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徹庸禪師詩歌創(chuàng)作初探*

2013-08-15 00:48:32續(xù)
楚雄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3年2期
關(guān)鍵詞:密云禪宗禪師

續(xù) 鵬

(西雙版納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云南 景洪 666100)

一、生平履歷

徹庸禪師,晚明云南楚雄大姚州妙峰山德云寺開山住持,生于萬歷十九年 (1591年),俗姓杜,云南縣人 (今大理賓川海梢村),其家世代力農(nóng)。9歲喪父,11歲入雞足山大覺寺禮徧周上人 (也稱可全禪師)削發(fā)受具。18歲,遇紫柏真可弟子密藏道開游雞足,行至姚城 (今楚雄姚安縣)向其請益,得其印可。29歲時,與徒無住洪如隱居楚雄牟定化佛山白云窩,師徒二人時時印證。38歲,于大姚妙峰山建德云禪寺。43歲,偕弟子無住洪如與居士陶珽南游浙江太白山天童寺謁密云和尚,得其佩印為臨濟(jì)宗第三十五世,后請藏歸滇,開壇布道,教化世人。1641年冬示寂,春秋五十一,僧臘三十九。

徹禪師一生筆耕不輟,才華橫溢,著述豐厚。至今,有《曹溪一滴附〈云山夢語〉》、《谷響集附〈凈土偈〉》、《大巍禪師〈竹室集〉》、《朗目和尚〈浮山法句〉》流傳于世,總計達(dá)十萬八千余字,這在云南僧史中是較為罕見的。另外,他還與當(dāng)時的文士名流,如陶珽、無學(xué)居士陶珙、陳眉公繼儒、董其昌玄宰、王昆山錫袞、文湘南震孟、楊鶴、黃慎軒平清等人交往唱和,儒釋互證,后世尊他為“自古庭 (善堅)二百余年后祖燈再續(xù)”[1]者。清代文士高奣映在《雞足山志》中更是將其尊為滇西佛教祖師。[2]

二、師承淵源

徹禪師的佛學(xué)思想主要受益于雞足山大覺寺徧周上人、密藏道開和浙江太白山天童寺密云圓悟。三位師傅分別在他人生成長歷程中扮演著“啟蒙”—— “加持”—— “印證”的角色,最后使他“悟了自渡”。

(一)徧周上人

(可全禪師)號徧周,①清·釋圓鼎《滇釋記·卷二》作 “(可全和尚)號扁周,即徧周之誤?!睆赜怪芾怼恫芟坏涡颉分杏刑宅E《妙峰山開山善知識徹庸禪師小傳》:“入雞山,禮大覺遍周為師,即可全也。”《雞山石刻》有《李一鵬寄徧周大師書》、《妾思睿寄徧大師書》,“遍”也作“徧”。鶴慶人,俗姓李,大覺寺僧也。年十六入山,依月輪。值妙峰、無心二師捧藏來山,由是開閱藏制場百期,于中選師披剃,侍無心老人。迨妙峰復(fù)命,則無心老人居大覺矣。師侍側(cè)歷勞,感云邑楊公募新大覺法席。師門下百人,如徹庸輩,咸其孫也。[2]

戊寅 (1638年)12月,徐霞客游歷雞足山,與徧周上人一見如故,上人多次“令其徒折柬來招”還以“青蚨相贐”。在徐霞客《游記》中可尋零星記錄:

(徧周上人)師為無心法嗣,今年屆七,齒德兩高,為山中之耆宿。[3](P901)該段見于“己卯 (1639年)正月初四”。當(dāng)時上人已“年屆七”,可知上人應(yīng)生于公元1569年前后,長徹禪師22歲左右。徹禪師年幼喪父,自11歲起便入大覺寺祝發(fā)于上人,時年33歲的上人給予徹禪師更多的是生活上的關(guān)懷和心靈的慰藉。如果用“亦師亦友”來形容其師友關(guān)系,不如用“兄友弟恭”則更為貼切些。徹禪師所生活的大覺寺因為受到明神宗朱翊鈞的生母慈圣皇太后的眷顧,得到朝廷賜藏的殊榮,所以,他從小便對那些浩瀚的經(jīng)文耳濡目染,受益自然不淺,從小在心里萌發(fā)“欲為吾滇從前大善知識出些子氣”這樣的弘誓大愿,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徧周上人在徹禪師的人生中充當(dāng)著“啟蒙”的作用。

(二)密藏道開

密藏名道開,南昌人,生卒年不詳,紫柏真可弟子,遺有《藏逸經(jīng)書標(biāo)目》、《密藏禪師定制楞嚴(yán)寺規(guī)約》、《密藏開禪師遺稿》等集。

徹禪師與密藏道開僅一面之緣。那是在他18歲時,密藏道開歷經(jīng)姚安,徹禪師遂向其請益:

公 (密藏道開)示與 (徹禪師):“父母未生前,哪個是你本來面目?”久久參究,忽爐中火爆,撕破疑團(tuán)。詣開公請證,曰:“理至不疑之地。”公曰:“哪個是你本來面目?”師便喝。公曰:“汝解學(xué)喝?”師曰:“于此元外,和尚學(xué)個喝看?!惫疽徽?,師曰:“敢不在待者家內(nèi)?!惫?“以后云南佛法,自子始耳!”[2]

“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禪宗中的一段公案:

師 (靈祐禪師)一日問香嚴(yán) (智閑):“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毕銍?yán)被問,直得茫然,歸寮將平日看過底文字從頭要尋一句酬對,竟不能得。乃自嘆云:“畫餅不可充饑。”屢乞師說破。師云: “我若說似汝,汝已后罵我去。我說底是我底,終不干汝事?!毕銍?yán)遂將平昔所看文字燒卻,云:“此生不學(xué)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乃辭師。直過南陽,睹忠國師遺跡,遂憩止焉。一日芟除草木,偶拋瓦礫,擊竹作聲,忽然省悟,遽歸。沐浴焚香,遙禮師,云:“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dāng)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頌云: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時。動容揚(yáng)古路,不墮悄然機(jī);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dá)道者,咸言上上機(jī)?!睅熉劦?,謂仰山云:“此子徹也?!保?]

《壇經(jīng)》說“不思善,不思惡,正當(dāng)恁么時”便是“父母未生時的本來面目”。如果一個人不思善惡,那他的身心自然遠(yuǎn)離世俗的塵埃,處于“原始”、“真空”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就是人最本真、最純凈的狀態(tài)。因為此時沒有了分別心、對比心、善惡觀,拋棄一切相對的知識,剩下的只有生活和生命的原色,行住坐臥,依心而行,清凈面目便如水落石出般呈現(xiàn)在眼前?!案改肝瓷鷷r的本來面目”的思想直接影響著徹禪師的修行以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

徹禪師雖然與密藏道開僅一面之緣,并且年僅18歲的徹禪師面對的是在當(dāng)時禪林宗門中已有顯赫地位的密藏道開,從他們對答的話語中可以讀出,徹禪師在他面前儼然一副初生牛犢不怕虎之勢。值得慶幸的是,密藏道開并沒有因為徹禪師是一個長于蠻荒且不入流的小沙彌就輕視待之,而是對他循循導(dǎo)誘、加以提攜,并受其印可。徹禪師從密藏道開這里得到的是一種信心、一種動力,使他更加堅定了自己對佛學(xué)的追求和信念。

(三)密云圓悟和尚

密云圓悟 (1566—1642),俗姓蔣,江蘇宜興人。有山翁道忞所輯錄的《密云禪師語錄》及批評弟子漢月法藏的《辟妄救略說》等著作傳世。其禪風(fēng)沿襲了臨濟(jì)宗的“激進(jìn)棒喝”、“機(jī)鋒針對”,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作為禪門的修習(xí)宗旨。

1634年,徹禪師偕徒無住洪如與居士陶珽一起南禮普陀,參叩諸方。“時密云和尚佩祖心印,說法于天童。公 (徹禪師)往謁。童一見便問:‘萬里到此,費(fèi)卻多少草鞋錢?’公曰:‘某甲乘船而來?!謫?‘來此作甚么?’曰:‘有事借問,得否?’童曰:‘你在甚么處?’曰:‘和尚還見么?’童擬取杖,公便喝。童打,公接住,送一送。童曰:‘你作甚么?’公曰:‘和尚要杖便送還?!笙?,遂許入室,氣吞諸方,咸稱:‘吾道南矣!’久留之,不可。以請藏期迫還金陵?!保?]

看似一段無厘頭的對話,體現(xiàn)的卻是臨濟(jì)宗禪人師徒應(yīng)對時的那種單刀直入和機(jī)鋒峻烈。密云圓悟問徹禪師:“從云南萬里迢迢來到浙江天童,穿破了多少雙草鞋?吃了多少苦?”這句話背后所隱藏著的意思是:諸方參遍草鞋破,水在澄潭月在天。佛就在你的心中,你來我這里尋佛,恐怕是白跑了。我這里無佛可參,無法可傳。徹禪師回答說:“我是乘船來的?!薄俺舜钡囊馑季褪恰白远取??!读鎵?jīng)·行由品》中載,慧能得五祖弘忍衣缽,弘忍將他送到岸邊,讓他上船,隨即搖櫓開船?;勰軐肴陶f:“師傅請坐,應(yīng)該弟子搖櫓。”弘忍拒絕:“合是吾渡汝?!被菽艽鸬?“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菽苌谶叿?,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自度?!贝藭r,徹禪師是以弘忍比密云,自喻慧能,他告訴密云:“自己知道佛在心中,只能自求,乘船以自度?!?/p>

密云將機(jī)鋒一轉(zhuǎn),“那你現(xiàn)在在哪里?”意思是說,“既然你都知道來我這里不能求法,還來干什么呢?”徹禪師答道:“你看得到我嗎?”這里的“我”是不拘泥于任何階位的自由人,是最初的那個“我”,是具有佛性的“真我”,是臨濟(jì)宗中所說擁有圓滿自足佛性,不向外馳求的“無位真人”。這時,密云取杖向徹禪師打去,禪師輕輕接住,一個很簡單、平常的動作,或者說是一種人的本能反應(yīng),卻包藏著巨大的玄機(jī)——這就是一個“印證”的過程。

三、詩禪互證

文字是禪宗思想的載體,從“不立文字”到“不離文字”,依附文字存活,但又不落入文字的“表相”。它所追求的是事物的本質(zhì),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寄于相又超于相。因此,禪宗只是借詩歌文字以闡發(fā)自己對法的體悟,它處于一種“于相而離相”的境界。徹禪師也如其他僧者、世俗居士一樣通過詩禪互證的特殊方式來言說自己對禪學(xué)的理解以及對世俗生活的體悟。

(一)無事是貴人

“無事是貴人”是臨濟(jì)禪學(xué)的精髓之一。所謂的“無事”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整天隨心所欲,心猿意馬。禪宗所倡導(dǎo)的“無事”,是一種寂靜澄澈的心境,是學(xué)人經(jīng)過調(diào)心御氣后達(dá)到的一種精神境界,其前提在于“禪定”和“修心”。在日用生活中以無住心做無住事,行無住行,于相而離相,于念且又離念,然后達(dá)到無作無求、無取無舍的境界;而“貴人”則是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盁o事是貴人”旨在掃除學(xué)人的情見和妄念,息卻馳求佛法之心,最終進(jìn)入一種隨心所欲、依緣而入的狀態(tài)。但這里所說的“息卻”并非真要停息、止步不前,更不是沉溺于一潭死水的滅定,而是指將自己的心守住,以達(dá)到自性圓滿、無欲無求,這也是一種修行。

勤修可以成佛,偏執(zhí)可能成魔。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勤修與偏執(zhí)卻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只是二者的心境。這就好比用鍋燒水,成佛者始終是以一顆“平常無事”的心去修行,看似不溫不火,卻是在慢慢加熱,功到自然成,水終有燒開的時候;而成魔者,一開始就剛猛精進(jìn),急于求成,水沒燒開,反將鍋燒裂,最后鍋中的水還將修行之火澆滅。

那么,“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保?]即隨緣任用,順其自然。

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6]

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 (大珠慧海)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餓來吃飯,困來即眠?!痹?“一切人總?cè)缡牵瑤熡霉Ψ?”師曰:“不同?!痹?“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律師遂緘其口。[7]

于此,徹禪師便有這樣的體悟:

大用堂堂現(xiàn)前,城中車馬駢闐。都是穿衣吃飯,莫教念佛參禪。(《上天童密云和尚報國院小參》之五)[8](P87)

若人欲識天真佛,只向穿衣吃飯觀。曠大卻來無面目,切忌當(dāng)機(jī)喚作禪。(《上天童密云和尚報國院小參》之八)[8](P87)

寂寂禪關(guān),密密云煙。庵門外只聞鴉雀爭喧。閑無事,饑來吃飯,困時打眠。(《采芝歌》之七)[8](P110)

“平常心是道”。餓了就好好去吃飯,不要該吃時不吃;疲倦了就躺下休息,不要糾結(jié),不要胡思亂想,迷途困頓。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眼前的一切,順應(yīng)自然才能不生煩惱?!拔蚯啊焙汀拔蚝蟆倍际恰梆I來吃飯,困來即眠”,形式上并沒有任何的變化;菩薩未成佛時是“眾生”,成佛之后還是“眾生”。但這是從“悟前”的“原我”質(zhì)變到“悟后”的“真我”,是從素樸到徹悟的過程。這種變化是一種旨在息卻人們馳求之心的修進(jìn),是一種“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的平常心態(tài)。同時,更是一種用一顆平常心去尋道的過程,而絕非那種沉溺于一潭死水的斷滅空。

(二)水月兩相忘

月亮“明朗清凈”、“光遍虛空”,在佛教中象征著“圓覺”和“圓滿”?!八兄隆笔谴蟪朔鸾獭笆鳌敝?,意指佛法。所以佛徒對月亮有著一種崇敬之心和別樣的情懷,“由作此觀,照見本心”。

徹禪師通過般若智觀粉碎迷情妄念,以明月情懷、流水精神超越分別思量,回歸真我,以此進(jìn)入“水月兩忘”能所俱泯的直覺境。

一榻蒲團(tuán)一篆煙,孤孤相對兩閑閑。忽然覷破水中影,廓爾身如碧落天。何處蟬聲鳴唧唧,隔林石咽冷涓涓。明月不隨流水去,夢回高臥白云間。(《夜坐水邊》)[8](P107)

詩中意境幽美,煙霧彌蒙,孤云獨(dú)去閑,寂寥滿山空。一個蒲團(tuán),一位禪僧,兩者面面相看,孤孤相對。禪僧從澄凈清澈的水中看到自己,如同碧落無云的天空一樣靜美、空澈。遠(yuǎn)處蟬聲唧唧,響徹寧靜的夜空;林中清泉涓涓,劃破寂靜的山谷。流水雖去,但月還在,禪僧的心也還在,他的心如同白云一樣地干凈、無瑕、空靈、自由。從時間上來說,是瞬刻永恒;從空間上來講,是天地萬物融為一體。

王國維先生說: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我之境”說的是“自我”,是人自身的“觀念”存在于“觀物”的過程。而“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則是一種從“流變”中“觀物”和克服“自我”的形式。從量子力學(xué)的角度來說,“流變”是由人的深層結(jié)構(gòu)所決定的,是一種將人的感性融為一體的特殊形式。詩歌講“以我觀物,萬物皆備”,理學(xué)家則講“反觀”。[9](P506)“以我徇物,則我亦物也;以物徇我,則物亦我也,萬物亦我也,我亦萬物也?!倍U宗則是說“心動”還是“幡動”。禪宗講頓悟,講“明心見性”。用宗白華先生的話來說,就是“澄懷觀道”,一種對事物的客觀描述。其實所“見”的只是對恬然自適的田園生活的感受,一種自我回味記錄下流變過程的奇妙。這也是勃雷克所說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六祖慧能在《壇經(jīng)》中說:“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睆囟U師詩中所體現(xiàn)的就是“無住”生心的“水月兩忘”。不為境轉(zhuǎn),不為物迷,始終保持一顆空明澄凈的心,以此去感受“水月兩忘”之美?!把氵^長空,影沉寒水。雁無留蹤之跡,水無留影之心?!倍U僧的心如清湛的泉水,映現(xiàn)世上一切“物相”。但受影的同時,依然能保持著澄明平靜的心態(tài),因為它只是“外相”,終究會隨著時光而消逝,沒有所謂的“永恒”。“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rèn)得性,無喜亦無憂。”一種曠逸爽朗的清凈,便在徹禪師的筆端幻化而出。

四、余論

禪與詩的溝通并非真是雙向的。確切地說,禪詩只是一種特殊的體裁,無非通過禪宗思想這個催化劑來賦予詩歌另一種新的表述形式。像徹禪師這樣一位虔誠的佛教徒,遠(yuǎn)離世事紛擾,整天生活在晨鐘暮鼓、梵音妙樂之中,時刻以清規(guī)戒律約束自身言行,其詩歌題材多是那些目所能及的山林、白猿,耳所能聽的溪水、蟲鳴,這樣的詩歌與那些俗士恬靜流暢的“山水田園詩”相比,的確是多了幾分清凈,少了些許世俗。

另外,對于徹禪師的詩歌創(chuàng)作分析還不能忽視其創(chuàng)作的本質(zhì)初衷。云南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給自身經(jīng)濟(jì)發(fā)展和文化傳播帶來了羈絆,云南的發(fā)展自然不能與中心地帶比肩,甚至還遭受過漠視和擠對,這是不可否認(rèn)的事實??蓮囟U師并沒有因為自身的局限性就視若無睹、畏縮止步,相反是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建構(gòu)自己的人生,超越自我,“為吾滇從前大善知識出些子氣”,這樣的努力是值得肯定和尊重的。他的詩文創(chuàng)作以及禪學(xué)思想因為映現(xiàn)著明代禪宗精神風(fēng)貌和明代文化特征而被收錄到《嘉興大藏經(jīng)》中,他獨(dú)特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開啟了滇西僧侶文學(xué)的先河,為后繼者,如“一得髓,一得骨”的無住洪如、法海洪一兩位上人,以詩、書、畫三絕行世的普荷擔(dān)當(dāng)聲震雞山、再續(xù)滇西佛教輝煌提供了特定的基礎(chǔ)條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徹禪師的這種精神正是20世紀(jì)李根源先生所倡導(dǎo)的“云南人的真精神”,這種精神也正是他勤于創(chuàng)作的不竭動力。

[1]釋喻謙.新續(xù)高僧傳:卷37[M].稿本 (國家圖書館藏).

[2]高奣映撰,范承勛輯.雞足山志:卷7[M].稿本 (云南省圖書館藏).

[3]朱惠榮.徐霞客游記校注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4]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語錄.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諸宗部四:卷1[M].臺北:臺灣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7.

[5]景德傳燈錄 (普慧藏本).禪宗全書第二冊:卷28[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6]古尊宿語錄 (嘉興藏本).禪宗全書第三十四冊:卷4[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7]頓悟入道要門論.禪宗寶典 [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xiàn)館縮微復(fù)制中心,1993.

[8]谷響集.禪宗全書第五十三冊 [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9]邵雍.皇極經(jīng)世 [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猜你喜歡
密云禪宗禪師
密云職工勠力同心再戰(zhàn)疫
工會博覽(2022年16期)2022-07-16 05:54:34
大棚開直播 密云“新農(nóng)活”
禪宗軟件
英語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26
密云區(qū)部分古樹健康評價
北京園林(2020年1期)2020-01-18 05:19:38
論舊禪宗與王維的詩歌創(chuàng)作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讀者(2017年10期)2017-04-26 18:31:06
一個苦者對禪師說
《愚公移山》和醫(yī)學(xué)“禪宗”
張九齡與禪宗
泾源县| 纳雍县| 定边县| 静宁县| 荔浦县| 莲花县| 康平县| 霍城县| 抚顺市| 大悟县| 花莲县| 蕲春县| 盐亭县| 瑞丽市| 新晃| 四子王旗| 乐安县| 溆浦县| 鄢陵县| 永善县| 海晏县| 凤冈县| 彝良县| 南澳县| 随州市| 义乌市| 新营市| 夹江县| 宁晋县| 贺州市| 白山市| 彭州市| 依兰县| 壤塘县| 桃园县| 黄梅县| 府谷县| 寿阳县| 盐池县| 隆子县| 咸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