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韶樂源流考

2013-08-15 00:44:55
關(guān)鍵詞:樂舞

(韶關(guān)學(xué)院 旅游與地理學(xué)院,廣東 韶關(guān)512005)

一、韶樂之名考

名稱,是鑒別事物的必須概念;名稱的界定,是研究韶樂的前提。韶樂曾被廣泛地記載于先秦可靠的《尚書》《左傳》和諸子的著作中,其歷史存在可說是不容置疑。但由于年代久遠(yuǎn),漢代以前的古籍對(duì)其名稱就至少有《韶》、《蕭韶》、《韶箾》、《招箾》、《韶樂》、《招樂》、《九(罄下召)》、《大(罄下召)》、《九韶》、《大韶》、《九招》、《大招》等多種記載。弄清這些概念是否都指韶樂,是研究韶樂的關(guān)鍵問題。

1.“韶”。是專為舜樂而造的字,稱韶。對(duì)韶樂的最早記載是《書·益稷》:“簫韶九成,鳳皇來儀?!笨讉髟唬骸吧?,舜樂名。言蕭,見細(xì)器之備。雄曰鳳,雌曰凰,靈鳥也。儀,有容儀。備樂九奏,而致鳳凰,則余鳥獸不待九而率舞?!睋?jù)孔安國傳,“韶”為舜之樂名;蕭,只是奏韶樂所需之器。晚一點(diǎn)的是孔子《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 又盡善也?!薄墩撜Z·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單稱“韶”,明確指韶樂。

2.“蕭韶”,以后“蕭韶”連稱,也為舜樂名。如《楚辭·九嘆·憂苦》:“惡虞氏之《簫韶》兮,好遺風(fēng)之《激楚》。”“蕭韶奏而鳳皇儀,干羽舞而有苗格”(欽定四庫全書毛詩集解卷二十一宋李樗黃櫄撰),因此,自《益稷》始,韶樂就有《韶》、《蕭韶》兩個(gè)名稱。

3.“韶箾”、“招箾”。較晚一點(diǎn)的記載見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見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qǐng)已?!?/p>

“見舞韶箾者”,《史記·吳太伯世家》作“見舞招箾”。服虔注曰:“有虞氏之樂大韶也。”索隱云:“‘韶’‘蕭’二字體變耳。”《說文·箾》也說:“虞舜樂曰箾韶?!庇纱丝梢?,“韶箾”、“招箾”都是韶樂的異名。

上述《尚書》、《左傳》、《論語》等都是先秦的可靠文獻(xiàn),且吳季札親眼“觀”到、孔夫子親耳“聞”到韶樂,說明先秦時(shí)期,我國確有一種可耳聞目睹的韶樂舞或韶樂。

4.“九韶”?!肚f子·至樂》:“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唐成玄英疏:“九韶,舜樂名也?!薄稘摲蛘摴{校正》卷八:“世號(hào)有虞,作樂九韶”?!痘茨献印肪硎稓镎撚?xùn)》:“堯大章,舜九韶,禹大夏,湯大濩,周武象,此樂之不同者也?!憋@然,韶樂又稱為九韶。

5.“大韶”?!督癖局駮o(jì)年》:“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作大韶之樂”。王國維疏證:“《書·益稷》:簫韶九成”?!额惥邸肥?、《御覽》八十引 《帝王世紀(jì)》:“(舜)乃作大韶之樂?!币虼恕按笊亍奔词巧貥贰?/p>

6.“招樂”。見于《漢書·禮樂志》:“夫樂本情性,浹肌膚而臧骨髓,雖經(jīng)乎千載,其遺風(fēng)余烈尚猶不絕。至春秋時(shí),陳公子完奔齊。陳,舜之后,招樂存焉?!薄稘h志》此處是在解釋春秋齊國為什么有《韶樂》,它認(rèn)為,陳公子是舜的后代,流亡到齊國后就把舜的韶樂帶到了齊國。因此,此處的“招樂”即“韶樂”。其實(shí),招、韶同音,為假借字,故相通。

7. “大招”?!讹L(fēng)俗通義·聲音》:“故黃帝作咸池……舜作韶?!弊⒃疲骸啊亍?,漢志作‘招’,下同。樂記:‘韶,繼也?!ⅲ骸礃访?。韶之言紹也,言舜能紹堯之德。周禮曰‘大招。’”據(jù)此,大招與《竹書》大韶、《漢志》招樂同義,都指韶樂。

8.“九(罄下召)”、“大(罄下召)”?!吨芏Y·春官·大司樂》:“九德之歌,九(罄下召)之舞?!睂O詒讓正義:“(罄下召)、韶古今字,經(jīng)例作‘(罄下召)’,注例用今字作‘韶’?!庇帧吨芏Y·春官·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 (罄下召)》、《大夏》、《大濩》、《大武》?!编嵭ⅲ骸啊洞?罄下召)》,舜樂也。”顯然,舜之韶樂又稱為“九(罄下召)”、“大(罄下召)?!?/p>

9.“九招”。《史記·五帝本紀(jì)》:“四海之內(nèi),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彼麟[曰:“招,音韶,即舜樂《簫韶》。九成,故曰《九招》?!?/p>

把《韶》樂稱為“招”、“(罄下召)”,是因?yàn)樯亍⒄小?罄下召)三字音同相假互用,韶、(罄下召)又為古今字。把《韶》稱作《九韶》、《九招》、《九(罄下召)》,則因?yàn)椤笆捝鼐懦伞?,成,即終,九終即所謂“備樂九奏”,把《韶》樂奏了九遍而終,故曰《九韶》、《九招》、《九(罄下召)》。如漢代王逸注《楚辭·遠(yuǎn)游·離騷》“二女御《九韶》歌”時(shí)所云:“《韶》,舜樂名也。九成,九奏也……(舜)于是遂禪以位,升為天子。乃作《韶》樂,鐘鼓鏗鏘,九奏乃成?!?/p>

在《韶》前加一“大”字,成《大韶》、《大招》、《大(罄下召)》,古籍無解。我們認(rèn)為這是以《韶》為“大樂”的緣故?!妒酚洝窌吩疲骸按髽繁匾?,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zhēng)。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薄渡亍氛沁@樣的大樂,前引《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言吳公子札使魯,遍觀了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齊、豳、秦、魏、唐、陳、小雅、大雅、頌、象箾南籥、韶濩、大夏等十余種樂舞,但都有美中不足之處,最后舞韶舞時(shí)則說:“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彼^大樂,象天無不包容,象地?zé)o不載育,能夠“順陰陽律呂生養(yǎng)萬物,是大樂與天地同和也”(《史記·樂書》正義)。再加上孔夫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使《韶》樂具有了無比崇高的地位,故稱為《大韶》。

二、韶樂之源考

韶樂起源何時(shí)何地,由誰發(fā)明,一直是學(xué)界尚待解決的問題。我們認(rèn)為,韶樂起源之地當(dāng)在南嶺周邊地區(qū)①宋會(huì)群:《韶樂初探——苗蠻文化對(duì)中原早期文明的影響》,史學(xué)月刊,2004年第3期,第22-28頁。。關(guān)于韶樂的發(fā)明者及其創(chuàng)制時(shí)代,史籍中有四種說法:

1.帝嚳時(shí)的咸墨作《九招》:

《呂氏春秋·古樂》:“帝嚳命咸墨作為聲歌:九招、六列、六英?!?/p>

南朝梁劉勰 《文心雕龍·頌贊》:“昔帝嚳之世,咸墨為頌,以歌《九韶》?!?/p>

此處九招、九韶?fù)?jù)上所證,都為《韶樂》之別名,但卻把所作之人歸為帝嚳時(shí)的咸墨,而咸墨似乎不是作樂、作舞之人,而是作歌詞、頌辭之人。此說以《韶樂》有頌辭為特征,與先秦古籍一般看法不同。

2.大舜時(shí)代的夔作《韶》(或《蕭韶》):

《書·益稷》:“夔曰:戛擊鳴球……簫韶九成,鳳皇來儀?!笨讉髟唬骸吧兀礃访?。言蕭,見細(xì)器之備。雄曰鳳,雌曰凰,靈鳥也。儀,有容儀。備樂九奏,而致鳳凰,則余鳥獸不待九而率舞?!?/p>

《書·益稷》認(rèn)為韶樂是五帝舜時(shí)代的產(chǎn)物,或名《韶》,或名《蕭韶》,發(fā)明者是典樂官夔。

《今本竹書紀(jì)年》(王國維疏證)則認(rèn)為是舜作韶樂:“(舜帝)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作大韶之樂”。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jì)》:“五帝四海之內(nèi)?!保壅x]曰:“《爾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興《九招》之樂?!保鬯麟[]曰:“招,音韶,即舜樂《簫韶》。九成,故曰《九招》。致異物,鳳皇來翔?!?/p>

3.大禹作《九招》:

《史記·五帝本紀(jì)》:“四海之內(nèi),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據(jù)此,帝舜把帝位禪讓于大禹,大禹率眾臣“咸戴帝舜之功”,才興作了《九招》之樂。在《史記》中,禹是韶樂的又一發(fā)明者。

4.夏啟作《九招》:

《山海經(jīng)·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后開。開上三嬪于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焙萝残凶⒃疲骸吧w謂啟三度賓于天帝,而得九奏之樂也?!?/p>

夏后開即夏啟,為避景帝劉啟之諱,改啟為開。此說其乘龍三次上天,在高兩千仞的天穆之野,竊得九辯與九歌。“開焉得始歌《九招》”之“焉”,為虛詞,但不表示疑問,故此處是說夏啟開始舞《九招》。古人也是這樣認(rèn)識(shí)的,如《列子集釋·周穆王》:“奏承云、六瑩、九韶、晨露以樂之。補(bǔ)注:“山海經(jīng),夏后開始歌九招?!奔热皇恰笆几琛保毒耪小纷援?dāng)為夏啟始作。

問題是,啟上天所得的是“九辯與九歌”,他不舞所得,而舞《九招》,令人費(fèi)解。郝注以“九辯、九歌、九招”都為九奏之樂,即蕭韶九成,來解釋此疑。王國維先生對(duì)此則有精辟的看法:

《古本竹書紀(jì)年·夏紀(jì)》:“《竹書》曰:夏后開舞九招也?!?/p>

王國維案:“吳大澂《韶字說》云:“古文召、紹、韶、招、昭為一字。是‘九招’即‘九韶’?!兜弁跏兰o(jì)》:‘啟升后十年,舞九韶。’《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開上三嬪于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又《海外西經(jīng)》:‘夏后啟于此舞九代。’《楚辭·離騷》:‘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帧短靻枴罚骸畣⒓e商,九辯九歌?!耪小⒕派?、九歌、九辯,當(dāng)為一事。”

又,《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大樂之野,夏后啟于此樭九代”。袁珂注:“郭璞云:‘九代,馬名,樭謂盤作之令舞(藏經(jīng)本作樭——珂)也?!萝残性疲骸糯?,疑樂名也。竹書(今本——珂)云:‘夏帝啟十年,帝巡狩,舞九韶于大穆之野?!蠡奈鹘?jīng)亦云:‘天穆之野,啟始歌九招?!屑瓷匾?。”

據(jù)上考證,“九招”、“九韶”、“九歌”、“九辯”、“九代”,實(shí)指一事,前面費(fèi)解之事自然冰釋。為什么《韶樂》之作有虞舜、夏啟(或夏禹)兩個(gè)時(shí)代四個(gè)人呢?我認(rèn)為,《韶樂》原是我國古代文明初期的一種民間祀神祭天的樂舞,虞夏時(shí)把它作為宮廷所用的祭祀樂舞,反復(fù)奏舞九遍,以示對(duì)天地祖先的敬意。形成了以“九奏”、“九成”的禮樂制度。由于最早稱作“蕭韶九成”,所以《九韶》當(dāng)是其主要名稱,隨著時(shí)代的發(fā)展,其“九成”的制度形式保留,但內(nèi)容屢變,于是就有諸“九”之樂舞。換句話說,《韶樂》并非虞舜一人發(fā)明,也并非虞舜一代之舞,而是自我國文明初期就開始發(fā)明,在虞夏商周四代都用并逐漸增益的宮廷樂舞,“九成”是禮樂制度的最早體現(xiàn),必奏九遍,方合禮制。故極力鼓吹大舜、周公禮樂制度的孔子對(duì)其特別推崇,稱其為“盡善”、“盡美”。

《呂氏春秋·古樂》為此觀點(diǎn)提供了一些證據(jù):

“帝嚳命咸墨作為聲歌:九招、六列、六英?!?/p>

“帝舜乃令質(zhì)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p>

“禹立……,于是命皋陶作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

“殷湯即位,夏為無道,暴虐萬民,侵削諸侯,不用軌度,天下患之。湯于是率六州以討桀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寧。湯乃命伊尹作為大護(hù),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見其善?!?/p>

“修九招”即對(duì)《韶樂》的繼承和修改。繼承者,九成之制也;修改者,《九辯》、《九歌》、《九代》也?!靶蘧耪小背闪怂?、禹、湯、伊尹等政治家們的大事,它意味著以“文”治國,以“善”感民,這在以武力取得政權(quán)之后,顯然是必需采用的治國方略,孔子的“盡善盡美”其真正含義也正在于此。所謂《韶樂》,其實(shí)是三代時(shí)一種代表當(dāng)時(shí)禮樂制度的樂舞而已,它的起源時(shí)代可追溯至我國文明起源的初期,因此,《韶樂》之作有五帝、夏兩個(gè)時(shí)代的帝嚳、帝舜、夏禹、夏啟等四個(gè)人是不足為奇的。

如果對(duì)韶樂的起源和演進(jìn)進(jìn)行分期,那么以舜帝為代表的韶樂初創(chuàng)期當(dāng)為第一期——起源期。

三、韶樂在夏商周三代的繼承和修改

韶樂被發(fā)明以后,逐漸成為夏、商、周三代樂制的最重要的內(nèi)容。各代都繼承其樂舞并有所修改。如《樂府詩集·卷第五十二·雅舞》所云:

“周存六代之樂,至秦唯余《韶》、《武》。漢魏已后,咸有改革。然其所用,文武二舞而已,名雖不同,不變其舞。故《古今樂錄》曰:“自周以來,唯改其辭,示不相襲,未有變其舞者也。”

首先是商代的繼承和修改,前面例舉《呂氏春秋·古樂》“湯乃命伊尹作為大護(hù),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見其善?!庇郑赌印らg詁》卷一《親士第一》:“湯放桀于大水?!碧K云:“環(huán)天下自立以為王,事成功立,無大后患,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護(hù),又脩九招”。由此可知,商湯滅夏后,不僅作了商樂“護(hù)”;而且繼承了由舜帝韶樂變來的夏啟的“九招”,并加以修改。到了商代末期和西周初期,戰(zhàn)爭(zhēng)連綿不斷,武力征服成了當(dāng)時(shí)時(shí)代主題,故武王作“武”樂。作為大政治家的周公對(duì)此感嘆曰:“于是‘武’象起而‘韶’、‘護(hù)’廢矣!”但周公平定了多處的叛亂后,還是以文治國,“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聲樂,”使“四海之內(nèi),莫不變心易慮以化順之。故外闔不閉,跨天下而無蘄(《荀子·儒效篇第八》)”,所以,商周政權(quán)交替時(shí)的‘韶’、‘護(hù)’之廢,周公以后,當(dāng)又興起。至周穆王時(shí),又有了“奏承云、六瑩、九韶、晨露以樂之”(《列子集釋·周穆王》)的記錄。

至春秋時(shí)代,可信的古籍多次記載了魯國、齊國有《韶樂》: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見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qǐng)已。”

“見舞韶箾者”,《史記·吳太伯世家》作 “見舞《招箾》?!狈⒃唬骸坝杏菔现畼贰洞笊亍芬病!彼麟[云:“‘韶’‘蕭’二字體變耳?!薄墩f文·箾》也說:“虞舜樂曰箾韶。”由此可見,《韶箾》、《招箾》都是韶樂。

除吳公子札在魯見《韶樂》外,晚一點(diǎn)的孔子在齊也三處“聞韶”記錄:

《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贝思串?dāng)今學(xué)界討論較多的“齊韶樂”?!墩撜Z》卷八《衛(wèi)靈公》:“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shí),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p>

吳季札親眼“觀”到,孔夫子親耳聽到,說明直至春秋時(shí)期,我國確有一種可耳聞目睹的韶舞或韶樂。這種韶舞、韶樂雖經(jīng)秦火,至漢代時(shí)并未消失。

至戰(zhàn)國時(shí)代,諸子幾乎普遍記載了韶樂:

《莊子》卷六下《至樂》:“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薄肚f子》卷七上《達(dá)生》有同樣記錄?!肚f子》卷六下《至樂》還記載:“咸池九韶之樂,張之洞庭之野,鳥聞之而飛,獸聞之而走,魚聞之而下入,人卒聞之,相與還而觀之?!?/p>

《荀子·禮論篇》:“和鸞之聲,步中武象,趨中韶、護(hù),所以養(yǎng)耳也”。《樂論篇》:“舞韶歌武,使人之心莊。”

《楚辭》卷一《離騷》:“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樂。”

《楚辭》卷五《遠(yuǎn)游》:“張《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p>

《楚辭》卷十六《九嘆》(西漢劉向):“惡虞氏之簫《韶》兮,好遺風(fēng)之《激楚》?!?/p>

《韓詩外傳》卷四:“韶用干戚,非至樂也;舜兼二女,非達(dá)禮也?!?/p>

上述記載,說明了兩點(diǎn):一是在戰(zhàn)國百家爭(zhēng)鳴的時(shí)代,韶樂不再囿于宮廷,較普遍的被人們認(rèn)識(shí)、感知;二是韶樂流行的地點(diǎn)集中在南方楚地和以齊魯豫為主的中原地區(qū)。

以齊韶樂為代表的先秦韶樂是韶樂第二階段——定型階段,稱作發(fā)展期。

四、漢至隋——韶樂的直接傳承

入漢代,宮廷樂制開始規(guī)范化和正規(guī)化。其基本原則是在繼承先秦六樂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把名稱改變,同時(shí)自創(chuàng)了新樂,以顯示改朝換代后與前代樂制“不相襲也”。

《漢書·禮樂志》:“夫樂本情性,浹肌膚而臧骨髓,雖經(jīng)乎千載,其遺風(fēng)余烈尚猶不絕。至春秋時(shí),陳公子完奔齊。陳,舜之后,《招樂》存焉……《文始舞》者,曰:‘本舜《招舞》也’,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襲也……高祖六年又作 《昭容樂》、《禮容樂》?!墩讶荨氛?,猶古之《昭夏》也,主出《武德舞》(高祖創(chuàng))?!抖Y容》者,主出《文始》、《五行舞》。”

在“不相襲也”的思想指導(dǎo)下,漢初把《韶舞》改名為《文始舞》,并根據(jù)韶樂創(chuàng)作了《禮容樂》,同時(shí),又創(chuàng)作了《武德舞》等。這說明《文始》是韶樂的直接繼承,只是換個(gè)名稱罷了?!抖Y容樂》“主出”《文始》,其中借鑒不少韶樂的因素。自《韶樂》改名為《文始》以后,西漢俱用之。

至王莽的新朝,以復(fù)古為宗,因而不再用《文始》之名,而用三禮禮書《周官》的“天墬之祀”,如《漢書》卷二五下 《郊祀下》:“莽又頗改其祭禮,曰《周官》天墬之祀,樂有別有合。其合樂曰:‘以六律、六鐘、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祀天神,祭祇,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p>

所謂“天墬之祀”,即天地之祀?!皦棥?,是古地字的別寫。所謂“六舞大合樂”的“六舞”,按顏師古的注解,當(dāng)指先秦六樂,即“《云門》、《咸池》、《大韶》、《大夏》、《大護(hù)》、《大武》也”。很明顯,王莽新朝用來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的祭祀樂舞,用的是先秦六樂,其中的《大韶》即韶樂,直接應(yīng)用,未改名“以示不相襲也”。

東漢光武帝建國,宮廷祭禮又復(fù)西漢之舊,《后漢書》卷二《顯宗孝明帝》:“冬十月,蒸祭光武廟,初奏《文始》、《五行》、《武德》之舞”“十月烝祭始御,用其文始、五行之舞如故”。直到東漢末,作為韶樂的直接傳承的《文始》樂舞,一直在宮廷中流傳著。

值得注意的是,東漢韶樂的流傳出現(xiàn)了一個(gè)重大變化:除了在宮廷中流傳之外,又特許在祭祀孔子時(shí)使用韶樂樂舞。《后漢書》卷七九上《儒林上》記載:“元和二年春,帝東巡狩,還過魯,幸闕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樂”。元和,即漢章帝年號(hào),二年,為公元85年。闕里,是孔子家鄉(xiāng),太牢,是天子祭禮所用等級(jí)名稱。這個(gè)記載說明,至少在東漢章帝時(shí)期,祭孔已用天子之禮,所用樂,也比附天子。天子祭禮用韶樂,須改名作《文始》,孔子祭禮雖比天子,但他畢竟不是真天子,絕不能用文始之名。在此情況下,漢章帝就繼承了王莽的做法,使用了“六代之樂”,也即先秦六樂。這個(gè)變化對(duì)韶樂的流傳意義重大,它不僅開辟了韶樂流傳的另一條渠道,而且當(dāng)祭孔行為普遍在全國推廣之后,也使得韶樂脫離歷代宮廷,傳播的空間范圍大大增加。

曹魏時(shí)期是又一改朝換代,為顯示自己有樂舞,就把漢的《文始舞》改曰《大韶舞》。

《宋書》卷一九《樂志一》:“文帝黃初二年,改漢《巴渝舞》曰《昭武舞》……《文始舞》曰《大韶舞》,《五行舞》曰《大武舞》。其眾哥詩,多即前代之舊?!?/p>

“哥詩”即歌詞,“多即前代之舊”,說明《大韶舞》在內(nèi)容上與漢代沒有多大差異。

晉代樂制進(jìn)一步規(guī)范化,禮祀郊廟的音樂和舞蹈分為文舞、武舞。文舞為前舞,武舞為后舞。

《宋書》卷一九《樂志一》:“晉氏之樂,《正德》、《大豫》?!庇忠纬刑臁度鷺沸颉吩疲骸畷x《正德》《大豫舞》,蓋出於漢《昭容》《禮容樂》,然則其聲節(jié)有古之遺音焉。’

《正德》為文舞、前舞,《大豫舞》為武舞、后舞;自此以后,各代宮廷大樂都以文舞、武舞統(tǒng)領(lǐng)概括,故舜之《韶樂》和周武王的《大武》,也成了后世文舞、武舞的代稱。晉文舞《正德》出于漢《禮容樂》,《禮容樂》又出于《韶樂》,故曰:“其聲節(jié)有古之遺音焉”。

至南北朝,處于分裂局面,漢以來的宮廷正統(tǒng)歌舞主要被南朝繼承。

南朝宋初期沿用晉制,以《正德》為前舞文舞,以《大豫》為后舞武舞。至宋孝武帝時(shí),改《前舞》為《凱容》之舞,《后舞》為《宣烈》之舞。《凱容》繼承《韶》樂為文舞。其證如下:

《宋書》卷一九《樂志一》:“及宋不更名,直為《前》、《后》二舞,依據(jù)昔代,義舛事乖。今宜厘改權(quán)稱,以《凱容》為《韶舞》,《宣烈》為《武舞》?!睒犯娂淼谖迨端螘分尽吩唬骸拔涞塾莱踉辏臅x《正德舞》曰《前舞》,《大豫舞》曰《后舞》,并蕤賓廂作。孝武孝建二年九月,建平王宏議,以為舞不更名,直為前后二舞。依據(jù)昔代,義舛事乖,宜厘改權(quán)稱,以‘凱容’為《韶舞》,‘宣烈’為《武舞》”。宋陳暘撰《樂書》卷一百七十六《宋樂舞》:“正德為宣化之舞,大豫為興和之舞”。宣化之舞即宣揚(yáng)教化之舞,興和之舞即戰(zhàn)爭(zhēng)講和之舞。

南朝齊承宋樂制,《南齊書·樂志》曰:“宋前后舞歌二章,齊微改革,多仍舊辭?!缎椅琛穲?zhí)干戚,用魏武始舞冠服,《凱容舞》執(zhí)羽籥,用魏《咸熙舞》冠服。宋以《凱容》繼《韶》為文舞,據(jù)《韶》為言?!缎摇芳词枪胖洞笪洹罚袷乐V呼為武王伐紂。齊初仍舊,不改宋舞名。其舞人冠服,亦相承用之?!?/p>

南朝齊的文、武舞都沿宋之舊名為《凱容舞》、《宣烈舞》,“舞人冠服,亦相承用之?!敝皇俏韪柙~微改?!岸嗳耘f辭”。

關(guān)于韶樂的舞辭,所知最早的恐怕是晉代傅玄作的“虞韶舞辭”?!赌淆R書》卷一一《樂志》:“凱容舞,執(zhí)羽籥……本舜韶舞。漢高改曰文始,魏復(fù)曰大韶。又造咸熙為文舞。晉傅玄六代舞有虞韶舞辭。宋以凱容繼韶為文舞。相承用魏咸熙冠服。前舞、后舞,晉泰始九年造。正德大豫舞,傅玄、張華各為歌辭”??上Я柚小坝萆匚柁o”已失傳,今惟余傅玄、張華、荀勖、王韶之等人作的前舞、后舞舞辭。如《宋書》卷二十所載傅玄作的前舞《正德舞歌》為:

“天命有晉,光濟(jì)萬國。穆穆圣皇,文武惟則。在天斯正,在地成德。載韜政刑,載崇禮教。我敷玄化,臻于中道?!?/p>

顯然,傅玄等人以后,韶樂是有舞辭的,但在他們之前有沒有舞辭,這有待進(jìn)一步的研究。

南朝梁的文舞為《大觀》,武舞為《大壯》,皆系改前代文、武舞的名稱而來:

《樂府詩集》卷第五十二引《古今樂錄》曰:“梁改《宣烈》為《大壯》,即周《武舞》也。改《凱容》為《大觀》,即舜《韶舞》也?!?/p>

梁之《大觀》源于宋齊之《凱容》,《凱容》繼承晉代的《前舞》,即《正德舞》,而晉的文舞《正德》又出于漢《禮容樂》,《禮容樂》又出于《韶樂》,故曰“改《凱容》為《大觀》,即舜《韶舞》也”。由此看來,梁之《大觀》也是韶樂的直接傳承者。

至南朝陳,仍沿用前代樂制,沒有更名,但在用樂的場(chǎng)合上略有改變:

《樂府詩集》卷第五十二引《古今樂錄》曰:“陳以《凱容》樂舞用之郊廟,而《大壯》《大觀》猶同梁舞,所謂祠用宋曲,宴準(zhǔn)梁樂,蓋取人神不雜也?!?/p>

換句話說,南朝陳的文舞有二,一是把宋的文舞《凱容》用之郊廟,梁的武舞《大壯》、文舞《大觀》用于宴饗。

《隋書》卷一五《音樂下》:

及宋武帝入關(guān),悉收南度。永初元年,改《正德舞》曰《前舞》,《大武舞》曰《后舞》。文帝元嘉九年,太樂令鐘宗之,更調(diào)金石。至十四年,曲書令奚縱,復(fù)改定之。又有《凱容》、《宣業(yè)》之舞,齊代因而用之。蕭子顯《齊書志》曰:“宋孝建初,朝議以《凱容舞》為《韶舞》,《宣業(yè)舞》為《武德舞》。據(jù)《韶》為言,《宣業(yè)》即是古之《大武》,非《武德》也?!惫省吨尽酚小肚拔琛P容》歌辭,《后舞·凱容》歌辭者矣。至于梁初,猶用《凱容》、《宣業(yè)》之舞,后改為《大壯》《大觀》焉。今人猶喚《大觀》為《前舞》,故知樂名雖隨代而改,聲韻曲折,理應(yīng)常同。

當(dāng)時(shí)的北朝與南朝對(duì)立,北周以前,其宮廷禮樂大都沿襲北魏,北魏依然存有 《韶舞》,《魏書》卷一〇九《樂志》:“周兼六代之樂……漢來所存,二舞而已。請(qǐng)以《韶舞》為《崇德》,《武舞》為《章烈》,總名曰《嘉成》?!闭f明在當(dāng)時(shí)的北朝,也繼承有《韶舞》。

北朝五胡,傳有《韶舞》,令人嘆奇。其實(shí)在晉永嘉之亂后,北朝屢或獲南朝樂工和樂器,自有可能傳承韶樂?!端鍟肪硪蝗稑分尽ひ魳飞稀吩唬骸坝兰沃埽M淪胡、羯。于是樂人南奔,穆皇羅鐘磬;苻堅(jiān)北敗,孝武獲登歌。晉氏不綱,魏圖將霸,道武克中山,太武平統(tǒng)萬,或得其宮懸;或收其古樂。于時(shí)經(jīng)營是迫,雅器斯寢。孝文頗為詩歌,以勖在位,謠俗流傳,布諸音律。大臣馳騁漢、魏,旁羅宋、齊,功成奮豫,代有制作。莫不各揚(yáng)廟舞,自造郊歌,宣暢功德,輝光當(dāng)世,而移風(fēng)易俗,浸以陵夷”。這種“羅鐘磬”“獲登歌”“或得其宮懸;或收其古樂”“旁羅宋、齊,功成奮豫,代有制作”“莫不各揚(yáng)廟舞,自造郊歌”的狀況,是北魏傳承中華禮樂的基礎(chǔ),也是承繼韶樂的基礎(chǔ)。

到了北齊北周,中原大亂,先秦六樂的“聲歌之節(jié),舞蹈之容,寂寥已絕,不可得而詳也”。但北周恭帝元年平定荊州后,又獲得南朝梁的禮樂樂器,于是又“自宜依準(zhǔn)制其歌舞”?!端鍟肪硪凰摹兑魳分小吩敿?xì)記載了這個(gè)過程:“周太祖迎魏武入關(guān),樂聲皆闕。恭帝元年,平荊州,大獲梁氏樂器,以屬有司,及建六官,乃詔曰:‘六樂尚矣,其聲歌之節(jié),舞蹈之容,寂寥已絕,不可得而詳也。但方行古人之事,可不本于茲乎?自宜依準(zhǔn),制其歌舞,祀五帝日月星辰?!谑怯兴驹敹ǎ航紡R祀五帝日月星辰,用黃帝樂,歌大呂,舞《云門》。祭九州、社稷、水旱雩萗,用唐堯樂,歌應(yīng)鐘,舞《大咸》。祀四望,饗諸侯,用虞舜樂,歌南呂,舞《大韶》。祀四類,幸辟雍,用夏禹樂,歌函鐘,舞《大夏》。祭山川,用殷湯樂,歌小呂,舞《大護(hù)》。享宗廟,用周武王樂,歌夾鐘,舞《大武》?!?/p>

其中的“祀四望,饗諸侯,用虞舜樂,歌南呂,舞《大韶》”,即是用的新造《韶樂》歌舞。這種新造的六樂歌舞,很難說與漢初傳下來的《文始》有多少相似之處,但畢竟是“以準(zhǔn)”而作,或許除了在“聲歌之節(jié),舞蹈之容”方面很難相似之外,其它方面還保留有韶樂的因素。

總之,以漢的文始舞——南朝宋的凱容舞為代表的變名韶樂是韶樂發(fā)展第三階段,可稱作嬗變傳承期。

五、隋的改制及至明清的文舞中的韶樂因素:“文武二舞歷代相沿,蓋襲韶箭(箾)、大武之舊”

至隋主要以北朝齊樂而改廟舞樂制,“自造郊歌”,“不備宮懸,不遍舞六代”,“倡優(yōu)獿雜,咸來萃止。其哀管新聲,淫弦巧奏,皆出鄴城之下,高齊之舊曲云”。郊廟宴饗之樂雖有文舞、武舞之設(shè),但尊齊制“舞不立號(hào)”,《大觀》舞雖記于《隋書·樂志》,但“悉罷不用”。故韶樂直系傳承至《大觀》而止,唐以后,韶樂的遺韻和形式,只在歷代宮廷雅樂中的祭祀樂舞——文舞中有所反映。

《樂府詩集·卷第五十二·雅舞》:“周存六代之樂,至秦唯余《韶》《武》。漢魏已后,咸有改革。然其所用,文武二舞而已,名雖不同,不變其舞。故《古今樂錄》曰:“自周以來,唯改其辭,示不相襲,未有變其舞者也?!?/p>

《樂府詩集》認(rèn)為,漢魏以后唯用文武二舞,而先秦六樂的名稱均不用而改用其它名稱,并據(jù)各代不同的政治需要改了歌詞,但舞的內(nèi)容未變。這種看法基本上符合實(shí)際。據(jù)前考,漢以后的文舞,主要是繼承韶樂韶舞而改變名稱而已,從先秦《韶樂》到漢的《文始》、曹魏的《大韶》,晉的《正德》、宋齊梁陳的《凱容》,其傳承線索清晰,源泉有自,我們認(rèn)為隋代以前韶樂的傳承是較直接的承襲,中間雖有變化,但主題部分(如舞姿舞容、樂器道具等)應(yīng)與先秦韶樂相符。

隋代的樂制改革,有下列記錄:

《隋書》卷一三 《樂志·音樂上》:“御史大夫裴蘊(yùn),揣知帝情,奏括周、齊、梁、陳樂工子弟,及人間善聲調(diào)者,凡三百余人,并付太樂。倡優(yōu)獿雜,咸來萃止。其哀管新聲,淫弦巧奏,皆出鄴城之下,高齊之舊曲云?!薄安粋鋵m懸,不遍舞六代,逐所應(yīng)須?!?/p>

《隋書》卷一四《樂志·音樂中》:“(齊)珽因采魏安豐王延明及信都芳等所著《樂說》,而定正聲。始具宮懸之器,仍雜西涼之曲,樂名《廣成》,而舞不立號(hào),所謂‘洛陽舊樂’者也?!?/p>

《隋書》卷一五《樂志·音樂下》:“隋去六代之樂,又無四望、先妣之祭,今既與古祭法有別,乃以神祗位次分樂配焉?!?/p>

《隋書》卷一五《樂志·音樂下》:“今據(jù)《尚書》直云干羽,《禮》文稱羽籥干戚。今文舞執(zhí)羽籥,武舞執(zhí)干戚,其《矛俞》、《弩俞》等,蓋漢高祖自漢中歸,巴、俞之兵,執(zhí)仗而舞也。既非正典,悉罷不用。”“更詳故實(shí),創(chuàng)制雅樂歌辭?!?/p>

由上所引可以看出,隋代對(duì)傳統(tǒng)樂制進(jìn)行了大改革,一是“去六代之樂”;二是“不備宮懸,不遍舞六代,逐所應(yīng)須”;三是由于“無四望、先妣之祭”,使得以祭祀四望為主的韶樂無用武之地;四是“舞不立號(hào)”,改變了“示不相襲”的樂制中新起樂名的傳統(tǒng);五是宮廷祭祀宴饗樂舞統(tǒng)稱雅樂,“更詳故實(shí),創(chuàng)制雅樂歌辭”。在這種情況下,韶樂的名實(shí)都有重大改變,直接的傳承告一段落。但其雅樂中“文舞執(zhí)羽籥,武舞執(zhí)干戚”還是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韶樂的因素。

以后的唐、宋、元、明、清,都把祭祀宴饗樂制統(tǒng)稱雅樂,雅樂中的文舞,都多少保留了一些韶樂因素。

唐貞觀中,祖孝孫改隋文舞為《治康之舞》、武舞為《凱安之舞》。又有武舞《秦王破陣樂》、文舞《功成慶善樂》二舞。是舞有四焉。

五代后晉文舞為《昭德》之舞,武舞為《成功》之舞。

《五代史·樂志》曰:“文舞六十四人,左手執(zhí)籥,右手執(zhí)翟。

五代后漢改唐文舞《治康之舞》為《治安之舞》,武舞《凱安之舞》改為《振德之舞》,用于郊廟;文舞《功成慶善樂》改為《觀象之舞》,《秦王破陣樂》改為《講功之舞》,用于宴饗。

《舊五代史》卷一四四《樂志上》:貞觀中二舞名,文舞《功成慶善樂》,前朝名《九功舞》,請(qǐng)改為《觀象之舞》;《秦王破陣樂》,前朝名為《七德舞》,請(qǐng)改為《講功之舞》。其《治安》、《振德》二舞請(qǐng)依舊郊廟行用,以文舞降神,武舞送神。其《觀象》、《講功》二舞,請(qǐng)依舊宴會(huì)行用。

后周文舞曰“政和”,武舞曰“善勝”。

宋代雅樂總名《大晟》,

《宋史》卷一二九《樂志四》:“崇寧四年七月,鑄帝鼐、八鼎成。八月,大司樂劉昺言:昔堯有《大章》,舜有《大韶》。三代之王亦各異名。今追千載而成一代之制,宜賜新樂之名曰《大晟》,朕將薦郊廟、享鬼神和萬邦。與天下共之。其舊樂勿用。”

文武舞名稱各代皇帝不一,宋太祖建隆元年文舞曰《文德》,武舞曰《威功》,旋改文舞曰《升聞》,武舞曰《天下大定》;太宗太平興國中改文舞曰《化成天下》,武舞曰《威加海內(nèi)》;真宗時(shí)“別號(hào)”文舞曰《發(fā)祥流慶》,武舞曰《降真觀德》;仁宗時(shí)文舞曰《右文化俗》,武舞曰《威功睿德》,以祀上帝諸神;神宗元豐間又有文舞曰 《孝熙昭德》,武舞曰 《禮洽儲(chǔ)祥》,以獻(xiàn)太廟;徽宗宣和時(shí)又有文舞曰 《廣生儲(chǔ)佑》,武舞曰《厚德凝福》,以祀方澤;高宗紹興間又有文舞曰《儲(chǔ)靈錫慶》,武舞曰《嚴(yán)恭將事》,以祀皇地祗?!吧w樂曲樂舞,繁簡類從。十二安而外,不一其曲。故文武二舞,外亦不一,其舞其勢(shì)然也”(《欽定續(xù)通志》卷一百二十九)。但《宋史》卷一二七《樂志二》:“文舞曰《右文化俗》,武舞曰《威功睿德》”,顯然承認(rèn)仁宗時(shí)的文武二舞。

元代雅樂總名《大成》,元初文舞曰《武定文綏之舞》,武舞曰《內(nèi)平外成之舞》。大德九年,又制郊廟文舞曰《崇德之舞》,武舞曰《定功之舞》。

《元史》卷六八《禮樂志二》:“宋總名曰《大晟》,金總名曰《大和》。今采輿議,權(quán)以數(shù)名,伏乞詳定。曰《大成》,文舞曰《武定文綏之舞》,武舞曰《內(nèi)平外成之舞》。第一成象滅王罕,二成破西夏,三成克金,四成收西域、定河南,五成取西蜀、平南詔,六成臣高麗、服交趾?!?/p>

《新元史》卷九一 《樂志一》:“文舞曰《崇德之舞》,武舞曰《定功之舞》?!?/p>

明代,雅樂以“和”為名,教坊司設(shè)總樂《中和韶樂》,用于郊廟、宴饗、朝會(huì)等。文武二舞初從宋太祖,曰《文德》,曰《武功》,后改文舞曰《車書會(huì)同之舞》,武舞曰《平定天下之舞》,又設(shè)四夷舞曰《撫安四夷之舞》,用于宴饗、朝會(huì)等。

《明史》卷六一《樂志一》:“武舞曰《平定天下之舞》,象以武功定禍亂也;文舞曰《車書會(huì)同之舞》,象以文德致太平也;四夷舞曰《撫安四夷之舞》,象以威德服遠(yuǎn)人也?!睂?duì)此,《欽定續(xù)通志》卷一百二十九評(píng)論說;“永樂時(shí)又有表正萬邦之舞、天命有德之舞。凡宴饗,諸舞間進(jìn)。夸大備焉!殊不知文武二舞歷代相沿,蓋襲韶箭(箾)、大武之舊,不容有增益以亂其列,各廟異舞及隨事異舞,其失不過繁文。若立新舞,以參二舞,其流至于失序,此去質(zhì)崇文之弊也?!笨梢?,漢代以后的文、武二舞是承襲《韶》《武》,歷代相沿,因此,在隋唐以后的各代,韶樂雖不是直接沿襲,但在其雅樂文舞中保留有韶樂的若干因素,當(dāng)是歷史史實(shí)。

清代“修明之舊,有《中和韶樂》,郊廟朝會(huì)用之”。其舞有《隊(duì)舞》和《佾舞》,各有文舞、武舞?!顿琛酚糜陟肷?,文舞曰《文德之舞》,武舞曰《武功之舞》?!蛾?duì)舞》用于宴饗,文舞曰《喜起舞》,武舞曰《慶隆舞》。

總之,一直流傳于歷代宮廷的文舞、武舞,都共同祖述于《韶樂》和《大武》。正如宋鄭樵《通志》所說:“古有六舞,后世所用者《韶》、《武》二舞而已。后世之舞亦隨代皆有制作,每室各有形容。然究其所常用及其制作之宜,不離是《文》、《武》二舞也。當(dāng)疑三代之前,雖有六舞之名,往往其所用者亦無非《文》、《武》二舞?!蔽覈鞔魳反蠹抑燧d堉在《樂律全書》卷十九《舞名》中也說:“《周禮大司樂》存六代之樂……大要不過文武二舞而已。近代所傳文武二舞,是其遺法也?!薄稓J定續(xù)通志》卷一百二十九《樂略》也認(rèn)為:“文武二舞歷代相沿,蓋襲韶箭、大武之舊,不容復(fù)有增益,以亂其列”。

以上的看法是中肯的,也是事實(shí)。本文所考,更為有力有理地證實(shí)了上述兩位古史音樂大家的卓見。無論從《韶樂》流傳的角度、《韶樂》本身內(nèi)涵的角度,還是《韶樂》所用樂器的角度來看,《韶樂》都是漢以后文舞的祖型,而漢以后文舞是在繼承、發(fā)展《韶樂》主體因素的基礎(chǔ)上,通過各代增益、完善而形成的歷代宮廷雅樂。

先秦 《韶樂》、《韶舞》至漢高祖六年被改名為《文始》后,至隋以前的歷代屢屢改名,但名雖異而實(shí)同。晉代傅玄開始,為韶樂加上了“虞韶舞辭”,從此歷代相繼沿用此制,各代舞辭不一,但都是顯示某代功德、進(jìn)行教化。隋以后,韶樂的直接傳承基本結(jié)束,但其一些表象化的重要因素還多多少少地保留在歷代宮廷雅樂中的文舞之中和祭孔樂舞之中。因此歷代文舞中,都先后繼承了韶樂樂舞之風(fēng),多多少少含有《韶樂》的余韻。因此,無論是從文獻(xiàn)角度還是從流傳角度講,《韶樂》都是自古流傳下來的、并對(duì)中國禮樂制度、樂舞文化、和諧精神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一種樂舞。

猜你喜歡
樂舞
樂舞《十部樂》的發(fā)展過程及功能
“非遺”傳統(tǒng)舞蹈的當(dāng)代構(gòu)建與審美表達(dá)——以朝鮮族農(nóng)樂舞為例
樂府新聲(2022年4期)2022-02-28 06:28:50
龜茲樂舞
金秋(2021年22期)2021-12-02 03:26:33
西南少數(shù)民族舞蹈中“樂舞”文化分析研究
文化利益場(chǎng)境視角下的唐代樂舞生產(chǎn)與消費(fèi)研究
——評(píng)《承繼與變遷——隋唐五代樂舞經(jīng)濟(jì)模式研究》
先秦時(shí)期樂舞美學(xué)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甘肅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10
論唐代樂舞文化在中國古典舞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體現(xiàn)
鄒城漢畫像中的樂舞百戲
試述中國古代原始音樂的形式
——樂舞
淺談中國古代樂舞的功能指向
東方教育(2015年9期)2015-05-30 16:15:35
循化| 密云县| 靖边县| 芮城县| 江油市| 江都市| 嘉禾县| 高雄市| 电白县| 延寿县| 普定县| 华安县| 海原县| 安阳市| 河源市| 黄大仙区| 宝应县| 桂东县| 永福县| 横山县| 秦皇岛市| 苏尼特右旗| 栾川县| 于都县| 当涂县| 义马市| 抚远县| 扎赉特旗| 巴塘县| 宜黄县| 屏边| 蕉岭县| 清河县| 隆安县| 黔南| 临桂县| 吉木萨尔县| 十堰市| 汝城县| 会昌县| 历史|