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近五年來袁世凱研究述評

2013-08-15 00:44郭常英
中州學刊 2013年9期
關鍵詞:袁世凱研究

郭常英 王 燕

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的促動下,本已成為學界關注熱點的袁世凱研究得以進一步升溫,研究成果不斷涌現,涉及領域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08—2012年這五年間,僅國內公開發(fā)表的有關袁世凱研究學術論文就近200篇,出版論著20多部,另有不少學位論文。相比之下,海外相關研究成果較少,目前僅見3部論著。當辛亥革命百年紀念的大幕緩緩落下之際,筆者在盤點和梳理近五年袁世凱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擬對袁世凱研究的基本情況做些簡單介紹和評說,并對其未來走向做些簡要展望,以期推動袁世凱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發(fā)展。

一、近五年袁世凱研究的新突破

(一)對思想政治方面相關問題有新的認識

關于袁世凱起家。楊天石認為袁世凱借用清廷推行新政,使北洋集團迅速崛起①。馬詩書、邵文翠認為袁世凱在朝鮮的活動及其所展現的政治才能,為其起家奠定了基礎②。關于袁世凱告密。關威提出改良派決策不當是袁告密的重要原因之一③。戴逸認為,袁世凱之所以告密是因為害怕在慈禧太后訓政后受康有為等人的連累而采取的被動行為④。關于袁世凱罷官。侯宜杰論證了徐世昌密赴彰德會見袁世凱的非真實性⑤,認為袁不是因聘用了得罪李鴻藻的徐世昌而被李參劾⑥。蘇全有對袁世凱奏辭八項兼差的“被迫說”和“有名無實說”進行了辯駁⑦。馬勇提出袁世凱罷官的真正原因是外交失敗而引咎辭職⑧。關于袁世凱出山。蘇全有分析袁世凱的復出在其思想上有一個流變過程,認為他在罷官之初并無東山再起之意。⑨駱寶善、劉路生認為袁世凱復出之后,無論是從君主立憲到民主共和的轉變還是促使南北和局的形成,既是各方面妥協(xié)的結果,也是其明智的抉擇。⑩丁健認為武昌起義后袁世凱并非如傳統(tǒng)觀點認為的那樣不愿出山,相反,其出山態(tài)度十分堅決,并做了相應的謀劃。(11)關于袁世凱主政后的重要政治作為。蘇全有、彭賀超等對義和團運動之后袁世凱在東北和天津地區(qū)的善后接收工作進行了初步分析,認為袁世凱收回部分利權、維護國家主權、穩(wěn)定地區(qū)局勢、恢復經濟發(fā)展、提高個人威望,進而影響了清末民初政局。(12)

(二)對袁世凱在經濟方面的貢獻有新的評價

李喜霞認為,袁世凱推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原因在于滿足其政治統(tǒng)治的需要,反映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愿望,是民國初年社會民眾心理期望的具體表達(13)。李玉勤對20世紀初盛宣懷與袁世凱之間的輪電之爭及其對漢陽鐵廠的影響進行了分析,認為雖然這場爭論雖然并沒有直接涉及漢陽鐵廠,但對鐵廠的命運產生了直接和深刻的負面影響。(14)張華騰認為,從甲午戰(zhàn)爭之后至洪憲帝制之前,袁世凱在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革新活動,促進了清末民初中國經濟社會的現代化進程(15)。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黃煌在其學位論文《民國初期袁世凱財政政策研究》中考察了袁世凱在民國初年的財政政策,認為其積極引進近代財政制度,推進財政轉型的做法等,應當給予肯定。竇祥銘認為,袁世凱統(tǒng)治時期對審計制度的建設和實施為后來的審計制度建設提供了近代范式(16)。

(三)對文教與社會發(fā)展影響方面有新的觀點

郭傳芹認為,袁世凱對近代官報的改革和發(fā)展發(fā)揮了正面促進作用。同時,袁世凱對新聞界也保持著較強的戒備心和敏感性。他一方面自辦官報,另一方面又打壓或力圖控制新聞媒體(17)。西北大學碩士研究生張樂妮的學位論文《袁世凱執(zhí)政時期教育政策研究》介紹了袁世凱對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的影響,認為這些政策雖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推動了中國教育的現代化進程和中國教育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喬沁鈺認為,袁世凱雖然屢屢踐踏法律并將其當做其實現和鞏固權力的工具,但在這個過程中也注意運用法律對社會進行統(tǒng)治和建設,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18)霍曉玲關注袁世凱在小站練兵、督直期間、民國初年的禁毒措施,認為袁世凱在社會改革方面有所貢獻。(19)南友鋒認為,袁世凱執(zhí)政時期對航空事業(yè)的貢獻推動了中國軍事早期現代化的進程(20)。任同芹認為袁世凱在編練新軍時對軍人優(yōu)撫等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嘗試和探索(21)。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段蕊在其學位論文《袁世凱“新建陸軍”軍樂隊研究》中提出,袁世凱效仿西式軍隊建立的軍樂隊在20世紀之初的中國政治舞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四)對外交方面一些爭議性問題有新的思考

呂慎華在其2011年由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清季袁世凱外交策略之研究》一書中,系統(tǒng)闡述了袁世凱在1894—1909年的外交策略,認為袁世凱后來的外交表現與清末的外交經驗密切相關。賈熟村認為,袁世凱在直隸總督任內大量任用日本人改革新政,可是在“二十一條”這個問題上與日本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最終導致日本成為國內反袁勢力的重要推手。(22)朱昭華提出袁世凱政府簽訂《中俄蒙協(xié)約》并非喪權辱國或“被迫簽訂”,認為此條約確定了中國對外蒙的領土主權,外蒙只不過是在中國領土范圍內實行的高度自治,這是對強權政治下宗主權理論的一種突破。(23)崔志海認為載灃驅袁事件既是清廷內部的一場權力斗爭,也夾雜著復雜的國際因素,與袁世凱聯(lián)美制日外交策略的失敗直接有關。(24)嚴昌洪、肖建東提出從袁世凱組織責任內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初期,中德兩國的關系客觀上是朝著互利并逐步趨向平等的方向上發(fā)展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當時的中德兩國同處于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不利國際環(huán)境。(25)劉國輝介紹了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撫魯時期、督直時期、辛亥革命時期及帝制時期與德國的關系,認為這種關系的構建及發(fā)展給予了袁世凱政治上的極大幫助,從中也可以看到袁世凱“仿德”、“防德”、“聯(lián)德”及“排德”的政治、外交思想軌跡。(26)王雁認為,袁世凱在任山東巡撫時與德國一系列的抗爭舉措有效地緩解了彼此之間的沖突(27)。李慧洋論述了袁世凱曾經實行“聯(lián)美制日”政策,并得到美國政府的支持,從而使中美關系出現了短暫的“蜜月期”。(28)張北根認為,英國政府在袁世凱帝制運動中曾經實施過又推又拉的兩面政策,使英國政府與袁世凱政權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反復變化的發(fā)展過程(29)。

二、近五年袁世凱研究的主要特點

(一)研究領域不斷擴大,內涵有所深化

圍繞袁世凱的政治實踐和社會活動的研究進一步得到深化。李學智研究了南京臨時參議院與袁世凱的關系,指出參議院在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安排、臨時政府設置地、接受由袁世凱擬定閣員等問題上給袁以支持與遷就,袁世凱對參議院也是籠絡備至。(30)蘇全有、鄒寶剛認為白朗起義是袁世凱政府的一次重大政治危機,由于政府大意輕敵、軍隊腐敗無能、官軍關系不睦,基層政權疏于防備等致使起義軍轉戰(zhàn)五省、持續(xù)三年有余,給袁世凱的統(tǒng)治以沉重打擊。(31)楊天宏指出民初“北洋正統(tǒng)”觀念在時人心目中已經幻滅,袁世凱當上臨時大總統(tǒng)之后的“去北洋化”傾向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在后袁世凱時代,北洋各派別重塑北洋合法性,國民黨追求政治“合道性”,導致雙方競雄局面的形成。(32)

袁世凱與政治、經濟、文化人物交往的研究,近幾年又有擴大和深化的趨勢。天津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陳騰宇在其學位論文《袁世凱與徐世昌關系述評》中,介紹了袁世凱與徐世昌從結識到合作的過程及在政壇上的合作對清末民初政局的影響。左玉河分析了楊度將“君憲”理論寄托于袁世凱的緣由,以及袁世凱臨終懊悔“楊度誤我”的原因。(33)丁健認為,雖然奕劻為袁世凱的復出出力頗多,但袁世凱出山后與革命黨人一起推翻了清朝專制統(tǒng)治,則為奕劻意料之外的事。(34)丁春莉認為,倪嗣沖為袁世凱稱帝曾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并強調正是倪的積極支持態(tài)度更加堅定了袁世凱稱帝決心(35)。辛紅光將嚴復與袁世凱的30年交往分階段研究,認為二者之間的關系始終處在或遠或近之間(36)。賈熟村考察了嚴修與袁世凱家族的深厚關系,并深入分析了袁世凱對嚴修格外敬重的主要原因。(37)王標分析了章太炎對袁世凱由支持到反對的態(tài)度轉變,認為二人的關系是因為袁世凱的稱帝而走向反面(38)。賈熟村從整體上介紹了共和立憲派集團與君主立憲派集團的合作與沖突,同時對孫中山個人與袁世凱的關系及革命黨人與袁世凱關系等研究也有涉及。(39)近年對袁世凱與汪精衛(wèi)的關系研究也有成果出現,主要圍繞辛亥革命中兩人之間的恩怨關系展開。鄧賓善揭示了汪精衛(wèi)在辛亥革命期間對袁世凱的支持和維護以及袁世凱對汪的拉攏(40)。田劍威論述了英國公使朱爾典在辛亥革命中支持袁世凱、協(xié)調南北議和及其支持袁世凱稱帝的作用(41)。目前對上述人物的研究突破了原有的研究范疇,這些關注點擴大了對袁世凱的認識,使袁世凱研究更加全面深入。

關于北洋新軍軍費的研究也有新的進展。王逸峰提出袁世凱編練北洋新軍的軍費主要有五個來源:一是各省與海關攤派協(xié)撥的款項;二是壓縮舊式軍隊軍費供給新軍;三是利用經營新式路礦企業(yè)的利潤;四是增加的苛捐雜稅;五是發(fā)行地方公債。(42)楊濤在此基礎上對軍費來源研究的不足進行了補充,同時從籌集軍費過程考察袁世凱與清廷、外省督撫、紳商之間的利益協(xié)調。(43)朱家元則通過軍費籌集途徑的討論,繼而對清末財政改革產生的重大影響進行了深度分析。(44)軍費是軍隊運行與發(fā)展的命脈,也關乎袁世凱的實權問題。上述研究從軍隊軍費研究著眼,擴大了對袁世凱個人與集團崛起的新探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較多學者關注報刊對于袁世凱稱帝報道的研究,反映出寬泛的學術目標與觀察視角。王天根以陳獨秀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為例,介紹了在袁世凱稱帝前后中國社會新聞媒體的轉型與政治變革的關系(45)。與此同時,他還從近代報刊輿論對袁世凱由支持到批判的轉變,揭示了袁世凱起落的整個過程。(46)華東師范大學胡紅霞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時事新報〉視野下的袁世凱與帝制》通過分析上海《時事新報》對袁世凱稱帝的報道,肯定了報紙輿論在民初政壇中的作用。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王軼的學位論文《〈新聞報〉視野下的袁世凱與帝制》則通過分析《新聞報》對袁世凱稱帝的一些相關報道,展現了《新聞報》視野下的袁世凱與帝制。韓殿棟、劉永文、陳立波從輿論媒體的角度考察了袁世凱的對藏政策(47)。楊博研究美國《紐約時報》對袁世凱稱帝態(tài)度的變化,發(fā)現該報隨袁世凱失勢負面報道有所上升,但正面報道仍占多數,對袁世凱的辯護多于批評。(48)

(二)對袁世凱認識更加全面,評價更加理性

近年學界對袁世凱的研究不僅重視將其放到近代社會發(fā)展的大背景中,還注意將其置于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中去考察,這有利于客觀、準確地認識袁世凱。湯伏祥在其2011年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的《袁來如此——袁世凱與晚清三十年》一書中,將袁世凱的個人經歷放在晚清30年歷史空間中,詳細解讀袁世凱的作為,力圖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袁世凱。王忠和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袁世凱全傳》一書中,著重從當時歷史環(huán)境出發(fā),再現了袁世凱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庚子事變、憲政運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交涉《二十一條》、洪憲帝制等諸多事件中的所作所為,以揭示其歷史地位和作用。陶菊隱在2011年由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出版的《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中,對袁世凱在朝鮮起家到帝制失敗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包括袁世凱與相關人物的交往及在政治上的作為等。陶菊隱的另一本著作《袁世凱真相》,則以“親歷者口述秘史”的方式記錄了袁世凱從小站練兵到洪憲帝制失敗這20多年間的歷史。馬東玉在《從晚清重臣到立憲皇帝:真實的袁世凱》一書中提出,袁世凱維護了中朝關系,是中朝兩國的歷史功臣;他沒有出賣維新運動,是主張變法的政府官員;任直隸總督期間,使直隸成為全國的模范省;逼迫清廷退位,結束清朝200多年的統(tǒng)治;在任直隸總督和大總統(tǒng)期間致力社會變革并做了許多善事。元坤在其2011年出版的《晚清梟雄袁世凱》一書中認為,袁世凱的所作所為主要是為維護清朝統(tǒng)治階層的利益,應將其放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中去考察。姚堯的《袁世凱發(fā)跡史》一書認為,袁世凱從起家到成為總統(tǒng),一生歷經大風大浪,而總能像變色龍一樣適應環(huán)境與潮流,這種站隊藝術和應變心機很值得研究。李曉光、趙偉提出袁世凱在朝鮮期間商務方面的政策促進了清政府在朝商務的發(fā)展,擴大了中國對朝鮮的影響。(49)李曉光認為袁世凱對朝經濟的干預政策是一種積極作為,也忠實地履行了清朝最高統(tǒng)治者的意愿。(50)

史學研究的正反經驗一再告訴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力戒簡單化、極端化,要堅持科學的、理性的、實事求是的治學態(tài)度。我們可喜地看到,研究者對袁世凱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全面,評價也越來越理性。朱昭華指出,雖然袁世凱是清政府在日俄戰(zhàn)爭過程中的核心人物,但這場戰(zhàn)爭給中國帶來的災難與屈辱在于中國的積弱以及清政府東北邊疆政策的失誤,不應簡單地將責任歸咎于袁世凱。(51)蘇全有探討了袁世凱在收回開平礦務局事件中所做的努力與所起作用(52)。丁健提出袁世凱當上臨時大總統(tǒng),實力是關鍵因素,其中審時度勢、處亂不驚是其成功的前提,善于利用各種資源是其成功的重要條件,把握民意、順從民意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53)馬勇指出袁世凱在南北和談中,他所理解的共和與革命派的認識不同,他只是一個“有限的共和主義者”。(54)王杰認為,袁世凱對于辛亥革命的成功可謂功不可沒,但袁世凱通過鎮(zhèn)壓二次革命,解散國會,實行洪憲帝制等,使辛亥革命成果付之東流,最終導致辛亥革命的失敗。(55)此外,有學者針對近年來的重新歷史人物的熱潮中存在過分夸大袁世凱歷史功績、任意拔高袁世凱歷史地位等不良現象,專門撰文指出“重評袁世凱不能矯枉過正”(56)。

(三)研究方法更加多樣,成果不斷涌現

一是采取運用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有學者通過心理分析的方式考察了袁世凱在不同階段的心路歷程。丁健對袁世凱在辛亥革命前后由感性到理性的心理變化過程進行考察(57)。馬勇還原了袁世凱在武昌起義后從君憲到共和的躊躇、無奈、順勢及轉變的心理變化(58)。還有學者運用比較方法進行研究,如李尚英對袁世凱和路易·波拿巴兩個帝制復辟的現象進行比對(59)。張永寶、楊振對張之洞與袁世凱在練兵中形成的建軍思想異同進行比較(60)。石之軒在其2012年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袁世凱:1916懸崖上的龍椅》一書中,從多種角度、多個方面分析袁世凱稱帝失敗的原因,并把袁世凱與曹操、拿破侖和華盛頓等歷史人物做一些比較研究。

二是編輯出版了一些新的傳記。沙鐵軍著、2010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袁世凱傳》,通過對袁世凱的研究揭示了那個時代的政治風云以及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張華騰在《北洋集團崛起研究(1895—1911)》一書中,考察了北洋集團崛起的整個過程及其在清末改革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從而對興起時期的北洋集團給予了較為比較全面和比較客觀的評價。張社生在《絕版袁世凱》一書中,運用大量關于袁世凱的圖片史料和口述回憶,首次完整還原了業(yè)已消失的“項城袁寨”和“安陽洹上村”,并對袁世凱進行了細節(jié)逼真、入木三分的刻畫描繪。這些史料或來自于100年前西人報刊,或由其親人、身邊人提供,其中不少為首次公開發(fā)表的材料,為人們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視角。陳杰在其新著《袁世凱傳》一書中,以當時公私文獻和當事人回憶等作為第一手史料,以貼身緊逼的方式觸摸歷史,從豐富的史料中尋繹出悖論式的連番提問,描繪了一代權臣袁世凱復雜多變的人生軌跡。周巖在其新著《民國第一家庭:袁世凱家族》中,剖析了袁世凱一生的復雜經歷,描述了袁世凱的前輩與后代在歷史中留下的痕跡,展示了中國近代社會的一個剖面。

三是挖掘整理了一些新的材料。李金旺在其最新整理出版的《袁世凱家書》一書中,通過專門搜輯袁世凱與家人、朋友、同朝為官的僚屬等往來的書信,內容涉及生活、家教、婚姻、哲學等多個方面。其中,袁世凱的朋僚信函反映了清末變革時期的社會狀況,特別是1909年初袁世凱回籍養(yǎng)疴三年間其與同僚的蟄伏狀況。曾偉希對袁世凱朋僚信函的考察為研究清末歷史、袁世凱及其朋僚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61)。郭其智通過《信陽郭氏族譜》和《重修信陽縣志》挖掘史料,并輔以其他的資料介紹郭之全與袁世凱在清末民初的密切交往過程,揭示了他們的交往對近代社會的影響(62)。賈熟村通過解讀《王錫彤日記》說明了王與袁家父子的親密關系,對于研究袁世凱及其家族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有重要的參考價值。(63)秦燕春以嚴修日記為主,從嚴修對袁世凱各個階段的政治態(tài)度來看嚴修與袁世凱的君子之交(64)。馬忠文通過研讀《許寶蘅日記》,理清了袁世凱從被罷官到再次被重用,以及在繼任民國大總統(tǒng)前后的心路歷程和政府機構的變遷軌跡等。(65)這些都反映出專家學者在袁世凱研究中都非常注重新史料的發(fā)掘和利用。

三、對拓展、深化袁世凱研究的分析與展望

(一)研究內容需深化,研究視野待拓展

總起來看,目前對袁世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袁與辛亥革命及袁與洪憲帝制等問題上,這固然與社會政治問題更易引起人們關注有關,也與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及人們更多關注與“革命”相關的問題有關。然而,要全面反映、認識和評價袁世凱,除此前人們關注的內容之外,還需要深化對辛亥革命前的袁世凱以及他在經濟、文化、社會活動等方面的學術研究。盡管學界對此已有新的建樹,其中不乏頗有見地的論說(66),但客觀地講,要使袁世凱研究取得更大進展,還需要從深度和廣度上加大挖掘力度。目前的學術研究具有相當寬松環(huán)境,但只有對袁世凱有了充分的研究,才能夠作出對袁世凱一生道路及功過是非作出定位準確、具有較強說服力的評價。因而,拿出有思想、有依據、有新意,并能說明問題的深度研究,成為袁世凱研究中具有關鍵意義的重要突破口。如隨著近幾年學界出現的對中國近代史的線索從革命范式向現代化范式的轉換,學界對在近代史上起重要作用的袁世凱在促進中國早期現代化作了積極的探討,這是一種很好的趨勢,但目前研究多為淺嘗輒止,不夠深入,讓人不免惋惜。

因此,開闊研究視野,拓展研究領域,更新研究方式,深化研究內容應成為下步袁世凱研究的重要方面。當前研究中,學者們對袁世凱從目標追求、心理取向、行為表現、價值評判等方面的多維度分析,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其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認識,給今后的研究以有益的引導和啟示。

(二)交流平臺需拓寬,海內外互動待加強

顯而易見,近年辛亥革命百年紀念帶動了近一時期袁世凱研究的熱度,事實上袁世凱研究近些年來確實在逐步升溫,但我們也明顯感覺到各地學術成果參差不齊、研究缺乏整體關注的狀況。這自然顯示出學界研究的不足。這也向我們提出了如何改進和推動研究的問題。若能夠根據研究現狀,借鑒經驗,組織開展有益的學術交流,加強協(xié)作研究,應當是推進研究的有效方法,不僅有助于改變袁世凱研究交流活動較少的沉悶局面,也有助于營造活躍的學術氣氛,有利于重點難點問題的突破,引領和推動袁世凱研究的深入發(fā)展。此外,與海外學者的溝通與交流也很重要,海外著述的研究以及加強對外文著作的翻譯,有助于推進袁世凱研究,如2013年出版的牛秋實、于英紅譯,美國學者麥金農著的《晚清中華帝國的權利與政治:袁世凱在北京與天津(1901—1908)》使我們對國外學者的研究有了一定了解,但目前來看國外研究資料還非常缺少。

(三)研究方法需創(chuàng)新,史料挖掘利用待深化。新的史料發(fā)現與整理是深化袁世凱研究的一個關鍵。近年來學者們運用大量有價值的史料對袁世凱作出具有新意的評述,帶給讀者不少欣喜。但同時我們也感覺到,目前還存在雖有新材料被發(fā)現,而學界對其充分研究和利用還遠遠不夠的現象,不禁令人喜中有憂。近年一些口述史料、影印資料的不斷發(fā)現,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還有一些與袁世凱有密切關系人物的日記、傳記等,成為有較高價值的參考資料。由此可見,相關史料的豐富、補充、研究與運用,學界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研究方法還有待于向多樣化發(fā)展。近幾年對袁世凱的研究雖然出現了運用社會心理學、比較分析、實證研究等方法去分析和考量有關歷史問題,并有所收益,但研究方法仍顯種類不多,尤其是綜合利用多種方法破解疑難問題較少,有待于進一步加強與發(fā)展。

(四)研究隊伍需發(fā)展,史學新人待培養(yǎng)

一個學術領域需要有一批學者潛心治學才能使研究深化與發(fā)展,目前袁世凱研究的學術隊伍正在各地形成,并正在完善與提高。從這幾年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fā)現,河南學者的研究成果相對集中,形成了河南省袁世凱地域集群研究現象。如安陽師范學院張華騰教授及其袁世凱研究團隊的成果,河南師范大學蘇全有教授的成果,還有許昌學院、河南大學等青年學者的研究成果等,顯示出在袁世凱研究方面河南學者具有的厚實研究能力和積極探索精神。河南與北京、天津等地均為袁世凱人生發(fā)展的重要地區(qū),因此相對而言,這些地區(qū)的研究力量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擴大。隨著《袁世凱全集》在河南的出版,會帶動更多更成熟的研究成果不斷出現,也必將促進袁世凱研究更好地向深度與廣度擴展。另外,青年研究者不斷涌現是近年出現的新氣象,有不少學位論文對袁世凱的研究開創(chuàng)了新的關注點,顯示出良好的學術價值,盡管尚有所論不深的問題,但我們相信,隨著青年學者的不斷學習、成熟和進步,研究水平也一定會得到不斷提高,如若再有前輩學者的帶動和學術交流的促動,袁世凱的研究一定會出現更多的創(chuàng)新成果與深厚、全面之作。

注釋

①楊天石:《袁世凱集團的崛起》,《文史參考》2011年第17期。②馬詩書、邵文翠:《論袁世凱在“壬午兵變”與“甲申政變”期間的作為》,《黑龍江史志》2008年第12期。③關威:《袁世凱為什么告密——戊戌變法失敗原因再思考》,《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④戴逸:《戊戌變法中袁世凱告密真相》,《江淮文史》2010年第6期。⑤侯宜杰:《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徐世昌是否密赴彰德會見袁世凱》,《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3期。⑥侯宜杰:《1896年袁世凱被參與徐世昌受聘無關》,《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3期。⑦蘇全有:《1906年袁世凱奏辭八項兼差問題考訂》,《江漢論壇》2009年第12期。⑧馬勇:《袁世凱罷官歸隱說》,《史學集刊》2011年第4期。⑨蘇全有:《袁世凱罷官之初并未圖謀東山再起》,《求索》2009年第6期。⑩駱寶善、劉路生:《袁世凱與辛亥革命》,《史學月刊》2012年第3期。 (11)丁健:《辛亥武昌起義爆發(fā)后民眾視野里的袁世凱》,《史學月刊》2012年第4期。 (12)蘇全有、彭賀超:《袁世凱與義和團運動后的善后接收》,《大連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13)李喜霞:《袁世凱推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原因探微》,《唐都學刊》2010年第2期。 (14)李玉勤:《“蝴蝶效應”:析盛宣懷袁世凱輪電之爭及對漢陽鐵廠的影響》,《理論界》2009年第8期。 (15)張華騰:《袁世凱與清末民初中國的早期現代化》,《鄭州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16)竇祥銘:《袁世凱統(tǒng)治時期的審計制度》,《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17)郭傳芹:《論清末督撫與近代官報創(chuàng)設——以直隸總督袁世凱為主要分析對象》,《中州學刊》2012年第2期。 (18)喬沁鈺:《袁世凱的“法律”思想與法律政策》,《法制與社會》2010年第19期。 (19)霍曉玲:《袁世凱禁賭活動略論》,《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20)南友鋒:《袁世凱與中國航空事業(yè)》,《井岡山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21)任同芹:《袁世凱的軍人優(yōu)撫保障思想及實踐》,《蘭臺世界》2011年第7期。 (22)賈熟村:《袁世凱與日本人的恩怨》,《邵陽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23)朱昭華:《袁世凱政府對外蒙古獨立的因應》,《史學月刊》2009年第6期。 (24)崔志海:《攝政王載灃驅袁事件再研究》,《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6期。 (25)嚴昌洪、肖建東:《德國與袁世凱政府》,《社會科學研究》2011年第5期。 (26)劉國輝:《袁世凱與德國》,《黑龍江史志》2009 年第3 期。 (27)王雁:《袁世凱撫魯期間對德國殖民者的抗爭與妥協(xié)》,《理論學刊》2011年第7期。 (28)李慧洋:《袁世凱時期的中美關系》,《青年文學家》2010年第14期。 (29)張北根:《英國對待袁世凱稱帝的態(tài)度》,《安徽史學》2009年第4期。 (30)李學智:《南京臨時參議院與袁世凱》,《史學月刊》2010年第11期。 (31)蘇全有、鄒寶剛:《從白朗起義看袁世凱政府的危機應對》,《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32)楊天宏:《袁世凱的“去北洋化”與“北洋正統(tǒng)”幻滅》,《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33)左玉河:《楊度:袁世凱身邊的白面書生》,《同舟共進》2012第7期。 (34)丁健:《奕劻與辛亥袁世凱再起》,《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35)丁春莉:《倪嗣沖與袁世凱稱帝關系探究》,《傳承》2010年第18期。 (36)辛紅光:《嚴復與袁世凱關系探微》,《史學月刊》2008年第5期。 (37)賈熟村:《嚴修與袁世凱家族的友誼》,《安徽史學》2010年第5期。 (38)王標:《章太炎與袁世凱》,《文史春秋》2009年第9期。 (39)賈熟村:《孫中山集團與袁世凱的恩怨》,《云夢學刊》2009年第4期。 (40)鄧賓善:《辛亥前后汪精衛(wèi)和袁世凱的曖昧交往》,《檔案春秋》2010年第3期。 (41)田劍威:《1911年,英國公使幫助袁世凱竊國》,《檔案春秋》2011年第10期。 (42)王逸峰:《直隸總督袁世凱籌集北洋軍費途徑分析》,《史學月刊》2009年第5期。 (43)楊濤:《袁世凱籌集北洋六鎮(zhèn)軍費途徑再分析》,《史學月刊》2010年第12期。 (44)朱家元:《袁世凱編練新式陸軍軍費研究》,《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9期。 (45)王天根:《袁世凱復辟帝制前后的政治氛圍與青年思想動員》,《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46)王天根:《近代報刊與袁世凱軍政利益集團的興衰》,《安徽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47)韓殿棟、劉永文、陳立波:《民國初期傳媒關于袁世凱對藏政策的報道》,《西藏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48)楊博:《美國媒體中袁世凱形象的嬗變》,《中國圖書評論》2012第6期。 (49)李曉光、趙偉:《略論袁世凱駐朝期間清朝在朝鮮商務的發(fā)展及影響》,《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11期。 (50)李曉光:《袁世凱對朝經濟干涉政策之透視(1885—1894)》,《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9期。 (51)朱昭華:《論日俄戰(zhàn)爭時期的袁世凱》,《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1年第6期。 (52)蘇全有:《袁世凱與直隸礦業(yè)利權回收及發(fā)展》,《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 (53)丁健:《袁世凱獲選臨時大總統(tǒng)歷史原因新論》,《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54)馬勇:《南北和談中的袁世凱》,《人物》2011 年第 12 期。 (55)王杰:《袁世凱與辛亥革命的失敗》,《鄭州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56)唐金培:《重評袁世凱不可矯枉過正》,《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9月2日。 (57)丁健:《試論辛亥年袁世凱復出時的心路歷程》,《濟南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58)馬勇:《從君憲到共和:袁世凱的一段心路歷程》,《安徽史學》2012年第3期。 (59)李尚英:《袁世凱與路易·波拿巴復辟帝制之比評》,《清史參考》2011年第38期。 (60)張永寶、楊振:《張之洞與袁世凱編練新軍思想比較研究》,《江漢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61)曾偉希:《袁世凱朋僚信函六通考釋》,《中原文物》2012第2期。 (62)郭其智:《郭之全與袁世凱交往疏證》,《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63)賈熟村:《王錫彤與袁世凱父子》,《安徽史學》2009年第1期。 (64)秦燕春:《君子之交:南開鼻祖嚴修與袁世凱——〈嚴修日記〉及其他》,《書屋》2008年第 4期。 (65)馬忠文:《從清帝退位到洪憲帝制——〈許寶蘅日記〉中的袁世凱》,《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66)張德明:《袁世凱與近代來華基督教》,《史學月刊》2013年第8期;張華騰:《袁世凱對辛亥革命的態(tài)度及其變化——以民國國慶紀念為重點的考察》,《史學月刊》2013年第5期;鄧亦武:《論洪憲帝制前袁世凱的治國方略》,《史學月刊》2013年第4期。

猜你喜歡
袁世凱研究
張培爵之死:袁世凱一手制造的血案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軍閥袁世凱的三次背叛行動
袁世凱的軍事顧問坂西利八郎
鄂州市| 咸阳市| 乌拉特中旗| 嘉定区| 仪征市| 丁青县| 浑源县| 揭东县| 大连市| 军事| 宿迁市| 伊川县| 阳山县| 台北市| 松阳县| 凤凰县| 滕州市| 双牌县| 衡南县| 舞阳县| 民权县| 盐山县| 白银市| 隆子县| 紫金县| 五河县| 类乌齐县| 胶州市| 凌源市| 民勤县| 古交市| 南召县| 城固县| 吉水县| 景洪市| 海门市| 长寿区| 普陀区| 河北区| 和静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