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6月25日,王元新校院長與各位校委借校院新書 《銀沙灘思辨集》和 《避免由消防隊自身引致的 “混亂”》的推介之機,以青年教師成長為主題舉行了座談。座談會上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宮??淌诩扒嗄杲處焽@青年教師成長話題進行了暢談。校委認為,對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鍛煉是校院人才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將為青年教員的發(fā)展積極搭建有效平臺、營造優(yōu)質(zhì)的成長環(huán)境,全力以赴地支持青年人的發(fā)展?,F(xiàn)將座談會上部分教師的交流發(fā)言予以摘編,以饗讀者。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宮??淌?/p>
近幾年,黨校新引進的一批博士等優(yōu)秀人才,是非常有發(fā)展?jié)摿Φ墓歉闪α???吹近h校人才濟濟,作為一名老黨校人很受鼓舞。同時,也為這種發(fā)展的潛力和前景感到欣喜。今天,利用 《銀沙灘思辨集》發(fā)布的這個機會,和在座的各位交流一下關于科研、咨政、寫文章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
興趣是科研工作的永恒動力。做任何事情,如果有畏難情緒,或者勉勉強強地對付著干,是做不出多大成就的。只有對它有興趣,發(fā)自內(nèi)心地愿意去做,才能夠投入大量的精力,并持之以恒地完成好。
我們發(fā)出的聲音如果能夠?qū)ι鐣a(chǎn)生影響,這對我們教員來說是件很快樂的事情。我的很多文章就是在類似的背景下完成的,在我很愿意寫的情況下,而且思路成熟了,寫文章的時候是非常順暢的。而且我平時也比較注重思考,哪怕是在旅行的過程中,特別是看到一些事情后,歸納總結并提煉出題目來,這種工作對于研究者本人來講是一種快樂的事情,而不是在那憋文章,寫不下去,很難受的樣子。創(chuàng)作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生計是科研工作的直接動力。我們都是職業(yè)人,作為教員,就要首先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好一點是很正常的。既然我們選擇了教員這個職業(yè),做專業(yè)研究工作,那么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zhì)和能力,才能吃好這碗飯。如果和我們利益有關的職稱評定及升職等方面做得不好的話,個人能力就會受到制約。對我個人來說,也不排除我有這方面的動力。在到炮兵學院后,我將自己的一些文章發(fā)表在報刊上,單位的領導和同事對我刮目相看了,我生活的狀況也有所改觀了。而且選擇到黨校工作,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經(jīng)濟學專業(yè)特長的優(yōu)勢,這種興趣與愛好可以說是我愿意工作、努力工作的動力。
道義與責任感是科研工作的目標動力。每個人的奮斗都與他們的自身利益息息相關。但如果我們做科研的動力僅僅限于金錢,就不會走得很遠,也不會做出更高水平的成就。因為一旦在物質(zhì)得到滿足后,就不會有多大的動力,就不愿意去努力做科研,哪怕是很好的獎勵機制也無動于衷。這就需要我們有使命感、責任感,要有知識分子社會責任的情懷。有追求道義上的思想和目標,是高尚的,不是為了得到稿費,也不是僅僅為了評職稱和年終的考核。
司馬遷 《報任安書》中提到,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 《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 《呂覽》;韓非囚秦, 《說難》、 《孤憤》; 《詩》三百篇,大氐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李大釗強調(diào)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很多大的建樹和成就,都是以道義責任感作為基礎。有的人會說,我們這些小教員,設定這么大的目標,是不是跟人家差距太大了,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作為教員,做學術研究,就要發(fā)出黨校的聲音,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這就是社會責任。盡管我們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作為一個理論工作者,對解放思想、理論創(chuàng)新同樣有他的作用,一點一滴的注入一些能量。大人物的解放思想也不是一下子功成名就,也要有這種社會基礎,得有來自各方面的民眾聲音的匯集才能形成大的洪流。
科研工作是認識未來、探索未知的過程。在社會發(fā)展和實際工作中會出現(xiàn)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作為理論工作者,就是要及時地發(fā)現(xiàn)并把握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和建議,以指導社會實踐、推動社會進步。作為我們這個層次的教員來說,做的大多都是這方面的創(chuàng)新。所以每選一個題目,每寫一個文章的時候,就要去思考和研究,能夠提供一種什么樣新的信息和建議,如果提不出來,這個文章就沒什么寫作意義。
要做到 “人人意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寫一篇文章,大腦一定要思考:我寫這篇文章,哪點和別人不一樣?觀點一定要在別人基礎上前進一步,或者推翻不正確的觀點,別人論證不足的地方給予補充;一些新發(fā)生的事件,沒有人做出一個明晰的理論解釋,你給出一個新的解釋,總之要提供新的信息。
黨??蒲兄匾穆毮苁菫榈胤近h委政府服務。做好這方面工作,首先要了解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并圍繞中心開展工作,要在黨委政府中心工作范圍內(nèi),有獨到、超前、稀缺的解釋,能夠給領導者決策提供建議。
科研咨政中堅持黨性和科學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作為黨校教員,當然應當體現(xiàn)黨性,但是什么是黨性?黨性和科學性是什么關系?如果缺乏科學性,沒有科學性做支撐,黨性是不能成立的。黨性與科學性的統(tǒng)一就要是做到實事求是,就是探究問題背后的規(guī)律。
科研咨政中要堅持黨校姓黨和解放思想的統(tǒng)一。有些問題,即便是辯論性的,如果你確認有一定的道理,就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講課的時候,面對公眾,我們要注意觀點和語言表達。但在小范圍的研究論證或者給內(nèi)部提供一些建議的時候,尤其是涉及全局工作的問題,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要有一定的立場。關于決策咨詢這方面,即要有水平,又要有膽量,敢于發(fā)表東西。但要謹慎,有理論、有邏輯、有論證、有事實,最起碼能經(jīng)得起三個回合的辯論。敢于發(fā)表觀點,并不是說可以輕率地進行情緒性的宣泄或放空炮。在咨詢論證工作中要把敢做敢為與科學嚴謹統(tǒng)一起來。
應急管理教研部副主任 王禎軍博士
舉行兩本著作發(fā)行儀式,特別是與全體校委和黨校資深教授宮??蠋熞黄饡痴勄嗄杲處煹某砷L,體現(xiàn)了校院對學術研究工作的重視和尊重,對青年教師的關懷和呵護。在校院開展人才強校戰(zhàn)略、弘揚 “實事求是 進德修業(yè)”校訓精神、積極推行學科建設的當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青年教師備受鼓舞。
營造一種積極進取、相互促進、相互理解、相互激勵的團隊文化,將每位老師緊密團結在一起,有利于教研部在既定的學科建設道路上健康發(fā)展。校院 “人才強?!睉?zhàn)略為青年教師提供了發(fā)展的空間,推行的學科建設為他們提供了專業(yè)發(fā)展的路徑,教研部要做的就是創(chuàng)造一種良性的比、學、趕、幫、超的團隊文化氛圍,為他們提供發(fā)展所必需的動力。一直以來,應急管理教研部遵循校領導的指示,將抓好團隊文化建設作為教研部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力求各盡所能,使學科建設目標與個人發(fā)展有機結合。
大項目牽動是學科建設團隊文化的大載體,而具體的工作則是能夠處處營造和體現(xiàn)團隊文化的小載體?;谶@種認識,我們認為對 《避免由消防隊自身引致的 “混亂”》的翻譯是加強與國外專家交流和合作的很好機會和載體,符合學科建設資源整合的思路,同時也是對學科建設的一次有力推動。為了在翻譯工作上體現(xiàn)團隊協(xié)作的精神,同時確保個人發(fā)展與學科建設目標共同實現(xiàn),根據(jù)翻譯的工作量,適當考慮個人學術成果認定的因素,我們決定由李宏和張英菊負責翻譯,他們的辛勤工作為教研部的學科建設貢獻了一份力量,同時,各自收獲了一份沉甸甸的學術成果,為個人發(fā)展增添了一份競爭力。體現(xiàn)了個人既是學科建設的參與者,也是學科建設的受益者,教研部與個人同步發(fā)展的團隊文化理念。
在國家社科基金的申報中,校院領導高度重視,多次強調(diào)要認真研究申報規(guī)律,找準突破口,借助學科建設的契機,積極爭取。經(jīng)分析研究,教研部響應號召在幾次會議上就課題申報工作做出布置,決定將管理學作為申報主攻科目,從提高申報內(nèi)容的學術性入手,讓張英菊、李宏結合研究特長特別是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開展申報。張英菊的申請最終立項,離不開她個人在專業(yè)研究上的一貫努力,離不開校委一直以來的支持,也離不開校院相關部門特別是科研部門全體同志自始至終無微不至的幫助,是校院學科建設的碩果,更是校院這個大團隊共同奮斗的結晶。
實踐證明,以項目作牽動,每個人在學科建設工作中體現(xiàn)出的團結、奮斗和奉獻的精神就是一股團隊正能量。團隊正能量在使團隊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同時,也將為團隊中的每位成員提供更加寬廣的發(fā)展空間。
應急管理教研部 張英菊博士
根據(jù)教研部的分工,我承擔 《避免由消防隊自身引致的 “混亂”》的英文校正工作。校正工作的本質(zhì)是在語句準確的基礎上,原汁原味地將原著作者的意思表達出來。在李宏老師翻譯稿的基礎上,我充分利用與原著作者蘭特院長比較熟悉的便利,針對有歧義的地方多次和他溝通,盡最大可能的表達出他在書里想要表達的原意。蘭特院長作為一名專業(yè)消防指揮官,非常敬業(yè)和嚴謹,他的這本書凝集著他20多年來消防專業(yè)生涯的經(jīng)驗和智慧。通過隊這本書的翻譯及校正工作,我們不僅豐富了知識,更體會到了一位令人尊敬的應急管理實踐人員的專業(yè)精神和對生命的高度責任和尊重。同時,隨著此書的出版,又可以將這些專業(yè)知識、經(jīng)驗與精神我們國內(nèi)的應急管理人員進行傳遞和分享。
校院實施的 “人才強?!睉?zhàn)略,為我們這批青年教師提供了發(fā)展的平臺。校院為每個人制定了詳盡的個性化培養(yǎng)計劃,創(chuàng)造了參加國際、國內(nèi)研討交流的機遇,提供了到政府部門實踐鍛煉的條件,使我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拓寬了思路,豐富了工作閱歷。這些對我們的教學科研工作影響是巨大的,使我們不再局限于以前在高校單打獨斗的方式,而是學會了開放、互動、共贏的合作模式。在此次課題申報過程中,非常注意與應急管理實踐部門人員及其他專業(yè)人員的合作,既有高校博士、碩士等專業(yè)人士,又有政府應急辦的實踐工作者,在理論與實踐上實現(xiàn)有機結合。
校院領導對我們這些青年教師寄予了殷切期望,在提供了很好的發(fā)展空間的同時,相關部門也給予了大力支持和細致的服務保障。校領導用心良苦的鼓勵和激勵,邀請專家具體詳盡的專題輔導,科研部門耐心細致的業(yè)務指導,使讓我們深感壓力、動力和責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我們能做的只是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做好本職工作。此外還得益于教研部在校委的正確領導下形成的團結協(xié)作、積極進取的團隊精神,形成的凡事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力爭把每一項任務都盡最大努力去做好的良性氛圍,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這個團隊中汲取到正能量。因此,成績的取得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校院上下共同努力的成果。
應急管理教研部 李宏博士
來到黨校雖然還比較短暫,但已足以讓我充分地領略到這里非常積極的、催人奮進的氛圍。作為初學者,得到嘗試翻譯這本書的機會,是校院領導以及教研部所慷慨贈予的。同時,在整個翻譯的過程中,不僅有來自領導的關心和指導,更有著許多部門和同事們的密切配合和無私幫助。結合進入黨校一年來的親身經(jīng)歷,我有三點切身體會:
一是校院以項目牽動學科建設的方式,所打造的應急管理教學與研究的綜合性平臺,已成為青年教師成長最為理想的土壤。校院應急管理學科體系建設,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兼具國內(nèi)與國際視野的完美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我們可以學習到來自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的很多知識,并且通過學習,更為深刻地感受到把理論與實踐充分地緊密結合,在青年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活動中的重要性。
二是校院推進行為規(guī)范體系建設和改善教風與學風的校院文化建設活動,為青年教師營造了最為適宜的氛圍。個人發(fā)展與素質(zhì)能力的提升,基于實事求是、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這種態(tài)度是與近年來所形成并逐步廣泛蔓延的 “快餐文化”是格格不入的。本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就要求我們不能 “心浮氣躁”,而是要能夠 “耐得住寂寞”。校院文化建設所營造的氛圍,使我更加認識到,對于一名青年教師來說,安靜地坐下來進行讀書和思考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對所屬領域經(jīng)典著作的反復閱讀和深入思考。
三是校院詳盡的個人培養(yǎng)計劃和科學健全的規(guī)章制度,為我們青年教師的成長提供了最為完善的保障。在黨校工作以來,自身從事的教學科研等工作都能夠按部就班,對于每一個月、每一個星期,乃至每一天,應當干什么、怎么干,都十分清晰。校院規(guī)范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對我們不僅僅是保障,更是一種激勵、鞭策。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使我們能更加堅定信心,鼓足干勁,為校院的發(fā)展傾盡所能,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