吾事畢,一死外無他求也。日人為之起敬?!庇纱丝梢?,在梁啟超看來,雖然近代朝鮮有無能腐敗的官吏和自私的親日勢力。但是,只要有像安重根這樣的愛國志士,韓國就有希望自主獨立。接著,梁啟超在《朝鮮滅亡之原因》中言道:“夫以朝鮮一千萬人中,若安重根其人者,亦未始無一二,吾豈敢一律蔑視。雖然,此種人固億萬中不得一二,即有一二焉,而亦不見重于社會,匪惟不見重,且不能以自生存。蓋朝鮮社會,陰險無恥者常優(yōu)勝之數(shù),而貞自愛者常居劣敗之數(shù)。其人之為惡,殆非必出自天性,而強半由社會現(xiàn)象迫之使然也(我國何如)。”
在梁啟超看來,在中韓兩國都受列強的侵略的情況下,安重根在梁啟超自己的祖國的土地(哈爾濱)上懲罰日帝的首腦是非常令人“鼓舞”的事情。因此,梁啟超再次強調(diào)像安重根的愛國者出現(xiàn),可以使國家變得自強、能抵抗外敵。
再者,梁啟超也在《朝鮮哀詞五律二十四首》中高度贊揚愛國志士安重根和洪范植。我們不妨摘取其最精華的幾句詩句:“三韓眾十兆,吾見兩男兒;殉衛(wèi)肝應納,椎秦氣不衰;山河枯淚眼,風雨閉靈旗;精衛(wèi)千年恨,沉沉更語誰?!?/p>
在這里,第二句中的“吾見兩男兒”指的是安重根和洪范植。我們先看看,梁啟超對該詩句做的注釋:“韓亡之前一年,韓義民安重根,狙擊前統(tǒng)監(jiān)伊藤博文于哈爾濱,斃之,旋被逮,從容就死。韓亡后三日,忠清南道金山郡守洪奭源仰藥死?!睂Υ?,筆者詳細調(diào)查有關資料后發(fā)現(xiàn),梁啟超在最后一句即“忠清南道金山郡守洪奭源仰藥死”犯了小錯誤。首先,梁啟超所說的“洪奭源”應該為洪范植。其次,應該把“金山”改為錦山,而且,洪范植也不是服藥物自殺的,而是上吊自盡的。具體而言,洪范植懷著亡國的痛苦和自責的心態(tài),留下遺書之后上吊殉國了。
不僅如此,梁啟超在《朝鮮哀詞五律二十四首》中特地提到“海牙密使”事件。何為海牙密使事件?1907年,在荷蘭海牙召開了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高宗為了向和平會議表達獨立愿望,并控訴日本侵略韓國罪行,秘密派遣李相卨、李俊、李瑋鐘持其委任狀及親筆信赴海牙。關于這一“海牙密使”事件,梁啟超在《朝鮮哀詞五律二十四首》中是這樣描述的,如下:“聞說葵丘會,聲容盛海涯;由來興廢絕,應不汝疵瑕;好事無皇戌,陳情負子家;噬臍更安及,前事勝堪嗟?!?/p>
在這里,我們先從重要的詩句著手分析該詩所表達的內(nèi)涵,首先,第一、二句“聞說葵丘會,聲容盛海涯”指的是在海牙召開的萬國和平會議。其次,第五、六句“好事無皇戌,陳情負子家”指的是參加會議的西方列強,喻韓國的興亡與西方列強“利害”關系。對此,梁啟超在注釋中更加明確地解釋為“朝皇派密使援于荷京之萬國平和會,列強笑存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情況。最后,第七、八句“噬臍更安及,前事勝堪嗟”指的是沒能實現(xiàn)意愿的愛國密使李俊在海牙自殺殉國以表示抗議。概括言之,高宗派遣“海牙密使”呼吁國際社會聲援韓國,但是,與會的西方列強已經(jīng)承認了日本對韓國的“保護權”。因此,和平會議表示確認“海牙密使”的真實身份之前,拒絕這些韓國代表出席會議。最終,悲憤填膺的李俊自殺殉國。在梁啟超看來,雖然“海牙特使”以失敗告終,但是,李俊殉國事件是朝鮮愛國人民的抗日斗爭的象征。
與此同時,梁啟超還稱贊了站在“第二線”上,為國家自主獨立和宣傳韓國文學文化作出貢獻的金澤榮。需要指出的是,1905年11月17日,韓國與日本簽訂《乙巳條約》,而金澤榮在簽署條約的前一個月(1905年10月),就決定來中國江蘇定居。究其原因,根據(jù)金澤榮所言:“時事可知,與其老作島兒之奴,毋寧做蘇浙寓民以終老?!盵2](參見)也就是說,金澤榮寧愿做個異國他鄉(xiāng)的寓民,也不想做倭寇的奴隸。因此,金澤榮僑居在江蘇的南通,并在墨林書局做編校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梁啟超與金澤榮素有交往。有趣的是,金澤榮的號是滄江,梁啟超在《國風報》上使用的筆名也是滄江。從中我們不難推知金澤榮在國家觀、歷史文化思想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受了梁啟超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梁啟超曾為金澤榮的《麗韓十家文抄》作序,金的《麗韓十家文抄》①其作者有金富軾(1075—1151)、季齊賢(1287—1367)、張維(1587—1638)、李植(1584—1647)、金昌協(xié)(1651—1708)、樸趾源(1737—1805)、洪弼周(1774—1842)、金邁淳(1776—1840)、李建昌(1852—1898)、金澤榮(1850—1927)。匯編了從高麗至朝鮮的十位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家的作品,共收錄了以“奏議”、“論辯”、“序跋”、“贈序”、“哀祭”、“雜記”等形式呈現(xiàn)的95 篇作品。梁啟超在《麗韓十家文抄》的序文中,非常強調(diào)國民性和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如下:“夫國之存亡,非謂社稷宗廟之興廢也,非謂夫正朔服色之存替也。蓋有所謂國民性者,國民性而喪,雖社稷宗廟正朔服色儼然,君子謂之未始國也?!蛏鸀榻袢罩n人者,宜若為宇宙間一奇零之夫,無復可以自效于國家與天壤。顧以吾所持論,則謂宇宙安有奇零人,人自奇零人而已。茍甘自奇零,則當世名國中奇零之人又豈獨韓人也歟哉。然則金王二君之志事,于是乎可敬,而十家文之抄輯,于是乎非無用矣?!?/p>
在上文中,我們不難看出梁啟超強調(diào)國民性的同時,也提到了培養(yǎng)“國民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這與民族歷史文化傳統(tǒng)是分不開的。因此,金澤榮為了保存、繼承和發(fā)揚韓國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精神,自己編撰或重新編輯出版了韓國歷代著名文人的著作,如下:《韓國歷代小史》、《校正三國史記》、《燕巖集》;《申紫霞集》;李建昌的《明美堂集》、黃玹的《梅泉集》;《麗韓十家抄文》等。這也是金澤榮身處在異國他鄉(xiāng),表現(xiàn)深切的愛國情懷的方式之一。
梁啟超贊揚近代韓國愛國志士的同時,也在《朝鮮亡國史略》的開頭中,對韓國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吾以中日戰(zhàn)爭前之朝鮮與中日戰(zhàn)爭后之朝鮮比較,吾便以中日戰(zhàn)爭后之朝鮮與日俄戰(zhàn)爭之朝鮮比較,而不禁淚涔涔其盈睫也。今者朝鮮已矣,自今以往,世界上不復有朝鮮之歷史,惟有日本藩屬一部分之歷史。記曰:喪禮哀戚之至也,君子念始之者也,今以三千年之古國,一旦溘然長往,與彼有親屬之關系者,于其飾終之故實,可以無記乎?嗚呼,以此思哀,哀可知耳?!?/p>
該文在《新民叢報》第53 至第54號上連載,而當時的韓國文人直接閱讀該文之后,有非常大的反響。在報刊上紛紛發(fā)表了讀后感、評論文等文章,其中,中叟①筆名,姓名不詳。在《太極學報》第24號上以《讀梁啟超所著朝鮮亡國史略》為題目發(fā)表了社論,他稱贊梁啟超的《朝鮮亡國史略》,并在其社論中云:“梁啟超氏,中國人也,甲辰年(公元1904年)著《朝鮮亡國史略》廣傳于世。我國同胞想已見到。嗚呼,梁氏雖為外邦,對朝鮮哀慟如此?!?/p>
在中叟看來,梁啟超作為外邦人士,對韓國遭到的悲劇擔心和同情甚至哀慟,這是難能可貴的。據(jù)此,近代韓國一度掀起了“梁啟超熱”。當時的韓國文人時時刻刻關心梁啟超的文章及著作。例如,1905年,韓國學者洪弼周在《大韓協(xié)會會報》第2號上發(fā)表了對梁啟超的評價,如下:“清儒梁啟超號飲冰子,今東洋維新之第一人也。蓋其議論宏博辯肆,出入古今通貫東西,剖析之精細則投入毛孔,范圍之宏大則包括天壤,要皆切中時宜,洵可謂經(jīng)世之指南也?!笨梢?,韓國文人也對梁啟超的文章抱有極大的好感。
有趣的是,梁啟超附在《越南亡國史》正文前面的《記越南亡人之言》中提到了近代韓國的“亡國”問題。梁啟超雖然編譯世界各國的“亡國史”,但是,他對韓國的關心是特別的、從不減弱的,梁啟超對韓國的這種十年之久支持和關心,恐怕是為數(shù)不多的。
具體而言,我們將梁啟超的《記越南亡人之言》和《朝鮮亡國史略》做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者的寫作“動機”稍微不同。雖然這兩者都主要包括批判帝國主義列強的強權行為和對越南、朝鮮遭到國難表示同情的內(nèi)容,但是,《記越南亡人之言》是梁啟超在日本遇見越南愛國志士“巢南子”(潘佩珠,1897—1940),而根據(jù)巢南子的講述寫成的,但是,《朝鮮亡國史略》是梁啟超平時關注近代韓國的社會百態(tài)之后,內(nèi)心深處有感而發(fā)主動寫出來的。
下面,我們不妨引用一段梁啟超在《記越南亡人之言》中提及韓國的部分,例如:“夫?qū)幉灰娨荒陙砣毡局源r耶。今戰(zhàn)事且未集,而第二越南之現(xiàn)象,已將見矣。同一日本而待臺灣與待朝鮮何以異焉?其故可思也,越南且然朝鮮且然,況乃其可畏什伯于越南、朝鮮者義何如矣?”
在這段話中,梁啟超把近代韓國視為“第二個越南”。對韓國和越南“亡國”的悲劇,梁啟超給予了無限的同情的同時,又表達了對侵略者日本、法國的憎恨。此外,最后一句“況乃其可畏什伯于越南、朝鮮者義何如矣?”指的是比韓國、越南大十倍的中國。梁啟超看到日本、法國對殖民地的暴力統(tǒng)治的具體情況,不得不把目光轉(zhuǎn)向中國,對中國未來的命運表示擔憂。
眾所皆知,梁啟超的《越南亡國史》曾多次被譯成韓文,1906年由玄采翻譯;1907年經(jīng)周時經(jīng)翻譯;1907年由李相益翻譯。其中,1906年,玄采翻譯的《越南亡國史》韓文版上附錄了《日本之朝鮮》一文。這說明韓國知識分子對近代韓國面臨“亡國”的險情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意識。
《越南亡國史》在近代韓國文壇成為了熱門話題,對此,韓國文人在報刊雜志上紛紛發(fā)表《越南亡國史》的書評、讀后感等的文章。其中,韓國文人金素云在自己的《隨筆集》中回憶對《越南亡國史》的評價值得探討:“一本薄薄的《越南亡國史》適時地詳細地教我懂得了什么是侵略,民族的自由具有怎樣的意義。書中的‘越南’兩字,不知不覺變成了自己國家的名字?!盵3](轉(zhuǎn)引自1378)在這里,我們清楚知道了韓國不斷重譯《越南亡國史》的原因。實際上,當時的越南亡國的遭遇與韓國毫無二致。《越南亡國史》的翻譯大部分是愛國啟蒙志士,他們翻譯此書的目的也很顯然,從越南亡國的歷史事實中吸取教訓,警惕人們增強愛國意識??梢姡谀撤N程度上,韓國的愛國志士從《越南亡國史》中讀透了韓國的命運。
1910年,梁啟超在“韓日合并”之際寫的《朝鮮哀詞五律二十四首》中多次對韓國表示無限同情。在《朝鮮哀詞》的第一首中就說道:“時運有代謝,人天無限悲?!n??春平?,絕域淚空垂?!本o接著,在第十二首中,詳細的提到痛苦的原因,如下:“旅雁悲胡越,連雞斗趙秦;諸侯兵在壁,四海水揚塵;地陷崇朝盡,天驕受命新;捧盤載書定,良會最酸辛。”
在這詩句中,關鍵詞有:第二句“連雞”指的是中國和近代韓國的關系,比喻為不能“共同行動”;第二句“趙秦”指的是俄羅斯和日本;第六句“天驕”指的是日本;第七句“捧盤載書定”比喻1905年8月日本與朝鮮簽訂“乙巳條約”。概言之,梁啟超痛惜在俄羅斯和日本相互爭奪韓國之時,列強為了自國的利益束手旁觀的情況。因此,梁啟超非常同情韓國不得不與日本簽訂不平等的條約的悲劇。
最后,在《朝鮮哀詞》的第二十四首中,梁啟超描述了近代韓國被日本揉擰而喪失“軍權”、“外交權”、“司法權”、“國家主權”等的悲慘情況:“復水水能挽,王風已不雄;軍容燒越甲,疆理易齊封;持節(jié)皇華落,譏關夜士空;多艱何足道,東濕太匆匆?!?/p>
在這里,我們應先看梁啟超在詩中做的注釋,梁氏解釋到:“日本即置統(tǒng)監(jiān),以次解散朝鮮軍隊,撒退來往使節(jié),將皇室土地收諸國庫,其警察權裁判權。”具體而言,第三句“軍容燒越甲”指的是解散近代韓國的軍隊;第四句“疆理易齊封”指的是韓國基本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第五、六句“持節(jié)皇華落,譏關夜士空”比喻韓國基本喪失外交權;第七、八句“多艱何足道,東濕太匆匆”比喻韓國基本喪失國家主權??梢?,梁啟超“目睹”了近代韓國被日本殖民和蹂躪的慘劇,但時局已猶如“復水水能挽”,因此,更加痛苦。
通過上述的分析,梁啟超的韓國觀具體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批判韓皇和大院君。梁啟超批判韓皇和大院君的性格和執(zhí)政能力。因為這與當時的朝鮮政體有關。梁啟超認為相對弱小國家應該需要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因此,最高領導者應該具有開闊的視野和超凡的執(zhí)政能力。但是,韓皇在政治問題上,總是“依賴他人而不自立”;而大院君不了解國際趨勢,“狹隘的愛國主義”,強行實施了“鎖國政策”,這使韓國的國際關系愈來愈惡化,而且,迫害了宗教勢力,這引來法國的入侵等。總之,近代韓國“滅亡”跟韓皇、大院君的性格和執(zhí)政能力的欠缺是分不開的。值得注意的是,1906年,梁啟超發(fā)表的《開明專制論》中主張中國要采取“開明專制”的政體。因為梁啟超認為當時中國還未具備“立憲君主”、“共和立憲”的條件。也正是因此,他非常關心近代韓國的專制政體的優(yōu)點和缺點。
第二、批判兩班、官吏、貴族。梁啟超批判了當時韓國的兩班和官吏的自私和腐敗。當時韓國社會還沒完全消失封建制度,在這種社會構造上,近代韓國的兩班和官吏的腐敗是惡性循環(huán)的。這些封建制度無疑是近代韓國社會發(fā)展的“絆腳石”。對此,梁啟超在《朝鮮貴族之將來》中預言:“腐敗的兩班、官吏早晚會沒落的”。根據(jù)梁啟超所言:“嗚呼!應受天然淘汰者,豈其朝鮮貴族,中國最高貴之無業(yè)游民一階級視此矣?!笨梢姡簡⒊瑥慕n國貴族的腐敗中也反照了中國統(tǒng)治的階級。
第三、譴責日本的強權行為和“親日派”。梁啟超譴責日本對朝鮮的強權行為,例如,殺害閔妃、剝奪警察權等。這些都是日本為了吞并韓國而做的。與此同時,梁啟超非難反民族行為的親日派的賣國行為。根據(jù)1910年2月29日的《每日申報》的統(tǒng)計,當時“一進會”的成員多達14 萬725 名??上攵?,有了親日團體“一進會”,日本更加容易把韓國當做自己的殖民地。他們之所以“親日”,正是因為他們的國家自主獨立概念非常薄弱,這也與封建社會的“愚民性”、“奴隸性”、“自私”等的國民性也有一定的關聯(lián)。
第四、稱贊愛國志士。梁啟超稱贊安重根、洪范植、金澤榮等近代韓國愛國志士。非常贊賞他們的崇高的愛國精神。以安重根為例,他冒著生命危險在哈爾濱刺殺日帝的首腦伊藤博文;以洪范植為例,他聽到祖國淪為日本殖民地的消息,以自殺的方式抵抗日本;以金澤榮為例,他流亡到中國,并在中國致力于出版韓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類的書籍,繼承并傳播韓國的歷史文化的精華,以便培養(yǎng)“新國民”。此外,梁啟超還稱贊了“海牙密使”。雖然他們沒能完成密使的任務,但是,密使團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值得發(fā)揚光大的。
第五、對韓國的同情。我們在梁啟超的多篇文章中能找到同情韓國的字句。當時中韓兩國同病相憐,而且兩國有長期友好的歷史淵源,因此梁啟超更加關注韓國。正如梁啟超所言:“今以三千年之古國,一旦盍然長往,與彼有親屬之關系者,于其飾終之故實,可以無記乎?嗚呼,以此思哀,哀可知耳?!笨梢姡簡⒊瑤е鴳n傷的感情關心韓國,并深表同情。梁啟超目睹了近代韓國淪為日本殖民地的慘劇,其過程中韓國政府一次次的喪失警察權、外交權、國家主權等遭到了日本的蹂躪。梁啟超對于這樣的事實深表感喟。
總而言之,梁啟超對韓國的認識及其韓國觀,主要表現(xiàn)在近代韓國的“亡國”問題上。其內(nèi)容包括:批判韓皇、大院君,批判貴族、官吏,譴責日本對近代韓國的強權行為和親日派的反民族行為,稱贊愛國志士等。梁啟超對近代韓國的這些獨到見解是其他外國學者所沒有的。這說明梁啟超持續(xù)不斷地、時時刻刻關注韓國,非常了解韓國的國情。此外,梁啟超把近代韓國的“亡國”的例子作為中國的“反面教材”,反觀中國社會的種種現(xiàn)象,通過這些例子激發(fā)中國的自強意識,并喚起民族的自尊和愛國主義精神。
[1] 李國俊.梁啟超著述系年[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
[2] [韓]吳允熙.滄江金澤榮研究[M].首爾:國學研究院,1996.
[3] 楊昭全.中國—朝鮮·韓國文化交流史·四[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4.
[4]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